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讲】
钦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钦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诸位不晓得有没有看到,它前面讲到整个修学当中,都是要至诚恳切,一向专心,它很强调心地法门,你在修学当中那种心念的专一。其实拜忏,你内心当中的专一是很重要,我们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这一点,蕅益大师他有比较多的论述,他说:你在共修当中,你如果找不到如法的同参道友,你宁可少,不可草。我过去曾经听到莲因寺的一位住众跟我讲说:以前忏公师父盖莲因寺的时候,他请建筑师来规划,一开始建筑师规划的道场非常大。忏公师父看了以后非常生气,他说:这个道场这么大,没办法修行。我当初也不懂,为什么道场大没办法修行。后来忏公师父又加了一句话,他说:莲池大师祖师的修行功力尚且只留四十八单,只留四十八个人,末法时代不应该盖这么大。这其实跟这一段的经文道理相通,修行的道场只要有一个人烦恼特别粗重,他的磁场特别的污浊,整个修行的功力都会被他拖下去。所以蕅益大师说:你找不到同参道友,你宁可一个人独修,一个人独住。这个地方他就正式的提出警告,你的共修当中的同参道友是要拣别,因为他有一个不清净,你这个修道的道场都不成就。我们在共修的时候,这都是要注意的,除了戒行的清净,同参道友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钝根,有些人烦恼粗重,善根也不足,他的身心在现世当中不能成就圣道,但是他经过前面三七的修忏,乃至于一百天的静坐修止观,他能够到达「决定自知成佛不谬」。这在〔唯识学〕的判教,胜解行地;要以〔天台〕的判教,是圆教五品观行位,第一个随喜品,决定自知成佛不谬。对这种真如理性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这是在一百天当中的修学,它是透过先礼拜、经行然后静坐,这个次第是很重要。你看有些人他事情很忙,忙完以后,一到佛堂他就坐下来,这个都是错误的。你到了佛堂第一件事情先拜佛,不是先坐下,拜完佛以后然后经行,经行以后再坐下。在『小止观』说:你在整个进入到止观之前,一定要有一个道前基础,要有一个破障的基础。你看它这个地方的次第都讲得很清楚。
古德注解的意思,一般来说都偏重在内道场。末法时代你真的没办法找到这么多的香料来制作坛场,其实你还是以持戒清净,很虔诚的持咒是比较重要。你看,虚云老和尚他在山中,有一天他中午的时候煮芋头,煮熟以后因为芋头还很热,他想这么热也不急着吃,先坐一下。结果一坐,坐了半个月,半个月以后他的同参道友来找他的时候,用引罄把他敲醒。他说:你们来的正好,我正好要吃饭,结果锅盖打开的时候,那发霉的霉都长得很高了。你看虚云老和尚在山中,他也没安立什么道场,他照样能够进入大乘的三昧。所以这个地方,汝问道场,建立如是。有内外二种道场都要建立,当然这个地方还是以内在的道场做根本。
丑二、简其不成
十二因缘里面第一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第一个无明就是对假相的执取,慢慢的破坏以后,它整个十二因缘生老病死的力量也就慢慢慢慢的消灭。这个就是说,在整个一百天当中,你不断的观察你现前的身心世界是「相妄性真」,这时候不起于座,得须陀洹,就在一百天的静坐当中成就圣道。蕅益大师解释这个「须陀洹」说:其实这个不是小乘果位,发菩提心又观想大乘的真理,怎么证小乘的果位呢?他说这地方实者是二种意思:一、他指的是圆教的初信,举他的一种断德的相应,是圆教初信位。二、从义判来说,是属于大乘的见道位,也就是圆教的初住,别教初地的所谓的法身菩萨,这样才合理。这地方指的是利根的。什么叫利根呢?就是你这人烦恼很淡薄,有些人他天生没什么烦恼,贪烦恼也很淡薄,他也没什么脾气,瞋心也很淡薄,根性也不愚痴暗钝,烦恼淡薄,善根深厚,这两个缺一不可。
在正修的时候因为透过前面的忏悔,能使令末法的罪障众生,身心明净,犹如琉璃。「明」指的是能观的智慧;「净」指的是所观之境。也就是说,忏悔以后你内心当中,你的整个身心的烦恼障罪障被消灭了,所以你内心非常的安定,可以说是明了而寂静,寂静而明了。这时候讲出一个譬喻,像琉璃一样,内外明彻,光明通达,透过忏悔以后,把前面那种躁动不安的相状,昏昧暗钝的相状就完全消灭掉了,变成一种身心明净,犹如琉璃,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状态。
【图二】
辛二、重宣佛顶神咒(分三:壬一、阿难述请。壬二、如来正说。壬三、护法述愿)这地方又是另外一个主题,前面的建立内外道场,主要的目地是远离魔境,跟成就不退转的菩提心。这地方是如来重新的宣说『佛顶神咒』分成三段:一、阿难述请。二、如来正说。三、护法述愿。
意思就是说:你在修忏也好,当你设定一个所缘境的时候,你持『楞严咒』,你就专心的持『楞严咒』,你要是修《念佛三昧》,你就专心念『阿弥陀佛』。修行的大忌就是你更换所缘境,换来换去,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持观世音菩萨,后天持地藏王菩萨,那就完了!因为你这样子三昧难成,你没办法把这个法的功德真实的深入。我们有志于修忏的,一定是要很专心的深入一个法门。
「若此比丘」这个“此比丘”指的是…因为这个坛场一决定以后,它是有很多比丘包括居士在共修的。但是领众的法师,他的本受戒师是不清净,也就是说他受戒不如法,这也会影响到整个修忏的功德,这是第一个、他的本受戒师是不清净。第二、在整个坛场当中的同参道友,十比丘等,蕅益大师说:所有的修忏的仪轨不能超过十个人,以十个为原则。所以这「等」就是说,也可能是八个,也可能是六个等等。这个地方,整个修学的同参道友,其中有一个有重大过失的,也就是说他四根本戒不清净,这样子整个坛场修学的功德完全受到影响。
壬一、阿难述请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针对末法众生去佛久远,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应该怎么去远离魔境,成就不退转的功德?佛陀讲出二个重点:一、四种根本净戒,二、安立道场,诵持神咒。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安立道场。古德把道场分成内道场跟外道场:一、内道场是包括持戒清净跟诵持神咒,内心要修正念真如之前,先把道场现出来,持戒清净,诵持神咒;二、外道场,安立种种坛场的庄严。
丑三、明其获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阿难尊者这一段,他一方面叙述他自己被神咒所加被的过程,另一方面他正式的祈请如来,能够再一次的宣说神咒,包括述跟请两个内涵述遭邪禁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讲一个山羊的故事大家体会一下。有一只山羊它早上起来的时候,它想要到田里面去吃小白菜,跑着跑着,跑到田里的时候,要吃之前,欸!早上的太阳斜照它的身体,哇!它的身影特别的高大。它说:原来我身体这么高大,我不应该吃小白菜,我应该吃树上的水果才对。它又往森林跑过去,跑着跑着,跑到森林要吃水果之前,欸!太阳已经日正当中了,所以它照下去的身影特别的渺小。它说:原来我这么渺小啊!我哪有资格吃树上的水果呢?我还是吃我的小白菜好了。它又往田里面跑,跑到田里的时候黄昏了,黄昏的时候夕阳又斜照身影又特别大,它想我还是去吃森林的水果。结果它今天当中跑来跑去,什么都没有吃到。
道场修三摩地。蕅益大师的注解当中说:三七日修学完毕以后,「坛仪应辍,场地乃存。」你那时候坛场的仪式要停止了。什么叫坛场的仪式要停止?你不能再礼拜了,你不能再发愿了,也不能在那个地方经行走来走去,但是你坛场的场地还在,你还是坐在坛场的前面,它能够帮助你借事显理,所你还坐这个地方,所以叫做「即于道场」;道场没有变,但是修学的方法不同了(后面会讲到),从一个动态的礼拜、经行,要改成坐姿,坐下来,你要赶快寂静下来修三摩地,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因为你前面整个三七的所缘境是外相的三宝,你缘的是墙壁上的佛像,你听到的是你所创造出来咒语的声音,你表现一种皈依的心,这时候你心是向外的,向外去缘三宝的境;但是一旦修三摩地的时候,你的心开始收摄回来,我们讲「念念照常理」,开始安住在这一念不生不灭的我空、法空的真如理,开始要把心收回来,因为这个时候是正修了。
癸二、总结
我们如果如法的修学,会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
这一段到底是在回答什么问题?我们回顾一下,看讲义184面,脉络第三段「正请道场」。
[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阿难尊者说: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前面讲到如法修学的成功之相,所谓的「身心明净,犹如琉璃」。第二段是说明,有些人忏悔以后,还忏悔没有成功。为什么呢?举出二个原因: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我们如法的拜忏、发愿、持咒之后,把粗重的烦恼罪业破坏了,这时候开始正修。端坐安居,这时候你不能在那个地方走来走去了,也不能礼拜了,静坐下来,而且是要闲居静处,要找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修行一百天的时间。念念之间,能够观察身心世界,你经常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你从什么地方来,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从什么地方来?这是地方是很重要的一个参。你说我从前生来,不对!因为我们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我们前生的心态跟今生的心态也不一样,所以你不能说从前生而来。那么你将往哪里而去?你也不是到来生,因为来生跟今生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回光返照以后,观察我们现前的身心世界,它只是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种因缘的假相,这时候慢慢慢慢对假相的执取慢慢的松脱、慢慢的松脱。
] 诸位不晓得有没有看到,它前面讲到整个修学当中,都是要至诚恳切,一向专心,它很强调心地法门,你在修学当中那种心念的专一。其实拜忏,你内心当中的专一是很重要,我们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这一点,蕅益大师他有比较多的论述,他说:你在共修当中,你如果找不到如法的同参道友,你宁可少,不可草。我过去曾经听到莲因寺的一位住众跟我讲说:以前忏公师父盖莲因寺的时候,他请建筑师来规划,一开始建筑师规划的道场非常大。忏公师父看了以后非常生气,他说:这个道场这么大,没办法修行。我当初也不懂,为什么道场大没办法修行。后来忏公师父又加了一句话,他说:莲池大师祖师的修行功力尚且只留四十八单,只留四十八个人,末法时代不应该盖这么大。这其实跟这一段的经文道理相通,修行的道场只要有一个人烦恼特别粗重,他的磁场特别的污浊,整个修行的功力都会被他拖下去。所以蕅益大师说:你找不到同参道友,你宁可一个人独修,一个人独住。这个地方他就正式的提出警告,你的共修当中的同参道友是要拣别,因为他有一个不清净,你这个修道的道场都不成就。我们在共修的时候,这都是要注意的,除了戒行的清净,同参道友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钝根,有些人烦恼粗重,善根也不足,他的身心在现世当中不能成就圣道,但是他经过前面三七的修忏,乃至于一百天的静坐修止观,他能够到达「决定自知成佛不谬」。这在〔唯识学〕的判教,胜解行地;要以〔天台〕的判教,是圆教五品观行位,第一个随喜品,决定自知成佛不谬。对这种真如理性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这是在一百天当中的修学,它是透过先礼拜、经行然后静坐,这个次第是很重要。你看有些人他事情很忙,忙完以后,一到佛堂他就坐下来,这个都是错误的。你到了佛堂第一件事情先拜佛,不是先坐下,拜完佛以后然后经行,经行以后再坐下。在『小止观』说:你在整个进入到止观之前,一定要有一个道前基础,要有一个破障的基础。你看它这个地方的次第都讲得很清楚。
古德注解的意思,一般来说都偏重在内道场。末法时代你真的没办法找到这么多的香料来制作坛场,其实你还是以持戒清净,很虔诚的持咒是比较重要。你看,虚云老和尚他在山中,有一天他中午的时候煮芋头,煮熟以后因为芋头还很热,他想这么热也不急着吃,先坐一下。结果一坐,坐了半个月,半个月以后他的同参道友来找他的时候,用引罄把他敲醒。他说:你们来的正好,我正好要吃饭,结果锅盖打开的时候,那发霉的霉都长得很高了。你看虚云老和尚在山中,他也没安立什么道场,他照样能够进入大乘的三昧。所以这个地方,汝问道场,建立如是。有内外二种道场都要建立,当然这个地方还是以内在的道场做根本。
丑二、简其不成
十二因缘里面第一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第一个无明就是对假相的执取,慢慢的破坏以后,它整个十二因缘生老病死的力量也就慢慢慢慢的消灭。这个就是说,在整个一百天当中,你不断的观察你现前的身心世界是「相妄性真」,这时候不起于座,得须陀洹,就在一百天的静坐当中成就圣道。蕅益大师解释这个「须陀洹」说:其实这个不是小乘果位,发菩提心又观想大乘的真理,怎么证小乘的果位呢?他说这地方实者是二种意思:一、他指的是圆教的初信,举他的一种断德的相应,是圆教初信位。二、从义判来说,是属于大乘的见道位,也就是圆教的初住,别教初地的所谓的法身菩萨,这样才合理。这地方指的是利根的。什么叫利根呢?就是你这人烦恼很淡薄,有些人他天生没什么烦恼,贪烦恼也很淡薄,他也没什么脾气,瞋心也很淡薄,根性也不愚痴暗钝,烦恼淡薄,善根深厚,这两个缺一不可。
在正修的时候因为透过前面的忏悔,能使令末法的罪障众生,身心明净,犹如琉璃。「明」指的是能观的智慧;「净」指的是所观之境。也就是说,忏悔以后你内心当中,你的整个身心的烦恼障罪障被消灭了,所以你内心非常的安定,可以说是明了而寂静,寂静而明了。这时候讲出一个譬喻,像琉璃一样,内外明彻,光明通达,透过忏悔以后,把前面那种躁动不安的相状,昏昧暗钝的相状就完全消灭掉了,变成一种身心明净,犹如琉璃,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状态。
【图二】
辛二、重宣佛顶神咒(分三:壬一、阿难述请。壬二、如来正说。壬三、护法述愿)这地方又是另外一个主题,前面的建立内外道场,主要的目地是远离魔境,跟成就不退转的菩提心。这地方是如来重新的宣说『佛顶神咒』分成三段:一、阿难述请。二、如来正说。三、护法述愿。
意思就是说:你在修忏也好,当你设定一个所缘境的时候,你持『楞严咒』,你就专心的持『楞严咒』,你要是修《念佛三昧》,你就专心念『阿弥陀佛』。修行的大忌就是你更换所缘境,换来换去,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持观世音菩萨,后天持地藏王菩萨,那就完了!因为你这样子三昧难成,你没办法把这个法的功德真实的深入。我们有志于修忏的,一定是要很专心的深入一个法门。
「若此比丘」这个“此比丘”指的是…因为这个坛场一决定以后,它是有很多比丘包括居士在共修的。但是领众的法师,他的本受戒师是不清净,也就是说他受戒不如法,这也会影响到整个修忏的功德,这是第一个、他的本受戒师是不清净。第二、在整个坛场当中的同参道友,十比丘等,蕅益大师说:所有的修忏的仪轨不能超过十个人,以十个为原则。所以这「等」就是说,也可能是八个,也可能是六个等等。这个地方,整个修学的同参道友,其中有一个有重大过失的,也就是说他四根本戒不清净,这样子整个坛场修学的功德完全受到影响。
壬一、阿难述请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针对末法众生去佛久远,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应该怎么去远离魔境,成就不退转的功德?佛陀讲出二个重点:一、四种根本净戒,二、安立道场,诵持神咒。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安立道场。古德把道场分成内道场跟外道场:一、内道场是包括持戒清净跟诵持神咒,内心要修正念真如之前,先把道场现出来,持戒清净,诵持神咒;二、外道场,安立种种坛场的庄严。
丑三、明其获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阿难尊者这一段,他一方面叙述他自己被神咒所加被的过程,另一方面他正式的祈请如来,能够再一次的宣说神咒,包括述跟请两个内涵述遭邪禁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讲一个山羊的故事大家体会一下。有一只山羊它早上起来的时候,它想要到田里面去吃小白菜,跑着跑着,跑到田里的时候,要吃之前,欸!早上的太阳斜照它的身体,哇!它的身影特别的高大。它说:原来我身体这么高大,我不应该吃小白菜,我应该吃树上的水果才对。它又往森林跑过去,跑着跑着,跑到森林要吃水果之前,欸!太阳已经日正当中了,所以它照下去的身影特别的渺小。它说:原来我这么渺小啊!我哪有资格吃树上的水果呢?我还是吃我的小白菜好了。它又往田里面跑,跑到田里的时候黄昏了,黄昏的时候夕阳又斜照身影又特别大,它想我还是去吃森林的水果。结果它今天当中跑来跑去,什么都没有吃到。
道场修三摩地。蕅益大师的注解当中说:三七日修学完毕以后,「坛仪应辍,场地乃存。」你那时候坛场的仪式要停止了。什么叫坛场的仪式要停止?你不能再礼拜了,你不能再发愿了,也不能在那个地方经行走来走去,但是你坛场的场地还在,你还是坐在坛场的前面,它能够帮助你借事显理,所你还坐这个地方,所以叫做「即于道场」;道场没有变,但是修学的方法不同了(后面会讲到),从一个动态的礼拜、经行,要改成坐姿,坐下来,你要赶快寂静下来修三摩地,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因为你前面整个三七的所缘境是外相的三宝,你缘的是墙壁上的佛像,你听到的是你所创造出来咒语的声音,你表现一种皈依的心,这时候你心是向外的,向外去缘三宝的境;但是一旦修三摩地的时候,你的心开始收摄回来,我们讲「念念照常理」,开始安住在这一念不生不灭的我空、法空的真如理,开始要把心收回来,因为这个时候是正修了。
癸二、总结
我们如果如法的修学,会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
这一段到底是在回答什么问题?我们回顾一下,看讲义184面,脉络第三段「正请道场」。
[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阿难尊者说: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前面讲到如法修学的成功之相,所谓的「身心明净,犹如琉璃」。第二段是说明,有些人忏悔以后,还忏悔没有成功。为什么呢?举出二个原因: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我们如法的拜忏、发愿、持咒之后,把粗重的烦恼罪业破坏了,这时候开始正修。端坐安居,这时候你不能在那个地方走来走去了,也不能礼拜了,静坐下来,而且是要闲居静处,要找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修行一百天的时间。念念之间,能够观察身心世界,你经常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你从什么地方来,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从什么地方来?这是地方是很重要的一个参。你说我从前生来,不对!因为我们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我们前生的心态跟今生的心态也不一样,所以你不能说从前生而来。那么你将往哪里而去?你也不是到来生,因为来生跟今生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回光返照以后,观察我们现前的身心世界,它只是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种因缘的假相,这时候慢慢慢慢对假相的执取慢慢的松脱、慢慢的松脱。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钦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