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节 莫扎特:母亲的遗容
有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有书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要知道,莫扎特过去从来没有写过这类作品,他在谱子上用意大利语特意注明了「庄严、隆重」的字样。可见母亲去世对莫扎特的影响。所以,类似拳头
《阿玛丢斯》(莫扎特传)
推荐电影:
这个曲子是写给双钢琴的,听上去的确很安静,平和,有舒缓精神压力的效果。一位名叫詹金斯教授再次用这首作品做实验,结果发现,它对于癫痫病患者的脑部活动症状有很大程度的控制作用。经过进一步研究比对,教授发现,不仅是莫扎特,巴赫的音乐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旋律周期」比较长,就是说,同一作品中,旋律按一定的规则重复演奏,但需要一定的间隔时间。詹金斯教授的结论是:只要符合上述的特征,音乐就会对健康有益,并不只限于莫扎特的 k.488 这个奏鸣曲。至今这个「莫扎特效应」的话题还在发酵。顺便说下,还有一个曲子的编号也是 488,很容易混是吧?这个曲子也很有名,是莫扎特第 23 号钢琴协奏曲后来,其中的慢板乐章也很优美。
今天和大家分享莫扎特的故事。提到莫扎特,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莫扎特效应」。话说 1993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弗朗西斯·劳谢尔博士,对 36 名心理学专业的在校生进行了一次测试,让他们听一遍莫扎特《d 大调奏鸣曲》k448 的第二乐章,时长差不多 10 分钟。结果发现,受试学生的 iq 测试成绩普遍提高了 8、9 分。虽然 15 分钟后基本失效,但博士和她的同事认为,莫扎特音乐的特殊作用不可小视。到了媒体的口中,这件事就成了「莫扎特让你更聪明」,根本不提只限于 488 这一首作品的第二乐章。媒体一宣传,社会效应就来了,一时间莫扎特的唱片一抢而空。真的有那么神吗?不妨来听听看。
欧洲巡演成名后,莫扎特开始有了名气,但萨尔茨堡大主教偏偏跟他过不去,没办法,只好去欧洲发展。父亲离不开,只好由母亲陪伴莫扎特去了巴黎,毕竟作为神童的时候,他在那里很受欢迎,也有不少朋友。老莫扎特希望儿子在那里站住脚,挣了钱,然后把全家都接过去。1778 年的巴黎,音乐的风向标已经转了,一切要适合中产阶级口味,这些新观众需要新音乐,既要容易听懂,又不能太乏味,要有爆发力和戏剧性。细心的莫扎特发现巴黎人喜欢热闹,交响曲的开头、结尾要吸引人,因为听到热闹的声音他们就鼓掌。很快,莫扎特就征服了巴黎的观众,尽管他并不喜欢巴黎人的品味。
后来到了维也纳,莫扎特才找到自己施展才华的城市。在那里的十年,他写下了自己最成熟的作品,包括歌剧《魔笛》,「晚霞夕照」一般的单簧管协奏曲,和「生命的呼告」的《安魂曲》。但电影《莫扎特传》中所谓「黑衣人」索命的故事是编造的,宫廷乐师萨列里并不是莫扎特的死敌。
1764 年,莫扎特才 8 岁,和父亲巡演到英国的伦敦,他写了第一首交响曲,这是为两个单簧管,两个圆号,古钢琴和弦乐队写的。我们来听听一个八岁的孩子的作品可以写成什么样。
急于站住脚的莫扎特要出名,要挣钱,这也是他爸爸教的,要在乎钱,不要相信陌生人,晚上尽量不出门。然而事情并不顺利,由于收入不多,入不敷出,更糟心的是,母亲得了重病。发了寒热,高烧不退,莫扎特赶紧去请德国医生。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妈妈的身体迅速恶化,很快就失去了知觉。前后也就一个多星期就病危了。到了 7 月 3 日晚上,莫扎特在房间里正在创作,母亲在隔壁房间就去世了,莫扎特非常心痛。据后来的分析,当时巴黎市政工程很差,上下水系统不配套,很可能是喝了不干净的水导致了母亲的意外死亡。事情来的突然,为了不让父亲受到太大的打击,他先给萨尔茨堡的熟人写了信,请朋友婉转地把这个消息转告给莫扎特的父亲。母亲的死深深地刺痛了他,从而写下了悲恸的「a 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 310 号。不少演奏家不明就里,在第一乐章的开头往往演奏得很轻快。
砸在琴键上而不是像风行水上的演奏,才符合作品的要求。而刚才这个音乐中的半音音阶是情动于中,而不是讨好观众。
难以想象,一个八岁的孩子。居然如此成熟。其中第二乐章的 do—re—fa---mi---(都是两拍的长音,可以哼出来)四个音符,一直影响到后来的创作,和他在第 41 交响曲结尾的四个音符主题一模一样,这种神来之笔也只有莫扎特可以做到。
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如今他也成了这里的文化名片,不用说有名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就连音乐节满街卖的巧克力都是莫扎特的标签。莫扎特的确是天才,擅长创作各种体裁的音乐,歌剧、交响曲、室内乐、声乐、钢琴曲,可说是无所不能。据说他有这个本事,写着一首乐曲,同时还可以构思另一首作品。有人回忆说,小莫扎特对音乐的掌握就像玩儿游戏,一上手就会,还是高手。遇到音乐之后,乐器成了新玩具。一首新曲子,只要他看上一遍,就可以记下来,给他个新主题,马上就可以写出各种变奏。莫扎特的天资高,这个不用说,关键是有个音乐教师的父亲带着他周游欧洲各地,不但掌握了好几门外语,还长了见识,跟不同的音乐家取长补短。法国宫廷的典雅华丽,意大利歌剧的优美旋律,很快被他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从 1756 年出生,到 1791 年去世,莫扎特活了不足 36 岁,但他留下的 600 多首作品,这些几乎都是珍品。包括 41 首交响曲,27 首钢琴协奏曲,5 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很多室内乐作品。
] 要知道,莫扎特过去从来没有写过这类作品,他在谱子上用意大利语特意注明了「庄严、隆重」的字样。可见母亲去世对莫扎特的影响。所以,类似拳头
《阿玛丢斯》(莫扎特传)
推荐电影:
这个曲子是写给双钢琴的,听上去的确很安静,平和,有舒缓精神压力的效果。一位名叫詹金斯教授再次用这首作品做实验,结果发现,它对于癫痫病患者的脑部活动症状有很大程度的控制作用。经过进一步研究比对,教授发现,不仅是莫扎特,巴赫的音乐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旋律周期」比较长,就是说,同一作品中,旋律按一定的规则重复演奏,但需要一定的间隔时间。詹金斯教授的结论是:只要符合上述的特征,音乐就会对健康有益,并不只限于莫扎特的 k.488 这个奏鸣曲。至今这个「莫扎特效应」的话题还在发酵。顺便说下,还有一个曲子的编号也是 488,很容易混是吧?这个曲子也很有名,是莫扎特第 23 号钢琴协奏曲后来,其中的慢板乐章也很优美。
今天和大家分享莫扎特的故事。提到莫扎特,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莫扎特效应」。话说 1993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弗朗西斯·劳谢尔博士,对 36 名心理学专业的在校生进行了一次测试,让他们听一遍莫扎特《d 大调奏鸣曲》k448 的第二乐章,时长差不多 10 分钟。结果发现,受试学生的 iq 测试成绩普遍提高了 8、9 分。虽然 15 分钟后基本失效,但博士和她的同事认为,莫扎特音乐的特殊作用不可小视。到了媒体的口中,这件事就成了「莫扎特让你更聪明」,根本不提只限于 488 这一首作品的第二乐章。媒体一宣传,社会效应就来了,一时间莫扎特的唱片一抢而空。真的有那么神吗?不妨来听听看。
欧洲巡演成名后,莫扎特开始有了名气,但萨尔茨堡大主教偏偏跟他过不去,没办法,只好去欧洲发展。父亲离不开,只好由母亲陪伴莫扎特去了巴黎,毕竟作为神童的时候,他在那里很受欢迎,也有不少朋友。老莫扎特希望儿子在那里站住脚,挣了钱,然后把全家都接过去。1778 年的巴黎,音乐的风向标已经转了,一切要适合中产阶级口味,这些新观众需要新音乐,既要容易听懂,又不能太乏味,要有爆发力和戏剧性。细心的莫扎特发现巴黎人喜欢热闹,交响曲的开头、结尾要吸引人,因为听到热闹的声音他们就鼓掌。很快,莫扎特就征服了巴黎的观众,尽管他并不喜欢巴黎人的品味。
后来到了维也纳,莫扎特才找到自己施展才华的城市。在那里的十年,他写下了自己最成熟的作品,包括歌剧《魔笛》,「晚霞夕照」一般的单簧管协奏曲,和「生命的呼告」的《安魂曲》。但电影《莫扎特传》中所谓「黑衣人」索命的故事是编造的,宫廷乐师萨列里并不是莫扎特的死敌。
1764 年,莫扎特才 8 岁,和父亲巡演到英国的伦敦,他写了第一首交响曲,这是为两个单簧管,两个圆号,古钢琴和弦乐队写的。我们来听听一个八岁的孩子的作品可以写成什么样。
急于站住脚的莫扎特要出名,要挣钱,这也是他爸爸教的,要在乎钱,不要相信陌生人,晚上尽量不出门。然而事情并不顺利,由于收入不多,入不敷出,更糟心的是,母亲得了重病。发了寒热,高烧不退,莫扎特赶紧去请德国医生。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妈妈的身体迅速恶化,很快就失去了知觉。前后也就一个多星期就病危了。到了 7 月 3 日晚上,莫扎特在房间里正在创作,母亲在隔壁房间就去世了,莫扎特非常心痛。据后来的分析,当时巴黎市政工程很差,上下水系统不配套,很可能是喝了不干净的水导致了母亲的意外死亡。事情来的突然,为了不让父亲受到太大的打击,他先给萨尔茨堡的熟人写了信,请朋友婉转地把这个消息转告给莫扎特的父亲。母亲的死深深地刺痛了他,从而写下了悲恸的「a 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 310 号。不少演奏家不明就里,在第一乐章的开头往往演奏得很轻快。
砸在琴键上而不是像风行水上的演奏,才符合作品的要求。而刚才这个音乐中的半音音阶是情动于中,而不是讨好观众。
难以想象,一个八岁的孩子。居然如此成熟。其中第二乐章的 do—re—fa---mi---(都是两拍的长音,可以哼出来)四个音符,一直影响到后来的创作,和他在第 41 交响曲结尾的四个音符主题一模一样,这种神来之笔也只有莫扎特可以做到。
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如今他也成了这里的文化名片,不用说有名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就连音乐节满街卖的巧克力都是莫扎特的标签。莫扎特的确是天才,擅长创作各种体裁的音乐,歌剧、交响曲、室内乐、声乐、钢琴曲,可说是无所不能。据说他有这个本事,写着一首乐曲,同时还可以构思另一首作品。有人回忆说,小莫扎特对音乐的掌握就像玩儿游戏,一上手就会,还是高手。遇到音乐之后,乐器成了新玩具。一首新曲子,只要他看上一遍,就可以记下来,给他个新主题,马上就可以写出各种变奏。莫扎特的天资高,这个不用说,关键是有个音乐教师的父亲带着他周游欧洲各地,不但掌握了好几门外语,还长了见识,跟不同的音乐家取长补短。法国宫廷的典雅华丽,意大利歌剧的优美旋律,很快被他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从 1756 年出生,到 1791 年去世,莫扎特活了不足 36 岁,但他留下的 600 多首作品,这些几乎都是珍品。包括 41 首交响曲,27 首钢琴协奏曲,5 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很多室内乐作品。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
爱上古典音乐:10位音乐大师带你入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有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爱上古典音乐:10位音乐大师带你入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