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讲】
钦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钦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图二】
触尘不定
辰一、简六尘
法尘我们一般叫「内尘」,因为它是五尘落谢的影像,落在心中产生一种独影境,它是一种内五尘。它必须要假借外五尘才能够显现,「凭尘必有所」,它必须要凭藉外在的五尘才能够显现。法尘的生起一定有它先后次序的差别,你看我们心中的影像有昨天的影像、有前天的影像、有今天的影像,这就是时间上有前后的差别,既然有前后的差别,「能所非遍涉」,能缘的心去攀缘所缘的法尘的时候,就不能普遍含摄,你去想昨天的事,你就不能同时去想前天的事,也不能同时想今天的事情。这种能所互相的攀缘不能普遍含摄一切的法尘,所以不适合当初心的圆通本根。
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
这地方的意思是说,身为一个初心的圆通本根,必须具足三种功德:一、「圆」它要普遍圆满。你看音声就很好,音声它的角度是三百六十度的,一个地方有音声,十个人同时听得到,它的角度是三百六十度。二、「通」它不能有障碍,要达无碍。你看那音声不管是墙壁,什么都不能障碍它,它通达无碍,不像色尘,它是不通达的。三、「常」它必须要恒常存在的。这一点在六尘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经常很难存在,因为六尘是外在的尘境,不是你决定的,所以你很难长时间修学的。
香尘的特性必须要合中知,它必须要跟鼻根相结合,才能够知臭知香。香臭的香尘必须要跟鼻根结合才能够显现出来。「离则元无有」如果香尘离开了鼻根的了别功能,香嗅的体性就不能现前了。所以身为香尘,是「不恒其所觉,」因为事实上鼻根也不可能跟所觉的香尘经常相结合。所以你以香尘为所缘境,它不能经常现前,因为它必须要根尘的结合才能显现。譬如你以香气为所观境,但是有时候香气不现前,那去哪里找所观境呢?你找不到所观境的,你就不能长时间修学,所以对初心来说不适合。
辰二、简五根
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图一】
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见性”指的是眼根见的功能。眼根见的功能它在了别眼前的境界时候,虽然是可以洞然明彻,这是佛像、这是释迦牟尼佛,这是阿弥陀佛,很清楚分明,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明前不明后,它的功能是不能够圆满,它只能够看到前面不能看到后面,所以在四维当中只看到前方的二维,不能看到后面的二维,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不圆满的。身为一个不圆满的所缘境,当然对一个初心来说是不适合当圆通本根的,因为它不圆满。
触尘它必须要能触的身根跟所触的触尘相结合,才能够将冷热的相状发明出来。「无所不明触」,如果只有身根而没有所触之物,就不能够明白冷热之相。所以「合离性非定」,这二个是合是离,体性不决定,这一部份不能操之在我啊!你也不能叫人家一天到晚碰触你,这样的体性,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所以它不适合当初心的圆通本根。
法尘不遍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
除耳根以外的五根都要简别
音声有两种音声,一种是无情的音声,比方说你桌子的碰撞等等,这是没有所谓的语言这一部份。但这个地方所指的是有情所发出的音声,有情所发出的音声会掺杂许多的语言文字,所以它是属于一种「名句味」。“名”它是诠释自性,“句”诠释差别,“味”指的是文,诠释义理。比方说这是一朵花,这是「名」,它强调花自体,这朵花很漂亮,就有漂不漂亮的差别,这个叫「句」。这朵花很漂亮,这是完整的观念,这个加起来就是「味」。总而言之,音声它是一种名句味的一种诠释,它的特性就是「一非含一切」,一个名不能含摄一切的名,一个句也不能含摄一切句,一个文不能含摄一切文。所以音声在诠释整个法义当中,是不能够普遍圆满,没有普遍性。身为一个没有普遍性的音声,又怎么能够当一个初心的圆通本根呢?我们去注意这句话,就失掉其他的话,所以它不能够圆满的普遍,这一部份就不适合当回家的路,因为回家要俱足「圆通常」。
声尘言偏
眼根不圆
香尘不恒
这地方倒是有一个地方要注意,它是不适合长时间修学,但是从一时的感应、一时的开悟这一部份,六尘有它的效果。你看禅宗我们常说「德山棒,临济喝」,你问德山师: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他拿棒子就打你,就追着你打。你说:我们怎么样把心带回家?临济禅师就诃责你、大声的诃责你。我曾经问达空长老,我们以前的老和尚,他是修禅宗的,问他:为什么临济宗老是打人家呢?达空长老说:〔禅宗〕的道理你不懂。他说:你们教相是讲道理,闻所成慧,思所成慧…慢慢体会,禅宗不是这个意思,禅宗是认为一个人的攀缘心很重,讲道理没有用,你用棒子打下去的时候,他那个触尘是刺激性的,跟身根接触的时候,那能够截断妄有。因为你一痛的时候,妄想就突然间脱落,「迥脱根尘」,在那个当下,那个不生灭心容易体会得到,「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因为那个痛太痛了,所以妄想突然间忘掉,截断妄流,妄想之流突然间停止了,那个时候很多人从那个地方开悟。
我们在修学大乘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掌握一个原则,站在佛菩萨的角度,他的目的是要度化众生。所以从佛菩萨的角度来看是: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佛菩萨引导众生悟入心性的时候,他所针对的根机是广大的,所以你看在经典当中,经常会开出很多很多的法门。《华严经》开出了五十三参,《维摩诘经》有三十二种法门,本经有二十五个圆通。一个医生他不可能只开一种药,因为他要面对很多病人,所以他必须把所有的药都把它现出来,尤其是末法众生,佛菩萨都不在了,佛菩萨应该把很多药都留下来。站在佛菩萨的角度,他是广开方便法门,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味尘”,味尘它不是本来就有的,它要假借因缘才有。要假借什么因缘呢?「要以味时有」,必须要味尘跟舌根相结合,才能够感觉它的存在,它的功能跟前面很像,「其觉不恒一」,既然能觉知的舌根跟所觉知的味尘,是不能经常的合而为一,所以它也是一种生灭性、变化性,对初心来说是不适合当圆通本根的。
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
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以色尘当作所观境,我们很难去通达它的体性,因为它这种影像障闭性的,我们看到这个影像以后,我们很难体会它的本性是空的,很难体会。而我们一个初心的人,又怎么可以以此障闭的体性,来当作修学圆通的本根呢?这样一下子就被障住了,就通不过去了,我们看到一个恶逆的境缘的色尘现前,我们很难说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很难这样去体会的,所以色尘的障闭性是很难去通达的,以色尘当圆通本根是不恰当的。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
请大家打开讲义176页。
色尘不彻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但是站在众生的角度,我们一个生死凡夫的角度,我们的心态是「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我们只能够选择自己需要这一部份来修学,不是所有佛菩萨法门你都要照单全收的,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你一定要一门深入,要找到自己契机的法门来修学,所以你要简择,佛菩萨开示药的时候他不能简择,他平等的把所有法门都留下来。但是我们众生在修学的时候,你不简择你进步就变得很慢。针对一个末法障深慧浅的众生,应该怎么简择呢?首先本经先把六尘简择出去。
味尘不一
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
鼻根它可以通于入息也通于出息,我们入息的时候是从鼻子到丹田,出息是从丹田到鼻子,它通内通外。但有两个问题:第一、「现前无交气」,当入息到尽头的时候,这时候的息会停止,乃至于出息到尽头的时候,这二个息都会暂时的停止。入息的时候,鼻根到丹田会暂时的休息一下,丹田到鼻根也会暂时的休息一下,会有暂时停止的情况,会中断,是第一个问题。第二、「支离匪涉入」,出息跟入息彼此间是支分离异的,它们不能同时存在,有入息就不能有出息,有出息就不能有入息,不能互相摄入,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有它就没有你,有你就没有它。这两个会变化,对我们产生干扰,因为你观出入息,一下子是出息,一下子是入息,所缘境变来变去,相对来说不太稳定,
我们如果以色尘来当回家的路好不好?“色”,色尘,色尘经过我们一念明了心的攀缘以后会产生一种想像,心中的想像跟色尘的结合就变成一种尘垢,色心和合变成一种尘垢,一种心中的影像。这种影像我们依止我们心中的观照力(精了),是不能通达它的体性的,因为这样的色尘它是一种尘垢相,是一种障闭不能通达的。
「棒喝」棒是触尘,喝是声尘,这个地方跟本经有什么差别呢?禅宗它只是引导你一时的开悟,你也不能老是用打的方式,对不对?因为圆通是长时间的修学,长时间修学你要找一个稳定性,但一时的起悟,那么当然这个六尘,有时候有它一定的力量。我们讲解悟跟证悟是不同的,解悟说你开悟了,但是开悟没多久你又忘掉了,那是成就一种善根而已。但是你要让善根相续,要破妄显真,那要常修学(后面会讲),前面的不是不好,重点是它非是常修学,你没办法一辈子去修它的,六尘不是经常有。所以这个地方要简别出去,因为外在的六尘,它的现前不是操之在我,这个地方要简别。
鼻根缺中
] 【图二】
触尘不定
辰一、简六尘
法尘我们一般叫「内尘」,因为它是五尘落谢的影像,落在心中产生一种独影境,它是一种内五尘。它必须要假借外五尘才能够显现,「凭尘必有所」,它必须要凭藉外在的五尘才能够显现。法尘的生起一定有它先后次序的差别,你看我们心中的影像有昨天的影像、有前天的影像、有今天的影像,这就是时间上有前后的差别,既然有前后的差别,「能所非遍涉」,能缘的心去攀缘所缘的法尘的时候,就不能普遍含摄,你去想昨天的事,你就不能同时去想前天的事,也不能同时想今天的事情。这种能所互相的攀缘不能普遍含摄一切的法尘,所以不适合当初心的圆通本根。
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
这地方的意思是说,身为一个初心的圆通本根,必须具足三种功德:一、「圆」它要普遍圆满。你看音声就很好,音声它的角度是三百六十度的,一个地方有音声,十个人同时听得到,它的角度是三百六十度。二、「通」它不能有障碍,要达无碍。你看那音声不管是墙壁,什么都不能障碍它,它通达无碍,不像色尘,它是不通达的。三、「常」它必须要恒常存在的。这一点在六尘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经常很难存在,因为六尘是外在的尘境,不是你决定的,所以你很难长时间修学的。
香尘的特性必须要合中知,它必须要跟鼻根相结合,才能够知臭知香。香臭的香尘必须要跟鼻根结合才能够显现出来。「离则元无有」如果香尘离开了鼻根的了别功能,香嗅的体性就不能现前了。所以身为香尘,是「不恒其所觉,」因为事实上鼻根也不可能跟所觉的香尘经常相结合。所以你以香尘为所缘境,它不能经常现前,因为它必须要根尘的结合才能显现。譬如你以香气为所观境,但是有时候香气不现前,那去哪里找所观境呢?你找不到所观境的,你就不能长时间修学,所以对初心来说不适合。
辰二、简五根
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图一】
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见性”指的是眼根见的功能。眼根见的功能它在了别眼前的境界时候,虽然是可以洞然明彻,这是佛像、这是释迦牟尼佛,这是阿弥陀佛,很清楚分明,但是有一个问题,是明前不明后,它的功能是不能够圆满,它只能够看到前面不能看到后面,所以在四维当中只看到前方的二维,不能看到后面的二维,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不圆满的。身为一个不圆满的所缘境,当然对一个初心来说是不适合当圆通本根的,因为它不圆满。
触尘它必须要能触的身根跟所触的触尘相结合,才能够将冷热的相状发明出来。「无所不明触」,如果只有身根而没有所触之物,就不能够明白冷热之相。所以「合离性非定」,这二个是合是离,体性不决定,这一部份不能操之在我啊!你也不能叫人家一天到晚碰触你,这样的体性,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所以它不适合当初心的圆通本根。
法尘不遍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
除耳根以外的五根都要简别
音声有两种音声,一种是无情的音声,比方说你桌子的碰撞等等,这是没有所谓的语言这一部份。但这个地方所指的是有情所发出的音声,有情所发出的音声会掺杂许多的语言文字,所以它是属于一种「名句味」。“名”它是诠释自性,“句”诠释差别,“味”指的是文,诠释义理。比方说这是一朵花,这是「名」,它强调花自体,这朵花很漂亮,就有漂不漂亮的差别,这个叫「句」。这朵花很漂亮,这是完整的观念,这个加起来就是「味」。总而言之,音声它是一种名句味的一种诠释,它的特性就是「一非含一切」,一个名不能含摄一切的名,一个句也不能含摄一切句,一个文不能含摄一切文。所以音声在诠释整个法义当中,是不能够普遍圆满,没有普遍性。身为一个没有普遍性的音声,又怎么能够当一个初心的圆通本根呢?我们去注意这句话,就失掉其他的话,所以它不能够圆满的普遍,这一部份就不适合当回家的路,因为回家要俱足「圆通常」。
声尘言偏
眼根不圆
香尘不恒
这地方倒是有一个地方要注意,它是不适合长时间修学,但是从一时的感应、一时的开悟这一部份,六尘有它的效果。你看禅宗我们常说「德山棒,临济喝」,你问德山师: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他拿棒子就打你,就追着你打。你说:我们怎么样把心带回家?临济禅师就诃责你、大声的诃责你。我曾经问达空长老,我们以前的老和尚,他是修禅宗的,问他:为什么临济宗老是打人家呢?达空长老说:〔禅宗〕的道理你不懂。他说:你们教相是讲道理,闻所成慧,思所成慧…慢慢体会,禅宗不是这个意思,禅宗是认为一个人的攀缘心很重,讲道理没有用,你用棒子打下去的时候,他那个触尘是刺激性的,跟身根接触的时候,那能够截断妄有。因为你一痛的时候,妄想就突然间脱落,「迥脱根尘」,在那个当下,那个不生灭心容易体会得到,「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因为那个痛太痛了,所以妄想突然间忘掉,截断妄流,妄想之流突然间停止了,那个时候很多人从那个地方开悟。
我们在修学大乘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掌握一个原则,站在佛菩萨的角度,他的目的是要度化众生。所以从佛菩萨的角度来看是: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佛菩萨引导众生悟入心性的时候,他所针对的根机是广大的,所以你看在经典当中,经常会开出很多很多的法门。《华严经》开出了五十三参,《维摩诘经》有三十二种法门,本经有二十五个圆通。一个医生他不可能只开一种药,因为他要面对很多病人,所以他必须把所有的药都把它现出来,尤其是末法众生,佛菩萨都不在了,佛菩萨应该把很多药都留下来。站在佛菩萨的角度,他是广开方便法门,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味尘”,味尘它不是本来就有的,它要假借因缘才有。要假借什么因缘呢?「要以味时有」,必须要味尘跟舌根相结合,才能够感觉它的存在,它的功能跟前面很像,「其觉不恒一」,既然能觉知的舌根跟所觉知的味尘,是不能经常的合而为一,所以它也是一种生灭性、变化性,对初心来说是不适合当圆通本根的。
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
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以色尘当作所观境,我们很难去通达它的体性,因为它这种影像障闭性的,我们看到这个影像以后,我们很难体会它的本性是空的,很难体会。而我们一个初心的人,又怎么可以以此障闭的体性,来当作修学圆通的本根呢?这样一下子就被障住了,就通不过去了,我们看到一个恶逆的境缘的色尘现前,我们很难说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很难这样去体会的,所以色尘的障闭性是很难去通达的,以色尘当圆通本根是不恰当的。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
请大家打开讲义176页。
色尘不彻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但是站在众生的角度,我们一个生死凡夫的角度,我们的心态是「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我们只能够选择自己需要这一部份来修学,不是所有佛菩萨法门你都要照单全收的,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你一定要一门深入,要找到自己契机的法门来修学,所以你要简择,佛菩萨开示药的时候他不能简择,他平等的把所有法门都留下来。但是我们众生在修学的时候,你不简择你进步就变得很慢。针对一个末法障深慧浅的众生,应该怎么简择呢?首先本经先把六尘简择出去。
味尘不一
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
鼻根它可以通于入息也通于出息,我们入息的时候是从鼻子到丹田,出息是从丹田到鼻子,它通内通外。但有两个问题:第一、「现前无交气」,当入息到尽头的时候,这时候的息会停止,乃至于出息到尽头的时候,这二个息都会暂时的停止。入息的时候,鼻根到丹田会暂时的休息一下,丹田到鼻根也会暂时的休息一下,会有暂时停止的情况,会中断,是第一个问题。第二、「支离匪涉入」,出息跟入息彼此间是支分离异的,它们不能同时存在,有入息就不能有出息,有出息就不能有入息,不能互相摄入,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有它就没有你,有你就没有它。这两个会变化,对我们产生干扰,因为你观出入息,一下子是出息,一下子是入息,所缘境变来变去,相对来说不太稳定,
我们如果以色尘来当回家的路好不好?“色”,色尘,色尘经过我们一念明了心的攀缘以后会产生一种想像,心中的想像跟色尘的结合就变成一种尘垢,色心和合变成一种尘垢,一种心中的影像。这种影像我们依止我们心中的观照力(精了),是不能通达它的体性的,因为这样的色尘它是一种尘垢相,是一种障闭不能通达的。
「棒喝」棒是触尘,喝是声尘,这个地方跟本经有什么差别呢?禅宗它只是引导你一时的开悟,你也不能老是用打的方式,对不对?因为圆通是长时间的修学,长时间修学你要找一个稳定性,但一时的起悟,那么当然这个六尘,有时候有它一定的力量。我们讲解悟跟证悟是不同的,解悟说你开悟了,但是开悟没多久你又忘掉了,那是成就一种善根而已。但是你要让善根相续,要破妄显真,那要常修学(后面会讲),前面的不是不好,重点是它非是常修学,你没办法一辈子去修它的,六尘不是经常有。所以这个地方要简别出去,因为外在的六尘,它的现前不是操之在我,这个地方要简别。
鼻根缺中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钦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