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讲】
钦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钦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舌根不常
我们很多善根的栽培都要透过耳根,吸收很多、很多的法义,但是他提出两个根是不能忽略的:第一个、眼根不能忽略,眼根可以看经典可以看佛像,尤其末法时代,佛陀的法经过整理,因为正法时代没有文字当然不需要眼根,而末法时代很多的法都靠文字记载,所以眼根也是很重要。其次意根,我们修止观的时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依止独头意识去攀缘心中法义的时候,或者心中佛号的时候,你还得要假借意根。意根跟眼根是一个助行,耳根是主要的圆通。这个地方是约着长时间的正行来说,五根是不适合,但是我们在了解当中要知道,其实根尘识,根相对尘来说、相对识来说,它的稳定性是比较高。
身根不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
舌识有漏
我们讲「根、尘、识」,“根”刚好是中间,攀缘六尘创造六识出来。其实我们平心而论,在根尘识当中,六根门头是相对稳定。你看六尘,这个你没办法作主,你不能强迫六尘一天到晚现前,这个你做不到,你在山中修行,你的色声香味触法是不断的变化的,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时候白天有,晚上没有;但六根的话,你可以完全操之在我,见闻嗅尝觉知,它相对是稳定。有人就提倡舍识用根是有道理的,六尘是变化多端,六识是一天到晚干扰你,你以六识为所缘境那你就糟糕了!太躁动,所以六根基本上是不错的。当然在简别中把眼根简别、鼻根也简别、舌根也简别、身根、意根都简别,不过,蕅益大师他提出一个看法,他说:没有错,末法时代的确是「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以耳根为主这倒是真的。
辰三、简六识。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
眼识无定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鼻识有住
智者大师九旬谈妙,解释经体《妙法莲华经》的一个「妙」字,讲了九十天。他开出众生法妙、佛法妙、最后心法妙,他认为心法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心是通于众生法、通于佛法,这一念心通十法界。他说你能够观这一念心性,你就可以在时间上,你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上,你可以知道十法界种种的差别。他说你要知道的所有事情,你都可以从第六意识观出来。
身根跟前面的触尘相同,什么叫相同呢?触尘前面说「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它们两个各非圆觉观,不管是能触的身根,或者是所触的触尘,它们都必须要互相的结合,才能够产生它的作用。如果互相的分离,这两个就互相消失掉,所以它们都不是圆满普遍的觉观,不是一切时的现前。「涯量不冥会」第二个问题,能触的身根它是一个心法,所触的触尘是一个色法,一个有知的心法跟一个无知的色法,两个各有它的界限,不能一切时互相的契会,所以云何获圆通?身根要产生触尘,你要人去碰触你,你不能叫人一天到晚碰触你,这个可能性不大,所以它不适合当初心的本根。
富楼那尊者依止舌根来演说佛法。说法是「弄音文」,那是拨弄音声文字。这样的拨弄音声文字是怎么来的?是「开悟先成者」,那不是一个初心人做得到的,那是富楼那尊者在久远劫以前,早就大开圆解,成就四无碍的辩才,他才有如此的妙用,才能够说法弄音文。所以不是初心能够做到的,也就是说,「名句非无漏」,说法当中诠释的名句,它都是生灭的变化之法,并不是第一义谛的无漏之法,所以当作初心的圆通本根不适合,当做开悟以后的一种妙用是可以的,初心回家的路是不适合。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目犍连尊者他依止意识的妙用,而显现广大的神通,而这神通的来源也不是他因地时修意识观而来的,他是久远劫来早就成就神通,他今生是利用意识来当作显现神通的方便,所以何关法分别?目犍连尊者他显现神通,根本无关于他的意识来分别法尘来作用,他不是把它当作因地修学,他只是把它当作果地上的妙用。一般人是「念缘非离物」,一般人意识去攀缘法尘的时候,是不能离开外在五尘的,都要凭藉外在五尘,那当然会受到外在五尘的干扰。所以身为一个初心来说,是不适合当初心的圆通。我们都知道这个「识」变化多端,我们常说「观心无常」,就是这个意思。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智者大师的『大乘止观』,老人家对这观心法门,观这第六意识是很赞叹的。在整个天台宗的整个体系当中,他在观空假中三观的时候,一心三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它这一念心性其实就是第六意识,就是你这一念生灭心。他认为这个生灭心,你不断用空假中三观去观它,这第六意识就转成不生灭心,所以它的特点是观心。他的意思是说,你不管遇到什么境界,你都不要管,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就观察你的心的起心动念,你观察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我们常说的,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只是个缘生缘灭的毕竟空的体性。即假这一部分天台宗那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天台的假观它把《法华经》的十如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发挥得非常清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
身为舌根它有知味的功能,但是它不是入无端,它不能够没有味尘就产生知的功能,它要有味尘的刺激,知味的功能才能够现前。你看我们舌头平常没有什么滋味的时候就没什么感觉,它必须要有味尘的刺激才能够产生了知的功能。假设味尘消失了,这个舌根也就消失了,所以对初心来说它不恒常现前,当然不是圆通本根。
身识不遍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意识缘物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
「鼻想」就是佛陀使令孙陀罗难陀观察鼻端的白相。我们鼻端哪有白相呢?那是自己想像出来的,我们观想鼻尖的地方有一个白相,然后把心住在那个地方。它是「本权机」,那是佛菩萨的一种善巧的方便,因为这一个人太散乱了。他的目的「只令摄心住」,佛陀的意思只是要让难陀尊者,把散乱之心安住在鼻端之处。既然是安住,就有问题了,「住成心所住」,当初心的人住在鼻端的白相的时候,就有能住的心跟所住的境,既然有能所的对立,那正是一种生灭心,真实的心性是无所住的。所以身为一个有所住,那么坚固有所住的一个初心,又怎么去悟入圆通呢?又怎么能够当圆通本根呢?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
意根杂念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识见」指的是眼识生起见的了别功能,身为一个识,它的生起必须要掺杂根尘识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你眼根必须要掺杂色尘才能够生起见的了别功能,根尘识三和。所以「诘本称非相」,“诘”就是追究它的根本来源,它不是一个真实的体相,它只就是一个根去攀缘尘,产生一种暂时因缘的假象而已,它不是一个不变的真实体相。所以它「自体先无定」,它本身的自体本来就是缘生缘灭,本来就不决定。生为一个生灭变化的眼识又怎么能够当初心的圆通本根呢?我们讲,要回家的路一定要越稳定越好,干扰降到最低,因为我们已经被烦恼耗损太多能量了,所以剩下的善根不多了,用这个当所缘境,又这样的变化是不适当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比方说,假观的十如是怎么观?蕅益大师说,它的妙,妙在哪里?观如是相,十如是里面,如是相是总观,观察内心的相状。我们这一念心跟人事接触的时候,你要看看你起什么相状,你心中生起什么相状?从相状可以看到你内心的体性,你这一个人的根机是一个增上的恶心比较重,增上的恶心他就判作三毒种性,有些人他看到事情他都往坏的地方
「心闻」指的是耳识的了别作用,虽然能够洞察十方无所障碍。普贤菩萨他用听闻的功能,来洞察十方无有障碍,但是他是生于「大因力」。普贤菩萨听闻耳识的功能,能够洞察十方,那是普贤菩萨久远劫来修学「法界观」所成就的。「法界观」就是一心万行,依止一念心而生起万行,一心万行,万行一心,是时空无障碍所成就的,是广大无边的因力。「初心不能入」,这不是一个初心菩萨所能够成就的洞察十方,那是一个佛菩萨的果地妙用,所以云何获圆通?不是一个初心的人能够尝试的。
所以对初心来说是不适合当圆通。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耳识非初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
优婆离尊者受持禁戒没有违犯叫作「持犯」。它主要的功能是约束我们的身业,当然也以可以约束口业,但重点它不能约束意业。所以「非身无所束」,如果不是身业的话它就很难约束了,它这样的功能不能普遍于在身口意三业,云何获圆通?又怎么能够当初心悟入圆通的本根呢?因为它不普遍。
【图三】
“知根”指的是第七意识的意根,第六意识以第七意识为根。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两个是兄弟,有第六意识就有第七意识,有第七意识就有第六意识,它掺杂第六意识的种种杂乱的思想。第七意识的意根在了知法尘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在那边吵,掺杂第六意识杂乱的思想。所以「湛了终无见」,湛了寂静的心识除非你成就禅定,否则很难现前。凡夫的心怎么可能成就湛了寂静的心呢?一定是被妄想一天到晚干扰,所以「想念不可脱」,乱思乱想的第六意识,第七意识是很难脱离它的,在这么多的干扰当中,对一个初心的来说,面对这么多掺杂的乱想,又怎么好去悟入圆通呢?虽然它经常存在,但是干扰多。
] 舌根不常
我们很多善根的栽培都要透过耳根,吸收很多、很多的法义,但是他提出两个根是不能忽略的:第一个、眼根不能忽略,眼根可以看经典可以看佛像,尤其末法时代,佛陀的法经过整理,因为正法时代没有文字当然不需要眼根,而末法时代很多的法都靠文字记载,所以眼根也是很重要。其次意根,我们修止观的时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依止独头意识去攀缘心中法义的时候,或者心中佛号的时候,你还得要假借意根。意根跟眼根是一个助行,耳根是主要的圆通。这个地方是约着长时间的正行来说,五根是不适合,但是我们在了解当中要知道,其实根尘识,根相对尘来说、相对识来说,它的稳定性是比较高。
身根不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
舌识有漏
我们讲「根、尘、识」,“根”刚好是中间,攀缘六尘创造六识出来。其实我们平心而论,在根尘识当中,六根门头是相对稳定。你看六尘,这个你没办法作主,你不能强迫六尘一天到晚现前,这个你做不到,你在山中修行,你的色声香味触法是不断的变化的,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时候白天有,晚上没有;但六根的话,你可以完全操之在我,见闻嗅尝觉知,它相对是稳定。有人就提倡舍识用根是有道理的,六尘是变化多端,六识是一天到晚干扰你,你以六识为所缘境那你就糟糕了!太躁动,所以六根基本上是不错的。当然在简别中把眼根简别、鼻根也简别、舌根也简别、身根、意根都简别,不过,蕅益大师他提出一个看法,他说:没有错,末法时代的确是「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以耳根为主这倒是真的。
辰三、简六识。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
眼识无定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鼻识有住
智者大师九旬谈妙,解释经体《妙法莲华经》的一个「妙」字,讲了九十天。他开出众生法妙、佛法妙、最后心法妙,他认为心法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心是通于众生法、通于佛法,这一念心通十法界。他说你能够观这一念心性,你就可以在时间上,你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上,你可以知道十法界种种的差别。他说你要知道的所有事情,你都可以从第六意识观出来。
身根跟前面的触尘相同,什么叫相同呢?触尘前面说「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它们两个各非圆觉观,不管是能触的身根,或者是所触的触尘,它们都必须要互相的结合,才能够产生它的作用。如果互相的分离,这两个就互相消失掉,所以它们都不是圆满普遍的觉观,不是一切时的现前。「涯量不冥会」第二个问题,能触的身根它是一个心法,所触的触尘是一个色法,一个有知的心法跟一个无知的色法,两个各有它的界限,不能一切时互相的契会,所以云何获圆通?身根要产生触尘,你要人去碰触你,你不能叫人一天到晚碰触你,这个可能性不大,所以它不适合当初心的本根。
富楼那尊者依止舌根来演说佛法。说法是「弄音文」,那是拨弄音声文字。这样的拨弄音声文字是怎么来的?是「开悟先成者」,那不是一个初心人做得到的,那是富楼那尊者在久远劫以前,早就大开圆解,成就四无碍的辩才,他才有如此的妙用,才能够说法弄音文。所以不是初心能够做到的,也就是说,「名句非无漏」,说法当中诠释的名句,它都是生灭的变化之法,并不是第一义谛的无漏之法,所以当作初心的圆通本根不适合,当做开悟以后的一种妙用是可以的,初心回家的路是不适合。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目犍连尊者他依止意识的妙用,而显现广大的神通,而这神通的来源也不是他因地时修意识观而来的,他是久远劫来早就成就神通,他今生是利用意识来当作显现神通的方便,所以何关法分别?目犍连尊者他显现神通,根本无关于他的意识来分别法尘来作用,他不是把它当作因地修学,他只是把它当作果地上的妙用。一般人是「念缘非离物」,一般人意识去攀缘法尘的时候,是不能离开外在五尘的,都要凭藉外在五尘,那当然会受到外在五尘的干扰。所以身为一个初心来说,是不适合当初心的圆通。我们都知道这个「识」变化多端,我们常说「观心无常」,就是这个意思。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智者大师的『大乘止观』,老人家对这观心法门,观这第六意识是很赞叹的。在整个天台宗的整个体系当中,他在观空假中三观的时候,一心三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它这一念心性其实就是第六意识,就是你这一念生灭心。他认为这个生灭心,你不断用空假中三观去观它,这第六意识就转成不生灭心,所以它的特点是观心。他的意思是说,你不管遇到什么境界,你都不要管,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就观察你的心的起心动念,你观察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我们常说的,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只是个缘生缘灭的毕竟空的体性。即假这一部分天台宗那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天台的假观它把《法华经》的十如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发挥得非常清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
身为舌根它有知味的功能,但是它不是入无端,它不能够没有味尘就产生知的功能,它要有味尘的刺激,知味的功能才能够现前。你看我们舌头平常没有什么滋味的时候就没什么感觉,它必须要有味尘的刺激才能够产生了知的功能。假设味尘消失了,这个舌根也就消失了,所以对初心来说它不恒常现前,当然不是圆通本根。
身识不遍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意识缘物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
「鼻想」就是佛陀使令孙陀罗难陀观察鼻端的白相。我们鼻端哪有白相呢?那是自己想像出来的,我们观想鼻尖的地方有一个白相,然后把心住在那个地方。它是「本权机」,那是佛菩萨的一种善巧的方便,因为这一个人太散乱了。他的目的「只令摄心住」,佛陀的意思只是要让难陀尊者,把散乱之心安住在鼻端之处。既然是安住,就有问题了,「住成心所住」,当初心的人住在鼻端的白相的时候,就有能住的心跟所住的境,既然有能所的对立,那正是一种生灭心,真实的心性是无所住的。所以身为一个有所住,那么坚固有所住的一个初心,又怎么去悟入圆通呢?又怎么能够当圆通本根呢?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
意根杂念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识见」指的是眼识生起见的了别功能,身为一个识,它的生起必须要掺杂根尘识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你眼根必须要掺杂色尘才能够生起见的了别功能,根尘识三和。所以「诘本称非相」,“诘”就是追究它的根本来源,它不是一个真实的体相,它只就是一个根去攀缘尘,产生一种暂时因缘的假象而已,它不是一个不变的真实体相。所以它「自体先无定」,它本身的自体本来就是缘生缘灭,本来就不决定。生为一个生灭变化的眼识又怎么能够当初心的圆通本根呢?我们讲,要回家的路一定要越稳定越好,干扰降到最低,因为我们已经被烦恼耗损太多能量了,所以剩下的善根不多了,用这个当所缘境,又这样的变化是不适当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比方说,假观的十如是怎么观?蕅益大师说,它的妙,妙在哪里?观如是相,十如是里面,如是相是总观,观察内心的相状。我们这一念心跟人事接触的时候,你要看看你起什么相状,你心中生起什么相状?从相状可以看到你内心的体性,你这一个人的根机是一个增上的恶心比较重,增上的恶心他就判作三毒种性,有些人他看到事情他都往坏的地方
「心闻」指的是耳识的了别作用,虽然能够洞察十方无所障碍。普贤菩萨他用听闻的功能,来洞察十方无有障碍,但是他是生于「大因力」。普贤菩萨听闻耳识的功能,能够洞察十方,那是普贤菩萨久远劫来修学「法界观」所成就的。「法界观」就是一心万行,依止一念心而生起万行,一心万行,万行一心,是时空无障碍所成就的,是广大无边的因力。「初心不能入」,这不是一个初心菩萨所能够成就的洞察十方,那是一个佛菩萨的果地妙用,所以云何获圆通?不是一个初心的人能够尝试的。
所以对初心来说是不适合当圆通。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耳识非初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
优婆离尊者受持禁戒没有违犯叫作「持犯」。它主要的功能是约束我们的身业,当然也以可以约束口业,但重点它不能约束意业。所以「非身无所束」,如果不是身业的话它就很难约束了,它这样的功能不能普遍于在身口意三业,云何获圆通?又怎么能够当初心悟入圆通的本根呢?因为它不普遍。
【图三】
“知根”指的是第七意识的意根,第六意识以第七意识为根。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两个是兄弟,有第六意识就有第七意识,有第七意识就有第六意识,它掺杂第六意识的种种杂乱的思想。第七意识的意根在了知法尘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在那边吵,掺杂第六意识杂乱的思想。所以「湛了终无见」,湛了寂静的心识除非你成就禅定,否则很难现前。凡夫的心怎么可能成就湛了寂静的心呢?一定是被妄想一天到晚干扰,所以「想念不可脱」,乱思乱想的第六意识,第七意识是很难脱离它的,在这么多的干扰当中,对一个初心的来说,面对这么多掺杂的乱想,又怎么好去悟入圆通呢?虽然它经常存在,但是干扰多。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钦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