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丰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九月丰禾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想到这里,岑文本立刻说:“臣这就下去拟旨。”
“让下面的中书舍人去拟,你如今已是政事堂宰相,朕找你还有别的事商量。”说到这里,李世民一摆手,对房遗直和侯君集说:“你们两个下去吧。”
受害者是显而易见的,兵部出事,侯君集是首当其冲的责任人,那么打击侯君集,谁从中获益呢?
岑文本两月前从中书舍人被提拔为中书侍郎,虽然是副宰相,但朝野皆知他圣眷正隆,成为中书令是早晚的事。中书省拟旨,通常都是五个中书舍人各自拟撰,是为“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初稿中选定一稿,或补充或修润,成为正式诏书,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皇帝亲笔写了“敕”,才是真正的圣旨敕令。
侯君集这两年与太子走得近是朝野皆知的事,而魏王身边聚集了一批文学之士,尤其是自己让魏王进武德殿读书后,魏王的势力进一步壮大,据传长安坊间已经有谣言,说魏王即将取代太子入主东宫了。
李世民板着脸:“岑文本,立刻拟旨,侯君集居功自傲,车马豪奢,衣食逾制,且终日饮酒无度,荒疏部务,愧对朕及朝廷厚望,即刻免去侯君集兵部尚书之职。凌云台中郎将房遗直,忠臣之后,公忠体国,勤劳王事,晋升为凌云台右将军,仍领凌云台诸事。”
如果此次被盗的不是用兵方略,而是其他的什么东西,那么出了这么大的案子,谁才是最大的受害者,谁能从中获益呢?
“臣有罪。”这是房遗直事前经过仔细权衡后想好的应对,面对李世民这样的圣君,推诿责任或是敷衍搪塞都是不明智的,相反,主动承担罪责并展现出良好的认错态度,才有可能得到从轻处罚甚至得到宽恕。
李世民哈哈大笑,挥手打断了岑文本的奏对:“朕只问你干的顺不顺手,又没说你懈怠,怎么又成了奏对格局?你素来勤勉,朕自然信得过。”
岑文本不知道皇帝为什么突然问这个,躬身答道:“陛下隆恩,拔擢臣为宰辅,中书省是国家枢要,臣自当勤勉奉差,不敢有丝毫懈怠……”
不过这些都只是房遗直的推测,没有确实的证据,所以没法在君前奏对时明说。
有了这个想法,深谙权谋之术的李世民突然有点莫名的兴奋,不管此事是不是魏王所为,至少表面上魏王获利最多,这恐怕是策划此事之人想让朕看到的,既然你如此处心积虑,那朕就陪你们演完这出戏,既然别人能做局,朕何不也做个局,不管是否能查出真相,至少试一试朝廷这潭大池子里的水是清是浊。
但李世民觉得这个答案得出的太容易了,任何一个了解目前朝局的人都会得出这个结论,李世民相信,以魏王的聪明和他身边亲信的智慧,即使真的有心打击侯君集,也不会用这样显而易见的手段,他们有很多更高明的方法可以用,也可以做的不动声色,至少不必做的这么露骨,李世民的思路突然一转:会不会有人做局?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李世民的思维一下子从案件中跳了出来,如果盗取方略的人不是为了掌握朝廷的用兵动向,那么他们偷方略又是为了什么呢?
看着侯君集和房遗直走出殿外,李世民脸上不易察觉的浮现出一丝阴沉的笑,但随即便收敛了,换成了如沐春风的笑,他含笑从丹犀走下,轻轻拍了拍岑文本的肩膀,“景仁啊,公务可还顺手?”
如今岑文本已经是宰相,拟稿的事自然不用他亲自动手了。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侯君集倒台,太子的羽翼被削弱,那最大获益者就呼之欲出了,李世民的心中浮现两个字:魏王,他虽不愿意相信,但他必须承认,这是最合理的推断,也是现在最合乎逻辑的答案。
李世民单独留下岑文本,确实有机密的事要与之商议,这几天,李世民心中一直有个想法,这次用兵方略被盗,会不会跟高丽奸细无关?
“你确实有罪,你办事不力,办事不力也是罪。而你……”李世民突然用手一指侯君集:“你,侯尚书,你也有罪。”
笔者注:岑文本字景仁。
已经跪了半天的侯君集本就心里打鼓,此刻一听皇帝说自己有罪,更是诚惶诚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磕了多少个头:“臣有罪,臣有罪。”
岑文本一愣,用兵方略被盗他是知道的,侯君集被处分肯定是因为此事,可皇帝居然用毫不相关的理由处置侯君集,不过他略一思忖便明白了,用兵方略被盗一事决不可张扬,既不能让高丽人知道朝廷打算对其用兵,更不能让天下臣民知道堂堂兵部竟然会丢失如此重大的用兵计划,这和侯君集的颜面无关,是在保全朝廷体面。不过有关房遗直的旨意就有些意思了,询问了几句案情进展,知道房遗直没查出什么,不仅不降罪,反而升官,难道是用升官激励房遗直努力办案?这一升一降的旨意,藏着李世民多少深沉的帝王心术。
有了这个念头,才有了同时宣房遗直和岑文本的想法。
] 想到这里,岑文本立刻说:“臣这就下去拟旨。”
“让下面的中书舍人去拟,你如今已是政事堂宰相,朕找你还有别的事商量。”说到这里,李世民一摆手,对房遗直和侯君集说:“你们两个下去吧。”
受害者是显而易见的,兵部出事,侯君集是首当其冲的责任人,那么打击侯君集,谁从中获益呢?
岑文本两月前从中书舍人被提拔为中书侍郎,虽然是副宰相,但朝野皆知他圣眷正隆,成为中书令是早晚的事。中书省拟旨,通常都是五个中书舍人各自拟撰,是为“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初稿中选定一稿,或补充或修润,成为正式诏书,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皇帝亲笔写了“敕”,才是真正的圣旨敕令。
侯君集这两年与太子走得近是朝野皆知的事,而魏王身边聚集了一批文学之士,尤其是自己让魏王进武德殿读书后,魏王的势力进一步壮大,据传长安坊间已经有谣言,说魏王即将取代太子入主东宫了。
李世民板着脸:“岑文本,立刻拟旨,侯君集居功自傲,车马豪奢,衣食逾制,且终日饮酒无度,荒疏部务,愧对朕及朝廷厚望,即刻免去侯君集兵部尚书之职。凌云台中郎将房遗直,忠臣之后,公忠体国,勤劳王事,晋升为凌云台右将军,仍领凌云台诸事。”
如果此次被盗的不是用兵方略,而是其他的什么东西,那么出了这么大的案子,谁才是最大的受害者,谁能从中获益呢?
“臣有罪。”这是房遗直事前经过仔细权衡后想好的应对,面对李世民这样的圣君,推诿责任或是敷衍搪塞都是不明智的,相反,主动承担罪责并展现出良好的认错态度,才有可能得到从轻处罚甚至得到宽恕。
李世民哈哈大笑,挥手打断了岑文本的奏对:“朕只问你干的顺不顺手,又没说你懈怠,怎么又成了奏对格局?你素来勤勉,朕自然信得过。”
岑文本不知道皇帝为什么突然问这个,躬身答道:“陛下隆恩,拔擢臣为宰辅,中书省是国家枢要,臣自当勤勉奉差,不敢有丝毫懈怠……”
不过这些都只是房遗直的推测,没有确实的证据,所以没法在君前奏对时明说。
有了这个想法,深谙权谋之术的李世民突然有点莫名的兴奋,不管此事是不是魏王所为,至少表面上魏王获利最多,这恐怕是策划此事之人想让朕看到的,既然你如此处心积虑,那朕就陪你们演完这出戏,既然别人能做局,朕何不也做个局,不管是否能查出真相,至少试一试朝廷这潭大池子里的水是清是浊。
但李世民觉得这个答案得出的太容易了,任何一个了解目前朝局的人都会得出这个结论,李世民相信,以魏王的聪明和他身边亲信的智慧,即使真的有心打击侯君集,也不会用这样显而易见的手段,他们有很多更高明的方法可以用,也可以做的不动声色,至少不必做的这么露骨,李世民的思路突然一转:会不会有人做局?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李世民的思维一下子从案件中跳了出来,如果盗取方略的人不是为了掌握朝廷的用兵动向,那么他们偷方略又是为了什么呢?
看着侯君集和房遗直走出殿外,李世民脸上不易察觉的浮现出一丝阴沉的笑,但随即便收敛了,换成了如沐春风的笑,他含笑从丹犀走下,轻轻拍了拍岑文本的肩膀,“景仁啊,公务可还顺手?”
如今岑文本已经是宰相,拟稿的事自然不用他亲自动手了。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侯君集倒台,太子的羽翼被削弱,那最大获益者就呼之欲出了,李世民的心中浮现两个字:魏王,他虽不愿意相信,但他必须承认,这是最合理的推断,也是现在最合乎逻辑的答案。
李世民单独留下岑文本,确实有机密的事要与之商议,这几天,李世民心中一直有个想法,这次用兵方略被盗,会不会跟高丽奸细无关?
“你确实有罪,你办事不力,办事不力也是罪。而你……”李世民突然用手一指侯君集:“你,侯尚书,你也有罪。”
笔者注:岑文本字景仁。
已经跪了半天的侯君集本就心里打鼓,此刻一听皇帝说自己有罪,更是诚惶诚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磕了多少个头:“臣有罪,臣有罪。”
岑文本一愣,用兵方略被盗他是知道的,侯君集被处分肯定是因为此事,可皇帝居然用毫不相关的理由处置侯君集,不过他略一思忖便明白了,用兵方略被盗一事决不可张扬,既不能让高丽人知道朝廷打算对其用兵,更不能让天下臣民知道堂堂兵部竟然会丢失如此重大的用兵计划,这和侯君集的颜面无关,是在保全朝廷体面。不过有关房遗直的旨意就有些意思了,询问了几句案情进展,知道房遗直没查出什么,不仅不降罪,反而升官,难道是用升官激励房遗直努力办案?这一升一降的旨意,藏着李世民多少深沉的帝王心术。
有了这个念头,才有了同时宣房遗直和岑文本的想法。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