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孔璋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我说老熊家的,你忘了吧?这鼎是什么时候造的?是大禹爷那时候,用四方进贡的金属铸出来的,上面的花纹都不是乱刻的,全都是四方万物,那都是天子所统的。后来夏人出个桀王不争气,这九鼎就奔殷去了,一气六百年,后来殷又出了个纣王不争气,这鼎又归了周,这鼎神,他的质量都是不按物理定律来的,要是天子正确代表了时代的发展方向,它就老鼻子重,搬都搬不动,要是天子背离了时代的发展方向,他就轻啦,一阵风都吹的走,当初我们老姬家把鼎搬来时可算过命,在老姬家能放三十代,七百年,现在还差着快三百年,虽然我们家现在论动手是不行了,可天命还没跑,你家废铜再多,那铸出来都是假的,这一套,你还就是不能动!
这鼎有多重?不在这鼎上啊。
楚庄那是多聪明一人,一听就明白了,在这儿糊弄我呢?好,这脸就拉下来了:“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楚庄崛起前中原几位霸主中,齐恒公九合诸侯,一直是拿楚当假想敌;晋文公最著名的“退避三舍”,失败者就是楚军;宋襄公霸业之结束,正是因为被楚军在孟地击溃,换句话说,一直以来,楚,就始终在站立在中原盟主的对立面。)
说起王孙满,倒真是个人物,还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就露过一次大脸:当时是秦穆公正在崛起的时代,秦军有一次劳师远征去偷袭郑国,从周王城的门口过去,王孙满站在城头看了一会,就对他爷爷周襄王说:“秦军必败。”还井井有条的分析了几个理由,后来秦军果然偷袭没有得手,回来时又被晋国打了黑枪,输得哗啦哗啦的,只剩下三个灰溜溜的将军回家。(这个故事其实也蛮有名的,后来郭大侠守襄阳,黄帮主就袭用过当时郑人的故智。)
一个人,如果他真得在深宫中燕乐三年,不知今夕何夕,他凭什么来判断?凭什么来决定进谁或是诛谁?
另外一个故事,是说楚庄用人的心术,有一次他办酒,大家一齐喝,那个叫高兴,把自己的宠妃也喊出来给大家上酒,结果有人手脚不老实,乱占便宜,被那宠妃把帽子上的皮毛扯下来了,叫“绝缨”,然后告诉他,结果他眼睛一转,就趁没点灯时让所有人都
问鼎。
那次崤山之战发生在西元前628年,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又过了二十二年,王孙满已经是三十出头的人,分析问题仍旧是那么井井有条,说话则更加老练了。
传说楚庄有一次想出兵去砍晋人,手下的相国叔孙敖就劝他别去,对他说:“臣闻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木屈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者也。非独昆虫,众庶若此也。”
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事实上,他的力量也不足以完全保护自己,那些老贵族如何如果真得狠下心和不计代价,绝对可以给他以毁灭性的打击。
诛灭数百官员并全面贬退原有的高级官僚,却没有形成会干扰到国政的反弹,新进数百人还包括拜用新的相国,并可以很快的形成合力并展现能力:在内政上使民大悦,在军事上也很快取得胜利,这种事情,就让人没法相信那是一种偶然。
我看,这段不用翻译了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成语就这么来的。
可惜,这时的周室,早已经就不行了。
谁可进,谁当退,谁能杀而夺财,谁能安靖地方,谁能借头安民,谁能征讨外邦,一切的一切,都隐藏在三年荒唐的下面,悄悄积淀,早已成形。
令那些自命高贵的人们欣赏和认同,他的经济不够发达,没有足够的粮食与金属,他仅有的本钱,就是他能够让别人害怕的力量,但这力量却又给人以口实,使别人可以时时的高唱“XX威胁论”。
有四个字,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回头看看上面,在苏从再谏之后,事情是怎样发展的?
开了一个好头,下面的故事便相当好看,基本上,是一个成功接着下一个成功,再用流水帐的方式叙述下去也没什么趣味,不过,有几件事情,还是值得摘撷出来,简述一下。
燕乐三年,只是韬晦的三年,三年中,他借酒藏身,冷眼察看着一切,分析着一切,判断着一切。
再说明白一点,谁来判断?
我认为,这正是熊侣王前三年吃吃喝喝的真相,甚至,我一直有个无礼的猜想:就连伍举和苏从的忠勇举动,应该也只是楚庄计划的一部分,非出激愤,实是受命而行。
为什么?
要咱们当时在边上吧,肯定举着牛顿先生的头像上去就是两耳光子,跟着直接进城搬鼎,可楚庄不成啊,没学过牛顿三大定律,没见过伽利略丢铁球,想来想去,楞让王孙满这一套胡扯给镇住了,摸摸脑袋,一转身撤了。
别给我绕弯子!告诉你,我们楚国现在国力强着呢,废兵器熔了都够再铸一套九鼎出来!
诛得是谁?进的又是谁?
好孙子,有出息,强爷胜祖啊!
改革后的第五年,楚军讨伐居住在陆浑地区的异族,这是那里呢?今天河南嵩县一带,在洛阳西南,离洛阳已经不远了,楚军大胜之后,楚庄王就有点不老实了,想一想,这地方离周天子也没多远啊,反正都大老远的跑来了,不如干脆去看一眼吧!
他奉上王令,带了几头牛,带了些酒,到郊外迎上楚庄王的大军,这叫“劳军”,楚庄也不客气,吃过牛肉喝过酒,抹抹嘴,开口就奔老姬家腰眼捅,问人家那鼎有多大多重。
当时的周天子是周定王,叫姬瑜(鲫鱼,我恨鲫鱼多刺…),才刚刚上台,年轻的很,听说蛮子熊带人马奔城下来了,就有点筛糠,打眼左右看看,瞅见一个高的兄弟(真是兄弟,一个爷爷的),就象见了救星:“我说王孙满,这事就交你了,想法摆平这蛮子去吧…钦此,散朝。”一挥手,把王孙满弄城门口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接掌国政,该怎么做?
韬光养晦。
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
由上可见,拥有正确的科学知识是多么重要,我们大家要以熊侣同志的遗憾为戒,一定要自觉做到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也就是在这一次,和“一鸣惊人”同样,另外一个词汇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历数千年而不灭,直到今天,仍时时被一些戏子或是莽夫的组织擅用。
芈熊侣,楚庄王。
楚庄王在做出这个决策时到底有什么想法,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不过,我想,如果那位被封在楚蛮的熊绎子男,还有那位被周厉王吓得又把王号纳回去的熊渠王,还有那位到底没能要下封号来的熊通武王…他们如果有知的话,一定都会把嘴咧得大大的。
在朝廷层面出现数百人的诛戮,数百人的仕进,这在任何时代都不是小事,处置失当的话,会出现巨大的政治动荡,但,看看史书,我们就会知道,这并没有出现,楚民迅速的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得到了内政上的回报,“国人大说”,这一变革也没有影响到楚国的力量,他们甚至当年就开始向外讨伐,把势力延伸到了湖北的西北部,并进入了四川,也使陕西的大门敞开。
简单的说法,诛得当然是腐朽份子,进得当然是改革派,但…谁是腐朽份子,谁又是改革派?
罢淫乐,听政,这都很正常,顺理成章,但接下来的两个短句却让人没法忽视: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
是为“初九,潜龙勿用”,看上去虽是一潭死水,绝无声息,更看不出希望,但,在那下边,却有正潜伏爪牙忍受的巨龙。
王孙满一看,这家伙急了,那也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顶了:“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另外还有几件事也蛮有名,不过说不好是真是假。
不是吗,曾经的边疆蛮夷,曾经的低阶远臣,曾经的野夫鲁汉,现在,却可以堂堂正正的挥师向京,观兵周郊了!
所以,我认为,他,从来没有改变。
(春秋年间称霸者,几乎都是奉着周天子的旗帜威慑、抵御或打击了一些异民族,而在楚庄之前,楚国,或者说楚蛮,便常常有幸列名在这些被威慑、抵御或打击的对象里。)
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楚庄对伍员苏从两人寄以完全的信任,将所有的人事权力都托付两人手中,一应新进皆是伍系人马,当然合作愉快,无往不利,但…遍查史书,这样子的授权,就只曾由那些昏惰庸主给出,便连演义版的诸葛伏龙也不曾得到,楚庄王身为春秋有数的霸者之一,若说会这个样子用权,委实难以相信。
鼎这玩艺吧,咱今天看来也就一大锅,设计的还很不合理,可那时不一样啊,是王权的象征,传说中,九鼎象九州之形,拥有九鼎,就象征着天子对九州、也就等于是对整个天下的权利,楚庄王一开口就问这鼎有多轻多重,那个意义,已经不是“不懂规矩”四个字能形容的,叫做“非礼”,而且是绝对的非礼,如果周室实力尚在,冲这句话就可以废了他。
而且,这一次,旗号打的还是如此堂堂正正,再没人敢站出来斥其非礼,再没人敢站出来骂他们是蛮夷,反而要派人出来劳军,把脸笑的象一朵花样,来说一些“大王远来辛苦,克尽国忧,忠心可嘉”之类的客套话了!
所以说王孙满聪明,他明知道楚庄王的意思,却愣装不明白,煞有其事的给他忽悠:“在德不在鼎。”
] 我说老熊家的,你忘了吧?这鼎是什么时候造的?是大禹爷那时候,用四方进贡的金属铸出来的,上面的花纹都不是乱刻的,全都是四方万物,那都是天子所统的。后来夏人出个桀王不争气,这九鼎就奔殷去了,一气六百年,后来殷又出了个纣王不争气,这鼎又归了周,这鼎神,他的质量都是不按物理定律来的,要是天子正确代表了时代的发展方向,它就老鼻子重,搬都搬不动,要是天子背离了时代的发展方向,他就轻啦,一阵风都吹的走,当初我们老姬家把鼎搬来时可算过命,在老姬家能放三十代,七百年,现在还差着快三百年,虽然我们家现在论动手是不行了,可天命还没跑,你家废铜再多,那铸出来都是假的,这一套,你还就是不能动!
这鼎有多重?不在这鼎上啊。
楚庄那是多聪明一人,一听就明白了,在这儿糊弄我呢?好,这脸就拉下来了:“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楚庄崛起前中原几位霸主中,齐恒公九合诸侯,一直是拿楚当假想敌;晋文公最著名的“退避三舍”,失败者就是楚军;宋襄公霸业之结束,正是因为被楚军在孟地击溃,换句话说,一直以来,楚,就始终在站立在中原盟主的对立面。)
说起王孙满,倒真是个人物,还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就露过一次大脸:当时是秦穆公正在崛起的时代,秦军有一次劳师远征去偷袭郑国,从周王城的门口过去,王孙满站在城头看了一会,就对他爷爷周襄王说:“秦军必败。”还井井有条的分析了几个理由,后来秦军果然偷袭没有得手,回来时又被晋国打了黑枪,输得哗啦哗啦的,只剩下三个灰溜溜的将军回家。(这个故事其实也蛮有名的,后来郭大侠守襄阳,黄帮主就袭用过当时郑人的故智。)
一个人,如果他真得在深宫中燕乐三年,不知今夕何夕,他凭什么来判断?凭什么来决定进谁或是诛谁?
另外一个故事,是说楚庄用人的心术,有一次他办酒,大家一齐喝,那个叫高兴,把自己的宠妃也喊出来给大家上酒,结果有人手脚不老实,乱占便宜,被那宠妃把帽子上的皮毛扯下来了,叫“绝缨”,然后告诉他,结果他眼睛一转,就趁没点灯时让所有人都
问鼎。
那次崤山之战发生在西元前628年,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又过了二十二年,王孙满已经是三十出头的人,分析问题仍旧是那么井井有条,说话则更加老练了。
传说楚庄有一次想出兵去砍晋人,手下的相国叔孙敖就劝他别去,对他说:“臣闻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木屈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者也。非独昆虫,众庶若此也。”
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事实上,他的力量也不足以完全保护自己,那些老贵族如何如果真得狠下心和不计代价,绝对可以给他以毁灭性的打击。
诛灭数百官员并全面贬退原有的高级官僚,却没有形成会干扰到国政的反弹,新进数百人还包括拜用新的相国,并可以很快的形成合力并展现能力:在内政上使民大悦,在军事上也很快取得胜利,这种事情,就让人没法相信那是一种偶然。
我看,这段不用翻译了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成语就这么来的。
可惜,这时的周室,早已经就不行了。
谁可进,谁当退,谁能杀而夺财,谁能安靖地方,谁能借头安民,谁能征讨外邦,一切的一切,都隐藏在三年荒唐的下面,悄悄积淀,早已成形。
令那些自命高贵的人们欣赏和认同,他的经济不够发达,没有足够的粮食与金属,他仅有的本钱,就是他能够让别人害怕的力量,但这力量却又给人以口实,使别人可以时时的高唱“XX威胁论”。
有四个字,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回头看看上面,在苏从再谏之后,事情是怎样发展的?
开了一个好头,下面的故事便相当好看,基本上,是一个成功接着下一个成功,再用流水帐的方式叙述下去也没什么趣味,不过,有几件事情,还是值得摘撷出来,简述一下。
燕乐三年,只是韬晦的三年,三年中,他借酒藏身,冷眼察看着一切,分析着一切,判断着一切。
再说明白一点,谁来判断?
我认为,这正是熊侣王前三年吃吃喝喝的真相,甚至,我一直有个无礼的猜想:就连伍举和苏从的忠勇举动,应该也只是楚庄计划的一部分,非出激愤,实是受命而行。
为什么?
要咱们当时在边上吧,肯定举着牛顿先生的头像上去就是两耳光子,跟着直接进城搬鼎,可楚庄不成啊,没学过牛顿三大定律,没见过伽利略丢铁球,想来想去,楞让王孙满这一套胡扯给镇住了,摸摸脑袋,一转身撤了。
别给我绕弯子!告诉你,我们楚国现在国力强着呢,废兵器熔了都够再铸一套九鼎出来!
诛得是谁?进的又是谁?
好孙子,有出息,强爷胜祖啊!
改革后的第五年,楚军讨伐居住在陆浑地区的异族,这是那里呢?今天河南嵩县一带,在洛阳西南,离洛阳已经不远了,楚军大胜之后,楚庄王就有点不老实了,想一想,这地方离周天子也没多远啊,反正都大老远的跑来了,不如干脆去看一眼吧!
他奉上王令,带了几头牛,带了些酒,到郊外迎上楚庄王的大军,这叫“劳军”,楚庄也不客气,吃过牛肉喝过酒,抹抹嘴,开口就奔老姬家腰眼捅,问人家那鼎有多大多重。
当时的周天子是周定王,叫姬瑜(鲫鱼,我恨鲫鱼多刺…),才刚刚上台,年轻的很,听说蛮子熊带人马奔城下来了,就有点筛糠,打眼左右看看,瞅见一个高的兄弟(真是兄弟,一个爷爷的),就象见了救星:“我说王孙满,这事就交你了,想法摆平这蛮子去吧…钦此,散朝。”一挥手,把王孙满弄城门口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接掌国政,该怎么做?
韬光养晦。
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
由上可见,拥有正确的科学知识是多么重要,我们大家要以熊侣同志的遗憾为戒,一定要自觉做到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也就是在这一次,和“一鸣惊人”同样,另外一个词汇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历数千年而不灭,直到今天,仍时时被一些戏子或是莽夫的组织擅用。
芈熊侣,楚庄王。
楚庄王在做出这个决策时到底有什么想法,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不过,我想,如果那位被封在楚蛮的熊绎子男,还有那位被周厉王吓得又把王号纳回去的熊渠王,还有那位到底没能要下封号来的熊通武王…他们如果有知的话,一定都会把嘴咧得大大的。
在朝廷层面出现数百人的诛戮,数百人的仕进,这在任何时代都不是小事,处置失当的话,会出现巨大的政治动荡,但,看看史书,我们就会知道,这并没有出现,楚民迅速的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得到了内政上的回报,“国人大说”,这一变革也没有影响到楚国的力量,他们甚至当年就开始向外讨伐,把势力延伸到了湖北的西北部,并进入了四川,也使陕西的大门敞开。
简单的说法,诛得当然是腐朽份子,进得当然是改革派,但…谁是腐朽份子,谁又是改革派?
罢淫乐,听政,这都很正常,顺理成章,但接下来的两个短句却让人没法忽视: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
是为“初九,潜龙勿用”,看上去虽是一潭死水,绝无声息,更看不出希望,但,在那下边,却有正潜伏爪牙忍受的巨龙。
王孙满一看,这家伙急了,那也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顶了:“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另外还有几件事也蛮有名,不过说不好是真是假。
不是吗,曾经的边疆蛮夷,曾经的低阶远臣,曾经的野夫鲁汉,现在,却可以堂堂正正的挥师向京,观兵周郊了!
所以,我认为,他,从来没有改变。
(春秋年间称霸者,几乎都是奉着周天子的旗帜威慑、抵御或打击了一些异民族,而在楚庄之前,楚国,或者说楚蛮,便常常有幸列名在这些被威慑、抵御或打击的对象里。)
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楚庄对伍员苏从两人寄以完全的信任,将所有的人事权力都托付两人手中,一应新进皆是伍系人马,当然合作愉快,无往不利,但…遍查史书,这样子的授权,就只曾由那些昏惰庸主给出,便连演义版的诸葛伏龙也不曾得到,楚庄王身为春秋有数的霸者之一,若说会这个样子用权,委实难以相信。
鼎这玩艺吧,咱今天看来也就一大锅,设计的还很不合理,可那时不一样啊,是王权的象征,传说中,九鼎象九州之形,拥有九鼎,就象征着天子对九州、也就等于是对整个天下的权利,楚庄王一开口就问这鼎有多轻多重,那个意义,已经不是“不懂规矩”四个字能形容的,叫做“非礼”,而且是绝对的非礼,如果周室实力尚在,冲这句话就可以废了他。
而且,这一次,旗号打的还是如此堂堂正正,再没人敢站出来斥其非礼,再没人敢站出来骂他们是蛮夷,反而要派人出来劳军,把脸笑的象一朵花样,来说一些“大王远来辛苦,克尽国忧,忠心可嘉”之类的客套话了!
所以说王孙满聪明,他明知道楚庄王的意思,却愣装不明白,煞有其事的给他忽悠:“在德不在鼎。”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