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天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采薇天下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跑堂的青衣小褂,手里拿着白毛巾站在门口左顾右盼,进去的都是有钱的闲主儿,赶路的更爱门口的煎饼果子,那玩意实在,禁饿。
这下等人只能住大车店,既然是下等人住的地方,条件自然是不好了,也就是一个大院套,拐角有茅楼(厕所),院子中间有口井,好一些的立着辘轳把,差一些的就边儿上放个柳罐。谁用水,自己打,井口很大,也有小孩掉井里的事儿,也有看不开寻死的自己跳进去。发现了,把死人捞上来,井还照用,水还照喝。
这集市里还有一类人不能不提,那就是外乡逃难的人。
这海丰城说小不小,说大也不算大,几条街也就是三家大车店。客栈是有的,但那不是逃荒的人住的,逃荒的能有个地方容身就不容易了。走到最后一家,希望也最终破灭,铺钱都一样,一晚上三个钱,好在这七口子能凑一个铺,不用跟别人去挤。
冬天井水冰得不行,屋里烟熏火燎呛得不行,夏天蚊虫多得不行,骚臭味熏得不行。屋里都是大筒子炕(也有的店是用木板搭起来的板铺,一睡咯吱吱直响),要烧就自己烧,不烧就凉着。南北大屋有两排炕,东西屋只有一排炕,炕上有铺盖卷,脏得不行。一般过往的人都自己带,也没比炕上原有的干净多少。脏兮兮的布缝里爬着虱子,游离着跳子(跳蚤)。晚上才热闹呢,有呼噜声,咬牙声,有唉叹声,有翻身撕坏被子声,有说梦话声,有醉酒呕吐声,有小孩子梦哭声,有大人拍打睡觉声,有睡不着的人的牢骚声,有下地尿尿的哗哗声,有上上下下的搔痒声,各种声音混成了底层人的苦难之声。
老大只有一个儿子,而且大了,能自己走路了,只是毕竟还小,走不了多远就想歇,但总歇也不是个事儿。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要是错过了宿头,在荒野里,那可真的有狼、獾子什么的,非常危险。老二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都还小,只能用挑子挑着,所以大哥的担子一头是破被、破衣服、碗什么的,另一头就是走不动的孩子。
高家兄弟俩算是第一种,当时一起出来的那些人都做了第二种。两兄弟只要闲一点时,就把高家的家谱抄了一遍又一遍,以便有溜边儿的族人时,给他们带上一份家谱,走到哪里无所谓,只要活着就不能忘了高家的祖训,不能丢了高家族谱,尤其是孩子,那是高家的苗。
天也慢慢转得凉起来,最凉还是后半夜起露水时,竟有了秋的感觉。当然白天还是热得不行,阴天下雨,那样反而是最要可恶的,路泞得拔脚,又没有好的挡雨的家么什,就找个荷叶顶在头上。
海丰是个大县城,建立于隋朝,开始就是来往马客住的客栈,多年战乱,人烟也少,经历了这几百年才把这个地方变得兴隆起来,成了有上千户的大县城,官家也派了衙门办公。
边儿上隔道墙充当马棚,说是马棚,但没有棚顶,只是里面有桩子,能拴马而已。
头戴小帽,拿着小扇,辫子铮亮,穿绸裹缎的有钱人肩上挂着褡裢;卖笑的身姿娇艳,挥着手绢;卖唱的咿咿咽咽,弦声不断;赶路的人无暇甩脸,看热闹都是闲着没事儿可干。穷也是一天,富也是一天,白天过去就是夜晚,有钱人家灯火通明,穷人窗户忽亮忽暗,还有无家可归的露宿街头,跟狗抢位,褴褛衣衫,只盼天亮,不再受这五更之寒。
他是不想跟别人一起住的,没有人照应,要是有那么一伙人使坏,把他弄死都没人知道。反而是那种人杂的大屋,因为各种人都有,反而能相互制约一下,安全些。
当兄弟俩进了海丰城里已经是快掌灯了,这一路的辛苦让一家七人困苦不堪。
他们心里又怎么会不知道,只能是忍气吞声地住下了,看着这家还比前两家稍微顺眼一些,前两家里面有好多鬼鬼祟祟、探头张望的货色,一看就不是好东西,能躲就躲开点吧,虽然身上也没有几个钱,但也还是怕的。
县城有四条半的街,光店面就有上百家,小摊小贩更是不计其数。有卖米的,卖面的,挤油的,卖盐的,蒸包子、馒头卷子的,下宽面、窄面、细面、抻面、柳叶刀削面的,有担担推车吆喝的,吆喝的是苹果、橙子、大鸭梨,桃李、杏子、酸杨梅,莲藕、栗子、核桃酥。
还有一个累赘事儿就是两个妇人都裹脚,站都站不稳,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更费劲,走得久了,脚就磨得坏了,先是泡,再是血。渔家的女子再皮实,可也禁不起这样造,边走边哭。本来这一天能走出五十里地,真走下来,也就三十多里,有车有马时还好一些,如今全靠两条腿,可想而知。
逃难的有两种:一种是明确的目标,来到这里也就是路过,即使是呆上几天或一段时间,也只是无奈之举。或是身上没有盘缠,找个富足人家做个苦工赚几个钱权当路费,或是因为生病耽搁无法前行,等事情一了便离开,走向远方。另一种是单纯地为了讨生活,哪里能有口饭吃,就在哪里呆着不走了,不撵不走。
大车店也有掌柜的,人分三六九等,掌柜的也是这样。大客栈的掌柜衣服整齐,说话也慢条斯理,咬文嚼字,像是极有学问的样子。大车店的掌柜看样子就是粗人,跟占山为王的也差不多,一脸的凶相,纵是有笑模样也是嘲笑。他心里明镜似的:“你爱住不住,不住我就空着,等后半夜冷得不行你再进来,还是这价儿,还少睡半晚上。”
一看住下了,掌柜的脸色也稍好了一些:“走吧,进屋。”便领着这些人进了侧房的屋里,抬头一看,铺上已经躺了一个主儿,便喊道:“你去大屋去,总住这屋里跑。”这主儿一看来人了,便哼哼唧唧地起来,虽然不乐意,但也没有太多表达地卷起行李卷儿,去后屋正房去了。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好久了,刚开始交了些铺钱,后来也交不起了,就偶尔给哪里干点活儿挣点,要不就店里有活儿干些,掌柜的也就让他住着,哪里有空位就住哪里,没有空位时就跟驴马去挤挤。这种情况基本上是少见的,因为根本住不满。
他们是早春出的莱阳,路上几经耽误,眼看着庄稼没顶看不见人了,也快到了收割的时节,如果在家里也该有收成,想想心里真的是难受,谁会放着好日子不过,落个无家可归?
如果这个地方再由于灾荒或者战乱不能再呆下去,那就跟着逃难的人流往别的地方去,没有方向,走到哪里也不知道,只是活一天,算一天,活不下去就死。在这个年月,有些人活着跟死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无非是有口气和没有这口气而已。
] 跑堂的青衣小褂,手里拿着白毛巾站在门口左顾右盼,进去的都是有钱的闲主儿,赶路的更爱门口的煎饼果子,那玩意实在,禁饿。
这下等人只能住大车店,既然是下等人住的地方,条件自然是不好了,也就是一个大院套,拐角有茅楼(厕所),院子中间有口井,好一些的立着辘轳把,差一些的就边儿上放个柳罐。谁用水,自己打,井口很大,也有小孩掉井里的事儿,也有看不开寻死的自己跳进去。发现了,把死人捞上来,井还照用,水还照喝。
这集市里还有一类人不能不提,那就是外乡逃难的人。
这海丰城说小不小,说大也不算大,几条街也就是三家大车店。客栈是有的,但那不是逃荒的人住的,逃荒的能有个地方容身就不容易了。走到最后一家,希望也最终破灭,铺钱都一样,一晚上三个钱,好在这七口子能凑一个铺,不用跟别人去挤。
冬天井水冰得不行,屋里烟熏火燎呛得不行,夏天蚊虫多得不行,骚臭味熏得不行。屋里都是大筒子炕(也有的店是用木板搭起来的板铺,一睡咯吱吱直响),要烧就自己烧,不烧就凉着。南北大屋有两排炕,东西屋只有一排炕,炕上有铺盖卷,脏得不行。一般过往的人都自己带,也没比炕上原有的干净多少。脏兮兮的布缝里爬着虱子,游离着跳子(跳蚤)。晚上才热闹呢,有呼噜声,咬牙声,有唉叹声,有翻身撕坏被子声,有说梦话声,有醉酒呕吐声,有小孩子梦哭声,有大人拍打睡觉声,有睡不着的人的牢骚声,有下地尿尿的哗哗声,有上上下下的搔痒声,各种声音混成了底层人的苦难之声。
老大只有一个儿子,而且大了,能自己走路了,只是毕竟还小,走不了多远就想歇,但总歇也不是个事儿。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要是错过了宿头,在荒野里,那可真的有狼、獾子什么的,非常危险。老二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都还小,只能用挑子挑着,所以大哥的担子一头是破被、破衣服、碗什么的,另一头就是走不动的孩子。
高家兄弟俩算是第一种,当时一起出来的那些人都做了第二种。两兄弟只要闲一点时,就把高家的家谱抄了一遍又一遍,以便有溜边儿的族人时,给他们带上一份家谱,走到哪里无所谓,只要活着就不能忘了高家的祖训,不能丢了高家族谱,尤其是孩子,那是高家的苗。
天也慢慢转得凉起来,最凉还是后半夜起露水时,竟有了秋的感觉。当然白天还是热得不行,阴天下雨,那样反而是最要可恶的,路泞得拔脚,又没有好的挡雨的家么什,就找个荷叶顶在头上。
海丰是个大县城,建立于隋朝,开始就是来往马客住的客栈,多年战乱,人烟也少,经历了这几百年才把这个地方变得兴隆起来,成了有上千户的大县城,官家也派了衙门办公。
边儿上隔道墙充当马棚,说是马棚,但没有棚顶,只是里面有桩子,能拴马而已。
头戴小帽,拿着小扇,辫子铮亮,穿绸裹缎的有钱人肩上挂着褡裢;卖笑的身姿娇艳,挥着手绢;卖唱的咿咿咽咽,弦声不断;赶路的人无暇甩脸,看热闹都是闲着没事儿可干。穷也是一天,富也是一天,白天过去就是夜晚,有钱人家灯火通明,穷人窗户忽亮忽暗,还有无家可归的露宿街头,跟狗抢位,褴褛衣衫,只盼天亮,不再受这五更之寒。
他是不想跟别人一起住的,没有人照应,要是有那么一伙人使坏,把他弄死都没人知道。反而是那种人杂的大屋,因为各种人都有,反而能相互制约一下,安全些。
当兄弟俩进了海丰城里已经是快掌灯了,这一路的辛苦让一家七人困苦不堪。
他们心里又怎么会不知道,只能是忍气吞声地住下了,看着这家还比前两家稍微顺眼一些,前两家里面有好多鬼鬼祟祟、探头张望的货色,一看就不是好东西,能躲就躲开点吧,虽然身上也没有几个钱,但也还是怕的。
县城有四条半的街,光店面就有上百家,小摊小贩更是不计其数。有卖米的,卖面的,挤油的,卖盐的,蒸包子、馒头卷子的,下宽面、窄面、细面、抻面、柳叶刀削面的,有担担推车吆喝的,吆喝的是苹果、橙子、大鸭梨,桃李、杏子、酸杨梅,莲藕、栗子、核桃酥。
还有一个累赘事儿就是两个妇人都裹脚,站都站不稳,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更费劲,走得久了,脚就磨得坏了,先是泡,再是血。渔家的女子再皮实,可也禁不起这样造,边走边哭。本来这一天能走出五十里地,真走下来,也就三十多里,有车有马时还好一些,如今全靠两条腿,可想而知。
逃难的有两种:一种是明确的目标,来到这里也就是路过,即使是呆上几天或一段时间,也只是无奈之举。或是身上没有盘缠,找个富足人家做个苦工赚几个钱权当路费,或是因为生病耽搁无法前行,等事情一了便离开,走向远方。另一种是单纯地为了讨生活,哪里能有口饭吃,就在哪里呆着不走了,不撵不走。
大车店也有掌柜的,人分三六九等,掌柜的也是这样。大客栈的掌柜衣服整齐,说话也慢条斯理,咬文嚼字,像是极有学问的样子。大车店的掌柜看样子就是粗人,跟占山为王的也差不多,一脸的凶相,纵是有笑模样也是嘲笑。他心里明镜似的:“你爱住不住,不住我就空着,等后半夜冷得不行你再进来,还是这价儿,还少睡半晚上。”
一看住下了,掌柜的脸色也稍好了一些:“走吧,进屋。”便领着这些人进了侧房的屋里,抬头一看,铺上已经躺了一个主儿,便喊道:“你去大屋去,总住这屋里跑。”这主儿一看来人了,便哼哼唧唧地起来,虽然不乐意,但也没有太多表达地卷起行李卷儿,去后屋正房去了。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好久了,刚开始交了些铺钱,后来也交不起了,就偶尔给哪里干点活儿挣点,要不就店里有活儿干些,掌柜的也就让他住着,哪里有空位就住哪里,没有空位时就跟驴马去挤挤。这种情况基本上是少见的,因为根本住不满。
他们是早春出的莱阳,路上几经耽误,眼看着庄稼没顶看不见人了,也快到了收割的时节,如果在家里也该有收成,想想心里真的是难受,谁会放着好日子不过,落个无家可归?
如果这个地方再由于灾荒或者战乱不能再呆下去,那就跟着逃难的人流往别的地方去,没有方向,走到哪里也不知道,只是活一天,算一天,活不下去就死。在这个年月,有些人活着跟死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无非是有口气和没有这口气而已。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