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钦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钦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看经文: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色蕴跟受蕴这两个跟你今生都没有太多关系,主要是前生,这两个都是跟前生的业力,但是想蕴就不一样了,想蕴跟你今生就有关系了。我们看第三。而想蕴在五蕴当中、在我们生命当中,是最有代表性的,对我们来生的影响也最大了,这个想蕴特别要注意了。
这地方告诉了我们两个真相,第一个、我们本来是没有任何相状的,第二个,由于我们在某一个时空的一念妄动,所以造了很多很多的业,这个业成熟了,就暂时地出现你现在这个样子。这个就是色蕴是这么回事,就是空假中三观,第一个,从空观照了心性的本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假观,看到我们心性的作用,所谓的循业发现,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业力去发现你的相貌。当然,这个地方的意思,我举个例子。比方说,我去年有一天在回我的房间的时候,我开门,不小心,门撞到我的头上,现在这还有一个痕迹,撞了一个包,在这里,肿很大。我问大家一个问题,问大家一个因缘观,我这个包从什么地方来?你说,诶,门给我的,门撞到。门里面没有包啊,它是一个木头啊,木头怎么会长出包呢?你说,诶,这个是从你的头上长出来的。那我头上长出来,要是没有门来撞我的话,我也不会头上长出这个包啊。那我问你,当门跟我的头接触的时候,把这个包创造出来了,头上这个包创造出来,这个包从什么地方来?诸位想过吗?不是从门,也不是从头,答案是——觅之了不可得。只就是我在某一生的业力成熟了。所以你业力成熟的时候就出现了,叫循业发现。
在家居士可能感觉不出来,因为你们各有各的生活,你看我们出了家、到僧团,我们佛学院二十几个学生,我们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二十几年前,感受良深,真地感受良深。在一个僧团里面,大家吃同样的饭菜,穿同样的衣服,一个房间小小的、住六个人,住同样的地方,熬了三年。我们受用同样的环境,但是有些人三年活得快快乐乐,有些人三年活得苦苦恼恼。为什么?同样的环境,穿同样的衣服,上同样的课,你说外境可以决定我们的快乐,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各人的福报不同。所以我们遇到事情你感到很痛苦,你不是去责怪别人。你责怪别人,你是业上加业,那糟糕了,恶性循环。你要去忏悔。跟他没有关系,你要相信这个真理,你痛苦的时候跟别人是完全没有关系。如果你要心外求法,你的人生就没完没了。你过去的错误产生痛苦,又带动你现在的错误,那你就堕入这种轮回的恶性循环,你什么时候跳出来呢?所以,你遇到痛苦的时候,你要想这个是我个人的循业发现,这个时候你的业才从此中断了,才能够真实地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业到这个时候STOP(中断),结束了,不要相续下去,不要恶性循环。所以感受是跟你的业力有关系。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所以这个地方讲,即空即假即中。观照我们一念心性的时候,观即空的时候——是本来没有感受;即假呢,因为有根尘的因缘的接触,就把感受的相状给显现出来;那么即中——空有同时,空有无碍。我们的感受也是跟色蕴是很相似的,完全跟你的业力有关系。诸位要知道一个事情,当你看到某一个人,你起快乐的感受,你跟他之间有善业的因缘,一定是善业的因缘。跟他没有关系,跟你有关系,你自己有关系。佛教的根本思想都是莫向外求。其实,你今生遇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你今生会有多大的快乐、你有多大的痛苦,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完全没有关系,别人只是一个助缘,他顶多是刺激你的业力显现出来,他只是助缘。你看到某一个人你感到痛苦,跟他也没有关系,那是你过去生有某一方面的罪业。这叫循业发现。
本来无一物,那感受是怎么来的呢?看第二段,看假观: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所以,佛陀讲因缘法,他喜欢用“无故”,就是它没有一个生起的处所,它只就是在某一个因缘当中的一念妄动,使令我们左右两个手掌在虚空当中互相摩擦。互相摩擦这两个手掌比喻什么呢?一个六根,一个六尘。六根跟六尘两个相互碰撞,就从根尘的碰撞当中产生了“涩滑冷热诸相”。蕅益大师的解释,他说,“涩”是三恶道的苦受,“滑”是人天道的乐受,“冷”是二乘的孤寂之受,孤单的、寂静的受,“热”是菩萨的法喜、荣耀之受,产生了十法界的各式各样的感受,就是因为众生有根尘的碰撞。
戊三、明想蕴即藏性。
那么我们本来是没有的,那是怎么有的呢?看如实不空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这个“其人无故”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说他是无缘无故的,“不动目睛”就是说我们的眼睛啊,我们正常眼睛是眨来眨去的,这个人突然间对某件事情产生执着,他的眼睛就用瞪的,就不眨眼睛了。那么从本经的意思,这个譬喻的意思就是说,“不动目睛”就是说这个人开始,仁者心动,一念妄动。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这个人突然间动了一念的攀缘心,动了攀缘心以后呢,瞪以发劳,他又相续地去想象、去执取,就产生了烦恼。瞪已发劳就是这个人产生烦恼,可能是贪爱他、或者是特别地厌恶他,总而言之,爱憎取舍的对立的思考出现了,瞪以发劳。那么有烦恼以后就造业了,则于虚空,别见狂花,造了很多很多的业力,最后就出现了很多的狂乱非相,就招感了三界的果报,就出现我们这个样子,就在清净本然当中,我们过去生看到了某一个人、或者说出现某一件事情,然后仁者心动,可能动了一个善念,去造了一个善业,你今生长得特别的庄严,也可能你动了一个恶念,去造了罪业,今生长得就普普通通。总而言之,业力就是仁者心动、去造业,而出现的。所以讲,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假入空,我们遇到事情是先从假相当中带回空性。那么佛陀讲出一个譬喻,他说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人以“清净目”,这个眼睛是健康的,它可以看清楚任何的东西。健康的眼睛去观察晴朗光明的虚空,这个所观的境也是晴朗光明的。所以健康的眼睛去看晴朗的虚空,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唯一晴虚,迥无所有——看到的结果是万里晴空、没有任何的乌云。那么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比喻我们众生的一念心性是本来没有这个色蕴。你现在是一个男人的相状或者是一个女人的相状,是你本来有的吗?不是,那是后来的业力的因缘才显现的,你本来不是这个样子。你说,诶,我今天这个样子,那我把生命回归到原点,我们把生命归零的时候,那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唯一晴虚,迥无所有”,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都不是,是离一切相,简单地讲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个是很重要的思考,因为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所以生命才可以重新捏造。如果说我们的相貌本来就是这样,那糟糕了,本来就是这样,就是它有实体喽,你不管怎么修行,它就没办法改变了。
所以,我们的本来面目是“唯一晴虚,迥无所有”,所以你现在的相状也只是你过去生在某一个空间、某一个时间,你曾经造了某一个业,在阿赖耶识当中很多很多的业,其中某一个小业它成熟了,它成熟以后从阿赖耶识的藏识海中冒出来了,就变成你这个样子。跟你的过去生、或者是过去生的过去生的某一生的某一个业力有关系,你的本来面目不是这个样子的,那只是一个因缘和合所出现的一个暂时的假相。
我们再看第二段,感受,戊二、明受蕴即藏性。
佛法对于色法的看法是这样子的,它是没头没尾,只就是在当下的一个暂时的假相。但是这个假相你好好利用,它会创造广大的功德;这个假相你一旦执取,它就把你带入生死轮回。所以,大乘佛法对于假相的看法是说,它是众惑之门,但是它也是众妙之门。你轮回生死是靠这个假相来的,因为你执着它嘛;但是成就无上菩提也得靠它,你要靠你的色身来拜佛,靠色身来布施、持戒。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色蕴的相状是虚妄的,但是它的本性是菩提性。大乘佛法看问题是比较中道的,它不像凡夫的完全的执着,它也不像二乘人完全地排斥,它是中道的思想。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所以他讲“其人无故”,这个地方就是说虚妄的假相是没有根源的。佛陀讲出一个虚空的花,他说虚空的花是怎么来的呢?虚空本来没有花,我们眼睛有毛病,长了一个所谓的“翳”,眼睛有毛病,我们看到虚空有花。好,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阿难,你认为虚空的花是怎么来的呢?你说它从虚空而来,虚空不可能长出花;你说我眼睛有毛病,说从眼睛中来,但是眼睛也不可能有花。但是你眼睛有毛病跟虚空结合的碰撞当下,就把花创造出来。我们的色身亦复如是,只能够说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只能够这样讲。就是业力成熟了,它表现出来。等到有一天,支持你这个色蕴的业力、这个能量释放完了以后,你就觅之了不可得,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说,几十年后我释净界这个相状跑哪里去了呢?回到空性去了。我从空性中来,也回到空性中去,我又出现另外一个相状。这个就是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前面的色蕴完全是物质,这以下的受想行识这四个蕴就讲到内心的世界,这是一个心法,只是从粗细的角度安立了四个法,都是一个明了性的心法。我们先看最初的感受。感受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当下第一个出来的一种直觉的反应。他说,阿难,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受蕴是怎么回事呢?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双手双脚是安稳快乐,乃至于整个身体调和顺适。他这个时候呢,忽如忘生,性无违顺,他已经忘掉自己身体的存在了,也就是说,他这个时候是没有感受的,“性无违顺”,他这个时候也没有顺的乐受,也没有违背的苦受。那么这个地方跟前面的观念一样,就是说,我们今生有很多很多的快乐的感受,有很多很多的痛苦的感受,但是,我们的本性是没有任何感受的,这个地方很重要。
我们在产生快乐跟痛苦感受的时候
] 看经文: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色蕴跟受蕴这两个跟你今生都没有太多关系,主要是前生,这两个都是跟前生的业力,但是想蕴就不一样了,想蕴跟你今生就有关系了。我们看第三。而想蕴在五蕴当中、在我们生命当中,是最有代表性的,对我们来生的影响也最大了,这个想蕴特别要注意了。
这地方告诉了我们两个真相,第一个、我们本来是没有任何相状的,第二个,由于我们在某一个时空的一念妄动,所以造了很多很多的业,这个业成熟了,就暂时地出现你现在这个样子。这个就是色蕴是这么回事,就是空假中三观,第一个,从空观照了心性的本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假观,看到我们心性的作用,所谓的循业发现,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业力去发现你的相貌。当然,这个地方的意思,我举个例子。比方说,我去年有一天在回我的房间的时候,我开门,不小心,门撞到我的头上,现在这还有一个痕迹,撞了一个包,在这里,肿很大。我问大家一个问题,问大家一个因缘观,我这个包从什么地方来?你说,诶,门给我的,门撞到。门里面没有包啊,它是一个木头啊,木头怎么会长出包呢?你说,诶,这个是从你的头上长出来的。那我头上长出来,要是没有门来撞我的话,我也不会头上长出这个包啊。那我问你,当门跟我的头接触的时候,把这个包创造出来了,头上这个包创造出来,这个包从什么地方来?诸位想过吗?不是从门,也不是从头,答案是——觅之了不可得。只就是我在某一生的业力成熟了。所以你业力成熟的时候就出现了,叫循业发现。
在家居士可能感觉不出来,因为你们各有各的生活,你看我们出了家、到僧团,我们佛学院二十几个学生,我们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二十几年前,感受良深,真地感受良深。在一个僧团里面,大家吃同样的饭菜,穿同样的衣服,一个房间小小的、住六个人,住同样的地方,熬了三年。我们受用同样的环境,但是有些人三年活得快快乐乐,有些人三年活得苦苦恼恼。为什么?同样的环境,穿同样的衣服,上同样的课,你说外境可以决定我们的快乐,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各人的福报不同。所以我们遇到事情你感到很痛苦,你不是去责怪别人。你责怪别人,你是业上加业,那糟糕了,恶性循环。你要去忏悔。跟他没有关系,你要相信这个真理,你痛苦的时候跟别人是完全没有关系。如果你要心外求法,你的人生就没完没了。你过去的错误产生痛苦,又带动你现在的错误,那你就堕入这种轮回的恶性循环,你什么时候跳出来呢?所以,你遇到痛苦的时候,你要想这个是我个人的循业发现,这个时候你的业才从此中断了,才能够真实地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业到这个时候STOP(中断),结束了,不要相续下去,不要恶性循环。所以感受是跟你的业力有关系。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所以这个地方讲,即空即假即中。观照我们一念心性的时候,观即空的时候——是本来没有感受;即假呢,因为有根尘的因缘的接触,就把感受的相状给显现出来;那么即中——空有同时,空有无碍。我们的感受也是跟色蕴是很相似的,完全跟你的业力有关系。诸位要知道一个事情,当你看到某一个人,你起快乐的感受,你跟他之间有善业的因缘,一定是善业的因缘。跟他没有关系,跟你有关系,你自己有关系。佛教的根本思想都是莫向外求。其实,你今生遇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你今生会有多大的快乐、你有多大的痛苦,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完全没有关系,别人只是一个助缘,他顶多是刺激你的业力显现出来,他只是助缘。你看到某一个人你感到痛苦,跟他也没有关系,那是你过去生有某一方面的罪业。这叫循业发现。
本来无一物,那感受是怎么来的呢?看第二段,看假观: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所以,佛陀讲因缘法,他喜欢用“无故”,就是它没有一个生起的处所,它只就是在某一个因缘当中的一念妄动,使令我们左右两个手掌在虚空当中互相摩擦。互相摩擦这两个手掌比喻什么呢?一个六根,一个六尘。六根跟六尘两个相互碰撞,就从根尘的碰撞当中产生了“涩滑冷热诸相”。蕅益大师的解释,他说,“涩”是三恶道的苦受,“滑”是人天道的乐受,“冷”是二乘的孤寂之受,孤单的、寂静的受,“热”是菩萨的法喜、荣耀之受,产生了十法界的各式各样的感受,就是因为众生有根尘的碰撞。
戊三、明想蕴即藏性。
那么我们本来是没有的,那是怎么有的呢?看如实不空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这个“其人无故”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说他是无缘无故的,“不动目睛”就是说我们的眼睛啊,我们正常眼睛是眨来眨去的,这个人突然间对某件事情产生执着,他的眼睛就用瞪的,就不眨眼睛了。那么从本经的意思,这个譬喻的意思就是说,“不动目睛”就是说这个人开始,仁者心动,一念妄动。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这个人突然间动了一念的攀缘心,动了攀缘心以后呢,瞪以发劳,他又相续地去想象、去执取,就产生了烦恼。瞪已发劳就是这个人产生烦恼,可能是贪爱他、或者是特别地厌恶他,总而言之,爱憎取舍的对立的思考出现了,瞪以发劳。那么有烦恼以后就造业了,则于虚空,别见狂花,造了很多很多的业力,最后就出现了很多的狂乱非相,就招感了三界的果报,就出现我们这个样子,就在清净本然当中,我们过去生看到了某一个人、或者说出现某一件事情,然后仁者心动,可能动了一个善念,去造了一个善业,你今生长得特别的庄严,也可能你动了一个恶念,去造了罪业,今生长得就普普通通。总而言之,业力就是仁者心动、去造业,而出现的。所以讲,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假入空,我们遇到事情是先从假相当中带回空性。那么佛陀讲出一个譬喻,他说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人以“清净目”,这个眼睛是健康的,它可以看清楚任何的东西。健康的眼睛去观察晴朗光明的虚空,这个所观的境也是晴朗光明的。所以健康的眼睛去看晴朗的虚空,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唯一晴虚,迥无所有——看到的结果是万里晴空、没有任何的乌云。那么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比喻我们众生的一念心性是本来没有这个色蕴。你现在是一个男人的相状或者是一个女人的相状,是你本来有的吗?不是,那是后来的业力的因缘才显现的,你本来不是这个样子。你说,诶,我今天这个样子,那我把生命回归到原点,我们把生命归零的时候,那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唯一晴虚,迥无所有”,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都不是,是离一切相,简单地讲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个是很重要的思考,因为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所以生命才可以重新捏造。如果说我们的相貌本来就是这样,那糟糕了,本来就是这样,就是它有实体喽,你不管怎么修行,它就没办法改变了。
所以,我们的本来面目是“唯一晴虚,迥无所有”,所以你现在的相状也只是你过去生在某一个空间、某一个时间,你曾经造了某一个业,在阿赖耶识当中很多很多的业,其中某一个小业它成熟了,它成熟以后从阿赖耶识的藏识海中冒出来了,就变成你这个样子。跟你的过去生、或者是过去生的过去生的某一生的某一个业力有关系,你的本来面目不是这个样子的,那只是一个因缘和合所出现的一个暂时的假相。
我们再看第二段,感受,戊二、明受蕴即藏性。
佛法对于色法的看法是这样子的,它是没头没尾,只就是在当下的一个暂时的假相。但是这个假相你好好利用,它会创造广大的功德;这个假相你一旦执取,它就把你带入生死轮回。所以,大乘佛法对于假相的看法是说,它是众惑之门,但是它也是众妙之门。你轮回生死是靠这个假相来的,因为你执着它嘛;但是成就无上菩提也得靠它,你要靠你的色身来拜佛,靠色身来布施、持戒。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色蕴的相状是虚妄的,但是它的本性是菩提性。大乘佛法看问题是比较中道的,它不像凡夫的完全的执着,它也不像二乘人完全地排斥,它是中道的思想。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所以他讲“其人无故”,这个地方就是说虚妄的假相是没有根源的。佛陀讲出一个虚空的花,他说虚空的花是怎么来的呢?虚空本来没有花,我们眼睛有毛病,长了一个所谓的“翳”,眼睛有毛病,我们看到虚空有花。好,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阿难,你认为虚空的花是怎么来的呢?你说它从虚空而来,虚空不可能长出花;你说我眼睛有毛病,说从眼睛中来,但是眼睛也不可能有花。但是你眼睛有毛病跟虚空结合的碰撞当下,就把花创造出来。我们的色身亦复如是,只能够说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只能够这样讲。就是业力成熟了,它表现出来。等到有一天,支持你这个色蕴的业力、这个能量释放完了以后,你就觅之了不可得,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说,几十年后我释净界这个相状跑哪里去了呢?回到空性去了。我从空性中来,也回到空性中去,我又出现另外一个相状。这个就是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前面的色蕴完全是物质,这以下的受想行识这四个蕴就讲到内心的世界,这是一个心法,只是从粗细的角度安立了四个法,都是一个明了性的心法。我们先看最初的感受。感受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当下第一个出来的一种直觉的反应。他说,阿难,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受蕴是怎么回事呢?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双手双脚是安稳快乐,乃至于整个身体调和顺适。他这个时候呢,忽如忘生,性无违顺,他已经忘掉自己身体的存在了,也就是说,他这个时候是没有感受的,“性无违顺”,他这个时候也没有顺的乐受,也没有违背的苦受。那么这个地方跟前面的观念一样,就是说,我们今生有很多很多的快乐的感受,有很多很多的痛苦的感受,但是,我们的本性是没有任何感受的,这个地方很重要。
我们在产生快乐跟痛苦感受的时候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钦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