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处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沈处默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叔向看向赵武,赵武看向赵成,沉默许久。听父亲和太傅说的头头是道的赵成,忍无可忍,急急追问道:“爹和太傅句句在理,成儿听得津津有味,怎么突然不说了?”
秦国的公室内乱,因为公子针的激流勇退被迫按上暂停键,一场宫廷内斗悬崖勒马。公子针在晋国的表现,足以令他保全财富名声,日后得以顺利返国。
“士氏一门才俊。理官出身,熟知律令,处事凌厉,也是常情。”赵武淡淡说道。
到达此地,对人生的感悟便浓缩到一点:死亡。它是每个人的终点,无法规避,无法视而不见。对死的哀悼引出对生的眷恋,对时光流逝的不舍,对人生易老的感慨更是澎湃汹涌。二人也不例外。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墓地特有的阴森冷峻、萧索凄凉,有古诗为证——
郤克出使齐国受辱,他知晋国与齐国必有一战,主动致仕。并告知儿子士燮要谨慎言行,谦让以事国君。士燮亦能遵守父志,不与谁人结党,一心谋求晋国与各诸侯国的和平。主张少用兵锋,以和为贵。
楚国公子围志得意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现了自己图谋篡位的野心。任楚王后,他任命薳罢为令尹,薳启彊为太宰,司马、左尹、右尹各司其职。楚国内乱很快平息,新一任内阁负责维持国家运转。
两人一路谈天论地,多谈自然风光,鲜少论及时政。既然外出了,就是与青山同在,与燕雀共处,功名何需论?
“执政大人曾对我提过,老夫一直牢记在心,亦以为然。”叔向点头。
赵武和叔向配合无间,在晋国的霸业维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晋平公生活糜烂对此虽有部分抵消,幸有这二人苦苦支撑,还算勉强维持,也算是晋国之福。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这个时候的晋国,霸权仍在,威信仍有,不因为盟会上楚国的挑衅无礼而折损它作为中原霸主的威风。楚、秦两个大国的公卿不约而同的选择晋国作为他们逃避内乱的避风港,可为佐证。
无论如何,晋楚议和之局继续维持。楚王如有心破坏,相信晋国也有足够能力应对。这位前任令尹的为人脾性已然为众国知晓,既是知晓,一切便可预料,晋国实在无须畏惧。
经过一片墓地,竟有阵阵阴风拂面而来,两人都打了寒噤。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然吾最仰慕者乃士武子。”士会死后,谥号“武”,故赵武称其为士武子。
“文公舅舅狐偃可否?”叔向又问。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站在一处风口,衣带翻飞,叔向极目远眺,不禁感慨万分。
“狐偃见利而不顾其君,其仁义不足称道。”赵武仍摇头。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赵武也不禁伤感起来。里外阴阳,一墓之隔,将来自己也将长眠于此。想到来时之路风尘仆仆,怎能不涌上愁思千万?
与赵武商讨过后,叔向将晋国将授予公子针的俸禄标准告知他,不料,却被他一口回绝。公子针认为,他和公子比一样,都是为避祸难来到晋国。既然如此,就要服从晋国的安排,不敢再有要求。公子比后至,是羁旅之臣,理当抚慰,自己怎可与之相提并论?
除了以武建功,他还不忘教化。平定周王室内乱后,周天子享礼,宴席上,他不懂就问,虚心请教周礼。归国后依此修晋国之法。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死者若可复生,愿与何人同游?”面向累累墓碑,赵武问叔向。
“随士武子乎!”赵武调转眼光看向叔向,“向国君进谏不忘其师,规范行为不忘其友,事奉国君却不结党。进贤人退小人,不阿谀奉承,始终自律方正。”
“阳处父可欤?”叔向问。
赵武看看赵成,又看向叔向,两人相视一笑。
“士氏先祖任职理官为王卿士,历代子弟均擅长律令法度。先君还曾令士渥浊修法,可见对其家族长才的重视。士会、士匄、士燮都是不可多得的国之栋梁,这一点无可争辩。”叔向只说半句,下半句大家心知肚明,不必宣之于口。
“士氏之精英荟萃,可圈可点,然而——”赵武说话也只说一半。
士会之能,可说是文韬武略德行兼备。身居高位却不结党营私谋求私利,公忠体国,正直贤明,堪称表率。
“阳子正直廉洁,最后仍不免于无妄之灾,可见智不足称也。”赵武摇头。
栾盈进击绛城就是用行动坐实了谋反。赵武了解真相,这么说并不是要替士氏文过饰非。既然结局已定,只能接受。正如他不得不接受赵氏遭遇诬告几乎灭门的事实。除此之外,他还能怎样?难道把当事人一一诛杀?第一个绕不过去的就是晋景公。景公是君,赵氏是臣,难不成还对他掘墓鞭尸?
就在前不久,叔向邀请赵武去郊游。赵武正处接受各方意见减缓政事,休生养心的悠闲期,两人一拍即合。看名山大川,谈天论事,视野开阔,说话自在,又有知音在旁,乐意之至。
叔向答:“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心照不宣,自然不必说出口。”
“依执政大人之意,与何人同游方可?”
楚国发丧后,郑国的游吉被派到楚国参加被勒死的先王郏敖的葬礼,同时为新任楚王即位对楚国展开聘问。回国之后,游吉对子产提到,楚王骄奢,将来中原必起战事。子产则认为,楚王发难并非眼前,但是长远有忧。
士会一生以武功闻名。先是为救郑在颖水之北击退楚军,接着在“邲之战”中维持上军不败,为晋军撤退争取时间。后来又率师攻灭强邻赤狄之甲氏、留盱及留盱所属铎辰诸部。自此,赤狄之土尽归于晋国。
至于赵武和叔向心有灵犀却未宣之于口的人物,将来亦会在晋国政坛上留下深重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从他开始,他的家族变得霸道嚣张,贪得无厌。当然,这是后话,留待时间流转到时再提。
] 叔向看向赵武,赵武看向赵成,沉默许久。听父亲和太傅说的头头是道的赵成,忍无可忍,急急追问道:“爹和太傅句句在理,成儿听得津津有味,怎么突然不说了?”
秦国的公室内乱,因为公子针的激流勇退被迫按上暂停键,一场宫廷内斗悬崖勒马。公子针在晋国的表现,足以令他保全财富名声,日后得以顺利返国。
“士氏一门才俊。理官出身,熟知律令,处事凌厉,也是常情。”赵武淡淡说道。
到达此地,对人生的感悟便浓缩到一点:死亡。它是每个人的终点,无法规避,无法视而不见。对死的哀悼引出对生的眷恋,对时光流逝的不舍,对人生易老的感慨更是澎湃汹涌。二人也不例外。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墓地特有的阴森冷峻、萧索凄凉,有古诗为证——
郤克出使齐国受辱,他知晋国与齐国必有一战,主动致仕。并告知儿子士燮要谨慎言行,谦让以事国君。士燮亦能遵守父志,不与谁人结党,一心谋求晋国与各诸侯国的和平。主张少用兵锋,以和为贵。
楚国公子围志得意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现了自己图谋篡位的野心。任楚王后,他任命薳罢为令尹,薳启彊为太宰,司马、左尹、右尹各司其职。楚国内乱很快平息,新一任内阁负责维持国家运转。
两人一路谈天论地,多谈自然风光,鲜少论及时政。既然外出了,就是与青山同在,与燕雀共处,功名何需论?
“执政大人曾对我提过,老夫一直牢记在心,亦以为然。”叔向点头。
赵武和叔向配合无间,在晋国的霸业维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晋平公生活糜烂对此虽有部分抵消,幸有这二人苦苦支撑,还算勉强维持,也算是晋国之福。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这个时候的晋国,霸权仍在,威信仍有,不因为盟会上楚国的挑衅无礼而折损它作为中原霸主的威风。楚、秦两个大国的公卿不约而同的选择晋国作为他们逃避内乱的避风港,可为佐证。
无论如何,晋楚议和之局继续维持。楚王如有心破坏,相信晋国也有足够能力应对。这位前任令尹的为人脾性已然为众国知晓,既是知晓,一切便可预料,晋国实在无须畏惧。
经过一片墓地,竟有阵阵阴风拂面而来,两人都打了寒噤。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然吾最仰慕者乃士武子。”士会死后,谥号“武”,故赵武称其为士武子。
“文公舅舅狐偃可否?”叔向又问。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站在一处风口,衣带翻飞,叔向极目远眺,不禁感慨万分。
“狐偃见利而不顾其君,其仁义不足称道。”赵武仍摇头。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赵武也不禁伤感起来。里外阴阳,一墓之隔,将来自己也将长眠于此。想到来时之路风尘仆仆,怎能不涌上愁思千万?
与赵武商讨过后,叔向将晋国将授予公子针的俸禄标准告知他,不料,却被他一口回绝。公子针认为,他和公子比一样,都是为避祸难来到晋国。既然如此,就要服从晋国的安排,不敢再有要求。公子比后至,是羁旅之臣,理当抚慰,自己怎可与之相提并论?
除了以武建功,他还不忘教化。平定周王室内乱后,周天子享礼,宴席上,他不懂就问,虚心请教周礼。归国后依此修晋国之法。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死者若可复生,愿与何人同游?”面向累累墓碑,赵武问叔向。
“随士武子乎!”赵武调转眼光看向叔向,“向国君进谏不忘其师,规范行为不忘其友,事奉国君却不结党。进贤人退小人,不阿谀奉承,始终自律方正。”
“阳处父可欤?”叔向问。
赵武看看赵成,又看向叔向,两人相视一笑。
“士氏先祖任职理官为王卿士,历代子弟均擅长律令法度。先君还曾令士渥浊修法,可见对其家族长才的重视。士会、士匄、士燮都是不可多得的国之栋梁,这一点无可争辩。”叔向只说半句,下半句大家心知肚明,不必宣之于口。
“士氏之精英荟萃,可圈可点,然而——”赵武说话也只说一半。
士会之能,可说是文韬武略德行兼备。身居高位却不结党营私谋求私利,公忠体国,正直贤明,堪称表率。
“阳子正直廉洁,最后仍不免于无妄之灾,可见智不足称也。”赵武摇头。
栾盈进击绛城就是用行动坐实了谋反。赵武了解真相,这么说并不是要替士氏文过饰非。既然结局已定,只能接受。正如他不得不接受赵氏遭遇诬告几乎灭门的事实。除此之外,他还能怎样?难道把当事人一一诛杀?第一个绕不过去的就是晋景公。景公是君,赵氏是臣,难不成还对他掘墓鞭尸?
就在前不久,叔向邀请赵武去郊游。赵武正处接受各方意见减缓政事,休生养心的悠闲期,两人一拍即合。看名山大川,谈天论事,视野开阔,说话自在,又有知音在旁,乐意之至。
叔向答:“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心照不宣,自然不必说出口。”
“依执政大人之意,与何人同游方可?”
楚国发丧后,郑国的游吉被派到楚国参加被勒死的先王郏敖的葬礼,同时为新任楚王即位对楚国展开聘问。回国之后,游吉对子产提到,楚王骄奢,将来中原必起战事。子产则认为,楚王发难并非眼前,但是长远有忧。
士会一生以武功闻名。先是为救郑在颖水之北击退楚军,接着在“邲之战”中维持上军不败,为晋军撤退争取时间。后来又率师攻灭强邻赤狄之甲氏、留盱及留盱所属铎辰诸部。自此,赤狄之土尽归于晋国。
至于赵武和叔向心有灵犀却未宣之于口的人物,将来亦会在晋国政坛上留下深重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从他开始,他的家族变得霸道嚣张,贪得无厌。当然,这是后话,留待时间流转到时再提。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