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讲】
钦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钦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这地方是讲「禅波罗蜜」。一切合同,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他要是依体起用的时候那是法法不同,你看忏公师父,他度化众生也是各式各样,对于有善根的众生他特别严格,你要是出家以后,他对你的态度就不同了,你要是在家居士他对你特别好,初学者他是种种的善巧方便,但是你一旦入门以后,他标准就提高了。菩萨度化众生是各式各样,他依体起用的时候,当菩萨假观现前的时候,他是无量差别;但是他摄用归体的时候,他回归到一心真如的时候,法法销归自性的时候,那是一种无差别的意境,一切合同。忏公师父他回到佛堂一打坐时,正念真如的时候,那是一切合同;摄用归体把心带回家的时候,那又是一个平等的法界。在平等当中又种种法门得无差误。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这地方是讲菩萨的「忍波罗蜜」。“自觉”,菩萨的内心正念真如,自己能够安住在二空的真如理,叫「自觉」;“觉他”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外观根机,向外能够观察众生差别的根机,所以他对众生有各式各样顺逆的因缘,他都能够无所违拒,而安忍不动。古德的注解上说:无瞋恨行这个菩萨,乃至于他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起大悲心,众生对他有所辱骂,甚至于用行动去伤害他,他都能够安忍不动,因为他的心随顺真如。
《华严经》讲如来是具足十身: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身,五、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身,九、法身,十、智身。
这地方是讲「精进波罗蜜」。「种类出生」,菩萨在整个苦恼众生之中,他能够随顺众生十二类生的差别随类示现,他要度人道众生,他肯定要现人相;他要度化狗众生,他就显现狗王,或者是猴王等等。空间当中他是种类出生,在时间上是穷未来际,菩萨是不休息。「三世平等,十方通达」,时间上是平等皆能够成就,在空间当中,十方世界都能够通达无碍,名无尽行。菩萨他那一念心对积集资粮、度化众生是时空无尽。他不会说,我度化众生度了二十年三十年就退休,没有这种事,他是时空无尽的。因为他顺从真如,真如当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他无尽行,称性而起的悲愿。
但是你看须菩提尊者,他在走入人群的时候,他是舍贫从富,他喜欢摄受那些福报大的人,在社会上有地位的居士。你不能够说他攀缘,因为他一个阿罗汉,他根本就没有三界的贪爱烦恼,他连色界的禅定都不贪爱,何况是欲界这种有苦恼有过失的安乐呢?但是他就是特别喜欢摄受富贵人家。又比方说,大迦叶尊者,他的特点舍富从贫,他就是很喜欢摄受那些贫穷下贱的弱势团体。他也是大阿罗汉,两个人都跟平等法性不相应,俱生犹自现缠眠。都还有一些微细的我执法执的烦恼在活动。十住等于是在调整微细的我法二执这一部分,但是慢慢的亲近十方诸佛以后,当然菩萨就会进步。
“行”就是菩萨经过十住的整个止观的修学,增长自己的实智跟权智以后,慢慢的破无明,慢慢的增长内心的法身,开始产生十波罗蜜的妙行。而这个十波罗蜜,完全是从利他安立的。菩萨的行波罗蜜跟我们在行波罗蜜完全不一样,当然我们的境界是差一段距离,不过这个“十行”我们迟早要经过的。所以我们先随喜功德,先将善种子种下去,佛法是先有种子再有开花结果的,我们先用随喜的心来看十行菩萨的功德,未来我们就可以开花结果。
离痴乱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辛二、明十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前面的五六七八,在古德的判教当中…海仁老法师认为五六七八,他叫做长养圣胎,一二三四叫做入胎;这地方就是慢慢的慢慢的亲近十方诸佛,学习广摄方便来长养圣胎,增加自己的权智,权巧方便的智慧。到了法王子住这个菩萨出胎了、毕业了,形成出胎。他在母胎当中十月的怀胎,他对佛陀的实智权智两种功德已经具足了,亲为佛子。他已经真实的从佛陀的家族当中诞生,而成为佛陀的一份子,我们讲「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少分」,这个人已经正式出胎了,名为「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唯识》初心的欢喜地,就是圆教的初住。一个刚开始证入法身破无明的菩萨,他的特点就是他有一些俱生的烦恼,他有与生俱来任运生起的我法二执。比方说,须菩提尊者他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的断德是等同别教八地菩萨,圆教是八住。以断德来说,我们不讲他的善巧方便,不讲他的智德、恩德这两部份,先讲断德。
欢喜行主要的特点是成就「施波罗蜜」。善男子指的是十住位已经圆满的菩萨,他已经在佛陀的家族中诞生,而且已经成就灌顶,已经长大成人了,不能老是待在家里面,佛陀开始付给他一些事情做。这时候他的心中已经俱足无量如来的妙德,他的实智权智两种的功德都慢慢的俱足,所以他能够十方随顺;他能够随顺十方众生差别的根机,来观机逗教,来做种种的财施、法施、无畏施,叫作「欢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我们为什么会动呢?因为我们对真如有所抗拒。从《楞严经》的思想,我们起烦恼只有一个理由,我们讲「不守自性」,我们对真如佛性抗拒,你抗拒真如你就被外境所转。所以这个菩萨他念念之间,他会把一切的顺逆因缘都当作是自己历练的对象「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众生对他的伤害都是在消他的业障,他把法法都销归到一念心中,不见外面有什么众生可度,也没有所谓的功德可成,完全都是在假借外境,修练他内心当中的般若、法身、解脱三德。所以他念念顺从真如,也没有所谓的抗拒、瞋恨。
善现行
灌顶住
这地方是讲菩萨的「戒波罗蜜」。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他是安住在菩萨的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他能够平等利益一切种种的众生,不管是有善根、没有善根的一切众生,他都能够多多少少饶益他。为什么菩萨能够给他饶益呢?因为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依止三聚净戒,所以他俱足一种威德力,所以他对众生多少都能够有所饶益。前面的欢喜是菩萨内心欢喜,这地方是讲菩萨对众生多所饶益。
的假观来成就自己的方便,这时候他已经有佛陀的十身。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欢喜”是在形容诸行,菩萨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他内心是欢喜的,因为他要有众生,他才能够历练。十行以后那可不是普通的菩萨,他经过前面安住,他对真如已经是很坚固的安入,他深深的相信我们一念心中俱足法身、般若、解脱,他缺乏的就是历练,假借众生的因缘来开显我内心的功德。
菩提身、法身、智身这三个属于内身,佛陀自受用,别人不能跟佛陀分享,我们不能见闻觉知的;其余的七身叫外身,是我们可以受用的。这叫「童贞住」,他在母胎当中还是很天真,虽然空观假观具足,但是没有经过历练,很天真;虽然天真,但是佛陀的十种身他都具足了。
菩萨从家族出胎以后,他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慢慢慢慢的到二十岁,这个人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独立了,这时国王就要把家业付给他。比方说,一国的大王,“大王”指的是掌管四大部洲的金轮王。金轮王的儿子叫太子,刹利王的儿子叫世子。如果是一个金轮王,他就把他的诸多国事,把它其中一部分委托他的太子;如果是刹利国王(管理一个国家),他就把他的长子,他也一样把一国里面几个小部分的区域,委托给他的长子。他必须要灌顶,用四大海水来灌其顶,叫「灌顶住」。这时候长大成人,他要正式的继承佛陀的家业,开始要走入人群度化众生。
前面是讲菩萨的摄用归体,这地方是讲菩萨的依体起用。当一念心性开始观机逗教的时候,这个众生应该是用慈悲摄受、应该是金刚怒目,他的表达方式不会有差错,该怎么做他还怎么做,不会有差错,离痴乱行,不会有愚痴错乱的情况发生,菩萨的禅定转深了。
所以说,前面的十信,他主要是信解,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叫「相似」。到分证的时候…我们看菩萨刚开始证入佛性的时候,他并没有马上采取度化众生的行动,他也是入胎、长养圣胎,然后出胎,到最后长大成人到了灌顶。这地方他都是破无明证法身,在《唯识》的经论对于十住菩萨,有一个偈颂来形容他内心的相貌:「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饶益行
这个地方是讲到第六般若波罗蜜:「则于同中显现群异」,菩萨度化众是理不碍事,“同”就是前面说的合同。他在一念平等心当中,他能够显种种差别的相状。你看那菩萨早上现慈悲相,他晚上会现怒目金刚相,现各式各样的相。一念平等当中现差别相,理不碍事;他可以现种种差别相当中,他的内心又能够平等不二,事不碍理。则于同中显现群异,叫理不碍事;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叫事不碍理,叫「善现行」。菩萨的空观假观的智慧在心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欢喜行
所以他看到众生的时候他起欢喜,因为他没有众生他怎么去开发他的功德?没办法开发他的功德。因为他前面的十住都是在亲近十方诸佛,在做自我的调整。到十行的时候他开始下化众生,来到五浊恶世苦恼众生的世界开始历练。历练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么样呢?十方随顺起大欢喜,众生是怎么样的根机,他就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度化他,而且度化过程中起大欢喜。
无尽行
无瞋恨行
【图一】
法王子住
] 这地方是讲「禅波罗蜜」。一切合同,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他要是依体起用的时候那是法法不同,你看忏公师父,他度化众生也是各式各样,对于有善根的众生他特别严格,你要是出家以后,他对你的态度就不同了,你要是在家居士他对你特别好,初学者他是种种的善巧方便,但是你一旦入门以后,他标准就提高了。菩萨度化众生是各式各样,他依体起用的时候,当菩萨假观现前的时候,他是无量差别;但是他摄用归体的时候,他回归到一心真如的时候,法法销归自性的时候,那是一种无差别的意境,一切合同。忏公师父他回到佛堂一打坐时,正念真如的时候,那是一切合同;摄用归体把心带回家的时候,那又是一个平等的法界。在平等当中又种种法门得无差误。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这地方是讲菩萨的「忍波罗蜜」。“自觉”,菩萨的内心正念真如,自己能够安住在二空的真如理,叫「自觉」;“觉他”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外观根机,向外能够观察众生差别的根机,所以他对众生有各式各样顺逆的因缘,他都能够无所违拒,而安忍不动。古德的注解上说:无瞋恨行这个菩萨,乃至于他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起大悲心,众生对他有所辱骂,甚至于用行动去伤害他,他都能够安忍不动,因为他的心随顺真如。
《华严经》讲如来是具足十身: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身,五、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身,九、法身,十、智身。
这地方是讲「精进波罗蜜」。「种类出生」,菩萨在整个苦恼众生之中,他能够随顺众生十二类生的差别随类示现,他要度人道众生,他肯定要现人相;他要度化狗众生,他就显现狗王,或者是猴王等等。空间当中他是种类出生,在时间上是穷未来际,菩萨是不休息。「三世平等,十方通达」,时间上是平等皆能够成就,在空间当中,十方世界都能够通达无碍,名无尽行。菩萨他那一念心对积集资粮、度化众生是时空无尽。他不会说,我度化众生度了二十年三十年就退休,没有这种事,他是时空无尽的。因为他顺从真如,真如当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他无尽行,称性而起的悲愿。
但是你看须菩提尊者,他在走入人群的时候,他是舍贫从富,他喜欢摄受那些福报大的人,在社会上有地位的居士。你不能够说他攀缘,因为他一个阿罗汉,他根本就没有三界的贪爱烦恼,他连色界的禅定都不贪爱,何况是欲界这种有苦恼有过失的安乐呢?但是他就是特别喜欢摄受富贵人家。又比方说,大迦叶尊者,他的特点舍富从贫,他就是很喜欢摄受那些贫穷下贱的弱势团体。他也是大阿罗汉,两个人都跟平等法性不相应,俱生犹自现缠眠。都还有一些微细的我执法执的烦恼在活动。十住等于是在调整微细的我法二执这一部分,但是慢慢的亲近十方诸佛以后,当然菩萨就会进步。
“行”就是菩萨经过十住的整个止观的修学,增长自己的实智跟权智以后,慢慢的破无明,慢慢的增长内心的法身,开始产生十波罗蜜的妙行。而这个十波罗蜜,完全是从利他安立的。菩萨的行波罗蜜跟我们在行波罗蜜完全不一样,当然我们的境界是差一段距离,不过这个“十行”我们迟早要经过的。所以我们先随喜功德,先将善种子种下去,佛法是先有种子再有开花结果的,我们先用随喜的心来看十行菩萨的功德,未来我们就可以开花结果。
离痴乱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辛二、明十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前面的五六七八,在古德的判教当中…海仁老法师认为五六七八,他叫做长养圣胎,一二三四叫做入胎;这地方就是慢慢的慢慢的亲近十方诸佛,学习广摄方便来长养圣胎,增加自己的权智,权巧方便的智慧。到了法王子住这个菩萨出胎了、毕业了,形成出胎。他在母胎当中十月的怀胎,他对佛陀的实智权智两种功德已经具足了,亲为佛子。他已经真实的从佛陀的家族当中诞生,而成为佛陀的一份子,我们讲「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少分」,这个人已经正式出胎了,名为「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唯识》初心的欢喜地,就是圆教的初住。一个刚开始证入法身破无明的菩萨,他的特点就是他有一些俱生的烦恼,他有与生俱来任运生起的我法二执。比方说,须菩提尊者他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的断德是等同别教八地菩萨,圆教是八住。以断德来说,我们不讲他的善巧方便,不讲他的智德、恩德这两部份,先讲断德。
欢喜行主要的特点是成就「施波罗蜜」。善男子指的是十住位已经圆满的菩萨,他已经在佛陀的家族中诞生,而且已经成就灌顶,已经长大成人了,不能老是待在家里面,佛陀开始付给他一些事情做。这时候他的心中已经俱足无量如来的妙德,他的实智权智两种的功德都慢慢的俱足,所以他能够十方随顺;他能够随顺十方众生差别的根机,来观机逗教,来做种种的财施、法施、无畏施,叫作「欢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我们为什么会动呢?因为我们对真如有所抗拒。从《楞严经》的思想,我们起烦恼只有一个理由,我们讲「不守自性」,我们对真如佛性抗拒,你抗拒真如你就被外境所转。所以这个菩萨他念念之间,他会把一切的顺逆因缘都当作是自己历练的对象「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众生对他的伤害都是在消他的业障,他把法法都销归到一念心中,不见外面有什么众生可度,也没有所谓的功德可成,完全都是在假借外境,修练他内心当中的般若、法身、解脱三德。所以他念念顺从真如,也没有所谓的抗拒、瞋恨。
善现行
灌顶住
这地方是讲菩萨的「戒波罗蜜」。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他是安住在菩萨的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他能够平等利益一切种种的众生,不管是有善根、没有善根的一切众生,他都能够多多少少饶益他。为什么菩萨能够给他饶益呢?因为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依止三聚净戒,所以他俱足一种威德力,所以他对众生多少都能够有所饶益。前面的欢喜是菩萨内心欢喜,这地方是讲菩萨对众生多所饶益。
的假观来成就自己的方便,这时候他已经有佛陀的十身。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欢喜”是在形容诸行,菩萨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他内心是欢喜的,因为他要有众生,他才能够历练。十行以后那可不是普通的菩萨,他经过前面安住,他对真如已经是很坚固的安入,他深深的相信我们一念心中俱足法身、般若、解脱,他缺乏的就是历练,假借众生的因缘来开显我内心的功德。
菩提身、法身、智身这三个属于内身,佛陀自受用,别人不能跟佛陀分享,我们不能见闻觉知的;其余的七身叫外身,是我们可以受用的。这叫「童贞住」,他在母胎当中还是很天真,虽然空观假观具足,但是没有经过历练,很天真;虽然天真,但是佛陀的十种身他都具足了。
菩萨从家族出胎以后,他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慢慢慢慢的到二十岁,这个人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独立了,这时国王就要把家业付给他。比方说,一国的大王,“大王”指的是掌管四大部洲的金轮王。金轮王的儿子叫太子,刹利王的儿子叫世子。如果是一个金轮王,他就把他的诸多国事,把它其中一部分委托他的太子;如果是刹利国王(管理一个国家),他就把他的长子,他也一样把一国里面几个小部分的区域,委托给他的长子。他必须要灌顶,用四大海水来灌其顶,叫「灌顶住」。这时候长大成人,他要正式的继承佛陀的家业,开始要走入人群度化众生。
前面是讲菩萨的摄用归体,这地方是讲菩萨的依体起用。当一念心性开始观机逗教的时候,这个众生应该是用慈悲摄受、应该是金刚怒目,他的表达方式不会有差错,该怎么做他还怎么做,不会有差错,离痴乱行,不会有愚痴错乱的情况发生,菩萨的禅定转深了。
所以说,前面的十信,他主要是信解,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叫「相似」。到分证的时候…我们看菩萨刚开始证入佛性的时候,他并没有马上采取度化众生的行动,他也是入胎、长养圣胎,然后出胎,到最后长大成人到了灌顶。这地方他都是破无明证法身,在《唯识》的经论对于十住菩萨,有一个偈颂来形容他内心的相貌:「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饶益行
这个地方是讲到第六般若波罗蜜:「则于同中显现群异」,菩萨度化众是理不碍事,“同”就是前面说的合同。他在一念平等心当中,他能够显种种差别的相状。你看那菩萨早上现慈悲相,他晚上会现怒目金刚相,现各式各样的相。一念平等当中现差别相,理不碍事;他可以现种种差别相当中,他的内心又能够平等不二,事不碍理。则于同中显现群异,叫理不碍事;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叫事不碍理,叫「善现行」。菩萨的空观假观的智慧在心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欢喜行
所以他看到众生的时候他起欢喜,因为他没有众生他怎么去开发他的功德?没办法开发他的功德。因为他前面的十住都是在亲近十方诸佛,在做自我的调整。到十行的时候他开始下化众生,来到五浊恶世苦恼众生的世界开始历练。历练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么样呢?十方随顺起大欢喜,众生是怎么样的根机,他就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度化他,而且度化过程中起大欢喜。
无尽行
无瞋恨行
【图一】
法王子住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钦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