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吕白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我的脑子一下就清醒了。原来我认为,自己只要比周围的同龄人优秀就足够了。但是,真的足够了吗?我觉得不够。
好运气羡慕不来,可“不二赛霸”真的算输吗?
思维落地:给自己规划一幅未来蓝图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看起来柔弱的女孩真的很霸气,心里猜想她可能就是我们这场比赛的冠军。但实际情况是,她挑战名人堂选手,以失败告终。那位名叫“飞得更高”的选手想选择我作为挑战对象,问我是不是单身,我说是,他以为我就是“旺旺汪汪”。选完对手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对手是名人堂的优秀选手“小辣椒”,最终挑战失败。舞台上的我莫名其妙地“躺赢”了,没有回答一道题就成了那群人中的第一名,成为那场比赛的冠军。
我接过话说:“你不知道是自己聪明,还是他们过于懒散?”
我走过去,问他道:“别人都走了,你怎么还在这儿?你是一个人来的吗?”我拿过他手里的书,以为没给他签名。
我尴尬地回答说:“我能不拖后腿就好。”
这样日复一日地给自己心理暗示,菲尔普斯才成为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虽然他已经成为世界冠军,但他还是会给自己挑选一个强劲的对手,那就是他自己。
当然,也有“佛系”父母,相当随意,觉得孩子快乐成长最重要。“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挺好的”之类的话,是这类父母常说的话。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长远的,并非处于高压之下就一定能成长为优秀的人,也并非“放养式教育”之下就不能培养出成功人士。
撇开单身这一点,现在的我是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赢家的标准的,有车有房,年薪百万,《一站到底》的冠军,出版的书曾在某榜单排名第一,等等。可曾经的我又何尝不是别人眼里的输家呢?曾经班里专业课第一名的同学这么想过,曾经接到我所发传单的路人这么想过,曾经在公司里见证我的稿子被“毙
市面上虽然有很多水平参差不齐的书,但好书更多。对我来说,出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回到家之后,我仔细思考了这个玩笑。我发现,我不能这么做!我必须得过我自己这一关,更要对得起每一个看到我的书的人。
我微笑着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不要从别人身上找安全感
如果非要选一个对手,就选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人,这样你才会费尽心思,拼尽全力,去成就那个未来的自己。m.juyuanshu.com
看完这本书之后,你有一些想法可能会发生变化,去补充和删减吧。
菲尔普斯曾在床头贴着对手的照片,每天起床后和睡觉前都会对着照片默念,今天我一定要再努力一点,因为对手同样也在努力,所以我要比对手更加努力才行。
这只是一个小样本数据,虽无法作为严谨的结论,但也反映了一些现象。有些父母,特别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父母,尤其在意孩子的成绩,不停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当你得第二名时,他们会问你为什么没得第一名;当你考98分时,他们会希望你下次能考100分。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就自己运营微信公众号了,做得还算不错,写出过一些量“10万+”的文章,所以我在学校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因为学校里没有几个人能够写出量“10万+”的文章。但那只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本科学校,我只是将自己与周围的同学做比较,想从中找到优越感。
3
我出第一本书的时候,与一些作家朋友吃饭。在饭桌上,其中一位朋友半开玩笑地说:“千万不要写太好啊,别超过行业水平太多。”
在一次新书签售会上,我一本一本地在书上认真签上自己的名字,还会写一些祝福语。但一轮下来,手都累到抽筋了。拍完照,签售会结束,人群慢慢散去,我正揉着双手,舒展身体,抬眼就看到一个男生抱着书站在角落里偷偷看我。
要不要当第一?
我的一位朋友叫小苏,北京女孩,短发,长相可爱,喜欢日系穿衣风格,看起来很文艺、知性,给人感觉就是个“乖乖女”。她本科攻读的是国内名牌大学的会计专业,她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考上那所大学。但熬过了大学四年,她却没有按照既定的路线发展。她说这个专业是她母亲选的,她自己不喜欢。毕业后,在与母亲的一次争吵中,小苏终于爆发了,她哭诉说自己从小就受到压力,她说自己喜欢文字,想去国外读传媒专业。后来,她去了英国。毕竟是亲生父母,他们苛刻的爱也是爱,双方中终会有一方妥协。
如果非要选一个对手,就选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人,这样你才会费尽心思,拼尽全力,去成就那个未来的自己。
所以,我的第一本书卖得还可以,成绩最好的时候,位居当当新书榜第一名。
不去跟别人比较,因为你的对手只有你自己。只有跟自己“死磕”,你才会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有时候,有些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成为所谓的赢家,不是因为刻苦努力,可能只是单纯运气好。不得不说,这冠军头衔还是很有分量的,因为节目本身影响力很大,我去很多地方做活动,或者在一些场合做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加一句“我是《一站到底》的冠军”,大家就会觉得我好厉害。
直到有一次,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不要从别人身上找安全感。
我有一个头衔——《一站到底》的冠军。
“别人都说我很聪明,年年考第一,但是我不知道……”
3
1.找来纸笔,写下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现在小苏是自由职业者,从家里搬出来自己住,接一些零碎的活,挣的钱也够用。她时常带着苹果笔记本电脑出门,虽然不用像普通白领早起去公司打卡,但也很少能睡到自然醒,有时还得熬夜整理采访稿。她还在爱彼迎(Airbnb)平台上挂了体验项目:夜晚带人逛北京胡同里的特色酒吧,听世界各地的人讲他们的故事。我曾经跟她讨论过当前的生活,问她是否觉得满意。她答:平淡,知足,挺好的。当时在名牌大学就读的小苏是赢家吗?现在活得开心潇洒、自由自在的小苏是输家吗?
这导致我在大学期间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不安和不自信。我总会想,我是否真的那么优秀?我是不是根本就没有什么能力?那时,我与这位男生一样,对未来感到很迷茫,但我一直找不到原因。
2
2
1
你们身边有没有像李莉一样的女孩?凡事都希望得第一,永远抱着追求卓越的心态,他们的父母和所受的家庭教育也应该很优秀吧。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他们的父母可能是老师,他们或许从小就活在父母的期待、同学的期待里,不断地想要做得更好。这样的追求渐渐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当优秀成为习惯时,一般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件挺“吓人”的事情。2018年,北京大学的徐凯文副教授在做报告时谈到,在出现自杀危机的学生中,父母从事教师职业的比例最高,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其次是医护人员和公务员。
《一站到底》是江苏卫视的答题闯关类节目,由李好哥和晓敏姐夫妻搭档主持,从2012年播出至今,收获了许多忠实观众。
记得比赛进行到中后期的时候,李莉已经打败了3位选手,还剩4位,分别是“飞得更高”“听妈妈的话”“旺旺汪汪”“后来的我”。在做选择时,她毅然决然地说:“我要选择名人堂选手。”主持人问她为什么,她回答道:“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今天我叫‘不二赛霸’,因为我深知‘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
他继续说:“在宿舍里,我看到室友们逃课、打游戏,我也学着逃课,只是期末临时复习一下,但最后还是能考第一。”
你在头脑中思考想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第一次创造。你把这些目标写下来,将其可视化,这就是第二次创造,这一步看似不重要,实际上很有用。大家每天要思考很多事情,大脑的负荷很重,你把这些想法分点写下来,就相当于给大脑减负。同时,你写下来的是更利于行动的可视化计划。
我问:“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这时候,我翻开书,看到扉页上已经有签名了。
没有强大的对手,你永远不知道提醒自己要努力,只会待在舒适区,以一种安逸的姿态活着,觉得自己已经很优秀了,不需要进步了。
优秀不是靠别人来衬托的,而应该是自己的实力。
2.重新回顾前文关于自我认知的内容。
建议大家给自己写下未来蓝图。《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种说法是做任何事都要经过两次创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第二次创造。
你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安全感,一次次地跟自己较量,这样你才不会患得患失,轻易感到迷茫。当你自己足够优秀的时候,你才会有一种从脚底贯穿全身的底气。当然,前提是你需要将自己作为对手。
他比较内向,只是朝我点点头,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他没回答,算是默认了。看到他的样子,我像是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他这才鼓起勇气跟我说:“吕白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你。我在一所专科大学上学,虽然我的成绩在学校排第一,作品还在许多杂志上发表过,我感觉自己已经比周围的人优秀很多了,但我还是会经常对未来感到迷茫。”
1
我取得冠军,可以说是“躺赢”[34],这要感谢“不二赛霸”李莉。她是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北方姑娘,毕业于谢菲尔德大学,参加过50多场大小比赛,大部分都获得了冠军,永远以第一名为目标,是名副其实的“冠军收割机”。
] 我的脑子一下就清醒了。原来我认为,自己只要比周围的同龄人优秀就足够了。但是,真的足够了吗?我觉得不够。
好运气羡慕不来,可“不二赛霸”真的算输吗?
思维落地:给自己规划一幅未来蓝图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看起来柔弱的女孩真的很霸气,心里猜想她可能就是我们这场比赛的冠军。但实际情况是,她挑战名人堂选手,以失败告终。那位名叫“飞得更高”的选手想选择我作为挑战对象,问我是不是单身,我说是,他以为我就是“旺旺汪汪”。选完对手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对手是名人堂的优秀选手“小辣椒”,最终挑战失败。舞台上的我莫名其妙地“躺赢”了,没有回答一道题就成了那群人中的第一名,成为那场比赛的冠军。
我接过话说:“你不知道是自己聪明,还是他们过于懒散?”
我走过去,问他道:“别人都走了,你怎么还在这儿?你是一个人来的吗?”我拿过他手里的书,以为没给他签名。
我尴尬地回答说:“我能不拖后腿就好。”
这样日复一日地给自己心理暗示,菲尔普斯才成为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虽然他已经成为世界冠军,但他还是会给自己挑选一个强劲的对手,那就是他自己。
当然,也有“佛系”父母,相当随意,觉得孩子快乐成长最重要。“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挺好的”之类的话,是这类父母常说的话。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长远的,并非处于高压之下就一定能成长为优秀的人,也并非“放养式教育”之下就不能培养出成功人士。
撇开单身这一点,现在的我是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赢家的标准的,有车有房,年薪百万,《一站到底》的冠军,出版的书曾在某榜单排名第一,等等。可曾经的我又何尝不是别人眼里的输家呢?曾经班里专业课第一名的同学这么想过,曾经接到我所发传单的路人这么想过,曾经在公司里见证我的稿子被“毙
市面上虽然有很多水平参差不齐的书,但好书更多。对我来说,出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回到家之后,我仔细思考了这个玩笑。我发现,我不能这么做!我必须得过我自己这一关,更要对得起每一个看到我的书的人。
我微笑着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不要从别人身上找安全感
如果非要选一个对手,就选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人,这样你才会费尽心思,拼尽全力,去成就那个未来的自己。m.juyuanshu.com
看完这本书之后,你有一些想法可能会发生变化,去补充和删减吧。
菲尔普斯曾在床头贴着对手的照片,每天起床后和睡觉前都会对着照片默念,今天我一定要再努力一点,因为对手同样也在努力,所以我要比对手更加努力才行。
这只是一个小样本数据,虽无法作为严谨的结论,但也反映了一些现象。有些父母,特别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父母,尤其在意孩子的成绩,不停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当你得第二名时,他们会问你为什么没得第一名;当你考98分时,他们会希望你下次能考100分。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就自己运营微信公众号了,做得还算不错,写出过一些量“10万+”的文章,所以我在学校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因为学校里没有几个人能够写出量“10万+”的文章。但那只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本科学校,我只是将自己与周围的同学做比较,想从中找到优越感。
3
我出第一本书的时候,与一些作家朋友吃饭。在饭桌上,其中一位朋友半开玩笑地说:“千万不要写太好啊,别超过行业水平太多。”
在一次新书签售会上,我一本一本地在书上认真签上自己的名字,还会写一些祝福语。但一轮下来,手都累到抽筋了。拍完照,签售会结束,人群慢慢散去,我正揉着双手,舒展身体,抬眼就看到一个男生抱着书站在角落里偷偷看我。
要不要当第一?
我的一位朋友叫小苏,北京女孩,短发,长相可爱,喜欢日系穿衣风格,看起来很文艺、知性,给人感觉就是个“乖乖女”。她本科攻读的是国内名牌大学的会计专业,她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考上那所大学。但熬过了大学四年,她却没有按照既定的路线发展。她说这个专业是她母亲选的,她自己不喜欢。毕业后,在与母亲的一次争吵中,小苏终于爆发了,她哭诉说自己从小就受到压力,她说自己喜欢文字,想去国外读传媒专业。后来,她去了英国。毕竟是亲生父母,他们苛刻的爱也是爱,双方中终会有一方妥协。
如果非要选一个对手,就选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人,这样你才会费尽心思,拼尽全力,去成就那个未来的自己。
所以,我的第一本书卖得还可以,成绩最好的时候,位居当当新书榜第一名。
不去跟别人比较,因为你的对手只有你自己。只有跟自己“死磕”,你才会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有时候,有些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成为所谓的赢家,不是因为刻苦努力,可能只是单纯运气好。不得不说,这冠军头衔还是很有分量的,因为节目本身影响力很大,我去很多地方做活动,或者在一些场合做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加一句“我是《一站到底》的冠军”,大家就会觉得我好厉害。
直到有一次,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不要从别人身上找安全感。
我有一个头衔——《一站到底》的冠军。
“别人都说我很聪明,年年考第一,但是我不知道……”
3
1.找来纸笔,写下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现在小苏是自由职业者,从家里搬出来自己住,接一些零碎的活,挣的钱也够用。她时常带着苹果笔记本电脑出门,虽然不用像普通白领早起去公司打卡,但也很少能睡到自然醒,有时还得熬夜整理采访稿。她还在爱彼迎(Airbnb)平台上挂了体验项目:夜晚带人逛北京胡同里的特色酒吧,听世界各地的人讲他们的故事。我曾经跟她讨论过当前的生活,问她是否觉得满意。她答:平淡,知足,挺好的。当时在名牌大学就读的小苏是赢家吗?现在活得开心潇洒、自由自在的小苏是输家吗?
这导致我在大学期间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不安和不自信。我总会想,我是否真的那么优秀?我是不是根本就没有什么能力?那时,我与这位男生一样,对未来感到很迷茫,但我一直找不到原因。
2
2
1
你们身边有没有像李莉一样的女孩?凡事都希望得第一,永远抱着追求卓越的心态,他们的父母和所受的家庭教育也应该很优秀吧。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他们的父母可能是老师,他们或许从小就活在父母的期待、同学的期待里,不断地想要做得更好。这样的追求渐渐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当优秀成为习惯时,一般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件挺“吓人”的事情。2018年,北京大学的徐凯文副教授在做报告时谈到,在出现自杀危机的学生中,父母从事教师职业的比例最高,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其次是医护人员和公务员。
《一站到底》是江苏卫视的答题闯关类节目,由李好哥和晓敏姐夫妻搭档主持,从2012年播出至今,收获了许多忠实观众。
记得比赛进行到中后期的时候,李莉已经打败了3位选手,还剩4位,分别是“飞得更高”“听妈妈的话”“旺旺汪汪”“后来的我”。在做选择时,她毅然决然地说:“我要选择名人堂选手。”主持人问她为什么,她回答道:“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今天我叫‘不二赛霸’,因为我深知‘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
他继续说:“在宿舍里,我看到室友们逃课、打游戏,我也学着逃课,只是期末临时复习一下,但最后还是能考第一。”
你在头脑中思考想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第一次创造。你把这些目标写下来,将其可视化,这就是第二次创造,这一步看似不重要,实际上很有用。大家每天要思考很多事情,大脑的负荷很重,你把这些想法分点写下来,就相当于给大脑减负。同时,你写下来的是更利于行动的可视化计划。
我问:“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这时候,我翻开书,看到扉页上已经有签名了。
没有强大的对手,你永远不知道提醒自己要努力,只会待在舒适区,以一种安逸的姿态活着,觉得自己已经很优秀了,不需要进步了。
优秀不是靠别人来衬托的,而应该是自己的实力。
2.重新回顾前文关于自我认知的内容。
建议大家给自己写下未来蓝图。《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种说法是做任何事都要经过两次创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第二次创造。
你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安全感,一次次地跟自己较量,这样你才不会患得患失,轻易感到迷茫。当你自己足够优秀的时候,你才会有一种从脚底贯穿全身的底气。当然,前提是你需要将自己作为对手。
他比较内向,只是朝我点点头,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他没回答,算是默认了。看到他的样子,我像是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他这才鼓起勇气跟我说:“吕白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你。我在一所专科大学上学,虽然我的成绩在学校排第一,作品还在许多杂志上发表过,我感觉自己已经比周围的人优秀很多了,但我还是会经常对未来感到迷茫。”
1
我取得冠军,可以说是“躺赢”[34],这要感谢“不二赛霸”李莉。她是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北方姑娘,毕业于谢菲尔德大学,参加过50多场大小比赛,大部分都获得了冠军,永远以第一名为目标,是名副其实的“冠军收割机”。
武侠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