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无风皆自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有风无风皆自由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同时,金鳞卫也找了兵部核实人员名册,那几人确实是李氏旧人。
《引渡》
当日,长生门众人挣扎了一会儿,皆被戴上镣铐,大门上也被贴了封条。兜兜转转,又在京中擒获了为武安侯办事的那位。
至于军中为何会有邪祟,长生门又是什么,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知上头一直命他们不管用任何手段,搜集含怨之魂,此前王府庄子上的事,也是他们所为。
恭亲王听完这番大义凛然的说辞,冷笑一声:“相安无事?你纵人私下斗殴,针对李氏旧人,暗害查明真相的朱副将,这还是次要的。为了炼得怨魂,镇压李氏先烈,这些邪道在本王庄子上施邪术,导致无辜之人丧命,你便是这其中的罪魁祸首。”
“王爷莫要血口喷人。本侯知你与李棠情谊深厚,想要为她开脱。但本侯没做过的事,坚决不认!”武安侯好似被侮辱了一般,怒极,又对皇帝道,“臣承认,臣赶到西塔城时,李棠尚有一线生机,可她深陷沙尘,若全力施救,将士们必会卷入其中,死伤无数,臣有私心,不愿他们如十几万李家军一般,因主帅鲁莽而丧命,只带回了李氏残余之士。”
另外几人则略显痴傻,询问时,要么呆滞盯着一处,闭口不言,要么答非所问。直到问询之人提到李氏、李棠,那些人才有所反应,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各自姓名,反复提到当年朱副将蒙冤而死之事。
“侯爷别急着否认。圣上,臣弟还查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恭亲王说着,又呈上了另一份供词与证据,道,“臣弟记得,侯夫人母家是岑氏。当年岑贵妃膝下尚有皇长子。”
“王爷说的那些事,臣一概不知,长生门如何行事也与臣并无干系。圣上若有疑心,尽管查,臣问心无愧。”武安侯不再辩解,一口咬定一切与自己无关。
他从一开始的震惊、不配合,到最后据实以报,一切都是武安侯所授意,搜集含怨之魂,为的是镇压李氏先烈英灵,掩盖当年刻意拖延增援时间的事实,未免有心之人查探此事。
长生门出了事,富商本打算跑路,被金麟卫抓了个正着,三两下就道出长生门乃岑氏授意建造,至于具体是谁,他始终不愿说,只道:“小人不敢说,要是说了,脑袋恐不保。”
“这些均是忠勇侯旧人所述。”实际上,是李攸宁告诉他的,部分残魂的记忆。如此说,也不算扯谎。
这实在匪夷所思,但记忆不会撒谎,恭亲王只道:“此中缘由,臣弟尚不知,或与这长生门脱不了干系。”
恭亲王的脸色肉眼可见地沉了下去。此时,皇后、岑贵妃以及被两人请来问话的李攸宁,一并来到宣政殿中。
“放屁!你竟敢诬陷本侯!”武安侯听完恭亲王的陈述、道人的陈词,脸色涨得通红,胸膛随着激动的情绪起伏不断,遂向皇帝跪道,“圣上明鉴,当年分明是李棠自视甚高,怕臣抢了她的功劳,不愿我等入驻西塔城,中途拦截,我等只能在八百里开外的婺城候着,前线送来的消息亦是一切顺利,臣当时曾有疑心,派了十几人前去打探消息,皆不曾归。臣实在按捺不住,自行往西塔城去,才知大军已覆灭。”
“不瞒圣上,当年邪祟在臣的府邸中闹得厉害,臣虽无事,内子及一干女眷、小儿却困苦不堪,还因此还失了一孩儿。机缘巧合之下找人相看,说是臣当年不曾尽全力救下李棠,李氏之魂便闹腾臣的家人,且怨念深重,需以含怨之魂镇压,若能抽取部分李氏生魂为引子,效果更佳。臣才失了孩儿,对李氏愤恨至极,也就同意了。”武安侯顿了顿,继续道,“那都是几年前的事了,这些年下来,一直相安无事,此次回京,那几人不知为何 当街抽搐,臣怕扰了军心,想着私下处理了,才联系了他们。哪想王爷揪着往事不放。”
几番刑讯后,两人才说出长生门具体位置。
长生门并不在京都城内,而是在与京都有一江之隔的豫州,一不起眼的罗县内。它看上去是一座极为普通的道观,当地不少民众均会在此供奉香火。
匣子被送至恭亲王手中,一根干枯的手指与一枚精致的黄金雕花镶宝石指环端端正正地躺在其中,仔细观察,那枚指环上镂刻着永宁二字。
触及旧事,恭亲王痛心疾首,沉声道:“这些都是你的说辞而已。本王所知,忠勇侯在西塔城苦撑两月之久不见援军。”
在金鳞卫的审问下,两名道人没多久便事无巨细地招供了。他们是长生门之人,奉师门之命为军中肃清邪祟,并稳住尚留存于军中的几名李氏旧人的神魂。
金鳞卫的执行力极强,道人招供当天,飞鸽传书与罗县县令提前通了气,立即赶往长生门所在之地,迅速将其围了起来。
这时,邱公公急匆匆从门外进来,手捧一陈旧的木匣子,在皇帝耳边悄声说了一句。皇帝接过匣子,打开一瞧,如山雨欲来,沉默了一阵,道:“宣她们都过来,宜和…让她在寝殿内好生待着。”
据金麟卫调查,出资建造长生门的是一名张姓京都富商,而这位富商与岑氏往来密切。岑氏大部分产业都交予富商打理。
宣政殿上,皇帝敛着神色,看下方之人激辩,话题逐渐从军中邪祟一事转到了陈年旧事。
“朕记得,有一位副将曾在殿前跪了许久,为李氏求情,却不曾提到此事。如此重要的事,当年为何不说?”皇帝站起身,走到二人面前,轻描淡写问道,“武安侯,长生门与你又是何关系?”
皇帝面上看不出什么表情,淡淡问恭亲王道:“当年所有的人证、物证皆指李棠刚愎自用,这些话,你又是从哪儿听来的?”
事情的指向性已然明了,皇帝盯着手中的东西,神色晦暗不明,往事成为定局,无法再更改,可这事如同一根针,扎在某一处,带着点刺刺的痒意。
] 同时,金鳞卫也找了兵部核实人员名册,那几人确实是李氏旧人。
《引渡》
当日,长生门众人挣扎了一会儿,皆被戴上镣铐,大门上也被贴了封条。兜兜转转,又在京中擒获了为武安侯办事的那位。
至于军中为何会有邪祟,长生门又是什么,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知上头一直命他们不管用任何手段,搜集含怨之魂,此前王府庄子上的事,也是他们所为。
恭亲王听完这番大义凛然的说辞,冷笑一声:“相安无事?你纵人私下斗殴,针对李氏旧人,暗害查明真相的朱副将,这还是次要的。为了炼得怨魂,镇压李氏先烈,这些邪道在本王庄子上施邪术,导致无辜之人丧命,你便是这其中的罪魁祸首。”
“王爷莫要血口喷人。本侯知你与李棠情谊深厚,想要为她开脱。但本侯没做过的事,坚决不认!”武安侯好似被侮辱了一般,怒极,又对皇帝道,“臣承认,臣赶到西塔城时,李棠尚有一线生机,可她深陷沙尘,若全力施救,将士们必会卷入其中,死伤无数,臣有私心,不愿他们如十几万李家军一般,因主帅鲁莽而丧命,只带回了李氏残余之士。”
另外几人则略显痴傻,询问时,要么呆滞盯着一处,闭口不言,要么答非所问。直到问询之人提到李氏、李棠,那些人才有所反应,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各自姓名,反复提到当年朱副将蒙冤而死之事。
“侯爷别急着否认。圣上,臣弟还查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恭亲王说着,又呈上了另一份供词与证据,道,“臣弟记得,侯夫人母家是岑氏。当年岑贵妃膝下尚有皇长子。”
“王爷说的那些事,臣一概不知,长生门如何行事也与臣并无干系。圣上若有疑心,尽管查,臣问心无愧。”武安侯不再辩解,一口咬定一切与自己无关。
他从一开始的震惊、不配合,到最后据实以报,一切都是武安侯所授意,搜集含怨之魂,为的是镇压李氏先烈英灵,掩盖当年刻意拖延增援时间的事实,未免有心之人查探此事。
长生门出了事,富商本打算跑路,被金麟卫抓了个正着,三两下就道出长生门乃岑氏授意建造,至于具体是谁,他始终不愿说,只道:“小人不敢说,要是说了,脑袋恐不保。”
“这些均是忠勇侯旧人所述。”实际上,是李攸宁告诉他的,部分残魂的记忆。如此说,也不算扯谎。
这实在匪夷所思,但记忆不会撒谎,恭亲王只道:“此中缘由,臣弟尚不知,或与这长生门脱不了干系。”
恭亲王的脸色肉眼可见地沉了下去。此时,皇后、岑贵妃以及被两人请来问话的李攸宁,一并来到宣政殿中。
“放屁!你竟敢诬陷本侯!”武安侯听完恭亲王的陈述、道人的陈词,脸色涨得通红,胸膛随着激动的情绪起伏不断,遂向皇帝跪道,“圣上明鉴,当年分明是李棠自视甚高,怕臣抢了她的功劳,不愿我等入驻西塔城,中途拦截,我等只能在八百里开外的婺城候着,前线送来的消息亦是一切顺利,臣当时曾有疑心,派了十几人前去打探消息,皆不曾归。臣实在按捺不住,自行往西塔城去,才知大军已覆灭。”
“不瞒圣上,当年邪祟在臣的府邸中闹得厉害,臣虽无事,内子及一干女眷、小儿却困苦不堪,还因此还失了一孩儿。机缘巧合之下找人相看,说是臣当年不曾尽全力救下李棠,李氏之魂便闹腾臣的家人,且怨念深重,需以含怨之魂镇压,若能抽取部分李氏生魂为引子,效果更佳。臣才失了孩儿,对李氏愤恨至极,也就同意了。”武安侯顿了顿,继续道,“那都是几年前的事了,这些年下来,一直相安无事,此次回京,那几人不知为何 当街抽搐,臣怕扰了军心,想着私下处理了,才联系了他们。哪想王爷揪着往事不放。”
几番刑讯后,两人才说出长生门具体位置。
长生门并不在京都城内,而是在与京都有一江之隔的豫州,一不起眼的罗县内。它看上去是一座极为普通的道观,当地不少民众均会在此供奉香火。
匣子被送至恭亲王手中,一根干枯的手指与一枚精致的黄金雕花镶宝石指环端端正正地躺在其中,仔细观察,那枚指环上镂刻着永宁二字。
触及旧事,恭亲王痛心疾首,沉声道:“这些都是你的说辞而已。本王所知,忠勇侯在西塔城苦撑两月之久不见援军。”
在金鳞卫的审问下,两名道人没多久便事无巨细地招供了。他们是长生门之人,奉师门之命为军中肃清邪祟,并稳住尚留存于军中的几名李氏旧人的神魂。
金鳞卫的执行力极强,道人招供当天,飞鸽传书与罗县县令提前通了气,立即赶往长生门所在之地,迅速将其围了起来。
这时,邱公公急匆匆从门外进来,手捧一陈旧的木匣子,在皇帝耳边悄声说了一句。皇帝接过匣子,打开一瞧,如山雨欲来,沉默了一阵,道:“宣她们都过来,宜和…让她在寝殿内好生待着。”
据金麟卫调查,出资建造长生门的是一名张姓京都富商,而这位富商与岑氏往来密切。岑氏大部分产业都交予富商打理。
宣政殿上,皇帝敛着神色,看下方之人激辩,话题逐渐从军中邪祟一事转到了陈年旧事。
“朕记得,有一位副将曾在殿前跪了许久,为李氏求情,却不曾提到此事。如此重要的事,当年为何不说?”皇帝站起身,走到二人面前,轻描淡写问道,“武安侯,长生门与你又是何关系?”
皇帝面上看不出什么表情,淡淡问恭亲王道:“当年所有的人证、物证皆指李棠刚愎自用,这些话,你又是从哪儿听来的?”
事情的指向性已然明了,皇帝盯着手中的东西,神色晦暗不明,往事成为定局,无法再更改,可这事如同一根针,扎在某一处,带着点刺刺的痒意。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