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愚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山中愚夫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王玉芬吃吃地笑起来:“哈,知道疼了... ...
大家知道的,清朝任官之道,有两条。一是习武上战场,以敌人的人头去博取官位;二么,科举,考取功名。
媒婆们,硬是把于家门槛都踏破了,一个个的口若悬河,天花乱坠,巧舌如簧,三寸不烂之舌,摇旗呐喊,任你怎样地鼓吹,这小子仿佛就是根木桩桩,抵死不吱声。
“哎呀哎呀,举人老爷的四丫头,小名萍儿……”显见得舵爷是误会了,喽啰马上补充道。
母亲王玉芬虽是心疼得紧,但“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还是懂的,一早送了平儿出门,下午接了平儿回屋。这样,于平江这娃娃,每日除却随了蒋先生功课,其余的时间则统统被母亲笼了在身边。
一则,一心不能两用,设塾占了大部精力,用在科举上的精力么,便有限了;
前几辈,出得几个秀才,离那“举人”之位,差不甚远,但总差那么一丁点儿。踮起脚尖呢,总摸得着,想要取了来,却又差着手指尖尖。
皇恩浩荡啦!天道酬勤啦!哟嗬,到得这一辈,老丁家,哟嗬,居然就时来运转,出了人才。
于慈恩叹口气:“唉,你看你看,咱家平儿,你只顾惯着溺着,那书读得,渣哩,纯纯的渣哩。”
你想你想,书院的蒋先生自是放纵,回家又有母亲溺着,背书太苦了,写字太累了,不若好吃好睡,长好身体才是正经。
嫁到丁家为妻,骆小莲便思量起来。这丁家夫君,志在科举,本是好事儿,但这设塾收徒么,却是不好。
第08节 丁家举人
还有,第四,父母虽小有积蓄,但坐吃山空,总不是长久的法儿。再说了,自己随得父亲,对这商道之诀,熟手得很,何不用了自己的生财之道,解了钱钞之困?
三呢,自古语云,穷不习武富不教书。这开馆设塾,收徒授课的,不过都是些穷酸秀才,很为世俗不齿。不仅世俗鄙视,便是自己,也感觉莫大的委屈。
于家这根独苗苗,榆林疙瘩似的,咋就还不开窍呢?母亲万分着急起来。
东街临尾,确有一户丁记人家,自打三河置县,便迁了来的,也算得是三河原住民了。
于慈恩呼疼起来:“哎呀哎呀,疼哩。我又不是责你,下那重手做甚?香香姐,轻轻的拧,行不?”
会会文友,拜拜学政,小莲夫人更是鼎力支持。嘿嘿,三十余年皓首穷经,嘿嘿,果真,就中了,举人!
骆小莲,这小女子,端的不简单。既是骆家独女,自然深得父母宠溺,自小便随了父亲,在生意场上往来。虽没入塾上学,却喜翻看帐簿,因此,父亲教读,识得许多文字,更悟得许多经商之道。
头儿毛遂自荐,把个如花似玉的独女儿,骆小莲,赠与了丁家小子为妻,连带着,自己老两口,也搭了顺风车,进了丁家之门。
于家,自然也在被邀之列。老太爷于慈恩,便带了儿子于平江,前往同喜。
有了这祖训,后世儿孙便全力以赴,科举起来。
“丁举人?”于舵爷吃惊非小。
《大山之子》——第二部 《商殇》
玉芬用纤纤素手揉着于慈恩发红的耳朵,轻言细语地商量起来:“老姐哩,就与你说说实话儿。咱家平儿入塾,本就没指望着金榜题名,只不过图着识些字儿,明些理儿。咱老于家的根本呀,不在读书这一途上。依我之意,不若退了这塾,让平儿学些经商理财的手段,可好?”
丁毅中,没了设塾收徒的忙碌,没了油盐柴米的劳心,里里外外,自有小莲照管,自己呢,便心无旁骛,专心读那四书五经,专心作那八股文章,至于... ...
二则,收得那么丁点儿束脩,实在可怜,杯水车薪,当不得大用的。这科举,岂是仅凭文章锦绣,便中得举人的?世人常说,自古无场外的举人,世人还说,场内功夫场外做。要中得这举呀,场内功夫不可少,场外功夫更少不得。
于是乎,这丁家老祖,便定下心来,决意走这“一本万利”之路。
一晚,夫妻在床,于慈恩搂了玉芬在怀,说些闲话:“我的个香香姐呀,你这相夫么,自是没得说的,只是这教子么,怕是有些儿不妥哩。”
玉芬姐挣脱出怀,坐了起来,把半个光光的身子露在被外,拧了于慈恩的耳朵,好一顿教训:“嗬,平儿渣?嗬,咱平儿渣?你自想想,你老于家祖宗十八代,可有读书不渣的?咹,可有不渣的?”
不几日,喽啰回报:“恭喜老爷子,贺喜老爷子。于少舵主,早有可人儿。”
于慈恩笑笑:“嘿嘿,这小子,咋就不跟老子学学呢?想当年,老子十二岁,便情窦初开了,追起... ...
实说,丁家当得这样的盛宴。整三河县,自打升镇为县,便只出得两家举人。第一家么,蒋氏,舍我其谁。丁家,便是第二了。这等大事,岂可锦衣夜行,一家独喜?阖城名望,岂可不同喜一同喜?
于慈恩哭笑不得:“香香姐的意思,咋办呢?”
传家,对那打打杀杀,取人项上之头的事儿,是极为鄙夷的。
为啥不好?嘿嘿,这小女子,心思缜密得很。
没法。祖宗之训不可或忘,这科么,还得举。但是呢,油盐柴米酱醋茶,这些个维生的东西,还得买。总不能成天饿得半死,去“之乎者也”吧?
报贴的衙吏刚离去,丁家便筹划起大庆来。宴会,盛大的宴会,载歌载舞,普天同庆,咱老丁家,祖坟终于冒了青烟。
于是乎,丁家便关了塾馆,开了两间铺:一铺粮店,一铺布店,雇着四五个伙计,小莲精通商道,为人又极是圆泛,又有父亲从旁指点,把个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
于是么,于舵爷老爷子一声令下,于是么,自有堂口一众喽啰争相效命。
丁家祖训,便是那“耕读传家”。
三世单传的独苗苗于平江,承载着三河于氏家族的一切,六岁那年,便被父亲大人送入了“望山书屋”;
原来,这丁家,不知哪世先祖,秉烛夜游,哦,错了,秉烛夜读。读到《吕氏春秋》,感慨起来。原来,吕不韦吕大官人有句名言,说,务农乃一本一利;经商乃一本百利;做官呢,乃一本万利。
“哦呸!”香香姐脸红起来,“咱说正经哩,你咋扯起陈年旧帐来了?”
哈?实给你说哈,谁说咱平儿渣,我就收拾谁,知道不?再说了,你也不想想,蒋夫子那书,读来有甚用?经商?发财?致富?成家立业?书上有么?嘿,一些儿用也没有噻,读来做甚?”
于是,骆老... ...
于平江学没学到经商之道,做母亲的并不在乎。她在乎的,却是另外一事——眼看翻年便满十八岁了,这大婚之事,却仍无一丝儿着落。
就这么的,老丁家后世儿孙,一边设塾授课,一边八股,不死不休,不,死了也不休。因为,子又生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匮。咱就不信了,愚公能移走太行王屋,咱老丁家,竟中不得一个举人。
一时,在整三河,都传为美谈。
暗地里一打听,哈哈!丁家,果真诗书世家,丁家小子,果真年方十八,并且,尚未婚嫁。哈哈,咱家独女,不是正正十六岁么?不是正正待字闺中么?哈哈,此乃天作之合,不可错过。
女生来了。这小子,咋就不遗传老子呢?”
过不几年,于慈恩终是看出了端倪:自家这根独苗苗,朽木不可雕也——嗯,断不是读书的料。
有了这样的先生纵着,有了这样的母亲溺着,于平江这娃,那书读得,能不一塌糊涂么?
于是,十四岁时,于平江退了私塾。
丁家便照了当时的流行做法,设间私塾,吸纳一些富家子弟,收些束脩,以应生活。
原来,于平江这小子,跟从塾师蒋先生,“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学,就是八年。同班的女生倒是有几个的,可惜了,任那些个美女同学如何的“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小于这厮就是菩萨打摆子——稳起不抖。
这丁家人,祖祖辈辈,诗礼... ...
巧了,恰有一湖北商人,姓骆,因了生意上的纠葛,昔日好友反目成仇了,便连夜变卖家产,携了妻女,避仇到此。
经商理财?嘿嘿,翻翻帐本儿,看看数据儿,是可以的,要出外行商,嘿嘿,是断断不可以的——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香香姐会让心尖尖肉去吃那些苦,遭那些罪么?
于舵爷拍拍香香姐的纤纤素手:“别急,别急。待老子明查暗访一番,探个明白,再作计较。”
“哦,原来是丁家小姐嗦。你娃娃,吓老子一大跳。”于舵爷放下心来。
偶尔,听得这美谈之事,便上了心。暗想,自己逃难到此,举目无亲,要是能傍了这丁家,岂不美哉?
“哟嗬!”于舵爷捋起胡须来,“哟嗬!老子面前,玩起兵法来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了,私心暗许,偷偷摸摸了,人不知鬼不觉,竟勾搭上了……呃,何方女子呀?”
丁毅中,十四岁便中童生,十八岁便中秀才。哇噻,神童呢。年仅十八,便中秀才,自是文曲星下凡哩,前途不可限量哩。
“三河县东街,不是有个丁举人么?”
玉芬姐睁眼盯了丈夫:“咹,不妥?嘿嘿,不妥?你且说与老姐听听,甚不不妥了?”
] 王玉芬吃吃地笑起来:“哈,知道疼了... ...
大家知道的,清朝任官之道,有两条。一是习武上战场,以敌人的人头去博取官位;二么,科举,考取功名。
媒婆们,硬是把于家门槛都踏破了,一个个的口若悬河,天花乱坠,巧舌如簧,三寸不烂之舌,摇旗呐喊,任你怎样地鼓吹,这小子仿佛就是根木桩桩,抵死不吱声。
“哎呀哎呀,举人老爷的四丫头,小名萍儿……”显见得舵爷是误会了,喽啰马上补充道。
母亲王玉芬虽是心疼得紧,但“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还是懂的,一早送了平儿出门,下午接了平儿回屋。这样,于平江这娃娃,每日除却随了蒋先生功课,其余的时间则统统被母亲笼了在身边。
一则,一心不能两用,设塾占了大部精力,用在科举上的精力么,便有限了;
前几辈,出得几个秀才,离那“举人”之位,差不甚远,但总差那么一丁点儿。踮起脚尖呢,总摸得着,想要取了来,却又差着手指尖尖。
皇恩浩荡啦!天道酬勤啦!哟嗬,到得这一辈,老丁家,哟嗬,居然就时来运转,出了人才。
于慈恩叹口气:“唉,你看你看,咱家平儿,你只顾惯着溺着,那书读得,渣哩,纯纯的渣哩。”
你想你想,书院的蒋先生自是放纵,回家又有母亲溺着,背书太苦了,写字太累了,不若好吃好睡,长好身体才是正经。
嫁到丁家为妻,骆小莲便思量起来。这丁家夫君,志在科举,本是好事儿,但这设塾收徒么,却是不好。
第08节 丁家举人
还有,第四,父母虽小有积蓄,但坐吃山空,总不是长久的法儿。再说了,自己随得父亲,对这商道之诀,熟手得很,何不用了自己的生财之道,解了钱钞之困?
三呢,自古语云,穷不习武富不教书。这开馆设塾,收徒授课的,不过都是些穷酸秀才,很为世俗不齿。不仅世俗鄙视,便是自己,也感觉莫大的委屈。
于家这根独苗苗,榆林疙瘩似的,咋就还不开窍呢?母亲万分着急起来。
东街临尾,确有一户丁记人家,自打三河置县,便迁了来的,也算得是三河原住民了。
于慈恩呼疼起来:“哎呀哎呀,疼哩。我又不是责你,下那重手做甚?香香姐,轻轻的拧,行不?”
会会文友,拜拜学政,小莲夫人更是鼎力支持。嘿嘿,三十余年皓首穷经,嘿嘿,果真,就中了,举人!
骆小莲,这小女子,端的不简单。既是骆家独女,自然深得父母宠溺,自小便随了父亲,在生意场上往来。虽没入塾上学,却喜翻看帐簿,因此,父亲教读,识得许多文字,更悟得许多经商之道。
头儿毛遂自荐,把个如花似玉的独女儿,骆小莲,赠与了丁家小子为妻,连带着,自己老两口,也搭了顺风车,进了丁家之门。
于家,自然也在被邀之列。老太爷于慈恩,便带了儿子于平江,前往同喜。
有了这祖训,后世儿孙便全力以赴,科举起来。
“丁举人?”于舵爷吃惊非小。
《大山之子》——第二部 《商殇》
玉芬用纤纤素手揉着于慈恩发红的耳朵,轻言细语地商量起来:“老姐哩,就与你说说实话儿。咱家平儿入塾,本就没指望着金榜题名,只不过图着识些字儿,明些理儿。咱老于家的根本呀,不在读书这一途上。依我之意,不若退了这塾,让平儿学些经商理财的手段,可好?”
丁毅中,没了设塾收徒的忙碌,没了油盐柴米的劳心,里里外外,自有小莲照管,自己呢,便心无旁骛,专心读那四书五经,专心作那八股文章,至于... ...
二则,收得那么丁点儿束脩,实在可怜,杯水车薪,当不得大用的。这科举,岂是仅凭文章锦绣,便中得举人的?世人常说,自古无场外的举人,世人还说,场内功夫场外做。要中得这举呀,场内功夫不可少,场外功夫更少不得。
于是乎,这丁家老祖,便定下心来,决意走这“一本万利”之路。
一晚,夫妻在床,于慈恩搂了玉芬在怀,说些闲话:“我的个香香姐呀,你这相夫么,自是没得说的,只是这教子么,怕是有些儿不妥哩。”
玉芬姐挣脱出怀,坐了起来,把半个光光的身子露在被外,拧了于慈恩的耳朵,好一顿教训:“嗬,平儿渣?嗬,咱平儿渣?你自想想,你老于家祖宗十八代,可有读书不渣的?咹,可有不渣的?”
不几日,喽啰回报:“恭喜老爷子,贺喜老爷子。于少舵主,早有可人儿。”
于慈恩笑笑:“嘿嘿,这小子,咋就不跟老子学学呢?想当年,老子十二岁,便情窦初开了,追起... ...
实说,丁家当得这样的盛宴。整三河县,自打升镇为县,便只出得两家举人。第一家么,蒋氏,舍我其谁。丁家,便是第二了。这等大事,岂可锦衣夜行,一家独喜?阖城名望,岂可不同喜一同喜?
于慈恩哭笑不得:“香香姐的意思,咋办呢?”
传家,对那打打杀杀,取人项上之头的事儿,是极为鄙夷的。
为啥不好?嘿嘿,这小女子,心思缜密得很。
没法。祖宗之训不可或忘,这科么,还得举。但是呢,油盐柴米酱醋茶,这些个维生的东西,还得买。总不能成天饿得半死,去“之乎者也”吧?
报贴的衙吏刚离去,丁家便筹划起大庆来。宴会,盛大的宴会,载歌载舞,普天同庆,咱老丁家,祖坟终于冒了青烟。
于是乎,丁家便关了塾馆,开了两间铺:一铺粮店,一铺布店,雇着四五个伙计,小莲精通商道,为人又极是圆泛,又有父亲从旁指点,把个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
于是么,于舵爷老爷子一声令下,于是么,自有堂口一众喽啰争相效命。
丁家祖训,便是那“耕读传家”。
三世单传的独苗苗于平江,承载着三河于氏家族的一切,六岁那年,便被父亲大人送入了“望山书屋”;
原来,这丁家,不知哪世先祖,秉烛夜游,哦,错了,秉烛夜读。读到《吕氏春秋》,感慨起来。原来,吕不韦吕大官人有句名言,说,务农乃一本一利;经商乃一本百利;做官呢,乃一本万利。
“哦呸!”香香姐脸红起来,“咱说正经哩,你咋扯起陈年旧帐来了?”
哈?实给你说哈,谁说咱平儿渣,我就收拾谁,知道不?再说了,你也不想想,蒋夫子那书,读来有甚用?经商?发财?致富?成家立业?书上有么?嘿,一些儿用也没有噻,读来做甚?”
于是,骆老... ...
于平江学没学到经商之道,做母亲的并不在乎。她在乎的,却是另外一事——眼看翻年便满十八岁了,这大婚之事,却仍无一丝儿着落。
就这么的,老丁家后世儿孙,一边设塾授课,一边八股,不死不休,不,死了也不休。因为,子又生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匮。咱就不信了,愚公能移走太行王屋,咱老丁家,竟中不得一个举人。
一时,在整三河,都传为美谈。
暗地里一打听,哈哈!丁家,果真诗书世家,丁家小子,果真年方十八,并且,尚未婚嫁。哈哈,咱家独女,不是正正十六岁么?不是正正待字闺中么?哈哈,此乃天作之合,不可错过。
女生来了。这小子,咋就不遗传老子呢?”
过不几年,于慈恩终是看出了端倪:自家这根独苗苗,朽木不可雕也——嗯,断不是读书的料。
有了这样的先生纵着,有了这样的母亲溺着,于平江这娃,那书读得,能不一塌糊涂么?
于是,十四岁时,于平江退了私塾。
丁家便照了当时的流行做法,设间私塾,吸纳一些富家子弟,收些束脩,以应生活。
原来,于平江这小子,跟从塾师蒋先生,“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学,就是八年。同班的女生倒是有几个的,可惜了,任那些个美女同学如何的“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小于这厮就是菩萨打摆子——稳起不抖。
这丁家人,祖祖辈辈,诗礼... ...
巧了,恰有一湖北商人,姓骆,因了生意上的纠葛,昔日好友反目成仇了,便连夜变卖家产,携了妻女,避仇到此。
经商理财?嘿嘿,翻翻帐本儿,看看数据儿,是可以的,要出外行商,嘿嘿,是断断不可以的——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香香姐会让心尖尖肉去吃那些苦,遭那些罪么?
于舵爷拍拍香香姐的纤纤素手:“别急,别急。待老子明查暗访一番,探个明白,再作计较。”
“哦,原来是丁家小姐嗦。你娃娃,吓老子一大跳。”于舵爷放下心来。
偶尔,听得这美谈之事,便上了心。暗想,自己逃难到此,举目无亲,要是能傍了这丁家,岂不美哉?
“哟嗬!”于舵爷捋起胡须来,“哟嗬!老子面前,玩起兵法来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了,私心暗许,偷偷摸摸了,人不知鬼不觉,竟勾搭上了……呃,何方女子呀?”
丁毅中,十四岁便中童生,十八岁便中秀才。哇噻,神童呢。年仅十八,便中秀才,自是文曲星下凡哩,前途不可限量哩。
“三河县东街,不是有个丁举人么?”
玉芬姐睁眼盯了丈夫:“咹,不妥?嘿嘿,不妥?你且说与老姐听听,甚不不妥了?”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