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讲】
钦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钦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请大家打开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74页,庚五、佛敕文殊简择。
第一、使令我们心灵的力量变得非常的脆弱。你看我们修行人一般都是变来变去的,我们前一段时间内心发愿要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过了半年以后整个心完全退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深受外在假相的干扰,我们心随妄转,为虚妄的假相所转,我们的心变成不决定。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信心也不决定,发愿也不决定,念阿弥陀佛的持名也不决定。所以为什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五蕴身心开始败坏的时候,有些人的信愿行还是可以坚定的现出来,有些人的信愿行就现不出来,因为他本身不知道怎么去脱离根尘识的方法。当我们诸根败坏的时候,我们怎么把我们平常的信愿行现出来?所以我们的心住在根尘识,会受到根尘识的影响,因为它是生灭法,变成我们的心灵所栽培的功德,都变得非常的脆弱而不坚定。这第一个问题。
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 (分二:子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子二、
有很多人都问我,从念佛的人角度来说,我们为什么要恢复本来面目,我们现在的面目来念佛有什么缺点?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了解。我们凡夫现在的情况是这样,我们一念心开始生起作用的时候,一定要经过根尘识的相互的作用,我们一念明了的心,一定要依止根去攀缘尘产生一个了别的识,这样我们才能够产生一个认知的功能。当然根尘识没有错,根尘识是依他起性,它没有错。问题就在我们的心依止根攀缘尘而产生识的过程当中,我们心中产生一种执取,心有所住。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或者是住在根、或者住在尘、或者住在识,有所住就产生两个问题出来: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他曾经提到一个观念说:佛陀老人家为什么不出来自己拣别,要请文殊菩萨出来拣别?有两层意思,蕅益大师说:一、如果拣别若约着果位上来说,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菩萨在利用根尘识当作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的时候,那真的是无量无边的自在,没有什么高低的差别,从果位上是没有差别。但是就着因地上来说,的确是有他个人的根机,所相应的法门不同。所以针对一个初机来说,文殊菩萨正是一个初机的导师,我们看整个『华严经』,整个初学者都是跟文殊师利菩萨学的,到最后才跟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所以文殊菩萨是初机的导师,既然文殊菩萨身为初机的导师,他最了解初机的问题点在哪里,所以请他来拣择是特别的适合。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面对所有的人事的因缘,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当中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我想我们今天要有个观念,《楞严经》的修学跟其他经典是不太一样的,其他的对治止观都是在内心当中增加一个功德。本经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你原来的面目把它恢复出来就好,不要增加什么东西,还它的本来面目。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诸法平等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意成就?」就着过程,我现在是就着拣择根机,第一个对象是阿难尊者,使令阿难尊者能够开悟。在这二十五方便法门当中,哪一个法门是他圆通本根,以及在我灭度以后(这地方特别指的是末法众生),在此界的娑婆世界中,他想发菩提心修大乘的菩萨乘,而追求无上菩提道,要依何种方便法门容易成就呢?我们在正式的研读文殊菩萨拣择之前,我们要有两个确认:第一个、这样的拣择对象到底有哪些?第一个是针对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我们都知道他个人的根性是多闻第一,他很喜欢用耳根来听闻佛法。第二个、是针对于末法时代的娑婆众生。末法时代的特色是障深慧浅,就是你要他修习出世的善根很难!去修福报还可以,因为他善根浅薄,他烦恼又特别的粗重。这个地方拣别对象有两个,第一个他是末法众生,第二个是阿难尊者这方面根机的。
以偈诵来说明,真如本性它的不变之体,来标示众生真实的根源。我们凡夫在根尘识活动当中,这些妄相中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先把真实的根源标出来。
癸一、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辛二、受命简择 (分二:壬一、叙仪。壬二、正说)文殊菩萨承受佛陀的使命,来拣择一个初心的人,一个末法众生,应该么来修学圆通本根。这当中有两段:一、叙仪。二、正说。
佛陀正式来敕令文殊菩萨来加以简别。
文殊师利菩萨,承蒙佛陀威神的加被,在佛陀的面前,文殊菩萨不敢说我自己来拣择,是仰仗佛力来拣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着法性来说,我们修学圆通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时,释迦如来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你应该好好的去观察,前面二十五位的无学。我们前面说过,无学不是大乘的无学,而是成就大乘圆通法门的这些法身的圣人,都叫「无学」。这当中包括这些诸大菩萨,还有回小向大的诸大阿罗汉,他们都各说他们最初成道方便,成就圣道的方便是讲到他的因地。每一个人在修学成道的时候,他的主要原则就是依如如理生如如智,又由如如智还照如如理,我们讲,依不生灭心而生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三观又还证不生灭心,如是的辗转循环,就把根尘识慢慢的脱落了。因地上有它的方便,在果地上又成就了「真实圆通」;就着它果地上圆通的修行功德来说,是没有优劣,没有哪一个法门是在前在后这样的差别。先把他们的结果标出来,二十五圆通最后到达的目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都恢复了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都一样的,结果是一样,而过程当然有不同。
第二、我们的心住在根尘识,使令我们所修的功德都变得非常的狭隘。我们可能在修行当中,信愿行是依止某一个根、某一个境、某一个心态而产生的一个三资粮。心有所住就会产生顾此失彼,我们的心不能广大。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到底有什么好处呢?简单的讲有两个好处:第一、让我们心灵的力量更加的坚定;第二、让我们心灵的力量更加的广大。因为我们慢慢慢慢,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们不再受根尘识干扰。当然我们还是要用根尘识,这个大家要清楚,我们要用根尘识,但是你可以不受它干扰。我们可以无住,但是我们又可以生心,我们一方面要生起心,但是又要无住。我们不能像小乘一样,对根尘识是全盘的否定,一种断灭的心态,这个我们觉得没有必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像凡夫一样,把根尘识咬得死死的,弄到自己很痛苦。本经的原则就是说,你怎么用根尘识来积功累德,我们讲借假修真,但是又能够不受根尘识的干扰,你一方面要生心,但是你又要跟根尘识保持距离。
方便有异
庚五、佛敕文殊简择(分三:辛一、佛敕文殊。辛二、受命简择。辛三、时众获益)辛一、佛敕文殊
这一段它的意思,主要传达的讯息,这个偈诵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告诉你在我们本来面目当中,是没有任何的烦恼、没有妄想的,而且这种心性不是谁送给你的,也不是你修来的,诸佛菩萨只是把它恢复出来,因为它本来就存在了,我们只是迷失掉而已,我们现在把它恢复出来,「知真本有」。这地方是开显作用之前,蕅益大师说:我们在发明染净的因缘,成就十法界差别之前,先说明随缘不变之体,以为十法界之章本。我们现在在整个根尘识当中,我们找不到家。佛陀就告诉我们:「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要先清楚,你从什么地方来你都不清楚,你怎么回去呢?我们是从「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而来,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我们现在的面目是怎么回事?先把我们的本来面目跟现在的面目弄清楚,然后再做回家的方法。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二、文殊菩萨他表示众生大乘的根本实智。蕅益大师说:这个拣别其实你个人也有个人的差别相,这个是原则性,不是一定是说耳根最殊胜,其他的法门都要否定,也不必然是这个意思。我们可以有一个正行跟助行的差别,这部份等到我们上到那一个阶段再详细说明,什么叫正助双行的方法。这地方的大意是过程要拣别。
那这关键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刚开始说的,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本经的原则就是你要怎么去运用根尘识来断恶修善,来发菩提心,来积功德,但是你又怎么跟根尘识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这个就是本经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当然这样的目标必须有它的过程,必须有它的一个方便门。这时,当二十五位圣人讲出二十五圆通以后,佛陀就敕令文殊菩萨,来简择当机的圆通本根,就是我们怎么达到「不迷、不取、不动」,怎么能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这当中从哪一个地方下手会比较简单。这科的大意是这样子。这当中有三科:一、佛敕文殊。二、受命简择。三、时众获益。
我们的本来面目:第一个“觉”,是本觉理性,一个法;“海”是一个譬喻。本觉理性的功德甚深广大,犹如大海,它俱足十法界染净的功能。「觉海」就是本觉的功德海。“性”指的是它的体性,它的性质是什么呢?是「澄圆」,指的是寂而常照,指的是它不变随缘这一部份的功能。「圆澄觉元妙」,“圆澄”指的是照而常寂,指的是它随缘不变的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相清净的本体,叫「圆澄」。圆澄的体性是「觉元妙」,它的灵灵觉觉的功能。为什么叫“妙”呢?本来就没有颠倒妄想可得,是本来清净,不是我们加以修正后才清净,是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特别的广大,所以这件事情是微妙不可思议。
壬一、叙仪
壬二、正说(分二:癸一、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正式拣别圆通本根
【图一】
] 请大家打开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74页,庚五、佛敕文殊简择。
第一、使令我们心灵的力量变得非常的脆弱。你看我们修行人一般都是变来变去的,我们前一段时间内心发愿要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过了半年以后整个心完全退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深受外在假相的干扰,我们心随妄转,为虚妄的假相所转,我们的心变成不决定。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信心也不决定,发愿也不决定,念阿弥陀佛的持名也不决定。所以为什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五蕴身心开始败坏的时候,有些人的信愿行还是可以坚定的现出来,有些人的信愿行就现不出来,因为他本身不知道怎么去脱离根尘识的方法。当我们诸根败坏的时候,我们怎么把我们平常的信愿行现出来?所以我们的心住在根尘识,会受到根尘识的影响,因为它是生灭法,变成我们的心灵所栽培的功德,都变得非常的脆弱而不坚定。这第一个问题。
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 (分二:子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子二、
有很多人都问我,从念佛的人角度来说,我们为什么要恢复本来面目,我们现在的面目来念佛有什么缺点?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了解。我们凡夫现在的情况是这样,我们一念心开始生起作用的时候,一定要经过根尘识的相互的作用,我们一念明了的心,一定要依止根去攀缘尘产生一个了别的识,这样我们才能够产生一个认知的功能。当然根尘识没有错,根尘识是依他起性,它没有错。问题就在我们的心依止根攀缘尘而产生识的过程当中,我们心中产生一种执取,心有所住。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或者是住在根、或者住在尘、或者住在识,有所住就产生两个问题出来: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他曾经提到一个观念说:佛陀老人家为什么不出来自己拣别,要请文殊菩萨出来拣别?有两层意思,蕅益大师说:一、如果拣别若约着果位上来说,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菩萨在利用根尘识当作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的时候,那真的是无量无边的自在,没有什么高低的差别,从果位上是没有差别。但是就着因地上来说,的确是有他个人的根机,所相应的法门不同。所以针对一个初机来说,文殊菩萨正是一个初机的导师,我们看整个『华严经』,整个初学者都是跟文殊师利菩萨学的,到最后才跟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所以文殊菩萨是初机的导师,既然文殊菩萨身为初机的导师,他最了解初机的问题点在哪里,所以请他来拣择是特别的适合。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面对所有的人事的因缘,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当中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我想我们今天要有个观念,《楞严经》的修学跟其他经典是不太一样的,其他的对治止观都是在内心当中增加一个功德。本经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你原来的面目把它恢复出来就好,不要增加什么东西,还它的本来面目。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诸法平等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意成就?」就着过程,我现在是就着拣择根机,第一个对象是阿难尊者,使令阿难尊者能够开悟。在这二十五方便法门当中,哪一个法门是他圆通本根,以及在我灭度以后(这地方特别指的是末法众生),在此界的娑婆世界中,他想发菩提心修大乘的菩萨乘,而追求无上菩提道,要依何种方便法门容易成就呢?我们在正式的研读文殊菩萨拣择之前,我们要有两个确认:第一个、这样的拣择对象到底有哪些?第一个是针对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我们都知道他个人的根性是多闻第一,他很喜欢用耳根来听闻佛法。第二个、是针对于末法时代的娑婆众生。末法时代的特色是障深慧浅,就是你要他修习出世的善根很难!去修福报还可以,因为他善根浅薄,他烦恼又特别的粗重。这个地方拣别对象有两个,第一个他是末法众生,第二个是阿难尊者这方面根机的。
以偈诵来说明,真如本性它的不变之体,来标示众生真实的根源。我们凡夫在根尘识活动当中,这些妄相中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先把真实的根源标出来。
癸一、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辛二、受命简择 (分二:壬一、叙仪。壬二、正说)文殊菩萨承受佛陀的使命,来拣择一个初心的人,一个末法众生,应该么来修学圆通本根。这当中有两段:一、叙仪。二、正说。
佛陀正式来敕令文殊菩萨来加以简别。
文殊师利菩萨,承蒙佛陀威神的加被,在佛陀的面前,文殊菩萨不敢说我自己来拣择,是仰仗佛力来拣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着法性来说,我们修学圆通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时,释迦如来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你应该好好的去观察,前面二十五位的无学。我们前面说过,无学不是大乘的无学,而是成就大乘圆通法门的这些法身的圣人,都叫「无学」。这当中包括这些诸大菩萨,还有回小向大的诸大阿罗汉,他们都各说他们最初成道方便,成就圣道的方便是讲到他的因地。每一个人在修学成道的时候,他的主要原则就是依如如理生如如智,又由如如智还照如如理,我们讲,依不生灭心而生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三观又还证不生灭心,如是的辗转循环,就把根尘识慢慢的脱落了。因地上有它的方便,在果地上又成就了「真实圆通」;就着它果地上圆通的修行功德来说,是没有优劣,没有哪一个法门是在前在后这样的差别。先把他们的结果标出来,二十五圆通最后到达的目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都恢复了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都一样的,结果是一样,而过程当然有不同。
第二、我们的心住在根尘识,使令我们所修的功德都变得非常的狭隘。我们可能在修行当中,信愿行是依止某一个根、某一个境、某一个心态而产生的一个三资粮。心有所住就会产生顾此失彼,我们的心不能广大。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到底有什么好处呢?简单的讲有两个好处:第一、让我们心灵的力量更加的坚定;第二、让我们心灵的力量更加的广大。因为我们慢慢慢慢,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们不再受根尘识干扰。当然我们还是要用根尘识,这个大家要清楚,我们要用根尘识,但是你可以不受它干扰。我们可以无住,但是我们又可以生心,我们一方面要生起心,但是又要无住。我们不能像小乘一样,对根尘识是全盘的否定,一种断灭的心态,这个我们觉得没有必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像凡夫一样,把根尘识咬得死死的,弄到自己很痛苦。本经的原则就是说,你怎么用根尘识来积功累德,我们讲借假修真,但是又能够不受根尘识的干扰,你一方面要生心,但是你又要跟根尘识保持距离。
方便有异
庚五、佛敕文殊简择(分三:辛一、佛敕文殊。辛二、受命简择。辛三、时众获益)辛一、佛敕文殊
这一段它的意思,主要传达的讯息,这个偈诵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告诉你在我们本来面目当中,是没有任何的烦恼、没有妄想的,而且这种心性不是谁送给你的,也不是你修来的,诸佛菩萨只是把它恢复出来,因为它本来就存在了,我们只是迷失掉而已,我们现在把它恢复出来,「知真本有」。这地方是开显作用之前,蕅益大师说:我们在发明染净的因缘,成就十法界差别之前,先说明随缘不变之体,以为十法界之章本。我们现在在整个根尘识当中,我们找不到家。佛陀就告诉我们:「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要先清楚,你从什么地方来你都不清楚,你怎么回去呢?我们是从「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而来,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我们现在的面目是怎么回事?先把我们的本来面目跟现在的面目弄清楚,然后再做回家的方法。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二、文殊菩萨他表示众生大乘的根本实智。蕅益大师说:这个拣别其实你个人也有个人的差别相,这个是原则性,不是一定是说耳根最殊胜,其他的法门都要否定,也不必然是这个意思。我们可以有一个正行跟助行的差别,这部份等到我们上到那一个阶段再详细说明,什么叫正助双行的方法。这地方的大意是过程要拣别。
那这关键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刚开始说的,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本经的原则就是你要怎么去运用根尘识来断恶修善,来发菩提心,来积功德,但是你又怎么跟根尘识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这个就是本经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当然这样的目标必须有它的过程,必须有它的一个方便门。这时,当二十五位圣人讲出二十五圆通以后,佛陀就敕令文殊菩萨,来简择当机的圆通本根,就是我们怎么达到「不迷、不取、不动」,怎么能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这当中从哪一个地方下手会比较简单。这科的大意是这样子。这当中有三科:一、佛敕文殊。二、受命简择。三、时众获益。
我们的本来面目:第一个“觉”,是本觉理性,一个法;“海”是一个譬喻。本觉理性的功德甚深广大,犹如大海,它俱足十法界染净的功能。「觉海」就是本觉的功德海。“性”指的是它的体性,它的性质是什么呢?是「澄圆」,指的是寂而常照,指的是它不变随缘这一部份的功能。「圆澄觉元妙」,“圆澄”指的是照而常寂,指的是它随缘不变的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相清净的本体,叫「圆澄」。圆澄的体性是「觉元妙」,它的灵灵觉觉的功能。为什么叫“妙”呢?本来就没有颠倒妄想可得,是本来清净,不是我们加以修正后才清净,是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特别的广大,所以这件事情是微妙不可思议。
壬一、叙仪
壬二、正说(分二:癸一、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正式拣别圆通本根
【图一】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钦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