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束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无束风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空气中出现了一个比刚才更大更真实的投影,是穿孝服的清远,投影的人和现实几乎是一比一的比例,时萦有瞬间觉得清远就真实的站在她前方不远处。
宋神宗并没有昏庸到直接因为一首诗而判苏轼有罪,只是因为当时的改革派需要一个靶子,而苏轼最为合适,而且最后也免除了苏轼的死刑贬谪他去了黄州。苏轼人生的最后一首诗中写: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被贬去的黄州,是他命运的滑铁卢。
畅之没有坚持,又转身换了根木簪,正是第二件展品那平常的样子,画面在两人交接的手上给了特写,然后慢慢淡去,直至消失。
(本章完)
时萦哦了一声,原来这就是畅之,长得怪好看的。
年少时书院求学,学有所成时被皇家榜下捉婿尚公主做了驸马,然后在官场倾轧中被文字狱诬陷,出狱后发现公主被赐死,最后在给公主出殡时被人砍了他一生舞文弄墨的右手。
第10章 乌木簪子
时萦喃喃:你让我知道这么一个故事是要我做什么呢?
那如果不是友情呢?古人断袖好像也不算少见。假设这个清远,喜欢自己这位名叫畅之的同学,于是一直留着他当年送自己的簪子。
清远的背影左手挥刀,向自己的右手砍去。
场景真实到让时萦有片刻的心脏骤停,在她反应过来是虚假的投影时场景已经在快速消散。
清远也是俊俏公子的长相,头发披散着,有些无奈的说:“绾发时偶得妙句,手一抖把簪子摔断了。”
畅之闻言转身,看向来人:“清远兄,怎么了”
但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公主得知驸马竟然喜欢一个男人,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挑战,便派人在畅之离开的路上刺杀了他。
时萦正疑惑着这里的展品去哪儿了,就看到展台的上空有悬浮的空气屏亮起,像是全息投影,但时萦没发现有投影设备。
等等,女装,如果畅之是个祝英台呢。
清远的断袖嫌疑就洗脱了,嫁衣的存在也说得通了,畅之也就死的很通顺了。
畅之曾和清远一起读书,后期却和将军一起北上,是弃文从武了吗,看那视频里的畅之的小身板,也不像能穿上那套新郎礼服的身材,倒是穿女装还行。
但还有一点点问题,那大婚之喜的两套婚服,一套是公主驸马,另一套是畅之的吗,畅之是武将吗。
感觉竟然出奇的通顺,时萦为自己的脑洞点了个赞。
整件事情现在都很明晰了,展厅想要表达的信息时萦差不多清楚了,但现在还差一个东西,展厅的目的。
前方虚空出现一行字:清远在砍自己右手的时候,是在后悔自己写了那封离别信害死了畅之,还是后悔自己弄权导致遭受文字狱连累了公主?
时萦沉默,这句式怎么听着这么耳熟。
时萦陷入沉思。同学之间的友情有什么好拎出来说的,她大学时的男生同学之间,别说借衣服换鞋子,吃同一份饭喝同一瓶水,连互称对方父亲的都有,男生之间的友情虽然让人迷惑但好像也很寻常。
清远脸色微红,摇摇头把玉簪推回去:“畅之给我个木簪就好,玉簪贵重,我怕磕碰了。”
时萦又想起那只被整齐砍断的右手,现在看来手的主人的故事她基本串起来了。
这里出现的诗句和镣铐,是不是说明这位驸马和苏轼一样,因文字被小人举报入狱。结合之前的展品,不知他都做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是否也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成为某些人对付政敌的靶子,最后竟被砍断了右手。
皇帝认同了有心之人的指控,将苏轼投入了御史台监狱。
时萦:很好,主角出现了。
光字散开,露出一左一右两条通道,左边通道入口处放着那枚黄金镶白玉戒指,右边则是那根平平无奇的乌木簪子。
时萦看不到下一个展台了,也没有下一个展台,她没有再前进。
新的展品是一个石台,上面刻着笔走龙蛇的两句诗,落款处是一副铁质的镣铐。m.yyun.net
时萦走到下一个展台前,却没有发现有展品存在。往前看去,之前一直有的影影绰绰的展台的轮廓也不见了,看起来这是最后一个展品了。
时萦知道这两句诗,全文是: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一团光雾散去。
其实乌台诗案的起因、高朝、结果都与这首诗无关,这首诗只不过是当时的御史们为指控苏轼而进行了曲解附会的解释。
两条通道看起来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时萦根据自己阅读小说的经验,以及她不妙的直觉,相信走错的结果是她所不能也不想承受的。
少了簪子和离别,簪子是否说明他年少时的贫寒,离别是说他重情义?或者说两者都说明了他的重情义?时萦摇摇头否定了这个想法,畅之明显是被杀了,死亡原因很大可能就是驸马写给他的那封书信。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但因为血液污染了大部分内容,时萦无从得知那封离别信的确切内容,也就无法推断畅之的死亡原因,信息链在此处缺失了一环。
畅之笑着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一根玉簪,递给清远:“清远兄悠着点绾发,小弟可没有太多的簪子让你偶得妙句。”
然后在得知畅之要离开京城,两人从此不能再相见时,写了封离别信,派人送去。
画面里,一个书生打扮的少年正站在桌前对镜整理衣服,一个男声由远及近响起:“畅之,快借我个簪子。”
一只断手飞起,一股鲜血飙出,一声闷哼响起。
是苏轼初入仕时写的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品格正直。却被有心之人歪曲理解,认为苏轼对皇帝有不臣之心,理由是世间有真龙,而苏轼却要自己的品格给地下的蛰龙知道,“非不臣而何?”
史称“乌台诗案”。
] 空气中出现了一个比刚才更大更真实的投影,是穿孝服的清远,投影的人和现实几乎是一比一的比例,时萦有瞬间觉得清远就真实的站在她前方不远处。
宋神宗并没有昏庸到直接因为一首诗而判苏轼有罪,只是因为当时的改革派需要一个靶子,而苏轼最为合适,而且最后也免除了苏轼的死刑贬谪他去了黄州。苏轼人生的最后一首诗中写: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被贬去的黄州,是他命运的滑铁卢。
畅之没有坚持,又转身换了根木簪,正是第二件展品那平常的样子,画面在两人交接的手上给了特写,然后慢慢淡去,直至消失。
(本章完)
时萦哦了一声,原来这就是畅之,长得怪好看的。
年少时书院求学,学有所成时被皇家榜下捉婿尚公主做了驸马,然后在官场倾轧中被文字狱诬陷,出狱后发现公主被赐死,最后在给公主出殡时被人砍了他一生舞文弄墨的右手。
第10章 乌木簪子
时萦喃喃:你让我知道这么一个故事是要我做什么呢?
那如果不是友情呢?古人断袖好像也不算少见。假设这个清远,喜欢自己这位名叫畅之的同学,于是一直留着他当年送自己的簪子。
清远的背影左手挥刀,向自己的右手砍去。
场景真实到让时萦有片刻的心脏骤停,在她反应过来是虚假的投影时场景已经在快速消散。
清远也是俊俏公子的长相,头发披散着,有些无奈的说:“绾发时偶得妙句,手一抖把簪子摔断了。”
畅之闻言转身,看向来人:“清远兄,怎么了”
但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公主得知驸马竟然喜欢一个男人,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挑战,便派人在畅之离开的路上刺杀了他。
时萦正疑惑着这里的展品去哪儿了,就看到展台的上空有悬浮的空气屏亮起,像是全息投影,但时萦没发现有投影设备。
等等,女装,如果畅之是个祝英台呢。
清远的断袖嫌疑就洗脱了,嫁衣的存在也说得通了,畅之也就死的很通顺了。
畅之曾和清远一起读书,后期却和将军一起北上,是弃文从武了吗,看那视频里的畅之的小身板,也不像能穿上那套新郎礼服的身材,倒是穿女装还行。
但还有一点点问题,那大婚之喜的两套婚服,一套是公主驸马,另一套是畅之的吗,畅之是武将吗。
感觉竟然出奇的通顺,时萦为自己的脑洞点了个赞。
整件事情现在都很明晰了,展厅想要表达的信息时萦差不多清楚了,但现在还差一个东西,展厅的目的。
前方虚空出现一行字:清远在砍自己右手的时候,是在后悔自己写了那封离别信害死了畅之,还是后悔自己弄权导致遭受文字狱连累了公主?
时萦沉默,这句式怎么听着这么耳熟。
时萦陷入沉思。同学之间的友情有什么好拎出来说的,她大学时的男生同学之间,别说借衣服换鞋子,吃同一份饭喝同一瓶水,连互称对方父亲的都有,男生之间的友情虽然让人迷惑但好像也很寻常。
清远脸色微红,摇摇头把玉簪推回去:“畅之给我个木簪就好,玉簪贵重,我怕磕碰了。”
时萦又想起那只被整齐砍断的右手,现在看来手的主人的故事她基本串起来了。
这里出现的诗句和镣铐,是不是说明这位驸马和苏轼一样,因文字被小人举报入狱。结合之前的展品,不知他都做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是否也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成为某些人对付政敌的靶子,最后竟被砍断了右手。
皇帝认同了有心之人的指控,将苏轼投入了御史台监狱。
时萦:很好,主角出现了。
光字散开,露出一左一右两条通道,左边通道入口处放着那枚黄金镶白玉戒指,右边则是那根平平无奇的乌木簪子。
时萦看不到下一个展台了,也没有下一个展台,她没有再前进。
新的展品是一个石台,上面刻着笔走龙蛇的两句诗,落款处是一副铁质的镣铐。m.yyun.net
时萦走到下一个展台前,却没有发现有展品存在。往前看去,之前一直有的影影绰绰的展台的轮廓也不见了,看起来这是最后一个展品了。
时萦知道这两句诗,全文是: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一团光雾散去。
其实乌台诗案的起因、高朝、结果都与这首诗无关,这首诗只不过是当时的御史们为指控苏轼而进行了曲解附会的解释。
两条通道看起来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时萦根据自己阅读小说的经验,以及她不妙的直觉,相信走错的结果是她所不能也不想承受的。
少了簪子和离别,簪子是否说明他年少时的贫寒,离别是说他重情义?或者说两者都说明了他的重情义?时萦摇摇头否定了这个想法,畅之明显是被杀了,死亡原因很大可能就是驸马写给他的那封书信。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但因为血液污染了大部分内容,时萦无从得知那封离别信的确切内容,也就无法推断畅之的死亡原因,信息链在此处缺失了一环。
畅之笑着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一根玉簪,递给清远:“清远兄悠着点绾发,小弟可没有太多的簪子让你偶得妙句。”
然后在得知畅之要离开京城,两人从此不能再相见时,写了封离别信,派人送去。
画面里,一个书生打扮的少年正站在桌前对镜整理衣服,一个男声由远及近响起:“畅之,快借我个簪子。”
一只断手飞起,一股鲜血飙出,一声闷哼响起。
是苏轼初入仕时写的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品格正直。却被有心之人歪曲理解,认为苏轼对皇帝有不臣之心,理由是世间有真龙,而苏轼却要自己的品格给地下的蛰龙知道,“非不臣而何?”
史称“乌台诗案”。
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我在副本打工养伞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无束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我在副本打工养伞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