长安笑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长安笑生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一日,道老爷便来到内官集市,踅摸着要买些木料,东西两街来回转了几趟,看上眼的也有不少,只是这价码行情不知底细。正在盘算找个人,捏一下价码看看,只见前面不远处,这牙侩正在与两个人戳袖子呢,知道是捏价码磋合买卖,虽说是老相识,但暂时不便打搅,等浪达一会再看。
遂问道:“黄木匠,你年后活路消停还是忙,如果不忙的话,干脆到我家里来帮个忙。自己现在已上了点岁数,这当木匠做有些活路,已经吃不消了。本村上的匠人们,做个锛形,解板、劈枝剥皮等粗活还罢了,要说凿卯套榫、立柱上梁、布檩挂椽等这些细活,还找不出个像样的人来。”
黄应娃看见这道老爷眼睛盯着自己,看了好一阵,就有点疑惑不解。看相貌都是熟人,虽然几年不见,也不会有过大的变化。看人品都是知根底的,不知师兄到底在盯着自己找啥哩。不会是搭着给我找个婆娘的托,哄着自己去给他干活吧。
应娃回答说:“我这些年的情况不是太好。”便将自己这些年,混成怎么个眉眼,给道老爷说了个详细。
时常趁我到外头去干活的时候,就生出些伤风败俗的事情来。家中经常勾搭几个死狗,骚我的摊子。庄上人及亲房们都知道这事,我都害臊着连门都进不去。我一气之下,给抽了几鞭子,人家嘴里还出了言语。骂着我说,你没有那个日驴的本事,就不要吃人家的两碗豆子,最后干脆跟着西和礼县人跑了。
应娃说:这里有个姓吴的账房先生,不知道你认得不,我的所有木材都寄存在他家店铺里。这人以账房为业兼做牙商,辨质论价很是在行,对各样东西的价码心中有数。
两人还在说着,谁知这集市开始慢慢散了,道老爷买木头的事,还没有个着落。道老爷便说:“等我备好了料,择了日子,就叫人给你带话,你就来给比划着做好了,今天看来这木头是买不成了。”
道木匠随口说道:“无事不登三宝殿,来了就要麻烦一下先生,随即把要买些木材用料的事说了。”吴先生一听就知道,是应娃找来的买主。就说:“咱们都是知根底的熟人,有事就直接说。”应娃说:“先让道老爷看看,我寄存在这里的各种木料,使得使不得,如果合适,就依着行情给明着估个价。”
道老爷听了说:那也得说好价码才行,亲兄弟好算账,先小人后君子,落人情也得落到明处。你的木料在啥地方放着,让我先看看,然后咱们找个牙侩尺码个哈数。
黄木匠随便说:“我现在是狗毬的虼蚤,乱跳弹着呢。”师徒见面相互客套,另加了吃喝,两人还准备好好谝一下。这里吃饭人多,拥挤燥杂得很,说话还不太方便,就狼吞虎咽抓紧了事。黄应娃抢着付了饭钱,两人便一起离开了。
应娃急忙说:“我不是说了吗,我的木料让给你去用就是了,盖十几间房子的椽檩柱梁门窗足够用了,零星用料到时候再买也不迟。”
为了谋生,祖辈逐步向周围地方迁移,有的分支从北边向靖远、宛川河一带迁移,也有从南向关川河移居。南边先移居平凉吴寨村,后在庄浪卧龙镇,还设立宗庙,后代迁移至通渭碧玉丁家河,亲房另居住一块地场名号丁店村。
道老爷哄着说:“买点木头,随便做点家具之类,把学哈的手艺熟悉者点,不然就连吃饭的家当都撇掉了。”黄应娃就说:“你若自己用的,我手里有好多松木,柏木,桐木,桦木等木料,还有椽子檩子等房舍材料,积存了不少。”道老爷一听,马上就说:“这街上人杂,说话不方便,咱们找个避静地方,说说看使得使不得。”
几年之后,家中院落房舍翻修一新,建得也很起眼,可以算得上殷实之家。一切都好,就是美中不足。说到这里,应娃便犹豫着收住了话茬。
道老爷听了之后,还不便评论。人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男女之间的风骚之事,更说不清谁是谁非,难以论出个对错来。这不生娃到底是谁家的不是,更没有个好办法弄得清楚。
道老爷听着有点纳闷,便问:“还有什么难言的事吗?”应娃眨巴着眼睛,眼泪就流出来了,好像有满腹的寒酸。然后就装出个可怜的样子说:“师兄,你不知道,这事说来羞于挂齿。你是过来人了,又是我的师兄,不是外人,说了也无妨。”
道老爷心里在想,是骡子走到哪里都不会变成驴,要不自己就给帮着再找一个,试试也是个办法。于是就先说了几句安慰的话,随后便详细问了应娃年庚、生辰八字,家中情况。应娃就如实地说了,属相为蛇、四月巳日晌午时辰生。
且说那吴先生在集市上忙乎了大半天,刚进了店铺坐下,准备歇息一下,就听见外面有人叫门。开门看时,道木匠和黄应娃已到门口,一见都是熟人,随让进店铺就坐,相互客套一番,便问及来由。
师徒二人就来到街外,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找了个阳屲地场,就地坐了下来。道老爷这才将自己如何动议,怎么打算兴建私塾之事,向应娃道了个详细。
黄应娃一听,师兄张了口,那是不能含糊的,就满嘴应承了。道老爷见应娃还很赏面子,不忘旧情,心里暗自夸赞,是个忠厚老实人,就问起了应娃家常琐事。这多年光阴跑得阿门个样子,家里情况如何等事情。
已到午饭时辰,干脆先找点吃喝再说。便来到一个卖酿皮的摊子上,要了一大碗酿皮,两个锅盔,另加一碗米汤。刚在一个小板凳上坐下,抓起筷子。只听身后有人喊道:“师兄好!”回头看时,正是自己多年前的小搭手。原来在一起做木活的时候,称呼应娃,多年不见了,如今已是一把胡子的人了,不好再叫小名,便招呼说:“黄木匠,你在这里做啥大生意呢。”
吴家的早就把这账单算好了,只是放在这里准备着,只要有人要买,就带话叫黄应娃来做主。就把账单交于双方仔细看过,两人仔细看了一阵,双方都觉得满意,三言两语就把生意谈稳当了。
不知过了几世几代之后,到吴先生爷爷辈,便移居到会宁一个沟坡上,开垦了大片土地,建了庄院,这道沟便取名为吴家沟。到了吴先生这一代,随着家族人口增多,挤在一块贫瘠土地上不便营生,加上会宁这地方多旱少雨,生存在那地方的人们,时常被缺水所困扰。吴先生便沿着关川河来到这内官地方,起初做账房先生,后来就在内官街上,买了个店铺经营起来。
黄应娃就问师兄:“当下有要紧的事要办吗?”道老爷回说:“倒没有多要紧的事,只是想买些木头,在这里转悠一阵,看中了几家,想找个牙侩磋合一下,看看价码如何。”黄应娃追问:“听说师兄自乔迁新居后,修了几个高墙大院,建了好多间堂屋厢房,整个家舍都已安排得停当,时下快到年跟前了,还买木头作啥用场。”
说起吴家,有言道:吴家不是天上口,此姓只有天上有,本是兵营一小卒,只因火旺打断手。这吴先生,在同辈排行老五。祖上据考是庆阳板桥吴家堡人,家族人丁兴旺,后代子孙分支繁多,世代以农耕为主业,也有从商、兵役及其他手艺的不在话下。
说起这黄应娃,祖上是岷县人,几代人都是靠砍伐林木,从事贩运木材,做一些农耕用具等简单的木匠活,凑合着过光阴。家中兄弟姊妹,几年前都成了家,独立过活,黄应娃和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在世的时候,时常跟着老爹,在集市上贩卖木头,经常遇见道木匠。
再仔细一想,过去交往了不少,道木匠的为人是没有啥可说的,生意场上都是油光纸擦沟子,不沾任何人的光。就随口应承说“只怕我这人暮曩,手脚笨拙,干的活你看不上眼,到时候多指教着点,我也多上点心。”
应娃的爹一次与道木匠做成了一笔买卖,相互就认识了。后来道木匠觉得这年轻人还灵性,品行还算不错,便与他爹商量,做了自己的帮手。除了干一些杂活外,主要从事购买木材行当,顺便学点做细活的手艺。给道木匠打了几年下手,做细活的手艺长进了不少。后来道木匠迁到了建廓子,就分手各奔前程去了。
事情办妥,道老爷和应
且说那道老爷,自从和李明达商定了建私塾的事之后,便开始行动。
黄应娃随后就问:“这抽头是多少?”吴家的回答说:“你们看着办就是了。”道木匠随后又将雇佣些劳力、物色着请一两个塾师之事,托付了半天,吴先生也爽快地应承了。
道老爷一听就问:“是不是西街典当铺里的主人家。”应娃回答说:“就是的。”道老爷一听都是熟人,现成的木材正好也放在这里,也省了好多事,便说好。两人就直奔着吴家的店铺来了。
这吴先生本是专门从事账房行当,计账衡量是一把好手,那算盘珠子拨得噼里啪啦。因长期在集市上营生,为买卖双方计价算账,慢慢也从事了牙商行当,辩物识货很是在行,撮合生意,捏价尺码还算公道,所有做买卖人都比较放心。
吴先生就从一沓子账本子中翻出了账单,领着两人到库房,对着单子,指着货物看了个仔细。道老爷看了木料,觉得都能用上,就叫吴家的给衡量个价码。
当下道木匠问及应娃详细情况,应娃见是师兄,也就不再含糊,就如实把自己多年经历的事情,说给师兄听。自从与师兄分手后,父母托媒在临洮一个叫黑山的地方,给找了个婆娘成了家,凭借所学的手艺,加上贩运些木料,养家糊口,光阴跑得还算趁常。
应娃接着说:几年前父母都病没了,找哈的婆娘,守着高房大院,吃穿不愁,什么活都不干,这倒还罢了。整日里闲浪荡,既是一个骡子,还耐不住性子。两口子在一起几年了,就是生不出个娃娃来。相互赖个不停,整日口角是非纠缠不清,我嫌参了几句,人家气头还不小,骂我是个骟驴。
道老爷一听,点着头嗯的一声,眼睛直盯着应娃,仔细相端了好大一会。暗自在想,难道这娃命中该是何家的女婿,要和我家老三一个担子上挑了。就提高嗓门说:“不要着急,到我家去帮忙着建塾房,我来给你踅摸个婆娘。有了会飞的麻雀,还怕垒不起个窝来,能下蛋的鸟儿多的是,这事就包在我身上。”
] 一日,道老爷便来到内官集市,踅摸着要买些木料,东西两街来回转了几趟,看上眼的也有不少,只是这价码行情不知底细。正在盘算找个人,捏一下价码看看,只见前面不远处,这牙侩正在与两个人戳袖子呢,知道是捏价码磋合买卖,虽说是老相识,但暂时不便打搅,等浪达一会再看。
遂问道:“黄木匠,你年后活路消停还是忙,如果不忙的话,干脆到我家里来帮个忙。自己现在已上了点岁数,这当木匠做有些活路,已经吃不消了。本村上的匠人们,做个锛形,解板、劈枝剥皮等粗活还罢了,要说凿卯套榫、立柱上梁、布檩挂椽等这些细活,还找不出个像样的人来。”
黄应娃看见这道老爷眼睛盯着自己,看了好一阵,就有点疑惑不解。看相貌都是熟人,虽然几年不见,也不会有过大的变化。看人品都是知根底的,不知师兄到底在盯着自己找啥哩。不会是搭着给我找个婆娘的托,哄着自己去给他干活吧。
应娃回答说:“我这些年的情况不是太好。”便将自己这些年,混成怎么个眉眼,给道老爷说了个详细。
时常趁我到外头去干活的时候,就生出些伤风败俗的事情来。家中经常勾搭几个死狗,骚我的摊子。庄上人及亲房们都知道这事,我都害臊着连门都进不去。我一气之下,给抽了几鞭子,人家嘴里还出了言语。骂着我说,你没有那个日驴的本事,就不要吃人家的两碗豆子,最后干脆跟着西和礼县人跑了。
应娃说:这里有个姓吴的账房先生,不知道你认得不,我的所有木材都寄存在他家店铺里。这人以账房为业兼做牙商,辨质论价很是在行,对各样东西的价码心中有数。
两人还在说着,谁知这集市开始慢慢散了,道老爷买木头的事,还没有个着落。道老爷便说:“等我备好了料,择了日子,就叫人给你带话,你就来给比划着做好了,今天看来这木头是买不成了。”
道木匠随口说道:“无事不登三宝殿,来了就要麻烦一下先生,随即把要买些木材用料的事说了。”吴先生一听就知道,是应娃找来的买主。就说:“咱们都是知根底的熟人,有事就直接说。”应娃说:“先让道老爷看看,我寄存在这里的各种木料,使得使不得,如果合适,就依着行情给明着估个价。”
道老爷听了说:那也得说好价码才行,亲兄弟好算账,先小人后君子,落人情也得落到明处。你的木料在啥地方放着,让我先看看,然后咱们找个牙侩尺码个哈数。
黄木匠随便说:“我现在是狗毬的虼蚤,乱跳弹着呢。”师徒见面相互客套,另加了吃喝,两人还准备好好谝一下。这里吃饭人多,拥挤燥杂得很,说话还不太方便,就狼吞虎咽抓紧了事。黄应娃抢着付了饭钱,两人便一起离开了。
应娃急忙说:“我不是说了吗,我的木料让给你去用就是了,盖十几间房子的椽檩柱梁门窗足够用了,零星用料到时候再买也不迟。”
为了谋生,祖辈逐步向周围地方迁移,有的分支从北边向靖远、宛川河一带迁移,也有从南向关川河移居。南边先移居平凉吴寨村,后在庄浪卧龙镇,还设立宗庙,后代迁移至通渭碧玉丁家河,亲房另居住一块地场名号丁店村。
道老爷哄着说:“买点木头,随便做点家具之类,把学哈的手艺熟悉者点,不然就连吃饭的家当都撇掉了。”黄应娃就说:“你若自己用的,我手里有好多松木,柏木,桐木,桦木等木料,还有椽子檩子等房舍材料,积存了不少。”道老爷一听,马上就说:“这街上人杂,说话不方便,咱们找个避静地方,说说看使得使不得。”
几年之后,家中院落房舍翻修一新,建得也很起眼,可以算得上殷实之家。一切都好,就是美中不足。说到这里,应娃便犹豫着收住了话茬。
道老爷听了之后,还不便评论。人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男女之间的风骚之事,更说不清谁是谁非,难以论出个对错来。这不生娃到底是谁家的不是,更没有个好办法弄得清楚。
道老爷听着有点纳闷,便问:“还有什么难言的事吗?”应娃眨巴着眼睛,眼泪就流出来了,好像有满腹的寒酸。然后就装出个可怜的样子说:“师兄,你不知道,这事说来羞于挂齿。你是过来人了,又是我的师兄,不是外人,说了也无妨。”
道老爷心里在想,是骡子走到哪里都不会变成驴,要不自己就给帮着再找一个,试试也是个办法。于是就先说了几句安慰的话,随后便详细问了应娃年庚、生辰八字,家中情况。应娃就如实地说了,属相为蛇、四月巳日晌午时辰生。
且说那吴先生在集市上忙乎了大半天,刚进了店铺坐下,准备歇息一下,就听见外面有人叫门。开门看时,道木匠和黄应娃已到门口,一见都是熟人,随让进店铺就坐,相互客套一番,便问及来由。
师徒二人就来到街外,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找了个阳屲地场,就地坐了下来。道老爷这才将自己如何动议,怎么打算兴建私塾之事,向应娃道了个详细。
黄应娃一听,师兄张了口,那是不能含糊的,就满嘴应承了。道老爷见应娃还很赏面子,不忘旧情,心里暗自夸赞,是个忠厚老实人,就问起了应娃家常琐事。这多年光阴跑得阿门个样子,家里情况如何等事情。
已到午饭时辰,干脆先找点吃喝再说。便来到一个卖酿皮的摊子上,要了一大碗酿皮,两个锅盔,另加一碗米汤。刚在一个小板凳上坐下,抓起筷子。只听身后有人喊道:“师兄好!”回头看时,正是自己多年前的小搭手。原来在一起做木活的时候,称呼应娃,多年不见了,如今已是一把胡子的人了,不好再叫小名,便招呼说:“黄木匠,你在这里做啥大生意呢。”
吴家的早就把这账单算好了,只是放在这里准备着,只要有人要买,就带话叫黄应娃来做主。就把账单交于双方仔细看过,两人仔细看了一阵,双方都觉得满意,三言两语就把生意谈稳当了。
不知过了几世几代之后,到吴先生爷爷辈,便移居到会宁一个沟坡上,开垦了大片土地,建了庄院,这道沟便取名为吴家沟。到了吴先生这一代,随着家族人口增多,挤在一块贫瘠土地上不便营生,加上会宁这地方多旱少雨,生存在那地方的人们,时常被缺水所困扰。吴先生便沿着关川河来到这内官地方,起初做账房先生,后来就在内官街上,买了个店铺经营起来。
黄应娃就问师兄:“当下有要紧的事要办吗?”道老爷回说:“倒没有多要紧的事,只是想买些木头,在这里转悠一阵,看中了几家,想找个牙侩磋合一下,看看价码如何。”黄应娃追问:“听说师兄自乔迁新居后,修了几个高墙大院,建了好多间堂屋厢房,整个家舍都已安排得停当,时下快到年跟前了,还买木头作啥用场。”
说起吴家,有言道:吴家不是天上口,此姓只有天上有,本是兵营一小卒,只因火旺打断手。这吴先生,在同辈排行老五。祖上据考是庆阳板桥吴家堡人,家族人丁兴旺,后代子孙分支繁多,世代以农耕为主业,也有从商、兵役及其他手艺的不在话下。
说起这黄应娃,祖上是岷县人,几代人都是靠砍伐林木,从事贩运木材,做一些农耕用具等简单的木匠活,凑合着过光阴。家中兄弟姊妹,几年前都成了家,独立过活,黄应娃和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在世的时候,时常跟着老爹,在集市上贩卖木头,经常遇见道木匠。
再仔细一想,过去交往了不少,道木匠的为人是没有啥可说的,生意场上都是油光纸擦沟子,不沾任何人的光。就随口应承说“只怕我这人暮曩,手脚笨拙,干的活你看不上眼,到时候多指教着点,我也多上点心。”
应娃的爹一次与道木匠做成了一笔买卖,相互就认识了。后来道木匠觉得这年轻人还灵性,品行还算不错,便与他爹商量,做了自己的帮手。除了干一些杂活外,主要从事购买木材行当,顺便学点做细活的手艺。给道木匠打了几年下手,做细活的手艺长进了不少。后来道木匠迁到了建廓子,就分手各奔前程去了。
事情办妥,道老爷和应
且说那道老爷,自从和李明达商定了建私塾的事之后,便开始行动。
黄应娃随后就问:“这抽头是多少?”吴家的回答说:“你们看着办就是了。”道木匠随后又将雇佣些劳力、物色着请一两个塾师之事,托付了半天,吴先生也爽快地应承了。
道老爷一听就问:“是不是西街典当铺里的主人家。”应娃回答说:“就是的。”道老爷一听都是熟人,现成的木材正好也放在这里,也省了好多事,便说好。两人就直奔着吴家的店铺来了。
这吴先生本是专门从事账房行当,计账衡量是一把好手,那算盘珠子拨得噼里啪啦。因长期在集市上营生,为买卖双方计价算账,慢慢也从事了牙商行当,辩物识货很是在行,撮合生意,捏价尺码还算公道,所有做买卖人都比较放心。
吴先生就从一沓子账本子中翻出了账单,领着两人到库房,对着单子,指着货物看了个仔细。道老爷看了木料,觉得都能用上,就叫吴家的给衡量个价码。
当下道木匠问及应娃详细情况,应娃见是师兄,也就不再含糊,就如实把自己多年经历的事情,说给师兄听。自从与师兄分手后,父母托媒在临洮一个叫黑山的地方,给找了个婆娘成了家,凭借所学的手艺,加上贩运些木料,养家糊口,光阴跑得还算趁常。
应娃接着说:几年前父母都病没了,找哈的婆娘,守着高房大院,吃穿不愁,什么活都不干,这倒还罢了。整日里闲浪荡,既是一个骡子,还耐不住性子。两口子在一起几年了,就是生不出个娃娃来。相互赖个不停,整日口角是非纠缠不清,我嫌参了几句,人家气头还不小,骂我是个骟驴。
道老爷一听,点着头嗯的一声,眼睛直盯着应娃,仔细相端了好大一会。暗自在想,难道这娃命中该是何家的女婿,要和我家老三一个担子上挑了。就提高嗓门说:“不要着急,到我家去帮忙着建塾房,我来给你踅摸个婆娘。有了会飞的麻雀,还怕垒不起个窝来,能下蛋的鸟儿多的是,这事就包在我身上。”
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