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轻风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随轻风去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高华君推了推他,兴奋道:“想不到圣人也为你这句话所感,千里传音与你说话,我们都沾了你的光,听圣人这一言指点,胜过几月苦功。”
高华君眼前一亮,拍掌大赞道:“我心中亦有所感,想不到你竟然想深到这一步,兄大道已成,待会儿面见圣人,圣人也必击节赞赏。”
高华君之前对吴国之事一无所知,刚才同窗们问了几句,他才知道叶行远之前竟然干下这等大事,这时候按捺不住好奇,便问道:“吴国国君无道,欲屠戮令尊令兄,又欲废太子,但周礼有云‘君君臣臣’。你又是怎么会想到违礼而取正道,弑君救民的呢?”
又有人曰:“先者也问,闻斯行诸?圣人曰,‘有父兄在’;后者也问闻斯行诸,圣人曰‘闻斯行之’。弟子也惑,敢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另外就有弟子迷糊了,问圣人说为什么不同的回答。圣人说第一个弟子性格激进,所以要劝他保守;而第二个弟子性格温和,要劝他勇猛精进。
尽管对面并非是圣人真身,但不管是投影也好,分身也好,他仍然拥有圣人的智慧。对于叶行远来说,这或许是请教心中疑惑的最好时机。
没过多久,就听学宫中一片嘈杂,有学子兴奋的欢呼,应当是圣人回来了。
“小友何必多礼?”圣人一招手,叶行远身不由起的直起了腰。心中暗暗感慨圣人这种举手投足间都带着的大神通,轻描淡写却无人能够抵抗。
叶行远如醍醐灌顶,躬身行礼,“今日一见圣人,恍然大悟,解开心头所惑。”
“圣人为天地之师,万世师表,学生怎敢不敬?”叶行远真心诚意,态度恭敬。他这话完全发自肺腑,若无圣人截取天机,承载天命,哪里来的后续三千年盛世?
叶行远没想到进入钟奇的死后世界,真的能够得到当面请教圣人的机会,这种机缘简直是三千年来轩辕世界读书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
圣人曰:“先者也退,故进之;后者也兼人,故退之。”
圣人看出他的犹豫,笑道:“小友不必担心,你是何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再无其他人知晓。你到此来做下这等大事,吾之弟子,心中必然感激。”
近些年来,圣人说话越来越少,又秉承述而不作的原则,今日难得开了金口,所以高华君说这是众学子沾了叶行远的光。
就见大门徐徐洞开,叶行远只见一团耀目光影缓步前来,竟然是看不清圣人的真容。他眯起眼睛,凝神静气,再定睛细看,才见那光影散去了许多,只有一位白发魁梧长者,大踏步而行。
叶行远知道羡慕不来,也不自怨自艾,三千年之后人心浮躁,不比古人,但一样可以平心静气,参悟圣人之道。
高华君交到朋友,兴高采烈,带着叶行远到膳堂,要了酒菜,嘴里说个不停。有同窗路过笑道:“高华,你莫要得意忘形,怎么这般高兴?”
圣人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而天下最能够阐明五德之人,就在眼前,当然就是圣人本人。
以往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府学县学的时候,叶行远也要拜圣人画像,如今拜见真人,倒有一种奇异的违和感。
“参见圣人!”膳堂中的弟子,一个个都躬身行礼,态度极为恭敬。叶行远不敢怠慢,也忙随着高华君一起折腰。圣人三千年道统,叶行远其实也算是再传弟子,当得起这深深一礼。
难道说,合乎本心的行动,并没有违背“节”的定义?
叶行远对类似的问题早就有了腹案,便回答道:“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吾只知诛一夫矣,未闻弑君也。”
他再也没心思吃饭,就随便扒拉了两口饭菜,与高华君一起,到圣人的书房中等待。
高华君在旁边听得一头雾水,不过他早就习惯了圣人说话玄之又玄,自己听不明白只需要记下,回头细细思索便可。
圣人神通,可心知外物,千里传音。叶行远刚才这一番话,原本是孟子对圣人之道的总结和提升,如今提前出世,自有异处。圣人心血来潮,虽然身在宫中,却也能感应得到,欣喜之余,便急急忙忙向天子告辞,先千里传音告知叶行远,同时赶回学宫。
哪怕得不到五德之宝,就算是得圣人一句教诲,这一趟也来得值得。
眼看日正,学宫中一派阳光灿烂,圣人却仍未回返。www.baiwenzai.com高华君怕叶行远远道而来,腹中饥饿,热情道:“钟兄,圣人大约被天子留在宫中用膳,不如我们也先去午饭如何?”
他行事一派自然,纯属出于本心,却全能够合于圣人之道。这种人是天生的圣人弟子,所谓“生而知之者”就是如此。
此时他的气质与当时在乡野中已经完全不同——虽然这只是钟奇记忆中的高华君,但他们这般贤人识人明澈,其实与真实的高华君应该毫无二致。
就像是颜无邪带他看三世轮回,也是一样。
圣人的目光深邃,仿佛能够看穿横亘在两人面前的时光长河,他注视着叶行远,朗声道:“一见小友,吾心大安,三千年道统仍在,幸甚至哉!”
这句话别人听得云里雾里,叶行远却听得明白,不由大吃一惊。难道说圣人能够看得出来,自己是来自三千年后的人?
想到这一点,叶行远正容敛色,虚心请教道:“还请圣人指教。”
他居然也能看出自己的底细?叶行远心下惶恐,一时不知该如何接口。
如果真的是圣人,叶行远毫不怀疑他有这样的能力。但站在自己面前的,其实并非是真正的圣人,而只是在钟奇思想中的一个投影,勉勉强强只能算是圣人千万分身之一而已。
翻译过来,就是两个弟子同时问圣人同一个问题“听到了就去做吗?”,圣人对第一个说你父兄还在,你怎么能随便去做?对第二个却说,听到就赶紧去做。
高华君笑道:“圣人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钟兄千里而来,我自然欣喜异常。”
这是后世弟子们追忆圣人时候用的词,叶行远这时候脑中竟然也只反应的出这八个字。
叶行远只听耳边传来爽朗大笑声,“好一个‘只知诛一夫,未闻弑君’。我还是小看你了,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们用完酒饭,到书房等我!”
这就是对待不同弟子的不同教育态度,叶行远虽非他的弟子,是三千年后的道统传人。圣人并不想用既有的思维和解释来束缚他,一切还得靠他自行领悟。
圣人据说身高九尺,甚为高大,他此时年事已高,须发皆白,却无一点佝偻,望之如神仙中人,令人心生仰慕。
圣人曰:“闻斯行之。”
君子五德,每个人的理解本来就不一样,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说到底,还是得自己去领悟才行。而自己附身在钟奇身上,正是参与了这个领悟的过程。
叶行远在书房中也是颇为期待,心中澎湃,不知道接下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高华君的“孝”,子衍子的“忠”或许比较好定义,但颜无邪的“和”与钟奇的“节”,却都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叶行远一看天色,想起来这时候的圣人确实事务繁忙,也不着急,便点头道:“如此便偏劳高师兄了。”
圣人之音,绕梁三日而不绝,一众学子都可以从他简单的几句话中参悟出无穷大道,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圣人教弟子,一向是因材施教,对不同人的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圣人语》中有记载。有弟子问:“闻斯行诸?”
又有弟子问:“闻斯行诸?”
这声音明明还在远方,听起来却如耳畔洪钟,振聋发聩。叶行远愕然回头,不见说话之人,只见膳堂中学子纷纷起身,神情激动,向南行礼。
实际上从颜无邪墓回来,叶行远就一直在考虑圣人之道与君子五德的真谛。
他一头白发只以一条丝带绾起,散在肩后,迎风飘动,更见其飘逸出尘之气。
叶行远心中震撼,他当然知道圣人无所不能。但这钟奇死后世界中的圣人,应该只是一个形象,而无实体,仅仅一个形象便有这般神通,让叶行远觉得不可思议。
叶行远却真的目瞪口呆,圣人果然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看上去对他的一切了如指掌。不过他说弟子心中感激,想必说的便是钟奇。
这思想稍微有一点超前,但仍然是根据圣人之道推演出来的结果。后世孟子总结,大有精辟之处,叶行远提前借用,也不觉得有什么惭愧。
圣人却淡然笑道:“三千年鸿沟,如何教得?不可说,不可说。你所求者,须得自悟。”
高华君这等人物,就算不遇圣人,一辈子待在乡野之中,也必定是一方大贤。得到圣人教诲,便如美玉受到雕琢,转瞬间就放出光彩。
] 高华君推了推他,兴奋道:“想不到圣人也为你这句话所感,千里传音与你说话,我们都沾了你的光,听圣人这一言指点,胜过几月苦功。”
高华君眼前一亮,拍掌大赞道:“我心中亦有所感,想不到你竟然想深到这一步,兄大道已成,待会儿面见圣人,圣人也必击节赞赏。”
高华君之前对吴国之事一无所知,刚才同窗们问了几句,他才知道叶行远之前竟然干下这等大事,这时候按捺不住好奇,便问道:“吴国国君无道,欲屠戮令尊令兄,又欲废太子,但周礼有云‘君君臣臣’。你又是怎么会想到违礼而取正道,弑君救民的呢?”
又有人曰:“先者也问,闻斯行诸?圣人曰,‘有父兄在’;后者也问闻斯行诸,圣人曰‘闻斯行之’。弟子也惑,敢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另外就有弟子迷糊了,问圣人说为什么不同的回答。圣人说第一个弟子性格激进,所以要劝他保守;而第二个弟子性格温和,要劝他勇猛精进。
尽管对面并非是圣人真身,但不管是投影也好,分身也好,他仍然拥有圣人的智慧。对于叶行远来说,这或许是请教心中疑惑的最好时机。
没过多久,就听学宫中一片嘈杂,有学子兴奋的欢呼,应当是圣人回来了。
“小友何必多礼?”圣人一招手,叶行远身不由起的直起了腰。心中暗暗感慨圣人这种举手投足间都带着的大神通,轻描淡写却无人能够抵抗。
叶行远如醍醐灌顶,躬身行礼,“今日一见圣人,恍然大悟,解开心头所惑。”
“圣人为天地之师,万世师表,学生怎敢不敬?”叶行远真心诚意,态度恭敬。他这话完全发自肺腑,若无圣人截取天机,承载天命,哪里来的后续三千年盛世?
叶行远没想到进入钟奇的死后世界,真的能够得到当面请教圣人的机会,这种机缘简直是三千年来轩辕世界读书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
圣人曰:“先者也退,故进之;后者也兼人,故退之。”
圣人看出他的犹豫,笑道:“小友不必担心,你是何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再无其他人知晓。你到此来做下这等大事,吾之弟子,心中必然感激。”
近些年来,圣人说话越来越少,又秉承述而不作的原则,今日难得开了金口,所以高华君说这是众学子沾了叶行远的光。
就见大门徐徐洞开,叶行远只见一团耀目光影缓步前来,竟然是看不清圣人的真容。他眯起眼睛,凝神静气,再定睛细看,才见那光影散去了许多,只有一位白发魁梧长者,大踏步而行。
叶行远知道羡慕不来,也不自怨自艾,三千年之后人心浮躁,不比古人,但一样可以平心静气,参悟圣人之道。
高华君交到朋友,兴高采烈,带着叶行远到膳堂,要了酒菜,嘴里说个不停。有同窗路过笑道:“高华,你莫要得意忘形,怎么这般高兴?”
圣人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而天下最能够阐明五德之人,就在眼前,当然就是圣人本人。
以往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府学县学的时候,叶行远也要拜圣人画像,如今拜见真人,倒有一种奇异的违和感。
“参见圣人!”膳堂中的弟子,一个个都躬身行礼,态度极为恭敬。叶行远不敢怠慢,也忙随着高华君一起折腰。圣人三千年道统,叶行远其实也算是再传弟子,当得起这深深一礼。
难道说,合乎本心的行动,并没有违背“节”的定义?
叶行远对类似的问题早就有了腹案,便回答道:“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吾只知诛一夫矣,未闻弑君也。”
他再也没心思吃饭,就随便扒拉了两口饭菜,与高华君一起,到圣人的书房中等待。
高华君在旁边听得一头雾水,不过他早就习惯了圣人说话玄之又玄,自己听不明白只需要记下,回头细细思索便可。
圣人神通,可心知外物,千里传音。叶行远刚才这一番话,原本是孟子对圣人之道的总结和提升,如今提前出世,自有异处。圣人心血来潮,虽然身在宫中,却也能感应得到,欣喜之余,便急急忙忙向天子告辞,先千里传音告知叶行远,同时赶回学宫。
哪怕得不到五德之宝,就算是得圣人一句教诲,这一趟也来得值得。
眼看日正,学宫中一派阳光灿烂,圣人却仍未回返。www.baiwenzai.com高华君怕叶行远远道而来,腹中饥饿,热情道:“钟兄,圣人大约被天子留在宫中用膳,不如我们也先去午饭如何?”
他行事一派自然,纯属出于本心,却全能够合于圣人之道。这种人是天生的圣人弟子,所谓“生而知之者”就是如此。
此时他的气质与当时在乡野中已经完全不同——虽然这只是钟奇记忆中的高华君,但他们这般贤人识人明澈,其实与真实的高华君应该毫无二致。
就像是颜无邪带他看三世轮回,也是一样。
圣人的目光深邃,仿佛能够看穿横亘在两人面前的时光长河,他注视着叶行远,朗声道:“一见小友,吾心大安,三千年道统仍在,幸甚至哉!”
这句话别人听得云里雾里,叶行远却听得明白,不由大吃一惊。难道说圣人能够看得出来,自己是来自三千年后的人?
想到这一点,叶行远正容敛色,虚心请教道:“还请圣人指教。”
他居然也能看出自己的底细?叶行远心下惶恐,一时不知该如何接口。
如果真的是圣人,叶行远毫不怀疑他有这样的能力。但站在自己面前的,其实并非是真正的圣人,而只是在钟奇思想中的一个投影,勉勉强强只能算是圣人千万分身之一而已。
翻译过来,就是两个弟子同时问圣人同一个问题“听到了就去做吗?”,圣人对第一个说你父兄还在,你怎么能随便去做?对第二个却说,听到就赶紧去做。
高华君笑道:“圣人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钟兄千里而来,我自然欣喜异常。”
这是后世弟子们追忆圣人时候用的词,叶行远这时候脑中竟然也只反应的出这八个字。
叶行远只听耳边传来爽朗大笑声,“好一个‘只知诛一夫,未闻弑君’。我还是小看你了,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们用完酒饭,到书房等我!”
这就是对待不同弟子的不同教育态度,叶行远虽非他的弟子,是三千年后的道统传人。圣人并不想用既有的思维和解释来束缚他,一切还得靠他自行领悟。
圣人据说身高九尺,甚为高大,他此时年事已高,须发皆白,却无一点佝偻,望之如神仙中人,令人心生仰慕。
圣人曰:“闻斯行之。”
君子五德,每个人的理解本来就不一样,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说到底,还是得自己去领悟才行。而自己附身在钟奇身上,正是参与了这个领悟的过程。
叶行远在书房中也是颇为期待,心中澎湃,不知道接下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高华君的“孝”,子衍子的“忠”或许比较好定义,但颜无邪的“和”与钟奇的“节”,却都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叶行远一看天色,想起来这时候的圣人确实事务繁忙,也不着急,便点头道:“如此便偏劳高师兄了。”
圣人之音,绕梁三日而不绝,一众学子都可以从他简单的几句话中参悟出无穷大道,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圣人教弟子,一向是因材施教,对不同人的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圣人语》中有记载。有弟子问:“闻斯行诸?”
又有弟子问:“闻斯行诸?”
这声音明明还在远方,听起来却如耳畔洪钟,振聋发聩。叶行远愕然回头,不见说话之人,只见膳堂中学子纷纷起身,神情激动,向南行礼。
实际上从颜无邪墓回来,叶行远就一直在考虑圣人之道与君子五德的真谛。
他一头白发只以一条丝带绾起,散在肩后,迎风飘动,更见其飘逸出尘之气。
叶行远心中震撼,他当然知道圣人无所不能。但这钟奇死后世界中的圣人,应该只是一个形象,而无实体,仅仅一个形象便有这般神通,让叶行远觉得不可思议。
叶行远却真的目瞪口呆,圣人果然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看上去对他的一切了如指掌。不过他说弟子心中感激,想必说的便是钟奇。
这思想稍微有一点超前,但仍然是根据圣人之道推演出来的结果。后世孟子总结,大有精辟之处,叶行远提前借用,也不觉得有什么惭愧。
圣人却淡然笑道:“三千年鸿沟,如何教得?不可说,不可说。你所求者,须得自悟。”
高华君这等人物,就算不遇圣人,一辈子待在乡野之中,也必定是一方大贤。得到圣人教诲,便如美玉受到雕琢,转瞬间就放出光彩。
武侠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