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舒伯特:邻家少年梦
有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有书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随着时代的变迁,阶层的分化始终伴随着艺术的分化。音乐也从巴赫时期的教堂,莫扎特时期的宫廷,到了舒伯特生活的浪漫主义时期的平民。他的作品简朴无华,多愁善感,受到社会各个阶层听众的喜爱。与极富男子气的作曲家相比,比如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中不时流露出青春的忧伤和温柔的痛苦,这种情感的吐露,对爱的诉求,细致地描绘了他内心世界,也符合当时维也纳流行的音乐风格。在贝多芬创作的后期,维也纳一度只流行舒伯特和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舒伯特的音乐里还透出一种特殊的气质,超越了男女之间的性爱,姑且称之为母性吧,比如他写的那首尽人皆知的《圣母颂》。下面我们来听一下《圣母颂》。
所谓四手联弹就是两个人一起演奏的作品,两个人一起坐在钢琴前,一个在高音区一个在低音区。舒伯特是对这种体裁贡献最大的作曲家,几首作品都有着明显的交响乐特性。而
《f 小调幻想曲》可以说是一首具有内省性和戏剧张力的钢琴曲,全曲处处散发出复杂而热切的情感。
乐曲为单乐章,时长约 18 分钟,旋律非常优美,而传达出的情绪很忧伤。试想一下,在这种双人演奏模式中,他可以和卡洛琳亲近,不经意间两双手短暂的触碰可以让他心旷神怡。而其间演奏的同步性要求非常高,如果相濡以沫,四只手就像一个心灵一样。当两个人的心脑手高度协调一致时,那种无以言表协调会产生多么大的爱情魔力。也只有在这个时刻,舒伯特的款款爱意才真正得以表达。仔细聆听的话,不难发现旋律中充斥着不安、躁动和强烈的渴望之情,那些缠绵凄恻和忧郁痛苦的音乐之流,或许正交错着他一往情深的爱情之梦。
1824 年 5 月底,舒伯特离开维也纳前往匈牙利艾斯特哈兹公爵家,给两位公主上音乐课。8 年前,公爵曾经带着两位小公主来维也纳,那个时候她们还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尤其是妹妹卡洛琳才 11 岁。如今,卡洛琳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四个月的乡下生活,让舒伯特对卡洛琳暗生情愫。他在给知心朋友的信中透露了心中的秘密:「在这里,我与我爱的人朝夕相处,我已经把她藏在自己的心房,藏在我的钢琴中,藏在我的心底。」除了固定的上课时间,他还经常造访卡洛琳的家,悄悄地坐在靠背椅上,满心欢喜地看着他这位心爱的女门生。然而舒伯特做事从来不草率莽撞,他也知道,以自己一个穷作曲家的身份无法和伯爵小姐修成正果。这和贝多芬遇到的情况没什么两样。卡洛琳对舒伯特本人很尊重,也很看重他的才华,可能她并未意识到舒伯特爱上了自己,腼腆的作曲家自然也不会对这位高不可攀的伯爵小姐做出表白。舒伯特的一个朋友回忆说,有一天,卡洛琳故意做出一副认真的样子问舒伯特,为什么不专门给她写一首曲子。舒伯特悲伤地回答说,「你说什么呢,我写的每一首作品都是献给你的,难道这还不够吗?」也许这也是舒伯特唯一的一次公开表白自己的感情。不善言表的舒伯特又一次将情感的激流化作了音乐。专门将一首《f 小调幻想曲》的四手连弹钢琴曲(作品编号 940)献给了卡洛琳。也许这个故事有传说的色彩,但作品《献给卡洛琳》却是有谱子为证。
青涩之恋就这样结束了,而舒伯特并非不憧憬自己的爱情,他希望爱情是比翼双飞型的。在日记中他写道,「找到知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而妻子是知己就再好不过了。」只是「长久以来,我一直在唱自己的歌,喜悦和爱情唱久了就变成了痛苦。」这话不幸言中,舒伯特的第二次爱情也近乎无疾而终。
舒伯特的故事今天就讲到这里,下期再见!
舒伯特身边有很多朋友,大都是中下层的小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为舒伯特举行音乐聚会,推广他的作品,为他争取版税,舒伯特亲切地称之为「我们的圈子」。(有点像今天的朋友圈)。只是这个长着圆圆的脑袋,戴着大大的眼镜,友善的脸上带着腼腆的青年,虽然受到朋友们的欢迎,却很少受到爱神的青睐。18 岁那年,他遇到了人生的初恋,爱上了特丽莎·葛罗伯,一个纺织厂富商的寡妇的女儿。特丽莎长着一张娃娃脸,中等身材,颇为丰满,虽说算不上美人,却有一副清甜的女高音歌喉。舒伯特为她写了好几首曲子,包括刚才那首 c 大调《圣母颂》。朋友问及他心中的秘密,舒伯特深情地说,「我爱她,她也爱我,她占据了我心中最亲密、最深刻的那份感情。」然而这段恋情却不了了之。1820 年,不知道什么原因,特丽莎嫁给了一个面包师。曾经在一本舒伯特的传记中有过特丽莎的一幅肖像画:一袭黑服,脖颈上系着白色的纱巾,说不上出众,却也美丽典雅,明艳动人。她的随意嫁人也是匪夷所思,估计面包师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穷作曲家的日子每每朝不保夕。
今天分享的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故事。舒伯特出生在维也纳郊外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很快就显示出自己在音乐创作上的天才。大家都说莫扎特是短命天才,但舒伯特比他活的还短,只有 31 岁。但他居然创作了上千首作品,包括 9 部交响曲、19 首弦乐四重奏、22 首钢琴奏鸣曲等管弦乐和室内乐作品,还写了 600 多首艺术歌曲,故而得了一个「艺术歌曲」之王的雅号。这些艺术歌曲包括《菩提树》、《野玫瑰》等。
卡洛琳在舒伯特去世之后的十六年,嫁给了一位海军少尉。这期间她的心情如何,后人不得而知。这首曲子《f 小调幻想曲》也是在舒伯特死后才得以发表。不论当时还是现在,也许无人知晓舒伯特曲中表达的内涵。舒伯特生命的最后几年,除了偶尔的外出,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维也纳,除了创作,鲜有其他的故事发生。1928 年春,也是有生唯一的一次举办个人作品会,受到所有他的朋友和到场观众的好评,那些作品听上去就像舒伯特自己的自传,当年 11 月他就去世了,但是留给我们的那些作品,无不精彩动人。
每次听到都像第一次听,都被打动。原本这只是首一般的乐曲,但因为苏格兰诗人斯科特(walterscott)的著名长诗《湖上美人》中有部分内容与《圣母颂》的拉丁经文很像,加上虔诚的曲调中,充满圣洁祥和的气息,于是许多人认为是针对《圣母颂》的祷文所写的。舒伯特回应说,「人们对于我在这首祈愿之歌中所表现出的虔诚非常惊奇……理由何在呢。我想,大概是因为我在感情中,全身心倾泻了真实的虔诚吧。」因此,所有的艺术作品,包括音乐作品,从来「美」都离不开「真」。
] 随着时代的变迁,阶层的分化始终伴随着艺术的分化。音乐也从巴赫时期的教堂,莫扎特时期的宫廷,到了舒伯特生活的浪漫主义时期的平民。他的作品简朴无华,多愁善感,受到社会各个阶层听众的喜爱。与极富男子气的作曲家相比,比如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中不时流露出青春的忧伤和温柔的痛苦,这种情感的吐露,对爱的诉求,细致地描绘了他内心世界,也符合当时维也纳流行的音乐风格。在贝多芬创作的后期,维也纳一度只流行舒伯特和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舒伯特的音乐里还透出一种特殊的气质,超越了男女之间的性爱,姑且称之为母性吧,比如他写的那首尽人皆知的《圣母颂》。下面我们来听一下《圣母颂》。
所谓四手联弹就是两个人一起演奏的作品,两个人一起坐在钢琴前,一个在高音区一个在低音区。舒伯特是对这种体裁贡献最大的作曲家,几首作品都有着明显的交响乐特性。而
《f 小调幻想曲》可以说是一首具有内省性和戏剧张力的钢琴曲,全曲处处散发出复杂而热切的情感。
乐曲为单乐章,时长约 18 分钟,旋律非常优美,而传达出的情绪很忧伤。试想一下,在这种双人演奏模式中,他可以和卡洛琳亲近,不经意间两双手短暂的触碰可以让他心旷神怡。而其间演奏的同步性要求非常高,如果相濡以沫,四只手就像一个心灵一样。当两个人的心脑手高度协调一致时,那种无以言表协调会产生多么大的爱情魔力。也只有在这个时刻,舒伯特的款款爱意才真正得以表达。仔细聆听的话,不难发现旋律中充斥着不安、躁动和强烈的渴望之情,那些缠绵凄恻和忧郁痛苦的音乐之流,或许正交错着他一往情深的爱情之梦。
1824 年 5 月底,舒伯特离开维也纳前往匈牙利艾斯特哈兹公爵家,给两位公主上音乐课。8 年前,公爵曾经带着两位小公主来维也纳,那个时候她们还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尤其是妹妹卡洛琳才 11 岁。如今,卡洛琳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四个月的乡下生活,让舒伯特对卡洛琳暗生情愫。他在给知心朋友的信中透露了心中的秘密:「在这里,我与我爱的人朝夕相处,我已经把她藏在自己的心房,藏在我的钢琴中,藏在我的心底。」除了固定的上课时间,他还经常造访卡洛琳的家,悄悄地坐在靠背椅上,满心欢喜地看着他这位心爱的女门生。然而舒伯特做事从来不草率莽撞,他也知道,以自己一个穷作曲家的身份无法和伯爵小姐修成正果。这和贝多芬遇到的情况没什么两样。卡洛琳对舒伯特本人很尊重,也很看重他的才华,可能她并未意识到舒伯特爱上了自己,腼腆的作曲家自然也不会对这位高不可攀的伯爵小姐做出表白。舒伯特的一个朋友回忆说,有一天,卡洛琳故意做出一副认真的样子问舒伯特,为什么不专门给她写一首曲子。舒伯特悲伤地回答说,「你说什么呢,我写的每一首作品都是献给你的,难道这还不够吗?」也许这也是舒伯特唯一的一次公开表白自己的感情。不善言表的舒伯特又一次将情感的激流化作了音乐。专门将一首《f 小调幻想曲》的四手连弹钢琴曲(作品编号 940)献给了卡洛琳。也许这个故事有传说的色彩,但作品《献给卡洛琳》却是有谱子为证。
青涩之恋就这样结束了,而舒伯特并非不憧憬自己的爱情,他希望爱情是比翼双飞型的。在日记中他写道,「找到知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而妻子是知己就再好不过了。」只是「长久以来,我一直在唱自己的歌,喜悦和爱情唱久了就变成了痛苦。」这话不幸言中,舒伯特的第二次爱情也近乎无疾而终。
舒伯特的故事今天就讲到这里,下期再见!
舒伯特身边有很多朋友,大都是中下层的小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为舒伯特举行音乐聚会,推广他的作品,为他争取版税,舒伯特亲切地称之为「我们的圈子」。(有点像今天的朋友圈)。只是这个长着圆圆的脑袋,戴着大大的眼镜,友善的脸上带着腼腆的青年,虽然受到朋友们的欢迎,却很少受到爱神的青睐。18 岁那年,他遇到了人生的初恋,爱上了特丽莎·葛罗伯,一个纺织厂富商的寡妇的女儿。特丽莎长着一张娃娃脸,中等身材,颇为丰满,虽说算不上美人,却有一副清甜的女高音歌喉。舒伯特为她写了好几首曲子,包括刚才那首 c 大调《圣母颂》。朋友问及他心中的秘密,舒伯特深情地说,「我爱她,她也爱我,她占据了我心中最亲密、最深刻的那份感情。」然而这段恋情却不了了之。1820 年,不知道什么原因,特丽莎嫁给了一个面包师。曾经在一本舒伯特的传记中有过特丽莎的一幅肖像画:一袭黑服,脖颈上系着白色的纱巾,说不上出众,却也美丽典雅,明艳动人。她的随意嫁人也是匪夷所思,估计面包师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穷作曲家的日子每每朝不保夕。
今天分享的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故事。舒伯特出生在维也纳郊外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很快就显示出自己在音乐创作上的天才。大家都说莫扎特是短命天才,但舒伯特比他活的还短,只有 31 岁。但他居然创作了上千首作品,包括 9 部交响曲、19 首弦乐四重奏、22 首钢琴奏鸣曲等管弦乐和室内乐作品,还写了 600 多首艺术歌曲,故而得了一个「艺术歌曲」之王的雅号。这些艺术歌曲包括《菩提树》、《野玫瑰》等。
卡洛琳在舒伯特去世之后的十六年,嫁给了一位海军少尉。这期间她的心情如何,后人不得而知。这首曲子《f 小调幻想曲》也是在舒伯特死后才得以发表。不论当时还是现在,也许无人知晓舒伯特曲中表达的内涵。舒伯特生命的最后几年,除了偶尔的外出,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维也纳,除了创作,鲜有其他的故事发生。1928 年春,也是有生唯一的一次举办个人作品会,受到所有他的朋友和到场观众的好评,那些作品听上去就像舒伯特自己的自传,当年 11 月他就去世了,但是留给我们的那些作品,无不精彩动人。
每次听到都像第一次听,都被打动。原本这只是首一般的乐曲,但因为苏格兰诗人斯科特(walterscott)的著名长诗《湖上美人》中有部分内容与《圣母颂》的拉丁经文很像,加上虔诚的曲调中,充满圣洁祥和的气息,于是许多人认为是针对《圣母颂》的祷文所写的。舒伯特回应说,「人们对于我在这首祈愿之歌中所表现出的虔诚非常惊奇……理由何在呢。我想,大概是因为我在感情中,全身心倾泻了真实的虔诚吧。」因此,所有的艺术作品,包括音乐作品,从来「美」都离不开「真」。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
爱上古典音乐:10位音乐大师带你入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有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爱上古典音乐:10位音乐大师带你入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