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于欢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此时李忱的船也接近了船队,“他们怎么停下来了,还有一艘画舫。”
“此华亭乃姑苏华亭,而非安定华亭,是天圣十年,吴郡太守上奏,割昆山、嘉兴、海盐三县所设立的新县,辖十乡,故而设县之时即为上县。”李忱解释道,她看着船窗外那有序游离的船队,“这里,可是一个好地方。”
李忱没有见过
“吴郡太守、江南采访处置使赵居仁?”文喜也有些惊讶,这才想起来那官员的绯袍与金带,“怪不得船上的人称呼他为使君。”
恰好李忱的船只经过,本在摇浆的文喜,反应极为迅速,趁官员尚未坠落,还趴在木板上时,便借助船杆飞跃,一手拽住官员的衣襟,另外一只手则攀在画舫舫沿上的栏杆上。
隐世的老头儿也是个高人。
苏荷很是心疼,她慢慢蹲下,握住了李忱的手,“你们这些皇子公主,看似风光无限,却连最普通的亲情,都无法感受。”
“既然时辰还早,那便见上一见吧。”李忱又望了一眼天色说道。
官员上船后,吓得两腿发软,而那些侍从更是连连磕头,“使君饶命,使君饶命。”
李忱听后,便道:“你救的,是吴郡太守赵居仁。”
李忱与苏荷坐在船上等候,文喜归来后,便向她们转达了官员的请求。
“你想见我家郎君?”文喜回头打量了官员一眼,旋即跳下船,“待我问问。”
官员站在画舫上摸着花白的胡须,客气说道:“诸位不分昼夜运送官盐,着实辛苦。”
“不好。”
第124章 长恨歌(七十八)
母亲心有愧疚,便悄然掩盖了溺水案中的生死真相,然而母亲却因伤心过度而撒手人寰,但那时天子的谎言已经撒下,喜好颜面的他,又怎会再去戳破。”
“罢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怨不得你们。”官员虽害怕,但并未随意降罪,随后起身朝文喜谢道,“多谢这位小郎君出手,救命之恩,赵某定当答谢。”
“母亲替你想得很周全,即便她不在了,却仍然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你。”苏荷又道,“姑苏台之约,但凭李郎,去或不去,我都会陪着你。”
文喜笑嘻嘻的走到船头,向画舫招呼了一声,只见船身中间靠上的位置打开一扇门,紧接着便放下一架木梯搭至小船上。
——吴郡·姑苏山——
乌栖曲的歌声传入船内,青袖听着歌声,忽然指着远处如长龙一般的船队,“那是什么?”
“怪不得。”李忱低头道,“纪老先生其实并未入宫,当年召入宫中的,是他的徒弟周广,然周广的背后,却是纪明在一直指点,因此长安百姓便称周广为鬼手神医,而呼纪明为仙人。”
其实,李忱的麻麻才是高手。
听到这儿,文喜由惊讶变为高兴,“郎君,那赵使君要答谢我,并想让我为他引荐您,这样说来,我岂不是替郎君结识了一个不得了的人。”
苏荷看着旁边的巨大画舫,“十三,你说那个纪老神医,究竟是什么人?”
江南道采访处置使的任命,五品以上的官员,是以制书授命,所以当时在长安城中的影响极大,因为江南掌控着盐场与运河,又远离京师,而江南道采访处置使的职权之重,掌控着整个江南道,所以在百官眼里,这是肥差。
“赵使君。”盐官向画舫上一名绯袍官员拱手行礼,态度颇为恭敬,“华亭县白砂乡徐浦场,本月海盐共三十万旦,请使君查验。”
就在官员想向前爬时,搭在船上的木板突然腾空落下。
“都是为朝廷为圣人办事,不敢言苦。”盐官道。
“今日这功,郎君可得奖赏下官。”听见李忱要见赵居仁,文喜便笑嘻嘻的讨赏道。
“嗯?”李忱看着苏荷呆愣的眼神,“难道今夜游太湖是纪老先生的意思?”
“不管你是否健全之身,在我眼里,都没有差别,你就是你,在我心中,你永远都是九原河畔旁那个吹笛的崔十三郎。”桃花凋零的树下,苏荷对视着李忱说道。
“小郎君这就要走吗?”官员追上前,“赵某还未答谢。”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文喜挥挥手道,说罢,便转身离开。
船队停下将近有半个时辰的时间,送酒犒赏时,官员并未忘记亲自登船检验,核查无误之后方才放行。
皇帝登基后,于天下分十五道,设采访处置使,以监察各道州、县的官吏,其职权之重,可自行罢免州刺史,并先行后奏,除两京由御史中丞兼领采访处置使之职外,其余各道则由吏部推举的州郡太守兼领。
文人墨客盘坐于画舫吟诗作对,一边赏月,一边喝着美酒。
“吴歌楚舞欢未毕, 青山欲衔半边日。”
赵居仁是京官外派至吴郡的,采访处置使一职,是由曾经的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如今的左相崔裕所推荐,赵居仁也算是崔裕一手提拔上来的,于任上素有贤名,如今江南道能有这般发展,包括华亭县的设立,以及吴郡太湖的整治,都离不开赵居仁的治理。
李忱看了一眼船只的数量,以及方向,“往运河去的,应该是华亭县的运盐船队。”
“他可是朝廷要臣,一人手握江南道的生杀大权。”李忱说道,“不仅如此,赵家兄弟七人加之其父,共八人,皆登进士,时人称之为科第赵家,赵居仁长兄于天圣九年病故,生前任国子监祭酒,门生故吏遍布,其弟赵颐仁曾为安西副大都护。”
文喜摇动船桨, 向姑苏山游去, 与苏荷一同在朔方长大的青袖,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湖,比长安的曲江池还要宽广上数倍,她坐在船上,连声感叹,“这湖好大啊,都看不到尽头,湖上还有好多游船。”
李忱摇头,“众妙之门,玄之又玄,我也无法解释。”
苏荷点头,“是周先生说的,但应该是纪神医的意思。”
“讨赏可得找娘子,你家郎君穷的很。”李忱笑道。
谪仙人的乌栖曲,使得姑苏城名声大振, 时常有人于太湖游船时唱诵。
盐官高兴的谢道:“谢使君赏赐。”
“一家八人进士及第?”苏荷震惊道,“如此说来,这个赵家,在朝中的影响力还不小。”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此时苏荷也将船划到了他们的下方,众人惊慌失措的将文喜与官员拉上船,好在官袍结实,才使官员免于落水。
“郎君?”官员他打量着文喜,“以小郎君的仪表以及身手,若非将门也应是世家子弟出身,能让您这样的人跟随,想来那位郎君应是身份不凡,不知小郎君可否告知赵某名讳,家住何处,将来好做报答。”
诗人们趁着月圆,泛舟江上, 醉卧于乌篷船中,但今夜的满天星河, 被皎洁的月光所遮掩。
仔细检查之后,官员从运盐的头船上走下,就在走到临时搭建的木板上时,湖面突然刮起大风,船只摇晃,使扶持木板的侍从未能站稳,而原本靠近的两艘大船也渐渐远离,木板随船体摇晃得厉害,站在木板上摇摇欲坠的官员当即趴下不敢再向前半步。
离盐船船队不远处有一艘画舫,船队在经过这艘画舫时,船队上负责监运嘉兴与华亭的盐官还特意下令停船。
“这世上当真有仙人吗?”苏荷疑惑道。
除了文人墨客, 太湖之上还有许多从华亭县经过吴淞江转入太湖的运盐船队, 每一只船上都挂着官府旗帜,有官差押送。
“我家郎君今夜还有要事,所以我不能久留。”文喜解释道。
今夜的月色, 不用掌灯也能看清近处的人脸, 青袖便将灯笼挂在了船头。
官员挥了挥手,手下侍从便用一块木板搭桥,从画舫上运了几坛酒过去,“本使自掏腰包,犒赏诸位兄弟,不过运盐责任之重,可莫要贪杯。”
“华亭县?”苏荷愣道,因为安定郡也有个华亭县,然而安定郡在关内道,属雍州范围。
忽然, 太湖湖畔响起一阵歌声, 伴琴曲而出。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赵居仁整理了一下幞头与公服,将斑白的鬓发理顺,便只身从画舫走下,且未带随从。
李忱笑了笑,因苏荷的催促,所以今夜出门比药方上约定的时辰要早上许多,上船后,苏荷又提议向西划船,进入太湖赏月,正是这提前的几个时辰,与太湖之游,让他们碰到了如此机缘。
“依山傍水,东面便是大海,舶来海运,的确是个好地方。”苏荷从旁道。
苏荷从一处渡口租来了一条带船屋的小船, 将船靠岸后, 苏荷先将李忱抱上船,轮车则由青袖与文喜合力抬起。
“使君!”
“弘农杨氏?”官员大惊,脑海飞快转动,弘农华阴杨氏乃关陇世族,能以世家子弟为随从者,必是大人物,遂望向画舫外的小船,“能以弘农杨氏子弟为从,不知小郎君可否为赵某引荐那位郎君?”
作者有话说:
“东方渐高奈乐何!”
“他听从了母亲的话,却又对我放心不下,只有我变成这样,才能消除他心中的隐患。”李忱又道,“其实,我也想不明白,以他的为人,不可能仅仅是因为愧疚,才听从母亲的话,但我至今也没有想明白,母亲究竟是因何,能让他如此的。”
十五夜月圆,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出了沉长的钟声,入幕时分,湖面上的游人依旧不绝, 渡口的客船来来往往, 歌伎坐在船头弹起了琵琶。
然而刚到船头,透过烛光与月光看到轮车上的人时,赵居仁不由的一惊,他连忙上前,跪伏叉手道:“下官吴郡太守赵居仁,见过雍王。”
“某姓杨,字文喜,华阴郡人士。”文喜回道。
] 此时李忱的船也接近了船队,“他们怎么停下来了,还有一艘画舫。”
“此华亭乃姑苏华亭,而非安定华亭,是天圣十年,吴郡太守上奏,割昆山、嘉兴、海盐三县所设立的新县,辖十乡,故而设县之时即为上县。”李忱解释道,她看着船窗外那有序游离的船队,“这里,可是一个好地方。”
李忱没有见过
“吴郡太守、江南采访处置使赵居仁?”文喜也有些惊讶,这才想起来那官员的绯袍与金带,“怪不得船上的人称呼他为使君。”
恰好李忱的船只经过,本在摇浆的文喜,反应极为迅速,趁官员尚未坠落,还趴在木板上时,便借助船杆飞跃,一手拽住官员的衣襟,另外一只手则攀在画舫舫沿上的栏杆上。
隐世的老头儿也是个高人。
苏荷很是心疼,她慢慢蹲下,握住了李忱的手,“你们这些皇子公主,看似风光无限,却连最普通的亲情,都无法感受。”
“既然时辰还早,那便见上一见吧。”李忱又望了一眼天色说道。
官员上船后,吓得两腿发软,而那些侍从更是连连磕头,“使君饶命,使君饶命。”
李忱听后,便道:“你救的,是吴郡太守赵居仁。”
李忱与苏荷坐在船上等候,文喜归来后,便向她们转达了官员的请求。
“你想见我家郎君?”文喜回头打量了官员一眼,旋即跳下船,“待我问问。”
官员站在画舫上摸着花白的胡须,客气说道:“诸位不分昼夜运送官盐,着实辛苦。”
“不好。”
第124章 长恨歌(七十八)
母亲心有愧疚,便悄然掩盖了溺水案中的生死真相,然而母亲却因伤心过度而撒手人寰,但那时天子的谎言已经撒下,喜好颜面的他,又怎会再去戳破。”
“罢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怨不得你们。”官员虽害怕,但并未随意降罪,随后起身朝文喜谢道,“多谢这位小郎君出手,救命之恩,赵某定当答谢。”
“母亲替你想得很周全,即便她不在了,却仍然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你。”苏荷又道,“姑苏台之约,但凭李郎,去或不去,我都会陪着你。”
文喜笑嘻嘻的走到船头,向画舫招呼了一声,只见船身中间靠上的位置打开一扇门,紧接着便放下一架木梯搭至小船上。
——吴郡·姑苏山——
乌栖曲的歌声传入船内,青袖听着歌声,忽然指着远处如长龙一般的船队,“那是什么?”
“怪不得。”李忱低头道,“纪老先生其实并未入宫,当年召入宫中的,是他的徒弟周广,然周广的背后,却是纪明在一直指点,因此长安百姓便称周广为鬼手神医,而呼纪明为仙人。”
其实,李忱的麻麻才是高手。
听到这儿,文喜由惊讶变为高兴,“郎君,那赵使君要答谢我,并想让我为他引荐您,这样说来,我岂不是替郎君结识了一个不得了的人。”
苏荷看着旁边的巨大画舫,“十三,你说那个纪老神医,究竟是什么人?”
江南道采访处置使的任命,五品以上的官员,是以制书授命,所以当时在长安城中的影响极大,因为江南掌控着盐场与运河,又远离京师,而江南道采访处置使的职权之重,掌控着整个江南道,所以在百官眼里,这是肥差。
“赵使君。”盐官向画舫上一名绯袍官员拱手行礼,态度颇为恭敬,“华亭县白砂乡徐浦场,本月海盐共三十万旦,请使君查验。”
就在官员想向前爬时,搭在船上的木板突然腾空落下。
“都是为朝廷为圣人办事,不敢言苦。”盐官道。
“今日这功,郎君可得奖赏下官。”听见李忱要见赵居仁,文喜便笑嘻嘻的讨赏道。
“嗯?”李忱看着苏荷呆愣的眼神,“难道今夜游太湖是纪老先生的意思?”
“不管你是否健全之身,在我眼里,都没有差别,你就是你,在我心中,你永远都是九原河畔旁那个吹笛的崔十三郎。”桃花凋零的树下,苏荷对视着李忱说道。
“小郎君这就要走吗?”官员追上前,“赵某还未答谢。”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文喜挥挥手道,说罢,便转身离开。
船队停下将近有半个时辰的时间,送酒犒赏时,官员并未忘记亲自登船检验,核查无误之后方才放行。
皇帝登基后,于天下分十五道,设采访处置使,以监察各道州、县的官吏,其职权之重,可自行罢免州刺史,并先行后奏,除两京由御史中丞兼领采访处置使之职外,其余各道则由吏部推举的州郡太守兼领。
文人墨客盘坐于画舫吟诗作对,一边赏月,一边喝着美酒。
“吴歌楚舞欢未毕, 青山欲衔半边日。”
赵居仁是京官外派至吴郡的,采访处置使一职,是由曾经的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如今的左相崔裕所推荐,赵居仁也算是崔裕一手提拔上来的,于任上素有贤名,如今江南道能有这般发展,包括华亭县的设立,以及吴郡太湖的整治,都离不开赵居仁的治理。
李忱看了一眼船只的数量,以及方向,“往运河去的,应该是华亭县的运盐船队。”
“他可是朝廷要臣,一人手握江南道的生杀大权。”李忱说道,“不仅如此,赵家兄弟七人加之其父,共八人,皆登进士,时人称之为科第赵家,赵居仁长兄于天圣九年病故,生前任国子监祭酒,门生故吏遍布,其弟赵颐仁曾为安西副大都护。”
文喜摇动船桨, 向姑苏山游去, 与苏荷一同在朔方长大的青袖,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湖,比长安的曲江池还要宽广上数倍,她坐在船上,连声感叹,“这湖好大啊,都看不到尽头,湖上还有好多游船。”
李忱摇头,“众妙之门,玄之又玄,我也无法解释。”
苏荷点头,“是周先生说的,但应该是纪神医的意思。”
“讨赏可得找娘子,你家郎君穷的很。”李忱笑道。
谪仙人的乌栖曲,使得姑苏城名声大振, 时常有人于太湖游船时唱诵。
盐官高兴的谢道:“谢使君赏赐。”
“一家八人进士及第?”苏荷震惊道,“如此说来,这个赵家,在朝中的影响力还不小。”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此时苏荷也将船划到了他们的下方,众人惊慌失措的将文喜与官员拉上船,好在官袍结实,才使官员免于落水。
“郎君?”官员他打量着文喜,“以小郎君的仪表以及身手,若非将门也应是世家子弟出身,能让您这样的人跟随,想来那位郎君应是身份不凡,不知小郎君可否告知赵某名讳,家住何处,将来好做报答。”
诗人们趁着月圆,泛舟江上, 醉卧于乌篷船中,但今夜的满天星河, 被皎洁的月光所遮掩。
仔细检查之后,官员从运盐的头船上走下,就在走到临时搭建的木板上时,湖面突然刮起大风,船只摇晃,使扶持木板的侍从未能站稳,而原本靠近的两艘大船也渐渐远离,木板随船体摇晃得厉害,站在木板上摇摇欲坠的官员当即趴下不敢再向前半步。
离盐船船队不远处有一艘画舫,船队在经过这艘画舫时,船队上负责监运嘉兴与华亭的盐官还特意下令停船。
“这世上当真有仙人吗?”苏荷疑惑道。
除了文人墨客, 太湖之上还有许多从华亭县经过吴淞江转入太湖的运盐船队, 每一只船上都挂着官府旗帜,有官差押送。
“我家郎君今夜还有要事,所以我不能久留。”文喜解释道。
今夜的月色, 不用掌灯也能看清近处的人脸, 青袖便将灯笼挂在了船头。
官员挥了挥手,手下侍从便用一块木板搭桥,从画舫上运了几坛酒过去,“本使自掏腰包,犒赏诸位兄弟,不过运盐责任之重,可莫要贪杯。”
“华亭县?”苏荷愣道,因为安定郡也有个华亭县,然而安定郡在关内道,属雍州范围。
忽然, 太湖湖畔响起一阵歌声, 伴琴曲而出。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赵居仁整理了一下幞头与公服,将斑白的鬓发理顺,便只身从画舫走下,且未带随从。
李忱笑了笑,因苏荷的催促,所以今夜出门比药方上约定的时辰要早上许多,上船后,苏荷又提议向西划船,进入太湖赏月,正是这提前的几个时辰,与太湖之游,让他们碰到了如此机缘。
“依山傍水,东面便是大海,舶来海运,的确是个好地方。”苏荷从旁道。
苏荷从一处渡口租来了一条带船屋的小船, 将船靠岸后, 苏荷先将李忱抱上船,轮车则由青袖与文喜合力抬起。
“使君!”
“弘农杨氏?”官员大惊,脑海飞快转动,弘农华阴杨氏乃关陇世族,能以世家子弟为随从者,必是大人物,遂望向画舫外的小船,“能以弘农杨氏子弟为从,不知小郎君可否为赵某引荐那位郎君?”
作者有话说:
“东方渐高奈乐何!”
“他听从了母亲的话,却又对我放心不下,只有我变成这样,才能消除他心中的隐患。”李忱又道,“其实,我也想不明白,以他的为人,不可能仅仅是因为愧疚,才听从母亲的话,但我至今也没有想明白,母亲究竟是因何,能让他如此的。”
十五夜月圆,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出了沉长的钟声,入幕时分,湖面上的游人依旧不绝, 渡口的客船来来往往, 歌伎坐在船头弹起了琵琶。
然而刚到船头,透过烛光与月光看到轮车上的人时,赵居仁不由的一惊,他连忙上前,跪伏叉手道:“下官吴郡太守赵居仁,见过雍王。”
“某姓杨,字文喜,华阴郡人士。”文喜回道。
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