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桥中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从里屋缓缓走出三个人。前头那位女士,四十多岁,盘发,鬓边规规矩矩插一朵小小的火红石榴花,这是画家黄美伊。另一个女孩儿,二十出头的年纪,弯弯眉,含情目,小脸蛋,扎着马尾,稚气未脱,马尾上系着一条窄窄的浅绿波点发带。这是这家家长的小孙女,华敏之。后头跟着个清瘦高峻的男人,约五十岁,牛仔长裤白衬衣,这是黄美伊的丈夫,也是国立燕京大学历史学院的教授——高一良。
华氏祖源河南,古时称“宋国“,曾迁山东。永嘉之乱时有一小支避难逃往南方。现在扎根在望里的这一脉就是他们的后裔。华家世代乡绅,耕读渔樵,祖上出秀才,却不出状元,出仁医,却不出名医。近代以来经历战乱动荡,至今依旧保存下诗书礼仪的家风。
说回自己的丈夫,高一良也是望里镇的孩子。小时家里穷,父母不幸死于80年代的那场特大台风带来的洪灾中。彼时华家开设义诊,并在县政协的牵头下创立本地第一家民办中学——嘉禾中学,一边收容孤儿一边育才。高一良成为了嘉禾收留的第一批学生。他年少聪慧,又对医学十分感兴趣,深得时任校医的华明鹤的喜欢。华明鹤一路资助他上大学,一良也深感栽培之恩,两人感情之深,如同半个父子。
三个人围坐在桌子面前,拿起筷子,也静默地吃了起来。这两位老人是刚才那女孩儿的爷爷和奶奶。二十多年前,他们的一对儿女都先他们一步走了,只留下这么一个娇花似的孙女,如今要把她送去千里之外的京都,自然是十分舍不得。
“不去哪成!刚才都和高老师黄老师说好了的,怎么好出尔反尔,打自己脸的?”胡月仙见老太太伤了心,老爷子动了气,连忙打圆场。“哎呀,我这张嘴呀!”她轻轻给了自己一巴掌,“咱们蛮蛮呀,已经长大了,总不能圈她一辈子!早晚有一天也要嫁人,咱们啊跟不上时代啦!唉,要是小恒还在就好了,咱们能少操多少心,偏偏……”
“行与不行,都说好了,你们就别多想了。”华明鹤双手按着膝盖站了起来。
与此同时,另一孔灶台上,竹蒸笼“突突突“轻微响起,冒出了雾气。掀开笼屉盖,甜味四溢,夹杂着一点点黄酒香,原来是一条手掌大小得黄澄澄的鲜黄鱼。
黄美伊的画纸上依旧一片空白。
将馅料裹进白菜叶中,卷成饱满的一个个,码在盘子里,上锅蒸熟。换一口平底锅,倒一勺橄榄油,炒香蒜蓉,放入番茄丁,海盐,加三勺水翻炒。最后放入蒸熟的白菜虾仁卷,淋上汤汁,盖上锅盖,关火。
“哎,当初出国也是这样,愁得我半个多月没睡好觉,这次又要走。怎么一眨眼就大了呢?人又不是鸟,怎么大了就得往外头飞呢?”
她现在所处的这座园子,叫做“潜园”,也是华家的祖宅。看看这栋老宅子就知道,这是一个新与旧,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极力融合的家。中式园林的建筑混杂着现代装修,亦古亦今,不失古典,不落时代。从某个角度来看,这里很美,美得大气,美得古朴,但不知为何,黄美伊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至于到底是哪里缺了什么?她也说不清楚,也不敢多去探究,其实她有些害怕,无论是在哪个角落,她总觉得有一双幽幽的眼睛在盯着自己。有时候甚至是两双!尤其是一座院,就是进了大门第一步跨进的那个院子,正对着一片轩昂的正屋,十几扇红木老门洞开,一根根高大的朱红砥柱杵在圆石柱上,远远看去就像一间狭长的牢房,阴森可怕,令她毛骨悚然。
长廊底下种了几株绣球,伞状的小花挨挨挤挤,一片深蓝一片浅蓝,小的还泛着青绿,大的已经过渡成粉红。
“老古董,用手机不就得了。”
山药蒸熟,去皮放凉,捣碎成泥。取两个番茄,浇沸水,去皮,切细丁。取虾仁,用刀背压成泥,加一点白胡椒,一小撮盐,米酒一小勺,依次加入山药泥,玉米粒,拌匀腌制。
黄美伊端起饭碗,梁州万盛长米,油性强,香味浓,口感软糯。桌上有清蒸黄鱼、香煎豆腐、娃娃菜卷、龙井虾仁、清炒小油菜,一盅菌菇火腿汤。她把碗里的饭吃完,菜却没动几口。太淡了,还有点儿甜,味道层层叠叠的,不难吃,但就是有说不出的奇怪。
这边吃着饭,胡月仙在那边水龙头下把洗净手,解下围裙,端起食盘向里屋走去。她从库房侧门径直走到二座院里,绕过石榴树,穿过宝瓶门,进入里屋。
吃过晚饭,高一良和华敏之准备出门看戏,问黄美伊去不去。黄美伊嫌吵得慌,更愿意在家里,这里雕梁画栋,虽都落了漆,但绿植葱茏,花木争妍,书卷气与自然气相交,她对这里充满了好奇。
“你们路上小心,早去早回。”
“辛苦你了。”高一良向这位勤快能干的厨娘道谢。
“卡—兹”,火点着了。
“麻烦你了。”黄美伊也跟着颔首。她听丈夫高一良说过,胡月仙和她差不多岁数,二十几年前来到华家做保姆,一直留到现在。她偷偷观察胡月仙,这个农村妇女穿着棕黄亚麻短袖长裤,一双平底鞋。头发挽成髻子,好像是卷烫过的,不过没怎么仔细护理,有些毛躁枯黄,有一根粗糙的白发突兀地显在外面。脸上没有皱纹,但有不少黄斑。看不出年纪,说她四十也可,六十也行。
“当初千万个不放心,也让她去了。关在笼子里的鸟是不会快活的。”
夏季太阳下山晚,快六点了,天还大亮着。乡村的天空很是旷远,偶尔有几阵凉风吹来,吹得人鼻头痒痒,吹散白日劳作的辛苦。村里人歇得早,路边的店铺和人家都合上半扇门,理账的洗碗的,准备休息了。黄美伊拿了本速写本,靠在长廊上写生。她长的不算美,是个端庄的女人。
说罢,高一良和华敏之相视一笑,一前一后出了门。
“那行,听你俩的,不去?”这个胡月仙,什么都好,就是嘴太碎。告诫她多少遍了,“言多必失”,也不见她听进去一个字。
胡月仙端菜上桌,整整齐齐摆上三副碗筷,小步跑到走屋门口唤里面的客人,“高老师,黄老师,来吃饭了!”
这里叫望里镇,三面环山——乌龟山,鹿峰山,鹤顶山。一面朝海,那是波涛汹涌的东海。这里地近闽南,宗族意识极其强烈,族人大多抱团而居。其中人口最多的依次是林、陆、华三家。林氏多从商从政,陆氏多从教从军,华家多从医从文,各有所长,默默守护一方水土。
“今晚有跳加官,我们可能回来得晚一些,你要是累了就先睡,不用等我。”
饭厅的窗台上有一只麻雀在蹦跳。华敏之用筷子挑了几粒白米放在窗沿上,麻雀受惊,蹦开了。
胡月仙嘴里像嚼了一把黄豆,吧嗒吧嗒停不下来。华老太太听着心里更酸起来,忍着的泪滴滴答答落了下来。她用帕子拭着眼泪,“老头子,我们再商量商量吧?”
她在桌子上摆开三碗白米粥,一碟腌黄瓜,一碟雪里蕻炒肉丝,一碟对半切开的高邮咸鸭蛋,金红的蛋黄赛早晨七八点钟的红日。
这是一间一层楼长屋,元宝脊的屋顶上整整齐齐铺着一排排瓦片。屋内尽是古香古色的布置,只开了一扇木窗,光线昏暗,好像一切都是灰蒙蒙的。只有木窗的两旁各有一只半旧不信的独座。一只是空的,另一只上面摆着一盆大红色的露薇花。屋里比外面凉,两个耄耋老人正坐在榻上发怔。
“知道了,天快黑了,快走吧。咦?你拿着手电筒干什么?”
你看,又说错了!华明鹤轻咳了一声。胡月仙自知失言,连忙停住了话口,“吃饭,先吃饭吧。”
“戏六点半开始,九点结束,时间都定着呢,早去也开不了场,早回来就看不到结尾了。”高一良笑着说。
砂锅里加清水。杏鲍菇、冬瓜、火腿切薄片。水沸后加食材,炖五分钟。待香味飘出后掀盖子,看水已变奶白,点少许盐,洒一小把枸杞,关火。
“啊?”她回过神来,高一良和华敏之正站在她身后,眼一晃,还以为是父女。
“咚咚咚咚咚。”
三个人来到饭厅坐下,各自微微点头,便开始静默吃饭。这是华家的规矩,食不言,寝不语。
又用铁锅烧一锅水,拿砧板,抽一把副刀。娃娃菜切去墩子,拆下叶子入水炒熟,盛出,冷水浸30秒,攥干白菜叶,放置一旁备用。
“师母,我们走了。”身后传来女孩的声音。
“回来路上乌漆嘛黑的,看不清路。”
自从和高一良结婚后,有时候是春天,有时候是暑假,丈夫每一年都要坐四五个小时的动车,再换乘大巴回到这个南方的小镇。他还不愿意坐飞机,说喜爱这跋山涉水的奔波感。思永上幼儿园的那一年,高一良带着她来过潜园,这次是她第二次来这里。
“明公,咱们真的放心让蛮蛮去京都吗?”胡月仙放下食盘,拿出一碟一碟小菜。
“嘴贫。”
只是在这份深情厚谊之中,尽管只见过寥寥数面,作为妻子的黄美伊却时常感受到一份拘谨与刻意的距离。比如,华家两位老人从来不肯和高一良同桌吃饭,再比如,高一良从来不和老人们谈起家里的事情。他们的谈话总是避开“家人”这个话题,他们像各居南北的候鸟,在每年的漫漫迁徙中,在汪洋大海中觅得一个小小的孤岛,做几天临时的亲朋,短暂的相聚,长久的别离。
“习惯了。真走了。”
“是这个理。可在英国还有老七带着,吃的穿的也有人照顾着,到了京都,没个亲近的人,能行吗?我们这样的人家,毕竟与别人不同。世道变了,人心也变了,我们蛮蛮又是那样雪做的人,说一两句话就化了,心肠软,脾气也没有,少不了受欺负受委屈……”
关于丈夫和华家,她大概了解一些。
] 从里屋缓缓走出三个人。前头那位女士,四十多岁,盘发,鬓边规规矩矩插一朵小小的火红石榴花,这是画家黄美伊。另一个女孩儿,二十出头的年纪,弯弯眉,含情目,小脸蛋,扎着马尾,稚气未脱,马尾上系着一条窄窄的浅绿波点发带。这是这家家长的小孙女,华敏之。后头跟着个清瘦高峻的男人,约五十岁,牛仔长裤白衬衣,这是黄美伊的丈夫,也是国立燕京大学历史学院的教授——高一良。
华氏祖源河南,古时称“宋国“,曾迁山东。永嘉之乱时有一小支避难逃往南方。现在扎根在望里的这一脉就是他们的后裔。华家世代乡绅,耕读渔樵,祖上出秀才,却不出状元,出仁医,却不出名医。近代以来经历战乱动荡,至今依旧保存下诗书礼仪的家风。
说回自己的丈夫,高一良也是望里镇的孩子。小时家里穷,父母不幸死于80年代的那场特大台风带来的洪灾中。彼时华家开设义诊,并在县政协的牵头下创立本地第一家民办中学——嘉禾中学,一边收容孤儿一边育才。高一良成为了嘉禾收留的第一批学生。他年少聪慧,又对医学十分感兴趣,深得时任校医的华明鹤的喜欢。华明鹤一路资助他上大学,一良也深感栽培之恩,两人感情之深,如同半个父子。
三个人围坐在桌子面前,拿起筷子,也静默地吃了起来。这两位老人是刚才那女孩儿的爷爷和奶奶。二十多年前,他们的一对儿女都先他们一步走了,只留下这么一个娇花似的孙女,如今要把她送去千里之外的京都,自然是十分舍不得。
“不去哪成!刚才都和高老师黄老师说好了的,怎么好出尔反尔,打自己脸的?”胡月仙见老太太伤了心,老爷子动了气,连忙打圆场。“哎呀,我这张嘴呀!”她轻轻给了自己一巴掌,“咱们蛮蛮呀,已经长大了,总不能圈她一辈子!早晚有一天也要嫁人,咱们啊跟不上时代啦!唉,要是小恒还在就好了,咱们能少操多少心,偏偏……”
“行与不行,都说好了,你们就别多想了。”华明鹤双手按着膝盖站了起来。
与此同时,另一孔灶台上,竹蒸笼“突突突“轻微响起,冒出了雾气。掀开笼屉盖,甜味四溢,夹杂着一点点黄酒香,原来是一条手掌大小得黄澄澄的鲜黄鱼。
黄美伊的画纸上依旧一片空白。
将馅料裹进白菜叶中,卷成饱满的一个个,码在盘子里,上锅蒸熟。换一口平底锅,倒一勺橄榄油,炒香蒜蓉,放入番茄丁,海盐,加三勺水翻炒。最后放入蒸熟的白菜虾仁卷,淋上汤汁,盖上锅盖,关火。
“哎,当初出国也是这样,愁得我半个多月没睡好觉,这次又要走。怎么一眨眼就大了呢?人又不是鸟,怎么大了就得往外头飞呢?”
她现在所处的这座园子,叫做“潜园”,也是华家的祖宅。看看这栋老宅子就知道,这是一个新与旧,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极力融合的家。中式园林的建筑混杂着现代装修,亦古亦今,不失古典,不落时代。从某个角度来看,这里很美,美得大气,美得古朴,但不知为何,黄美伊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至于到底是哪里缺了什么?她也说不清楚,也不敢多去探究,其实她有些害怕,无论是在哪个角落,她总觉得有一双幽幽的眼睛在盯着自己。有时候甚至是两双!尤其是一座院,就是进了大门第一步跨进的那个院子,正对着一片轩昂的正屋,十几扇红木老门洞开,一根根高大的朱红砥柱杵在圆石柱上,远远看去就像一间狭长的牢房,阴森可怕,令她毛骨悚然。
长廊底下种了几株绣球,伞状的小花挨挨挤挤,一片深蓝一片浅蓝,小的还泛着青绿,大的已经过渡成粉红。
“老古董,用手机不就得了。”
山药蒸熟,去皮放凉,捣碎成泥。取两个番茄,浇沸水,去皮,切细丁。取虾仁,用刀背压成泥,加一点白胡椒,一小撮盐,米酒一小勺,依次加入山药泥,玉米粒,拌匀腌制。
黄美伊端起饭碗,梁州万盛长米,油性强,香味浓,口感软糯。桌上有清蒸黄鱼、香煎豆腐、娃娃菜卷、龙井虾仁、清炒小油菜,一盅菌菇火腿汤。她把碗里的饭吃完,菜却没动几口。太淡了,还有点儿甜,味道层层叠叠的,不难吃,但就是有说不出的奇怪。
这边吃着饭,胡月仙在那边水龙头下把洗净手,解下围裙,端起食盘向里屋走去。她从库房侧门径直走到二座院里,绕过石榴树,穿过宝瓶门,进入里屋。
吃过晚饭,高一良和华敏之准备出门看戏,问黄美伊去不去。黄美伊嫌吵得慌,更愿意在家里,这里雕梁画栋,虽都落了漆,但绿植葱茏,花木争妍,书卷气与自然气相交,她对这里充满了好奇。
“你们路上小心,早去早回。”
“辛苦你了。”高一良向这位勤快能干的厨娘道谢。
“卡—兹”,火点着了。
“麻烦你了。”黄美伊也跟着颔首。她听丈夫高一良说过,胡月仙和她差不多岁数,二十几年前来到华家做保姆,一直留到现在。她偷偷观察胡月仙,这个农村妇女穿着棕黄亚麻短袖长裤,一双平底鞋。头发挽成髻子,好像是卷烫过的,不过没怎么仔细护理,有些毛躁枯黄,有一根粗糙的白发突兀地显在外面。脸上没有皱纹,但有不少黄斑。看不出年纪,说她四十也可,六十也行。
“当初千万个不放心,也让她去了。关在笼子里的鸟是不会快活的。”
夏季太阳下山晚,快六点了,天还大亮着。乡村的天空很是旷远,偶尔有几阵凉风吹来,吹得人鼻头痒痒,吹散白日劳作的辛苦。村里人歇得早,路边的店铺和人家都合上半扇门,理账的洗碗的,准备休息了。黄美伊拿了本速写本,靠在长廊上写生。她长的不算美,是个端庄的女人。
说罢,高一良和华敏之相视一笑,一前一后出了门。
“那行,听你俩的,不去?”这个胡月仙,什么都好,就是嘴太碎。告诫她多少遍了,“言多必失”,也不见她听进去一个字。
胡月仙端菜上桌,整整齐齐摆上三副碗筷,小步跑到走屋门口唤里面的客人,“高老师,黄老师,来吃饭了!”
这里叫望里镇,三面环山——乌龟山,鹿峰山,鹤顶山。一面朝海,那是波涛汹涌的东海。这里地近闽南,宗族意识极其强烈,族人大多抱团而居。其中人口最多的依次是林、陆、华三家。林氏多从商从政,陆氏多从教从军,华家多从医从文,各有所长,默默守护一方水土。
“今晚有跳加官,我们可能回来得晚一些,你要是累了就先睡,不用等我。”
饭厅的窗台上有一只麻雀在蹦跳。华敏之用筷子挑了几粒白米放在窗沿上,麻雀受惊,蹦开了。
胡月仙嘴里像嚼了一把黄豆,吧嗒吧嗒停不下来。华老太太听着心里更酸起来,忍着的泪滴滴答答落了下来。她用帕子拭着眼泪,“老头子,我们再商量商量吧?”
她在桌子上摆开三碗白米粥,一碟腌黄瓜,一碟雪里蕻炒肉丝,一碟对半切开的高邮咸鸭蛋,金红的蛋黄赛早晨七八点钟的红日。
这是一间一层楼长屋,元宝脊的屋顶上整整齐齐铺着一排排瓦片。屋内尽是古香古色的布置,只开了一扇木窗,光线昏暗,好像一切都是灰蒙蒙的。只有木窗的两旁各有一只半旧不信的独座。一只是空的,另一只上面摆着一盆大红色的露薇花。屋里比外面凉,两个耄耋老人正坐在榻上发怔。
“知道了,天快黑了,快走吧。咦?你拿着手电筒干什么?”
你看,又说错了!华明鹤轻咳了一声。胡月仙自知失言,连忙停住了话口,“吃饭,先吃饭吧。”
“戏六点半开始,九点结束,时间都定着呢,早去也开不了场,早回来就看不到结尾了。”高一良笑着说。
砂锅里加清水。杏鲍菇、冬瓜、火腿切薄片。水沸后加食材,炖五分钟。待香味飘出后掀盖子,看水已变奶白,点少许盐,洒一小把枸杞,关火。
“啊?”她回过神来,高一良和华敏之正站在她身后,眼一晃,还以为是父女。
“咚咚咚咚咚。”
三个人来到饭厅坐下,各自微微点头,便开始静默吃饭。这是华家的规矩,食不言,寝不语。
又用铁锅烧一锅水,拿砧板,抽一把副刀。娃娃菜切去墩子,拆下叶子入水炒熟,盛出,冷水浸30秒,攥干白菜叶,放置一旁备用。
“师母,我们走了。”身后传来女孩的声音。
“回来路上乌漆嘛黑的,看不清路。”
自从和高一良结婚后,有时候是春天,有时候是暑假,丈夫每一年都要坐四五个小时的动车,再换乘大巴回到这个南方的小镇。他还不愿意坐飞机,说喜爱这跋山涉水的奔波感。思永上幼儿园的那一年,高一良带着她来过潜园,这次是她第二次来这里。
“明公,咱们真的放心让蛮蛮去京都吗?”胡月仙放下食盘,拿出一碟一碟小菜。
“嘴贫。”
只是在这份深情厚谊之中,尽管只见过寥寥数面,作为妻子的黄美伊却时常感受到一份拘谨与刻意的距离。比如,华家两位老人从来不肯和高一良同桌吃饭,再比如,高一良从来不和老人们谈起家里的事情。他们的谈话总是避开“家人”这个话题,他们像各居南北的候鸟,在每年的漫漫迁徙中,在汪洋大海中觅得一个小小的孤岛,做几天临时的亲朋,短暂的相聚,长久的别离。
“习惯了。真走了。”
“是这个理。可在英国还有老七带着,吃的穿的也有人照顾着,到了京都,没个亲近的人,能行吗?我们这样的人家,毕竟与别人不同。世道变了,人心也变了,我们蛮蛮又是那样雪做的人,说一两句话就化了,心肠软,脾气也没有,少不了受欺负受委屈……”
关于丈夫和华家,她大概了解一些。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