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讲】
钦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钦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蕅益大师在研究《楞严经》的时候…诸位去看蕅益大师的传记,他在这一段是开悟了。我们讲开悟《楞严》,其实蕅益大师他老人家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读《楞严经》,读到这一段「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他想这个世间上怎么有大觉心性这么广大,能够做虚空的章本,他生起一念的疑情,就在径山坐禅。在坐禅当中回光返照,他经常问自己的身心世界,你从什么地方来?结果一念的相应,突然间开悟。开悟以后他真实的彻证,我们一念心性果然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他这时候真实的相信,我们的身心世界不是从父母中来,不是!也就是说,我们在三界轮回当中,我们过去生可能是个天人,今生是个人,来生可能到极乐世界。其实这果报的转换,不管你是天人也好,你是天人还是不离开一念心性;像我们今生是个人,我们这个人的身心世界,也不离开一念心性,即便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现出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种神通,你也不离开你一念心性。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圣性”是证得圆通的这一念心性的圣人,这地方指的是法身以上的菩萨。对法身菩萨来说,六根、六尘、六识都是通达的,他是顺观、逆观都是悟入圆通的方便。我们在研究《楞严经》的时候,它的心情是怎么样?是
迷真起妄
妄相生灭
丑二、别显归真方便(分二:寅一、总示方便须择。寅二、正为选方便门)各别的开显,返妄归真的方便法门。这当中有两段:一、总示方便须择。二、正为选方便门)寅一、总示方便须择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归元”就是当我们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回归到一心的本元的时候,一心的本元它的体性是没有差别的。譬如阿弥陀佛他的一心本元,跟释迦牟尼佛的一心本元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下手观照这当中方便,就有所谓的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有这么多不同的法门,下手是有所不同。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我们应该怎么灭妄归真?「空生大觉中」“空”指的是我们一念无明妄动,所产生这种广大虚空之相。这虚空之相是怎么来的呢?是生于我们一念的大觉心性当中。这种大觉心性跟虚空的关系,就好像大海跟一个小水泡一样。我们看觉得虚空很大,其实虚空跟大觉心性比起来,它只就是大海的一个水泡而已。虚空如此,更何况是有漏的微尘国呢?“有漏”指的是我们正报的五蕴身心,“微尘国”指的是依报的国土,依正二报都是依止虚空而生起,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那更是水泡中水泡,那更加渺小。这个地方讲「迷真起妄」,我们为了要追求微小的水泡,结果我们失去广大心性的功德,所以我们凡夫是因小失大。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子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
先拢总的说明方便要简择,不是你想修什么就修什么,要把方便法门拣择、拣择。
子二、颂随净缘从流遡源(分二:丑一、总显灭妄归真。丑二、别显归真方便)十方诸佛菩萨是随顺清净的因缘,从生死流恢复了我们一心的本源。这当中有两段:一、总显灭妄归真。二、别显归真方便)丑一、总显灭妄归真
【图四】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在这个世界当中有所谓的依报的国土,有正报的众生。依报是怎么来呢?是妄想的迷结,变成国土;你心中经常作某种想像,就把这国土创造出来了。一念的知觉之心的一种迷情,就产生了有情的正报。依正二报完全是我们一念心去把它捏造出来的。蕅益大师说,这个地方它给我们的观念,说:我们一念心性「全真在妄,全妄在真」。凡夫一念的迷,所以「全真在妄」,诸佛菩萨是一念的觉悟,「全妄即真」。「全真在妄」在妄这一句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我们都喜欢把真实的心性找到,还我一个本来面目。但是本来面目在哪里呢?本来面目就在妄想当中、就在妄想中。
海公实在是高手,海公说:妄想的本质就是自性,「全真在妄」,不是离开了妄想有另外一个自性,不是这个意思!它是一个妄想,但你不断的闻,闻久了它就变化,就变成自性,还它本来面目。你就是不断的用正法去薰习,「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我们这样子想,刚开始就是一念不觉,无明薰习真如,就慢慢慢慢变成这个样子,你现在把它还熏回去,你用正法去薰习它,它就慢慢慢慢慢…开始反妄归真了,还是这一念心嘛!海公说:你成佛的时候那一念心,就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只是你后来经过佛法的薰修慢慢慢慢…从迷惑转成觉悟如此而已,不是说你现在打妄想的心是这个心,然后成佛又换另外一个心,不是这个意思,那这佛法就不合乎大乘不二法门。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把这水泡把它消灭掉。它从什么地方来,你就把它回到什么地方去;水泡是从大海中来,所以你还是让它回到大海,把水泡的相状消失,把大海的体性现出来。水泡一灭,无明的妄动一灭,这时候虚空跟整个有漏微尘国土,都回归到大觉的心性,连虚空都没有了,何况是其他的依正二报有情跟无情呢?当然都回归到一心性。
颂随净缘从流遡源 )用偈颂来说明真如有随缘的功能,来说明十法界染净的差别。为什么佛陀他可以成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为什么他会变成三恶道众生?为什么有些人会到人天乘?为什么有些人变成二乘、变成菩萨?这种因缘是怎么来的?这个地方是讲众生现在的面目,十法界的差别。这当中有两段: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二、颂随净缘从流遡源。
【图三】
蕅益大师就从这个地方彻底的开悟,他知道所谓的随缘不变之体跟不变随缘之用,体用之间的互动关系。你了解这个关系,你就知道我们从假入空也好,从空出假也好,这之间也可以随时去运用。这地方是把「返妄归真」的原则把它说出来,简单的讲就是要破除假相,破相显真。以下讲它的方法。
根本无明。「元明照生所」“元明”是我们自性本俱的光明,这光明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没有能所对立。问题在「照」这个字,平等的心性,我们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一个攀缘的心,就想要去「照」,看看外面是怎么回事,一个能照的心。这个能照的心就是生相无明,最初的生住异灭,最微细的生相无明生起。有一个能照的心,当然就有一个所照之境,就生一个所照之境。「所立照性亡」当所照之境成立了以后,这时候能照的自性的光明,就暂时的隐没而不现前。因为有能所对立,就把平等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破坏掉了,「照性亡」。这个地方也就说明了,我们凡夫的本来面目一念妄动以后,从一个不生灭性又产生一个生灭性,就造成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的阿赖耶识产生了,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根本无明」,产生阿赖耶识。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迷妄”主要是讲第六识跟第七识这两个兄弟。「迷妄」,他依止前面的妄想跟妄境的相互作用,妄想去攀缘妄境,相互的执取,就把虚空创造出来。因为我们本来是一个灵灵觉觉的空性,就转成一个冥顽的顽空,一个没有觉性的顽空出现。这种虚空之相,就是妄想攀缘妄境最初的开始,第一个产生虚空,然后再依止这虚空再产生种种的想像,就把世界给想像出来。世界产生了以后会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的生命开始受着时空的障碍,有寿命的长短、有空间的障碍,你在台北你就不能在高雄,就开始有空间上的隔碍,我们的生命就有所谓的分段生死。我们的心性当然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哪有什么时空的障碍?但是因为一念的无明妄动,又有妄想的执取,把虚空世界创造出来以后,我们开始就有分段生死的问题。
法门平等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妄源生起
拢总的说明灭除虚妄、回归真心的本源。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比方说,你睡觉的时候是一念的梦心,梦里明明有六趣,你做一个大国王,内心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你醒来的时候还是一般的凡夫。那你作梦的时候那一念心,跟醒来的心还是一样啊!只是一个是在梦,一个是醒过来,如此而已,你躺在床上你那一念心还是那一念心。所以你不要以为你现在妄想没有用,你现在的妄想有很大的作用,因为真实的功德就在这一念妄想当中。问题是你怎么样去把它熏修,回光返照让它熏修,让它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慢慢慢慢…把它带回家去,只就是这一念心。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凡夫你要知道一个观念:「全真在妄」。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你的妄想当中,问题你怎么把它转变。这一段经文有这一层意思。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我们的身心世界都是一念心性,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在一念心性当中,因缘和合而虚妄显现,等到因缘结束了,那么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大海当中它产生一个水泡,水泡它跑到虚空的时间不会很长,它总有一天要下坠,回去以后又变成大海,又产生另外一个水泡,又变成大海。这就是「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的真实义。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图二】
众生的真如是随顺杂染的因缘,从一心真如的根源中而有种种三界生死的果报。
我们那时候在读《楞严经》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很聪明,这个人非常聪明,可惜后来修密教去了,他是我的同班同学,他也是我师兄弟。他问海公一个问题问得很好,他说:「反闻闻自性」,我们这一念心听到声音,你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那听到声音的能听的是谁?「反闻闻自性」。他问海公说:我们现在没有自性啊!我们闻到是自己的妄想,那怎么是反闻闻自性?我们现在自性没有现前,我们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当然我们接触的是自己的妄想。这个问题诸位怎么回答?
妄灭归真
] 蕅益大师在研究《楞严经》的时候…诸位去看蕅益大师的传记,他在这一段是开悟了。我们讲开悟《楞严》,其实蕅益大师他老人家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读《楞严经》,读到这一段「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他想这个世间上怎么有大觉心性这么广大,能够做虚空的章本,他生起一念的疑情,就在径山坐禅。在坐禅当中回光返照,他经常问自己的身心世界,你从什么地方来?结果一念的相应,突然间开悟。开悟以后他真实的彻证,我们一念心性果然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他这时候真实的相信,我们的身心世界不是从父母中来,不是!也就是说,我们在三界轮回当中,我们过去生可能是个天人,今生是个人,来生可能到极乐世界。其实这果报的转换,不管你是天人也好,你是天人还是不离开一念心性;像我们今生是个人,我们这个人的身心世界,也不离开一念心性,即便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现出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种神通,你也不离开你一念心性。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圣性”是证得圆通的这一念心性的圣人,这地方指的是法身以上的菩萨。对法身菩萨来说,六根、六尘、六识都是通达的,他是顺观、逆观都是悟入圆通的方便。我们在研究《楞严经》的时候,它的心情是怎么样?是
迷真起妄
妄相生灭
丑二、别显归真方便(分二:寅一、总示方便须择。寅二、正为选方便门)各别的开显,返妄归真的方便法门。这当中有两段:一、总示方便须择。二、正为选方便门)寅一、总示方便须择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归元”就是当我们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回归到一心的本元的时候,一心的本元它的体性是没有差别的。譬如阿弥陀佛他的一心本元,跟释迦牟尼佛的一心本元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下手观照这当中方便,就有所谓的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有这么多不同的法门,下手是有所不同。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我们应该怎么灭妄归真?「空生大觉中」“空”指的是我们一念无明妄动,所产生这种广大虚空之相。这虚空之相是怎么来的呢?是生于我们一念的大觉心性当中。这种大觉心性跟虚空的关系,就好像大海跟一个小水泡一样。我们看觉得虚空很大,其实虚空跟大觉心性比起来,它只就是大海的一个水泡而已。虚空如此,更何况是有漏的微尘国呢?“有漏”指的是我们正报的五蕴身心,“微尘国”指的是依报的国土,依正二报都是依止虚空而生起,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那更是水泡中水泡,那更加渺小。这个地方讲「迷真起妄」,我们为了要追求微小的水泡,结果我们失去广大心性的功德,所以我们凡夫是因小失大。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子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
先拢总的说明方便要简择,不是你想修什么就修什么,要把方便法门拣择、拣择。
子二、颂随净缘从流遡源(分二:丑一、总显灭妄归真。丑二、别显归真方便)十方诸佛菩萨是随顺清净的因缘,从生死流恢复了我们一心的本源。这当中有两段:一、总显灭妄归真。二、别显归真方便)丑一、总显灭妄归真
【图四】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在这个世界当中有所谓的依报的国土,有正报的众生。依报是怎么来呢?是妄想的迷结,变成国土;你心中经常作某种想像,就把这国土创造出来了。一念的知觉之心的一种迷情,就产生了有情的正报。依正二报完全是我们一念心去把它捏造出来的。蕅益大师说,这个地方它给我们的观念,说:我们一念心性「全真在妄,全妄在真」。凡夫一念的迷,所以「全真在妄」,诸佛菩萨是一念的觉悟,「全妄即真」。「全真在妄」在妄这一句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我们都喜欢把真实的心性找到,还我一个本来面目。但是本来面目在哪里呢?本来面目就在妄想当中、就在妄想中。
海公实在是高手,海公说:妄想的本质就是自性,「全真在妄」,不是离开了妄想有另外一个自性,不是这个意思!它是一个妄想,但你不断的闻,闻久了它就变化,就变成自性,还它本来面目。你就是不断的用正法去薰习,「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我们这样子想,刚开始就是一念不觉,无明薰习真如,就慢慢慢慢变成这个样子,你现在把它还熏回去,你用正法去薰习它,它就慢慢慢慢慢…开始反妄归真了,还是这一念心嘛!海公说:你成佛的时候那一念心,就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只是你后来经过佛法的薰修慢慢慢慢…从迷惑转成觉悟如此而已,不是说你现在打妄想的心是这个心,然后成佛又换另外一个心,不是这个意思,那这佛法就不合乎大乘不二法门。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把这水泡把它消灭掉。它从什么地方来,你就把它回到什么地方去;水泡是从大海中来,所以你还是让它回到大海,把水泡的相状消失,把大海的体性现出来。水泡一灭,无明的妄动一灭,这时候虚空跟整个有漏微尘国土,都回归到大觉的心性,连虚空都没有了,何况是其他的依正二报有情跟无情呢?当然都回归到一心性。
颂随净缘从流遡源 )用偈颂来说明真如有随缘的功能,来说明十法界染净的差别。为什么佛陀他可以成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为什么他会变成三恶道众生?为什么有些人会到人天乘?为什么有些人变成二乘、变成菩萨?这种因缘是怎么来的?这个地方是讲众生现在的面目,十法界的差别。这当中有两段: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二、颂随净缘从流遡源。
【图三】
蕅益大师就从这个地方彻底的开悟,他知道所谓的随缘不变之体跟不变随缘之用,体用之间的互动关系。你了解这个关系,你就知道我们从假入空也好,从空出假也好,这之间也可以随时去运用。这地方是把「返妄归真」的原则把它说出来,简单的讲就是要破除假相,破相显真。以下讲它的方法。
根本无明。「元明照生所」“元明”是我们自性本俱的光明,这光明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没有能所对立。问题在「照」这个字,平等的心性,我们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一个攀缘的心,就想要去「照」,看看外面是怎么回事,一个能照的心。这个能照的心就是生相无明,最初的生住异灭,最微细的生相无明生起。有一个能照的心,当然就有一个所照之境,就生一个所照之境。「所立照性亡」当所照之境成立了以后,这时候能照的自性的光明,就暂时的隐没而不现前。因为有能所对立,就把平等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破坏掉了,「照性亡」。这个地方也就说明了,我们凡夫的本来面目一念妄动以后,从一个不生灭性又产生一个生灭性,就造成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的阿赖耶识产生了,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根本无明」,产生阿赖耶识。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迷妄”主要是讲第六识跟第七识这两个兄弟。「迷妄」,他依止前面的妄想跟妄境的相互作用,妄想去攀缘妄境,相互的执取,就把虚空创造出来。因为我们本来是一个灵灵觉觉的空性,就转成一个冥顽的顽空,一个没有觉性的顽空出现。这种虚空之相,就是妄想攀缘妄境最初的开始,第一个产生虚空,然后再依止这虚空再产生种种的想像,就把世界给想像出来。世界产生了以后会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的生命开始受着时空的障碍,有寿命的长短、有空间的障碍,你在台北你就不能在高雄,就开始有空间上的隔碍,我们的生命就有所谓的分段生死。我们的心性当然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哪有什么时空的障碍?但是因为一念的无明妄动,又有妄想的执取,把虚空世界创造出来以后,我们开始就有分段生死的问题。
法门平等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妄源生起
拢总的说明灭除虚妄、回归真心的本源。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比方说,你睡觉的时候是一念的梦心,梦里明明有六趣,你做一个大国王,内心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你醒来的时候还是一般的凡夫。那你作梦的时候那一念心,跟醒来的心还是一样啊!只是一个是在梦,一个是醒过来,如此而已,你躺在床上你那一念心还是那一念心。所以你不要以为你现在妄想没有用,你现在的妄想有很大的作用,因为真实的功德就在这一念妄想当中。问题是你怎么样去把它熏修,回光返照让它熏修,让它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慢慢慢慢…把它带回家去,只就是这一念心。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凡夫你要知道一个观念:「全真在妄」。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你的妄想当中,问题你怎么把它转变。这一段经文有这一层意思。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我们的身心世界都是一念心性,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在一念心性当中,因缘和合而虚妄显现,等到因缘结束了,那么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大海当中它产生一个水泡,水泡它跑到虚空的时间不会很长,它总有一天要下坠,回去以后又变成大海,又产生另外一个水泡,又变成大海。这就是「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的真实义。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图二】
众生的真如是随顺杂染的因缘,从一心真如的根源中而有种种三界生死的果报。
我们那时候在读《楞严经》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很聪明,这个人非常聪明,可惜后来修密教去了,他是我的同班同学,他也是我师兄弟。他问海公一个问题问得很好,他说:「反闻闻自性」,我们这一念心听到声音,你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那听到声音的能听的是谁?「反闻闻自性」。他问海公说:我们现在没有自性啊!我们闻到是自己的妄想,那怎么是反闻闻自性?我们现在自性没有现前,我们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当然我们接触的是自己的妄想。这个问题诸位怎么回答?
妄灭归真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钦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