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料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山中料石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眼见着赵括率领着修整好的赵军中军主力,浩浩荡荡地开进楚国境内,眼睁睁地看着赵军对楚国形成了东西对进,两面夹击的态势。
若是白起在此,见着关外赵军围而不攻,攻而不胜,败而不退的模样,一定会想到赵国肯定会在其他地方动手脚,而以如今秦国的地盘,很容易便会想到巴蜀的问题,自然也就不会被赵军轻易给偷袭了。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
当然,十五万大军也并没有一直就这么拖拖拉拉地前进,在占据了楚国第一座城池,亲眼见到楚国确切的情况之后,赵括便大手一挥,将麾下大军再度一分为二:十万主力大军继续跟随着自己向楚国内陆挺进,五万精锐脱离大部队,携带大量补给,直入剑阁,汇合李牧所部,打通入蜀的通道。
需知,即便是赵括在系统加持下,也堪堪略略胜过白起两次。一次是长平之战用民壮代替精兵阴了白起一把,另一次则是在系统作弊下,从义渠绕道函谷关,给白起背后来了一下狠的。
而随着救民水火的消息传开,楚境之内的城池,尤其是秦军占领地,不仅仅是望风而降,简直如同大旱之盼甘霖般地盼望着赵军的到来。因为,那是妻儿老小生的希望!
天下苦秦久矣!
以前是秦国,现在嘛,显然赵国是个很好的方向。尤其是景家,在赵王宫中有一位妃子,还是最先入宫的那种,据说赵王还颇为疼爱。也正因此,景家一跃而成为了楚国众多贵族与赵王之间的纽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屈、景、昭三姓之首。
如此分配兵力,显然与李牧的想法背道而驰。
于是乎,楚国的朝堂虽然没有发生激烈争吵,却也各自分成了两派。
最重要的是,赵括对于“君为轻、民为重”的观念已经深入了每个赵军将领,乃至士卒的心中
如此文化背景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蚕食的办法,一点点的让楚民看到赵国的诚意与赵民的生活提升,逐步地接受赵国的思想。但这显然不是赵括所喜欢的,快速、强劲才是赵括的风格。
但实际上,在赵括的心中,也同样认为巴蜀较之楚地更为重要。但不同的是,赵括清楚地知道楚人可能带来的危险: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语,对于赵括而言,听得不要太熟!
夺回来?!
如今虽无项燕之名,但谁又知,会不会出现个屈燕,昭燕呢?毕竟据楚国朝堂上传来的情报,楚王手中仍有八千大军,虽然是从上蔡战场上“逃”回来的,但能够突围而出,已经证明了他们的战力并不比一般
更令人颇为无奈的是,楚国最后的一点家底几乎全部都掌握在了躺平派的手中,而投效派的手中,除了土地和些许钱粮之外,他们似乎已经一无所有。
很快,赵军南下救民的消息被传遍楚境。
既然秦军无备,那便是最佳的动手机会,占剑阁、抢古道、入川中便是李牧所想做到的三部曲。
但,用赵括的话来说,土地是可以打下来的,钱粮也是可以抢过来的嘛!很明显,赵括要得就是楚王手中那最后的战力,以及偌大的楚国土地上万千百姓的民心。
原因也很简单,函谷关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还有义渠草原可以直入关中;陈都、安陆再险也可围而徐徐图之,实在不行,断其粮秣,困他一两年也就不占自溃了。
另一派则是以屈、景、昭三姓为首,为投效派!大多为楚国世袭的大贵族们,不甘心随着楚国的衰败而堕落,但他们更知道楚国这条船沉没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他们急于寻找、跳槽到另一艘船上。
但要知道,即便是胜,第一次长平之战赵国也付出了近乎三十万大军的损失,而第二次的函谷之战,魏国的损失更是倍于秦军,虽胜亦是小胜而已。
人屠之名,果不欺我也!
当年楚国占领吴越之时,就没少为收拢民心下功夫,而历史上始皇帝南征,耗费如此长的时间,也跟南方文化的安土重迁的家国观念不无关系。
凭什么?
而从轻松夺取郢都的过程来看,秦军尚未接到前线败北的消息,否则秦军要么收缩、要么防御,当不至于如此懈怠。
敌人来了有精锐的赵军,朋友来了有足量的粮秣。
看着满目疮痍的城池与饿骨如柴的百姓,李牧咬了咬牙,当即决定将并不算多的军粮拿出来,救济灾民!
没有丝毫的耽搁,仅仅稍稍修整了一个中午,一万多陷阵大军便又继续踏上了征伐的道路,沿着秦军进击楚国的道路,一步一步迈向秦国最后的心脏,挖干秦国最后的战争潜力。
赵括的主力大军也在修整了整整七日之后,随即向着楚国境内开拔,因为收到李牧的急信的缘故,赵括不仅带着十五万精锐大军,更是带上来了足量的粮食和从河内、邯郸送来的原本要在三晋之地任职的官员。
毕竟,堡垒总是从内部更容易瓦解。
然而,这一切或许,都随着老秦王的离开而变得不可能。即便老秦王留下了白起,子楚还敢用他吗?
如今在空荡的郢都城中,李牧正一面施粥安抚百姓,一面开始了新的战略部署。
楚国的朝臣们,甚至没有想过派哪怕一只百人队,甚至哪怕是一只斥候队伍,去试探下安陆城中赵军的成色如何,甚至连其兵力多寡都不曾知晓。
一派以楚王为首,为躺平派!虽对楚国仍有千般不舍、万点卷恋,却也自知无力回天,更不愿屈膝仰赵国之鼻息而活,遂趁着赵军尚未打来,流连于丝竹歌舞,沉浸在窈窕楚腰之间,及时行乐!
没有楚王预想中的问责夺权的戏码,当然这也跟大部分的贵族已经战死在战场有关,而剩下的贵族,包括袭爵的新晋贵族们,却也没有因此大败而发难。尤其是在他们得知安陆城已经落入赵军手中之后。
之所以李牧敢以军粮分食百姓,一方面是城中已无太多的百姓,大军虽突袭而来,所带的粮草倒也还算充沛,维持一时倒也问题不大;
西面陈都的屏障安陆城,这个秦军打了经年也未能打下的重镇,轻而易举地便落入了赵军的手中。
虽然楚王也好,楚国的大小贵族也罢,没少压榨楚国的百姓,但楚文化中传统的家国观念还是在百姓之中深深扎根,千好万好,没有自己的家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而此时的秦军也已经抵达函谷关,正一面与关外的王樯所部对峙,一面加紧着函谷关的防御,丝毫没有察觉到老家即将被偷的危险。
很明显,在李牧的眼中秦国的威胁远大于楚国,甚至可以说李牧从来就没有将楚国放在眼中。若以赵括所提之三关排序,李牧甚至认为巴蜀之难更在函谷之上,为三者之冠也。
于是,楚国上下,上至文武大臣,功勋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庶民百姓,似乎都已经预料到了楚国的未来,已经不再掌握在楚国自己的手中了。
就凭王上刚刚从战场上带回来的丢盔弃甲、士气全无的八千战兵吗?或是凭着陈都之内毫无战斗经验的万户百姓?还是一个个胸有万千山河,手无缚鸡之力的大夫贵族们?
另一方面这也是有赵国强悍的国力底子在后面支撑着他,毕竟数十万大军出动,所耗费军粮已经是个天文数字,若非赵国如今已拥有九郡之地,殊难支撑。www.banweishuwu.com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郢都,作为连接秦楚的支点,东可攻楚,西可入川,必须占住,随即令七千大军驻扎城中,修复防御工事,谨防秦军复攻。
当然,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一封封投诚与赞颂的书简,用最华丽的辞藻修饰着,更以最好的丹朱混着人血碾成的墨,缓缓写在了精美的绢布之上。又被景家之人以赵国尹妃族人之名,给送到了正在行军的赵括的跟前。
同时另外两只大军,其中一万陷阵大军由自己亲自率领,过午之后便再度行军,直插剑阁险关;另外一只三千人马,修整一日,于次日往东面而去,目标直指安陆城。
可惜的是,如今的赵国似乎并没有想要接纳这些脑满肠肥的楚国贵族的意思,而赵王对尹(景)妃颇为疼爱的传言似乎也并不怎么真实,即便是有着外戚之名的景家,赵王也未能给出什么优厚的投诚条件。
函谷关的战斗依旧在继续着,司马错忙着在城头之上调兵遣将,秦王也在关中精舍中自怨自艾,而楚王的八千多大军也悄悄赶回了楚国陈都之中。
随着赈灾的消息传开,几乎整个秦军占领区的百姓都悄悄地向着郢都集中了来,甚至在楚国境内的不少百姓也问讯向着赵国所占城池进发,这一波无声的宣传直接令赵军的声名拉满,楚国境内再无人愿、亦无人可阻挡赵军的脚步。却也令后续赶到的赵括是痛并快乐了起来。
当然,若是白起在此,即便是败,白起也能将主力给秦王带回来,甚至又或许秦军根本不会遭遇如此败绩呢!
唯独这巴蜀之地,无论从关中还是从楚地,想要入川都是千难万难,几乎处处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更要命的是,巴蜀自古便如同独立与华夏之地,虽有文化之交融,却又自成一派,兼之沃土良田遍地,根本无惧大军封锁。
所以,自打接受任务以来,李牧便将入川作为首要解决的难题。
就这样,赵括所率大军,一路南下,一路发粮。一边发粮,一边接收城池;一面接收城池,一面就着手恢复民生。
东面,赵国大将田单已经带着数万大军将吴越之地割离,数万大军更是大摇大摆地就想着楚境伸出挺进;
尽管李牧开仓放粮的举动为赵军入境做好了极好的铺垫,但赵括仍然能够感受到空气中的敌对气氛。而此时,若是有楚国内部的贵族代为管理和传达,相信收拢民心的工作能够事半而功倍。
更何况即便是始皇帝,如此英明神武之人,却也在楚地吃了亏,十数万秦兵被一个项燕给留在了楚地。
] 眼见着赵括率领着修整好的赵军中军主力,浩浩荡荡地开进楚国境内,眼睁睁地看着赵军对楚国形成了东西对进,两面夹击的态势。
若是白起在此,见着关外赵军围而不攻,攻而不胜,败而不退的模样,一定会想到赵国肯定会在其他地方动手脚,而以如今秦国的地盘,很容易便会想到巴蜀的问题,自然也就不会被赵军轻易给偷袭了。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
当然,十五万大军也并没有一直就这么拖拖拉拉地前进,在占据了楚国第一座城池,亲眼见到楚国确切的情况之后,赵括便大手一挥,将麾下大军再度一分为二:十万主力大军继续跟随着自己向楚国内陆挺进,五万精锐脱离大部队,携带大量补给,直入剑阁,汇合李牧所部,打通入蜀的通道。
需知,即便是赵括在系统加持下,也堪堪略略胜过白起两次。一次是长平之战用民壮代替精兵阴了白起一把,另一次则是在系统作弊下,从义渠绕道函谷关,给白起背后来了一下狠的。
而随着救民水火的消息传开,楚境之内的城池,尤其是秦军占领地,不仅仅是望风而降,简直如同大旱之盼甘霖般地盼望着赵军的到来。因为,那是妻儿老小生的希望!
天下苦秦久矣!
以前是秦国,现在嘛,显然赵国是个很好的方向。尤其是景家,在赵王宫中有一位妃子,还是最先入宫的那种,据说赵王还颇为疼爱。也正因此,景家一跃而成为了楚国众多贵族与赵王之间的纽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屈、景、昭三姓之首。
如此分配兵力,显然与李牧的想法背道而驰。
于是乎,楚国的朝堂虽然没有发生激烈争吵,却也各自分成了两派。
最重要的是,赵括对于“君为轻、民为重”的观念已经深入了每个赵军将领,乃至士卒的心中
如此文化背景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蚕食的办法,一点点的让楚民看到赵国的诚意与赵民的生活提升,逐步地接受赵国的思想。但这显然不是赵括所喜欢的,快速、强劲才是赵括的风格。
但实际上,在赵括的心中,也同样认为巴蜀较之楚地更为重要。但不同的是,赵括清楚地知道楚人可能带来的危险: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语,对于赵括而言,听得不要太熟!
夺回来?!
如今虽无项燕之名,但谁又知,会不会出现个屈燕,昭燕呢?毕竟据楚国朝堂上传来的情报,楚王手中仍有八千大军,虽然是从上蔡战场上“逃”回来的,但能够突围而出,已经证明了他们的战力并不比一般
更令人颇为无奈的是,楚国最后的一点家底几乎全部都掌握在了躺平派的手中,而投效派的手中,除了土地和些许钱粮之外,他们似乎已经一无所有。
很快,赵军南下救民的消息被传遍楚境。
既然秦军无备,那便是最佳的动手机会,占剑阁、抢古道、入川中便是李牧所想做到的三部曲。
但,用赵括的话来说,土地是可以打下来的,钱粮也是可以抢过来的嘛!很明显,赵括要得就是楚王手中那最后的战力,以及偌大的楚国土地上万千百姓的民心。
原因也很简单,函谷关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还有义渠草原可以直入关中;陈都、安陆再险也可围而徐徐图之,实在不行,断其粮秣,困他一两年也就不占自溃了。
另一派则是以屈、景、昭三姓为首,为投效派!大多为楚国世袭的大贵族们,不甘心随着楚国的衰败而堕落,但他们更知道楚国这条船沉没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他们急于寻找、跳槽到另一艘船上。
但要知道,即便是胜,第一次长平之战赵国也付出了近乎三十万大军的损失,而第二次的函谷之战,魏国的损失更是倍于秦军,虽胜亦是小胜而已。
人屠之名,果不欺我也!
当年楚国占领吴越之时,就没少为收拢民心下功夫,而历史上始皇帝南征,耗费如此长的时间,也跟南方文化的安土重迁的家国观念不无关系。
凭什么?
而从轻松夺取郢都的过程来看,秦军尚未接到前线败北的消息,否则秦军要么收缩、要么防御,当不至于如此懈怠。
敌人来了有精锐的赵军,朋友来了有足量的粮秣。
看着满目疮痍的城池与饿骨如柴的百姓,李牧咬了咬牙,当即决定将并不算多的军粮拿出来,救济灾民!
没有丝毫的耽搁,仅仅稍稍修整了一个中午,一万多陷阵大军便又继续踏上了征伐的道路,沿着秦军进击楚国的道路,一步一步迈向秦国最后的心脏,挖干秦国最后的战争潜力。
赵括的主力大军也在修整了整整七日之后,随即向着楚国境内开拔,因为收到李牧的急信的缘故,赵括不仅带着十五万精锐大军,更是带上来了足量的粮食和从河内、邯郸送来的原本要在三晋之地任职的官员。
毕竟,堡垒总是从内部更容易瓦解。
然而,这一切或许,都随着老秦王的离开而变得不可能。即便老秦王留下了白起,子楚还敢用他吗?
如今在空荡的郢都城中,李牧正一面施粥安抚百姓,一面开始了新的战略部署。
楚国的朝臣们,甚至没有想过派哪怕一只百人队,甚至哪怕是一只斥候队伍,去试探下安陆城中赵军的成色如何,甚至连其兵力多寡都不曾知晓。
一派以楚王为首,为躺平派!虽对楚国仍有千般不舍、万点卷恋,却也自知无力回天,更不愿屈膝仰赵国之鼻息而活,遂趁着赵军尚未打来,流连于丝竹歌舞,沉浸在窈窕楚腰之间,及时行乐!
没有楚王预想中的问责夺权的戏码,当然这也跟大部分的贵族已经战死在战场有关,而剩下的贵族,包括袭爵的新晋贵族们,却也没有因此大败而发难。尤其是在他们得知安陆城已经落入赵军手中之后。
之所以李牧敢以军粮分食百姓,一方面是城中已无太多的百姓,大军虽突袭而来,所带的粮草倒也还算充沛,维持一时倒也问题不大;
西面陈都的屏障安陆城,这个秦军打了经年也未能打下的重镇,轻而易举地便落入了赵军的手中。
虽然楚王也好,楚国的大小贵族也罢,没少压榨楚国的百姓,但楚文化中传统的家国观念还是在百姓之中深深扎根,千好万好,没有自己的家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而此时的秦军也已经抵达函谷关,正一面与关外的王樯所部对峙,一面加紧着函谷关的防御,丝毫没有察觉到老家即将被偷的危险。
很明显,在李牧的眼中秦国的威胁远大于楚国,甚至可以说李牧从来就没有将楚国放在眼中。若以赵括所提之三关排序,李牧甚至认为巴蜀之难更在函谷之上,为三者之冠也。
于是,楚国上下,上至文武大臣,功勋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庶民百姓,似乎都已经预料到了楚国的未来,已经不再掌握在楚国自己的手中了。
就凭王上刚刚从战场上带回来的丢盔弃甲、士气全无的八千战兵吗?或是凭着陈都之内毫无战斗经验的万户百姓?还是一个个胸有万千山河,手无缚鸡之力的大夫贵族们?
另一方面这也是有赵国强悍的国力底子在后面支撑着他,毕竟数十万大军出动,所耗费军粮已经是个天文数字,若非赵国如今已拥有九郡之地,殊难支撑。www.banweishuwu.com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郢都,作为连接秦楚的支点,东可攻楚,西可入川,必须占住,随即令七千大军驻扎城中,修复防御工事,谨防秦军复攻。
当然,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一封封投诚与赞颂的书简,用最华丽的辞藻修饰着,更以最好的丹朱混着人血碾成的墨,缓缓写在了精美的绢布之上。又被景家之人以赵国尹妃族人之名,给送到了正在行军的赵括的跟前。
同时另外两只大军,其中一万陷阵大军由自己亲自率领,过午之后便再度行军,直插剑阁险关;另外一只三千人马,修整一日,于次日往东面而去,目标直指安陆城。
可惜的是,如今的赵国似乎并没有想要接纳这些脑满肠肥的楚国贵族的意思,而赵王对尹(景)妃颇为疼爱的传言似乎也并不怎么真实,即便是有着外戚之名的景家,赵王也未能给出什么优厚的投诚条件。
函谷关的战斗依旧在继续着,司马错忙着在城头之上调兵遣将,秦王也在关中精舍中自怨自艾,而楚王的八千多大军也悄悄赶回了楚国陈都之中。
随着赈灾的消息传开,几乎整个秦军占领区的百姓都悄悄地向着郢都集中了来,甚至在楚国境内的不少百姓也问讯向着赵国所占城池进发,这一波无声的宣传直接令赵军的声名拉满,楚国境内再无人愿、亦无人可阻挡赵军的脚步。却也令后续赶到的赵括是痛并快乐了起来。
当然,若是白起在此,即便是败,白起也能将主力给秦王带回来,甚至又或许秦军根本不会遭遇如此败绩呢!
唯独这巴蜀之地,无论从关中还是从楚地,想要入川都是千难万难,几乎处处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更要命的是,巴蜀自古便如同独立与华夏之地,虽有文化之交融,却又自成一派,兼之沃土良田遍地,根本无惧大军封锁。
所以,自打接受任务以来,李牧便将入川作为首要解决的难题。
就这样,赵括所率大军,一路南下,一路发粮。一边发粮,一边接收城池;一面接收城池,一面就着手恢复民生。
东面,赵国大将田单已经带着数万大军将吴越之地割离,数万大军更是大摇大摆地就想着楚境伸出挺进;
尽管李牧开仓放粮的举动为赵军入境做好了极好的铺垫,但赵括仍然能够感受到空气中的敌对气氛。而此时,若是有楚国内部的贵族代为管理和传达,相信收拢民心的工作能够事半而功倍。
更何况即便是始皇帝,如此英明神武之人,却也在楚地吃了亏,十数万秦兵被一个项燕给留在了楚地。
玄幻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我是赵括,人在长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山中料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我是赵括,人在长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