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于欢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皇帝身侧坐着的,自然还是张贵妃,就在李忱抬头时,恰好与张贵妃对视了一眼。
“王妃生长于满是风沙的北方,对于诗人绘画的江南景色十分憧憬,加上北方寒冷,这才想到要去江南。”李忱回道。
“臣有何能力扶持太子呢?”李忱反问,“除了雍王这个头衔,以及
所以人老了,他的精力就只能支持玩乐,不能支撑勤政了?
皇帝对张国忠的话竟信以为真,但是对于雍王,却仍存疑心,“宴后雍王留下,到飞霜殿来见朕。”
“圣人既然不信,为何还要问臣呢?”李忱对于皇帝的疑心,显得有些不耐烦。
陆善留于长安的长子, 也被张国忠安排人手监视, 并极力撮合与太子李怏之女的婚事,是想将陆庆宗作为人质, 永远留于京师。
然而正是此举,让张国忠阴谋得逞,吴相之再次上疏弹劾卫陟与御史中丞吉温勾结,欲谋陷朝廷,张国忠更以高官厚禄诱使卫陟的族侄作为人证。
“江南?”听到江南二字,皇帝眯起了疑惑的老眼。
“只是为了游玩?”皇帝依旧不信。
雍王离京众所周知,以及她前往中原所做的一些事,唯独一直退居在内宫的皇帝不知道。
侄子的话,让卫陟陷入恐慌,为官多年,一直遭受排挤,如今有了拜相的机会,却仍然是奸臣当道,走了一个李甫,又来一个张国忠。
皇帝得知后大怒,将卫陟贬为昭州平乐尉,而吉温冀也被调离出京,贬为澧阳长史,拾遗吴相之因揭发有功,迁为殿中侍御史。
卫陟挑起眉头,卫氏一族显耀至极,本以他的出身可以获得入仕的机会,然而卫陟见他不务正业,遂将门萌的资格剥夺,给了自己次弟儿子,也正是这一点,卫陟遭到了侄子的记恨,“你会如此好心?”
孝真公主的话彻底吸引了皇帝的注意,张国忠想要开口撇开话题,却被皇帝怒视。
李忱回京后,并没有干涉朝中任何事情,包括张国忠所做一切加快陆善谋反之事, 十月冬皇帝游华清宫, 命雍王从幸。
李忱在宴上, 看见自己的姊姊, 万春公主与右相的幼子鸿胪卿张珀坐在了一起。
李忱因无力的双腿差点载倒,幸而有苏荷,他向皇帝行礼,如实的交代了自己的去向,“臣去了江南,只是途径中原而已。”
然而皇帝看不到这种情感,自以为言听计从,将所有的宝物与珍玩赏赐下去,就能像内宫中其她妃嫔一样,得到她们的真心。
飞霜殿内,皇帝开口第一句话便是江南之事,“你去江南做什么?”
这也让李忱明白,现在的大唐,已经看不到任何好转的生机了,唯一能够挽救的,便是更换君主。
孝真公主今日本就只是试探,而张国忠三言两语就让皇帝相信了,见皇帝如此信任一个外臣,便也没有再多说什么。
“听闻十三郎去年离京时,去了中原。”孝真公主忽然在宴上提起了雍王的事。
“如今能救您的,只有另一个人。”侄子提醒道,“主审官是温冀,他可是那个人在朝中的心腹。”
侄子没有回答,只是说道:“既然您已经触犯了右相,不如倒靠东平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因为雍王的事一但泄露,那么他在中原的罪行也将暴露无遗,他费尽周折才将这些事瞒下。
皇帝对李忱的话将信将疑,他问道张国忠,“你不是说庄稼的长势极好么,中原怎么会有灾民?”
李忱将视线挪开,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坐在她身旁的苏荷遂轻轻拍了拍她的手,“或许,你可以去与她见上一面。”
侄子邪笑道:“当然,我可是您的侄子呀。”
其他人都低头默不作声,只有孝真公主与张国忠在对峙,李忱便主动向皇帝说道:“臣途径中原,发现官道上都是逃荒的灾民,他们围困了臣的马车,还打伤了护卫,臣见他们可怜,便将车中带来的干粮全部分给了百姓,哪知消息越传越快,灾民也越来越多,臣寸步难行,只得卖了金银器物换成粮食施舍,这才得以离开中原。”
张国忠旋即跪伏,“关中的大雨,导致黄河水泛滥,殃及了农田,但这只是一部分的,圣人明鉴,大唐疆域辽阔,又岂能所有地方都是丰年呢。”
“伯父难道还不明白吗?”侄子冷笑道,“您触碰到了权臣的利益,他会让你活着离开这里吗?”
李忱也知道,孝真公主此言,是想借她打压张国忠在朝的嚣张气焰,除此之外,还能让皇帝疏远她。
“臣只是实话实说。”李忱态度强硬。
囚牢中的卫陟回过头,却发现来人很是眼熟,“你是怎么进来的?”原来是在族中并不起眼,只会仰仗家族作威作福的侄子。
华清宫的瑶光楼内正在举行一场宴饮, 赴宴的都是皇室宗亲,以及外戚张氏五家。
“雍王在中原做了什么?”皇帝问道众人。
侄子的话让卫陟很是惶恐,“你胡说什么,我是清白的。”
“圣人为国事殚精竭虑,日夜操劳,臣不想圣人为此等小事而忧虑,所以才没有上奏。”张国忠又解释道。
“你这是什么态度?”皇帝很不高兴。
——华清宫·飞霜殿——
“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受到恩惠,如果他有良心,便会懂得感恩,尤其是在快饿死之时,雪中送炭,只需一丁点的施舍,便是救命之恩,如果这样也算是收拢民心的话,那么臣无话可说。”李忱跪在地上说道,“让我眼睁睁看着那些老幼妇孺饿死在路上,见死不救,那么我宁愿背上这笼络民心图谋不轨的罪名。”
“伯父这话说的,我是您的侄子,自然是来探亲的。”
张珀的名声, 李忱素有听闻, 虽是张国忠之子, 但行事却不似其父,所以聪明伶俐的万春公主才会愿意下嫁给他,如今二人并坐在一起,也算得上是郎才女貌了。
东宫此次从幸的人,除了太子的长子,还有其次子,南阳郡王李溪。
作者有话说:
第134章 长恨歌(八十八)
“你?”卫陟看着自己的侄子。
既然已经开口提及,孝真公主又岂会罢休,“十三郎只是途径中原,就能引起如此大的动静,想来在江南也是的吧?”
——华清宫——
皇帝身侧的冯力也弓腰提醒道:“去年冬,朔方有雍王的上奏,其中内容便是雍王要前往江南之事,但是大家去了华清宫,所以一直搁置着没有看。”
“是谁差你来的?”卫陟质问道,因为御史台不是谁都能进来的。
在一次次进谏, 河东节度使陆善与其部众密谋反叛谋,皇帝却都不听从,反而越来越信忍后, 张国忠终于忍无可忍, 遂使激将之法,暗中将陆善在朝的眼线通通找出, 并利用自己掌管吏部的权力,一一排除, 欲以此让陆善恐惧,从而加快造反,便能重新获得皇帝的信任。
然而越是如此,以皇帝对李忱性情的了解,可信程度便大大增加,于是皇帝又问:“那么你在中原所做的事呢,他们说你是在收拢民心?”
“谁知道就是这样一件事,却在整个中原传开,这也是臣没有想到的。”李忱又道。
张贵妃的脸上虽有笑意,然而眼神里却透露着无法诉说的悲伤,皇帝的恩宠对于她而言,不过是煎熬与折磨。
事到如今,皇帝再三追问的并不是天下到底有多少饥民与李忱在中原究竟看到了什么景象,而是李忱在中原所做的那些收拢民心之事,那些皇帝以为可以危及自己权力的事。
很显然,皇帝已经不记得此事了,但观李忱的状态,与离京时无异,便又打消了心中的疑虑。
“谁差我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伯父您很快就要死了。”侄子说道。
他在狱中想了一夜,最终在受审之时,因心中的恐惧,于是在情急之下贿赂温冀,想要求东平郡王陆善相救。
翻开历史书,其实不是杨国忠太聪明与阴险,而是皇帝太蠢,以及不够勤快,但凡勤政一点,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又拿他老了当借口,作者菌是真会瞧不起,老了还能玩女人,年年都跑去华清宫游玩呢。
李忱艰难的从席座上撑起身体,尽管有苏荷搀扶,但依旧不能站稳,“小心。”
“江南可是好地方。”张国忠旋即说道,“东靠大海,每年产海盐数万旦。”
陆善得知此事后,便派人赶往长安替温冀诉冤,张国忠趁机进言卫陟与温冀都是陆善党人,又向皇帝从旁进言,陆善意欲谋反,然而皇帝只是将陆善的诉冤搁置,至于谋反事,一概不听。
皇帝喝了一些酒,在飞霜殿单独召见了李忱,与此同时,一名宦官也将雍王妃请到了张贵妃的居所,莲花汤。
“是御史中丞让你来的?”卫陟问道。
“朔方的冬天太过寒冷,雍王有腿疾,所以妾身带着雍王去了江南过冬。”苏荷向皇帝解释道。
但今日皇帝当着宗室以及外戚的面如此作为,不免让李氏宗亲为之心寒。
事情过去了一年之久,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当时,如今再提起,李忱也有了应对的方法,便不怕自己在中原的事情被皇帝知晓。
“伯父。”忽然听到有人叫唤。
孝真公主借与弟弟李忱关心之语的话,将一旁的张国忠惊得不轻。
于是这才想起来,在她离去的一年里, 皇帝已将万春公主下嫁给了鸿胪卿张珀。
而孝真公主在此时提及,也让张国更加确信,李忱的作为乃是受东宫指使。
“张国忠说,你在扶持太子?”中原的事暂且过去,皇帝又问道。
“十三郎去了中原?”皇帝听后果然重视了起来,他挑眉看着李忱。
] 皇帝身侧坐着的,自然还是张贵妃,就在李忱抬头时,恰好与张贵妃对视了一眼。
“王妃生长于满是风沙的北方,对于诗人绘画的江南景色十分憧憬,加上北方寒冷,这才想到要去江南。”李忱回道。
“臣有何能力扶持太子呢?”李忱反问,“除了雍王这个头衔,以及
所以人老了,他的精力就只能支持玩乐,不能支撑勤政了?
皇帝对张国忠的话竟信以为真,但是对于雍王,却仍存疑心,“宴后雍王留下,到飞霜殿来见朕。”
“圣人既然不信,为何还要问臣呢?”李忱对于皇帝的疑心,显得有些不耐烦。
陆善留于长安的长子, 也被张国忠安排人手监视, 并极力撮合与太子李怏之女的婚事,是想将陆庆宗作为人质, 永远留于京师。
然而正是此举,让张国忠阴谋得逞,吴相之再次上疏弹劾卫陟与御史中丞吉温勾结,欲谋陷朝廷,张国忠更以高官厚禄诱使卫陟的族侄作为人证。
“江南?”听到江南二字,皇帝眯起了疑惑的老眼。
“只是为了游玩?”皇帝依旧不信。
雍王离京众所周知,以及她前往中原所做的一些事,唯独一直退居在内宫的皇帝不知道。
侄子的话,让卫陟陷入恐慌,为官多年,一直遭受排挤,如今有了拜相的机会,却仍然是奸臣当道,走了一个李甫,又来一个张国忠。
皇帝得知后大怒,将卫陟贬为昭州平乐尉,而吉温冀也被调离出京,贬为澧阳长史,拾遗吴相之因揭发有功,迁为殿中侍御史。
卫陟挑起眉头,卫氏一族显耀至极,本以他的出身可以获得入仕的机会,然而卫陟见他不务正业,遂将门萌的资格剥夺,给了自己次弟儿子,也正是这一点,卫陟遭到了侄子的记恨,“你会如此好心?”
孝真公主的话彻底吸引了皇帝的注意,张国忠想要开口撇开话题,却被皇帝怒视。
李忱回京后,并没有干涉朝中任何事情,包括张国忠所做一切加快陆善谋反之事, 十月冬皇帝游华清宫, 命雍王从幸。
李忱在宴上, 看见自己的姊姊, 万春公主与右相的幼子鸿胪卿张珀坐在了一起。
李忱因无力的双腿差点载倒,幸而有苏荷,他向皇帝行礼,如实的交代了自己的去向,“臣去了江南,只是途径中原而已。”
然而皇帝看不到这种情感,自以为言听计从,将所有的宝物与珍玩赏赐下去,就能像内宫中其她妃嫔一样,得到她们的真心。
飞霜殿内,皇帝开口第一句话便是江南之事,“你去江南做什么?”
这也让李忱明白,现在的大唐,已经看不到任何好转的生机了,唯一能够挽救的,便是更换君主。
孝真公主今日本就只是试探,而张国忠三言两语就让皇帝相信了,见皇帝如此信任一个外臣,便也没有再多说什么。
“听闻十三郎去年离京时,去了中原。”孝真公主忽然在宴上提起了雍王的事。
“如今能救您的,只有另一个人。”侄子提醒道,“主审官是温冀,他可是那个人在朝中的心腹。”
侄子没有回答,只是说道:“既然您已经触犯了右相,不如倒靠东平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因为雍王的事一但泄露,那么他在中原的罪行也将暴露无遗,他费尽周折才将这些事瞒下。
皇帝对李忱的话将信将疑,他问道张国忠,“你不是说庄稼的长势极好么,中原怎么会有灾民?”
李忱将视线挪开,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坐在她身旁的苏荷遂轻轻拍了拍她的手,“或许,你可以去与她见上一面。”
侄子邪笑道:“当然,我可是您的侄子呀。”
其他人都低头默不作声,只有孝真公主与张国忠在对峙,李忱便主动向皇帝说道:“臣途径中原,发现官道上都是逃荒的灾民,他们围困了臣的马车,还打伤了护卫,臣见他们可怜,便将车中带来的干粮全部分给了百姓,哪知消息越传越快,灾民也越来越多,臣寸步难行,只得卖了金银器物换成粮食施舍,这才得以离开中原。”
张国忠旋即跪伏,“关中的大雨,导致黄河水泛滥,殃及了农田,但这只是一部分的,圣人明鉴,大唐疆域辽阔,又岂能所有地方都是丰年呢。”
“伯父难道还不明白吗?”侄子冷笑道,“您触碰到了权臣的利益,他会让你活着离开这里吗?”
李忱也知道,孝真公主此言,是想借她打压张国忠在朝的嚣张气焰,除此之外,还能让皇帝疏远她。
“臣只是实话实说。”李忱态度强硬。
囚牢中的卫陟回过头,却发现来人很是眼熟,“你是怎么进来的?”原来是在族中并不起眼,只会仰仗家族作威作福的侄子。
华清宫的瑶光楼内正在举行一场宴饮, 赴宴的都是皇室宗亲,以及外戚张氏五家。
“雍王在中原做了什么?”皇帝问道众人。
侄子的话让卫陟很是惶恐,“你胡说什么,我是清白的。”
“圣人为国事殚精竭虑,日夜操劳,臣不想圣人为此等小事而忧虑,所以才没有上奏。”张国忠又解释道。
“你这是什么态度?”皇帝很不高兴。
——华清宫·飞霜殿——
“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受到恩惠,如果他有良心,便会懂得感恩,尤其是在快饿死之时,雪中送炭,只需一丁点的施舍,便是救命之恩,如果这样也算是收拢民心的话,那么臣无话可说。”李忱跪在地上说道,“让我眼睁睁看着那些老幼妇孺饿死在路上,见死不救,那么我宁愿背上这笼络民心图谋不轨的罪名。”
“伯父这话说的,我是您的侄子,自然是来探亲的。”
张珀的名声, 李忱素有听闻, 虽是张国忠之子, 但行事却不似其父,所以聪明伶俐的万春公主才会愿意下嫁给他,如今二人并坐在一起,也算得上是郎才女貌了。
东宫此次从幸的人,除了太子的长子,还有其次子,南阳郡王李溪。
作者有话说:
第134章 长恨歌(八十八)
“你?”卫陟看着自己的侄子。
既然已经开口提及,孝真公主又岂会罢休,“十三郎只是途径中原,就能引起如此大的动静,想来在江南也是的吧?”
——华清宫——
皇帝身侧的冯力也弓腰提醒道:“去年冬,朔方有雍王的上奏,其中内容便是雍王要前往江南之事,但是大家去了华清宫,所以一直搁置着没有看。”
“是谁差你来的?”卫陟质问道,因为御史台不是谁都能进来的。
在一次次进谏, 河东节度使陆善与其部众密谋反叛谋,皇帝却都不听从,反而越来越信忍后, 张国忠终于忍无可忍, 遂使激将之法,暗中将陆善在朝的眼线通通找出, 并利用自己掌管吏部的权力,一一排除, 欲以此让陆善恐惧,从而加快造反,便能重新获得皇帝的信任。
然而越是如此,以皇帝对李忱性情的了解,可信程度便大大增加,于是皇帝又问:“那么你在中原所做的事呢,他们说你是在收拢民心?”
“谁知道就是这样一件事,却在整个中原传开,这也是臣没有想到的。”李忱又道。
张贵妃的脸上虽有笑意,然而眼神里却透露着无法诉说的悲伤,皇帝的恩宠对于她而言,不过是煎熬与折磨。
事到如今,皇帝再三追问的并不是天下到底有多少饥民与李忱在中原究竟看到了什么景象,而是李忱在中原所做的那些收拢民心之事,那些皇帝以为可以危及自己权力的事。
很显然,皇帝已经不记得此事了,但观李忱的状态,与离京时无异,便又打消了心中的疑虑。
“谁差我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伯父您很快就要死了。”侄子说道。
他在狱中想了一夜,最终在受审之时,因心中的恐惧,于是在情急之下贿赂温冀,想要求东平郡王陆善相救。
翻开历史书,其实不是杨国忠太聪明与阴险,而是皇帝太蠢,以及不够勤快,但凡勤政一点,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又拿他老了当借口,作者菌是真会瞧不起,老了还能玩女人,年年都跑去华清宫游玩呢。
李忱艰难的从席座上撑起身体,尽管有苏荷搀扶,但依旧不能站稳,“小心。”
“江南可是好地方。”张国忠旋即说道,“东靠大海,每年产海盐数万旦。”
陆善得知此事后,便派人赶往长安替温冀诉冤,张国忠趁机进言卫陟与温冀都是陆善党人,又向皇帝从旁进言,陆善意欲谋反,然而皇帝只是将陆善的诉冤搁置,至于谋反事,一概不听。
皇帝喝了一些酒,在飞霜殿单独召见了李忱,与此同时,一名宦官也将雍王妃请到了张贵妃的居所,莲花汤。
“是御史中丞让你来的?”卫陟问道。
“朔方的冬天太过寒冷,雍王有腿疾,所以妾身带着雍王去了江南过冬。”苏荷向皇帝解释道。
但今日皇帝当着宗室以及外戚的面如此作为,不免让李氏宗亲为之心寒。
事情过去了一年之久,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当时,如今再提起,李忱也有了应对的方法,便不怕自己在中原的事情被皇帝知晓。
“伯父。”忽然听到有人叫唤。
孝真公主借与弟弟李忱关心之语的话,将一旁的张国忠惊得不轻。
于是这才想起来,在她离去的一年里, 皇帝已将万春公主下嫁给了鸿胪卿张珀。
而孝真公主在此时提及,也让张国更加确信,李忱的作为乃是受东宫指使。
“张国忠说,你在扶持太子?”中原的事暂且过去,皇帝又问道。
“十三郎去了中原?”皇帝听后果然重视了起来,他挑眉看着李忱。
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