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东南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韭菜东南生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就群臣的潜意识来说,陛下身体康健,弓马娴熟,今年刚是二十八,以后有二十个皇子,是极有可能的事情,二十个皇子,二十个亲王,对朝廷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如果陛下能改掉祖制,少封几个亲王,对大明朝廷,对天下百姓,的确是能减轻一些负担。
于是干脆全盘反对,有朝臣上疏,要陛下遵守祖制,将所有皇子都封为亲王,然后到各地就藩,大明疆域辽阔,又新开辽东,分置十几个亲王,不是问题,加上秦王蜀王楚王福王被害被黜之后,这四个地方也都闲了出来,也可以安置亲王。
“二十个亲王,加上孙子的郡王,怕是七八十人,如果再加上镇国将军,辅国将军,怕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宗人府统计了一下,这些不良的宗室,大部分都是镇国将军一级的,他们都是郡王的子弟,从小喊着金汤匙,吃喝不愁,每日花天酒地,不读书,不懂经营,除了吃喝玩乐,再不会其他,一下断了他们的宗禄,即便钱庄有贷款给他们,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使用。”
面对群臣,朱慈烺站在御台之上,踱了几步,缓缓说道:“宗室改革到今日你,成果斐然,不但宗禄大大减少,而且各地都出现很多自食其力,在各行各业大方光芒的人才,特别是郡王诸五世孙,中尉一级的,商有湖广荆王后裔,联合经商,开铁厂,兴纺织,工厂从苏州开到了江北;文有八大山人,字画名闻天下,千金难买;湖南湖北,今秋乡试,有九个宗室中了举,他们都是优秀的宗室,给天家长了脸,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比过去更好更滋润。”
对于这种腔调,朱慈烺严厉驳斥,宗室分封太多,造成国家财政负担沉重,这个顽疾,到嘉靖世宗皇帝时,朝廷其实就已经是力不从心,他好不容易才改过来,岂能再重蹈覆辙,滥封滥赏?你们不心疼百姓,不担心百年之后,朝廷亲王郡王的数目,在现在的基础上,再翻两到三倍,造成国家财政不济,朕这个皇帝却是要担心呢!
就这方面来说,清朝做的比较好,清朝的皇子,有人可以做亲王,做议政王,做顾命大臣,但有的却只能被封为一个贝子,终身默默无闻,其后代很快就淹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
殿中静寂。
待声音平息,定了一下,朱慈烺继续道:“由他们,朕不由就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孙子……不知道百年之后,他们是能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呢?还是像那些不成器的镇国将军一样,文不成,武不就,经商不会,力气没有,沦为别人口中的笑柄呢?”
而康熙一共35个儿子,最后成年的皇子有15人,但被封为亲王的,却只有四个。且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随着功绩的增长,步步观察,步步提升的。
只考言行和举止吗?
但随之问题也来了,如果不参政,如何确定皇子有无能力、配不配封亲王?
--陛下自己的子孙,可不是他们可以轻易置喙的。
---虽然不是亲王,但毕竟是皇家血脉,是皇子,一旦有变,被野心家利用,说不得就会掀起大浪头。
至于皇子干政,内阁已经在制定制度,给皇子们空间,也给他们约束,最重要的一点,皇子不能参与军政,参与朝政也需要在皇太子的领导之下,皇太子地位神圣,谁也不能撼动,同时的,皇子参政也皆在群臣的监督之下,但是所有人尽忠职守,内外这么多的眼睛,又何惧“乱政”?
而群臣并没有意识到隆武帝的心思,依旧有人上疏。
但很快的,群臣就意识到,如果不封亲王,皇子只是普通宗室的身份,那是不是就不用出京了呢?那样一来,京师宗室岂不是要成倍增加,皇子们都聚集在京师,宫廷政变,社稷不稳的风险,岂不是也要增加?
同时的,朱慈烺也对不论功绩,不论学识,只要是皇帝的儿子,就可以被封为亲王的祖制,有所斟酌。
“能不能成亲王,还要看他们自己的努力。”
……
朱慈烺轻叹。
总之,和朝廷浪费钱粮,供养一代代亲王相比,将皇子留在京师,干预朝政,对大明的伤害更大。
“陛下,如果不封为亲王,皇子岂不是要长留京师?”礼部侍郎站出问。
“但中尉一级的,宗室改革之前,他们收到的宗禄比较少,论起来,已经和普通百姓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学习一些维生之道,因此,当朝廷放开宗室限制之后,他们不但能自立更生,自食其力,而且生活条件比过去更好,涌现了一大批的人才。”
“陛下,此乃取乱之源,万万不可啊!”
“自从继位以来,朕一直强调两个字,制度!”
……
---改革从来都是改别人,想不到隆武陛下将刀子挥到自己儿子头上了!
朱慈烺点头:“没有封亲王,只是普通的宗室,自然是要留在京师的。”
朱慈烺相信,自己有这种威严和威信。也有这种毅力。
“历朝历代,只所以会出现夺嫡夺权,一
不理会众臣的震惊,朱慈烺继续道:“经过深思熟虑,朕决定,以才能和德行,决定皇子们的亲王位。”
朱慈烺的目光看向群臣。
……
听到此,殿中轰的一声,所有朝臣都是震惊,原来陛下真的是要改革自己,真的是要改掉皇子皆为亲王的祖制!
“有功于社稷,自然封亲王,无功,就让他们做一个富家翁吧。”
“同样一个朱姓,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朱慈烺没有强争,起身下令退朝。
“民间说,废材,败家子,就是他们这种。”
皇子不干政,这是大明的祖制,陛下如果更改,难道就不怕再发生靖难之役和宁王之乱吗?
隆武帝的话,在殿中久久回荡,群臣都被震惊住,除了内阁军机几人,其他人都是张口结舌,一时都说不出话来。
……
为此,朝中一直都有不同的意见,朝臣时不时的都会上疏,要求永王到四川就藩,同时令周王返回封地。
新鲜事物刚出来,总是有些骇人听闻,但时间长了,讨论的多了,增加配套措施,终究是可以施行。
因此,朱慈烺决定要改制--在改革宗室,改革士绅之后,这把改革的刀子,也得挥向自己。
朱慈烺一概不理。
“所以啊,还是过高的爵位,害了那些镇国将军。德不配位,才不足领,终究是误国误己……”
朱慈烺知道,自己非是有所回应不可,不然随着两个皇子年纪的增长,谏请册封的奏疏会越来越多。
这样的王爷,这样一辈子的豢养,重重枷锁,无所事事,醉生梦死,还不如一个普通人,老实说,朱慈烺不想让自己的子孙继续下去。
雍正就是最好的例子,康熙十七年生,康熙三十七年封贝勒,一直到康熙四十八年,十一年后,才被封为和硕雍亲王。
皇极殿。
不等礼部侍郎反对,周边早有其他朝臣站出。齐声反对。
“不能因为他是朕的儿子,还没有彰显才能和功绩,朕就封他为亲王。”
“好的制度,令坏人不敢伸手,坏的制度,将好人染成坏人。”
“再加上镇国将军的教训,如果德不配位,没有能力,将他册封为亲王,不但没有益,反而有可能是害了他。”
另外,皇子们如果不封亲王,那又以什么身份到地方呢?所以绕来绕去,终究还是绕不过“册封”两个字。
“朕改革宗室,就是为了减轻朝廷的负担,朕不能一边大刀阔斧的改革,一边又任由回到过去。所谓革了别人,肥了自己,史书不写,朕心中也是要惭愧的。”
因此,他对礼部谏请册封二皇子三皇子的奏疏,留中不发。
殿中一片颂扬之声。
“朕今年刚二十八岁,但已经有六个儿子了,继续下去,十个,二十个怕也是可能的,朕在想,如果朕的每一个儿子都被封为亲王,等于一下子就多出了二十个亲王。二十个亲王,二十块封地,我大明还有这么多的地方可以分封就藩吗?”
“但同时的,却也有一些不良的宗室坐吃山空,从皇家钱庄贷了银子,每日花天酒地,到了年底,双手一摊,连一分利息也是拿不出来。”
另外,陛下所说的才能和德行,其实一直都是为太祖成祖皇帝所忌讳的,在他们以及朝臣百官看来,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皇子越废物越好,因为他们的废物,无法争权夺利,大明朝廷才会江山稳固,也就不会发生第二次靖难之役和宁王之乱,可现在陛下要依照才能和德行给皇子们册封亲王位,但才能和德行在宫里是看不出来多少的,非的放到实际的位置上历练才可以,难道陛下心里的想法,是想要让皇子们参政吗?
相比于清,大明朝的朱家子孙就幸福太多了,但是皇帝的儿子,不管你是猪是龙,一出生,就注定是亲王。
但朝臣们并不罢休,继续上疏反对,最初,他们反对的并不是“亲王论功封爵”,而是皇子参政。
“那一来,朝廷又要支出很多。”
群臣微微骚动。
……
朝堂上一片反对之声,内阁军机重臣也都是皱眉。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清朝奉行论功行赏,即便你是皇帝的儿子,但没有功绩,也是不能被封为亲王的,顺治帝在位时,仅追封了幼殇的皇四子为荣亲王,其他七个儿子皆不给封爵。也就是说,康熙并没有亲王爵。
因此他在继位之后,没有准许弟弟永王就藩,还将周王和蜀王召到了京师,主持宗人府,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是打破了成年亲王外放就藩,终身不得返回的祖制。
啊,这可是不行。
陛下什么意思?难道是不想分封自己的儿子吗?
“陛下英明~~”
] 就群臣的潜意识来说,陛下身体康健,弓马娴熟,今年刚是二十八,以后有二十个皇子,是极有可能的事情,二十个皇子,二十个亲王,对朝廷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如果陛下能改掉祖制,少封几个亲王,对大明朝廷,对天下百姓,的确是能减轻一些负担。
于是干脆全盘反对,有朝臣上疏,要陛下遵守祖制,将所有皇子都封为亲王,然后到各地就藩,大明疆域辽阔,又新开辽东,分置十几个亲王,不是问题,加上秦王蜀王楚王福王被害被黜之后,这四个地方也都闲了出来,也可以安置亲王。
“二十个亲王,加上孙子的郡王,怕是七八十人,如果再加上镇国将军,辅国将军,怕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宗人府统计了一下,这些不良的宗室,大部分都是镇国将军一级的,他们都是郡王的子弟,从小喊着金汤匙,吃喝不愁,每日花天酒地,不读书,不懂经营,除了吃喝玩乐,再不会其他,一下断了他们的宗禄,即便钱庄有贷款给他们,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使用。”
面对群臣,朱慈烺站在御台之上,踱了几步,缓缓说道:“宗室改革到今日你,成果斐然,不但宗禄大大减少,而且各地都出现很多自食其力,在各行各业大方光芒的人才,特别是郡王诸五世孙,中尉一级的,商有湖广荆王后裔,联合经商,开铁厂,兴纺织,工厂从苏州开到了江北;文有八大山人,字画名闻天下,千金难买;湖南湖北,今秋乡试,有九个宗室中了举,他们都是优秀的宗室,给天家长了脸,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比过去更好更滋润。”
对于这种腔调,朱慈烺严厉驳斥,宗室分封太多,造成国家财政负担沉重,这个顽疾,到嘉靖世宗皇帝时,朝廷其实就已经是力不从心,他好不容易才改过来,岂能再重蹈覆辙,滥封滥赏?你们不心疼百姓,不担心百年之后,朝廷亲王郡王的数目,在现在的基础上,再翻两到三倍,造成国家财政不济,朕这个皇帝却是要担心呢!
就这方面来说,清朝做的比较好,清朝的皇子,有人可以做亲王,做议政王,做顾命大臣,但有的却只能被封为一个贝子,终身默默无闻,其后代很快就淹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
殿中静寂。
待声音平息,定了一下,朱慈烺继续道:“由他们,朕不由就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孙子……不知道百年之后,他们是能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呢?还是像那些不成器的镇国将军一样,文不成,武不就,经商不会,力气没有,沦为别人口中的笑柄呢?”
而康熙一共35个儿子,最后成年的皇子有15人,但被封为亲王的,却只有四个。且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随着功绩的增长,步步观察,步步提升的。
只考言行和举止吗?
但随之问题也来了,如果不参政,如何确定皇子有无能力、配不配封亲王?
--陛下自己的子孙,可不是他们可以轻易置喙的。
---虽然不是亲王,但毕竟是皇家血脉,是皇子,一旦有变,被野心家利用,说不得就会掀起大浪头。
至于皇子干政,内阁已经在制定制度,给皇子们空间,也给他们约束,最重要的一点,皇子不能参与军政,参与朝政也需要在皇太子的领导之下,皇太子地位神圣,谁也不能撼动,同时的,皇子参政也皆在群臣的监督之下,但是所有人尽忠职守,内外这么多的眼睛,又何惧“乱政”?
而群臣并没有意识到隆武帝的心思,依旧有人上疏。
但很快的,群臣就意识到,如果不封亲王,皇子只是普通宗室的身份,那是不是就不用出京了呢?那样一来,京师宗室岂不是要成倍增加,皇子们都聚集在京师,宫廷政变,社稷不稳的风险,岂不是也要增加?
同时的,朱慈烺也对不论功绩,不论学识,只要是皇帝的儿子,就可以被封为亲王的祖制,有所斟酌。
“能不能成亲王,还要看他们自己的努力。”
……
朱慈烺轻叹。
总之,和朝廷浪费钱粮,供养一代代亲王相比,将皇子留在京师,干预朝政,对大明的伤害更大。
“陛下,如果不封为亲王,皇子岂不是要长留京师?”礼部侍郎站出问。
“但中尉一级的,宗室改革之前,他们收到的宗禄比较少,论起来,已经和普通百姓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学习一些维生之道,因此,当朝廷放开宗室限制之后,他们不但能自立更生,自食其力,而且生活条件比过去更好,涌现了一大批的人才。”
“陛下,此乃取乱之源,万万不可啊!”
“自从继位以来,朕一直强调两个字,制度!”
……
---改革从来都是改别人,想不到隆武陛下将刀子挥到自己儿子头上了!
朱慈烺点头:“没有封亲王,只是普通的宗室,自然是要留在京师的。”
朱慈烺相信,自己有这种威严和威信。也有这种毅力。
“历朝历代,只所以会出现夺嫡夺权,一
不理会众臣的震惊,朱慈烺继续道:“经过深思熟虑,朕决定,以才能和德行,决定皇子们的亲王位。”
朱慈烺的目光看向群臣。
……
听到此,殿中轰的一声,所有朝臣都是震惊,原来陛下真的是要改革自己,真的是要改掉皇子皆为亲王的祖制!
“有功于社稷,自然封亲王,无功,就让他们做一个富家翁吧。”
“同样一个朱姓,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朱慈烺没有强争,起身下令退朝。
“民间说,废材,败家子,就是他们这种。”
皇子不干政,这是大明的祖制,陛下如果更改,难道就不怕再发生靖难之役和宁王之乱吗?
隆武帝的话,在殿中久久回荡,群臣都被震惊住,除了内阁军机几人,其他人都是张口结舌,一时都说不出话来。
……
为此,朝中一直都有不同的意见,朝臣时不时的都会上疏,要求永王到四川就藩,同时令周王返回封地。
新鲜事物刚出来,总是有些骇人听闻,但时间长了,讨论的多了,增加配套措施,终究是可以施行。
因此,朱慈烺决定要改制--在改革宗室,改革士绅之后,这把改革的刀子,也得挥向自己。
朱慈烺一概不理。
“所以啊,还是过高的爵位,害了那些镇国将军。德不配位,才不足领,终究是误国误己……”
朱慈烺知道,自己非是有所回应不可,不然随着两个皇子年纪的增长,谏请册封的奏疏会越来越多。
这样的王爷,这样一辈子的豢养,重重枷锁,无所事事,醉生梦死,还不如一个普通人,老实说,朱慈烺不想让自己的子孙继续下去。
雍正就是最好的例子,康熙十七年生,康熙三十七年封贝勒,一直到康熙四十八年,十一年后,才被封为和硕雍亲王。
皇极殿。
不等礼部侍郎反对,周边早有其他朝臣站出。齐声反对。
“不能因为他是朕的儿子,还没有彰显才能和功绩,朕就封他为亲王。”
“好的制度,令坏人不敢伸手,坏的制度,将好人染成坏人。”
“再加上镇国将军的教训,如果德不配位,没有能力,将他册封为亲王,不但没有益,反而有可能是害了他。”
另外,皇子们如果不封亲王,那又以什么身份到地方呢?所以绕来绕去,终究还是绕不过“册封”两个字。
“朕改革宗室,就是为了减轻朝廷的负担,朕不能一边大刀阔斧的改革,一边又任由回到过去。所谓革了别人,肥了自己,史书不写,朕心中也是要惭愧的。”
因此,他对礼部谏请册封二皇子三皇子的奏疏,留中不发。
殿中一片颂扬之声。
“朕今年刚二十八岁,但已经有六个儿子了,继续下去,十个,二十个怕也是可能的,朕在想,如果朕的每一个儿子都被封为亲王,等于一下子就多出了二十个亲王。二十个亲王,二十块封地,我大明还有这么多的地方可以分封就藩吗?”
“但同时的,却也有一些不良的宗室坐吃山空,从皇家钱庄贷了银子,每日花天酒地,到了年底,双手一摊,连一分利息也是拿不出来。”
另外,陛下所说的才能和德行,其实一直都是为太祖成祖皇帝所忌讳的,在他们以及朝臣百官看来,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皇子越废物越好,因为他们的废物,无法争权夺利,大明朝廷才会江山稳固,也就不会发生第二次靖难之役和宁王之乱,可现在陛下要依照才能和德行给皇子们册封亲王位,但才能和德行在宫里是看不出来多少的,非的放到实际的位置上历练才可以,难道陛下心里的想法,是想要让皇子们参政吗?
相比于清,大明朝的朱家子孙就幸福太多了,但是皇帝的儿子,不管你是猪是龙,一出生,就注定是亲王。
但朝臣们并不罢休,继续上疏反对,最初,他们反对的并不是“亲王论功封爵”,而是皇子参政。
“那一来,朝廷又要支出很多。”
群臣微微骚动。
……
朝堂上一片反对之声,内阁军机重臣也都是皱眉。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清朝奉行论功行赏,即便你是皇帝的儿子,但没有功绩,也是不能被封为亲王的,顺治帝在位时,仅追封了幼殇的皇四子为荣亲王,其他七个儿子皆不给封爵。也就是说,康熙并没有亲王爵。
因此他在继位之后,没有准许弟弟永王就藩,还将周王和蜀王召到了京师,主持宗人府,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是打破了成年亲王外放就藩,终身不得返回的祖制。
啊,这可是不行。
陛下什么意思?难道是不想分封自己的儿子吗?
“陛下英明~~”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