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观星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夜观星汉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曹恪听任峻说均田制不适用于乱世,不由愣怔片刻,问道:“何以见得?”
“那是当然。”
“粮食收获之后,百姓为缴粮纳税,还要自行将粮食送到本县粮仓保管。战事来临之前,再由当地官府派人送到类似敖仓这样的大粮仓,然后才由军中辎重队转运到前线。过程繁琐,旷日费时。”
“竟有这种事?”任峻不由瞪大了双眼。
任峻心说你这十几岁的孩子知道什么?当初韩元嗣提出屯田策的时候,连主公和文若先生都赞不绝口,誉为良制。要是真有什么重大弊端,难道他们看不出来?
“就算我们把人都按军队编制集中起来,日夜劳作,又能如何?他们内心不愿意过那种军事化的生活,种的又不是自己的地,还要承受那么高的赋税。你指望他们有多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中那些安于现状,只想有口饭吃的还好说,不安于现状的,受不了这种罪的,可能会跑,也可能会反。”
任峻道:“授田前,必须先清查人口,丈量土地,之后还要将田地分配给百姓耕种。”
“生产积极性?”任峻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语,觉得有些新鲜。
“至于偷税漏税,这个没法避免,只能由官府依据津法从严打击。再说,姑夫就怎么能断定那些屯田民就不会偷税漏税呢?”
“据此分析,小侄断定,实行屯田制的效果一定会比实行均田制的效果差。”
任峻道:“太平之世,朝廷为增加国力,自然可以授田与民,让其安心耕种,以便多收赋税。”
“贤侄何故发笑?”
荀彧将帛书递给任峻,道:“伯达,你也看看。”
“而实行屯田之策的话,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你知道屯田之策是怎么回事不?”
任峻颇为自得地说道:“按东郡韩都尉的主张,我们将失地流民和有地居民集中起来,并安排他们到指定的地方种田,收获后的粮食四成甚至一半归屯田民自用,其余上缴的粮食可直接转化成军粮。这不就比那什么均田制要快多了?”
“不错。”任峻颔首道。
任峻被驳得哑口无言,良久才说道:“好像有那么一些道理。”
曹恪摇摇头,道:“小侄以为恰恰相反,集中流民屯田的效果不可能有分田给百姓自种的效果好。”
俄顷,又道:“集中屯田的产出,肯定会比分田给百姓自种的产出要高得多,我们因此可以收获更多的粮食。”
“这……”
他正要向坐在对面的这个内侄讲解什么叫屯田之策,并炫耀一番自己的才识,这时听见曹操笑道:“他知道。昨天这孩子听我说要屯田之后,劝我改用均田之策,还说屯田有很大弊端。”
曹恪忍住笑,问道:“据小侄所知,屯田民被集中起来后,会被分配到各县,由当地的典农都尉负责管理,是么?”
曹恪道:“那些屯田民辛苦一年,收获粮食后,不还是要将六成或者一半的粮食上交到当地的粮仓,再由典农都尉安排人送到军中的大粮仓,然后由辎重队送往前线?这样一来,就和均田制下的收粮途径没有区别,耗费的时间也是差不多的。”
曹恪道:“均田制下,百姓种的是官府分配给自己的田,是他们自己的田!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他们收获越多,赚的就越多。如此一来,他们一定会更加卖力地种地,期望来年有个好收成,可以改善生活。”
又道:“屯田的弊端,除了前面说的流民种的公田,会出工不出力之外,还有什么?”
荀彧听见曹操问自己为什么不将荀悦推荐给他,说道:“我堂兄荀仲豫身体不好,淡泊名利,不愿出仕,早年隐居于乡里。现在我已离开颍川多年,而族中子弟也大多散去四方避乱,也不知道他还在不在那里。”
“而屯田制下,那些流民种的是公田,不是自己的。种官府或者别人的田,他们自然不会尽心尽力。毕竟,不是自己的东西,不会珍惜。更何况,种出来的粮食,大部分都要交公,留给自己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只够糊口。”
“有哪些弊端后面再说。”
他看在曹恪是曹操亲侄子的份上,不便直接发作,当即瓮声瓮气地问道:“贤侄说说屯田有哪些弊端?”
曹恪闻言,哈哈大笑。
“正是。”
“而乱世则不同。乱世之时,一方诸侯为成就王霸之业,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快速积累军资,尤其是军粮。”
任峻接过帛书,认真看完,道:“这个制度好是好,就是只能用于太平之世,在这乱世之时,并不适用。”
曹恪道:“还有,要强制失地流民和有地居民背井离乡,他们不会愿意的。流民还好说,毕竟他们本来就因天灾人祸流落他乡,可有地的百姓安土重迁,要他们抛家舍业,成为屯田民,怕是很难。”
任峻说话时,语气中夹杂着不屑和挑衅的味道。
曹恪问道:“听姑夫的意思,似乎是觉得这均田制度不能快速积累军粮?”
任峻道:“我们将流民迁到指定的县,划块土地让他们种,并时刻监督他们,强制他们到期缴粮。他们想必不敢懈怠,一定会卖力劳作,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而分田给百姓自种,无人监督,鬼知道他们会不会卖力?再说,不强制催收的话,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偷税漏税?”
他是个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语表达的意思。
曹恪不接任峻的话茬,说道:“姑夫刚才说均田制不利于快速积累军粮,那屯田制就能快速积累军粮了?”
任峻不知应该怎么反驳,思量片刻,道:“说得也是。”
任峻如丈二和尚般摸不着头脑,又有些气恼,道:“难道我说得不对么?”
沉思片晌,道:“照贤侄这么说,这屯田之策竟然是一无是处,不能用了?”
“不见得吧?”
荀彧眉头微皱:“屯田之策弊端很大?”
曹操闻言,有些失望,叹道:“不能见见这位大才,真是平生憾事!”
“大错特错!”
] 曹恪听任峻说均田制不适用于乱世,不由愣怔片刻,问道:“何以见得?”
“那是当然。”
“粮食收获之后,百姓为缴粮纳税,还要自行将粮食送到本县粮仓保管。战事来临之前,再由当地官府派人送到类似敖仓这样的大粮仓,然后才由军中辎重队转运到前线。过程繁琐,旷日费时。”
“竟有这种事?”任峻不由瞪大了双眼。
任峻心说你这十几岁的孩子知道什么?当初韩元嗣提出屯田策的时候,连主公和文若先生都赞不绝口,誉为良制。要是真有什么重大弊端,难道他们看不出来?
“就算我们把人都按军队编制集中起来,日夜劳作,又能如何?他们内心不愿意过那种军事化的生活,种的又不是自己的地,还要承受那么高的赋税。你指望他们有多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中那些安于现状,只想有口饭吃的还好说,不安于现状的,受不了这种罪的,可能会跑,也可能会反。”
任峻道:“授田前,必须先清查人口,丈量土地,之后还要将田地分配给百姓耕种。”
“生产积极性?”任峻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语,觉得有些新鲜。
“至于偷税漏税,这个没法避免,只能由官府依据津法从严打击。再说,姑夫就怎么能断定那些屯田民就不会偷税漏税呢?”
“据此分析,小侄断定,实行屯田制的效果一定会比实行均田制的效果差。”
任峻道:“太平之世,朝廷为增加国力,自然可以授田与民,让其安心耕种,以便多收赋税。”
“贤侄何故发笑?”
荀彧将帛书递给任峻,道:“伯达,你也看看。”
“而实行屯田之策的话,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你知道屯田之策是怎么回事不?”
任峻颇为自得地说道:“按东郡韩都尉的主张,我们将失地流民和有地居民集中起来,并安排他们到指定的地方种田,收获后的粮食四成甚至一半归屯田民自用,其余上缴的粮食可直接转化成军粮。这不就比那什么均田制要快多了?”
“不错。”任峻颔首道。
任峻被驳得哑口无言,良久才说道:“好像有那么一些道理。”
曹恪摇摇头,道:“小侄以为恰恰相反,集中流民屯田的效果不可能有分田给百姓自种的效果好。”
俄顷,又道:“集中屯田的产出,肯定会比分田给百姓自种的产出要高得多,我们因此可以收获更多的粮食。”
“这……”
他正要向坐在对面的这个内侄讲解什么叫屯田之策,并炫耀一番自己的才识,这时听见曹操笑道:“他知道。昨天这孩子听我说要屯田之后,劝我改用均田之策,还说屯田有很大弊端。”
曹恪忍住笑,问道:“据小侄所知,屯田民被集中起来后,会被分配到各县,由当地的典农都尉负责管理,是么?”
曹恪道:“那些屯田民辛苦一年,收获粮食后,不还是要将六成或者一半的粮食上交到当地的粮仓,再由典农都尉安排人送到军中的大粮仓,然后由辎重队送往前线?这样一来,就和均田制下的收粮途径没有区别,耗费的时间也是差不多的。”
曹恪道:“均田制下,百姓种的是官府分配给自己的田,是他们自己的田!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他们收获越多,赚的就越多。如此一来,他们一定会更加卖力地种地,期望来年有个好收成,可以改善生活。”
又道:“屯田的弊端,除了前面说的流民种的公田,会出工不出力之外,还有什么?”
荀彧听见曹操问自己为什么不将荀悦推荐给他,说道:“我堂兄荀仲豫身体不好,淡泊名利,不愿出仕,早年隐居于乡里。现在我已离开颍川多年,而族中子弟也大多散去四方避乱,也不知道他还在不在那里。”
“而屯田制下,那些流民种的是公田,不是自己的。种官府或者别人的田,他们自然不会尽心尽力。毕竟,不是自己的东西,不会珍惜。更何况,种出来的粮食,大部分都要交公,留给自己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只够糊口。”
“有哪些弊端后面再说。”
他看在曹恪是曹操亲侄子的份上,不便直接发作,当即瓮声瓮气地问道:“贤侄说说屯田有哪些弊端?”
曹恪闻言,哈哈大笑。
“正是。”
“而乱世则不同。乱世之时,一方诸侯为成就王霸之业,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快速积累军资,尤其是军粮。”
任峻接过帛书,认真看完,道:“这个制度好是好,就是只能用于太平之世,在这乱世之时,并不适用。”
曹恪道:“还有,要强制失地流民和有地居民背井离乡,他们不会愿意的。流民还好说,毕竟他们本来就因天灾人祸流落他乡,可有地的百姓安土重迁,要他们抛家舍业,成为屯田民,怕是很难。”
任峻说话时,语气中夹杂着不屑和挑衅的味道。
曹恪问道:“听姑夫的意思,似乎是觉得这均田制度不能快速积累军粮?”
任峻道:“我们将流民迁到指定的县,划块土地让他们种,并时刻监督他们,强制他们到期缴粮。他们想必不敢懈怠,一定会卖力劳作,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而分田给百姓自种,无人监督,鬼知道他们会不会卖力?再说,不强制催收的话,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偷税漏税?”
他是个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语表达的意思。
曹恪不接任峻的话茬,说道:“姑夫刚才说均田制不利于快速积累军粮,那屯田制就能快速积累军粮了?”
任峻不知应该怎么反驳,思量片刻,道:“说得也是。”
任峻如丈二和尚般摸不着头脑,又有些气恼,道:“难道我说得不对么?”
沉思片晌,道:“照贤侄这么说,这屯田之策竟然是一无是处,不能用了?”
“不见得吧?”
荀彧眉头微皱:“屯田之策弊端很大?”
曹操闻言,有些失望,叹道:“不能见见这位大才,真是平生憾事!”
“大错特错!”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三国之大伯是曹操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夜观星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三国之大伯是曹操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