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说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书虫说历史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时代变迁,风云变幻,中华民族的精神理应世代相传,文明是力量,文明也是永不磨灭的希望。
254年,出兵陇西,先败后胜,攻破河关、狄道、临洮等地。
256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合兵上邽,结果胡济失约,姜维被邓艾打败,死伤甚多。为平息民愤和朝议,自降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再说曹魏坐拥九州,连东吴都是占着荆州和江东,只有蜀汉就这么点地方,没法比。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傻吗?没人会认为姜维傻。是为了自己的承诺就不顾蜀汉百姓吗?他是不得不为。
以前控制荆州,可以把荆州的人才引进过来,现在就一个益州,根本没办法保证人才接续,现在不打,以后就直接不用打了。诸葛亮都在感叹,没人了,何况姜维。
他是两度识破诸葛亮计谋,让诸葛亮心生爱才,一心要收为传人,传授毕生所学的少年英才。
大家同样不打仗,同样发展,最多十年,你就完全没有打的必要了,因为别人体量大,你胖一斤,人家胖十斤。姜维要打,耗不起,不打更耗不起,只能寄希望于军事上的胜利,打开封锁,得到更多资源了。
253年,出石营,围攻南安、狄道,粮尽而回。
真正的姜维是怎么样的?我们说历史,更多的是依靠史书,尽管史书也是由胜利者书写。
直到多年后,成了别人眼里的老将军时,他依然记得,赵云看向他的眼神,那是看到另一个自己时的恍惚。
他继承丞相遗志,立志北伐光复汉室,尽管他其实是个魏人,尽管他连先帝都没有见过,但这都不妨碍他把一生交给蜀汉,至死也要保住先帝创下的基业。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军后撤,司马懿追赶。是姜维站出来,调转战旗方向,擂响战鼓,摆出进攻姿态,吓退了司马懿,后来人们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可见姜维的心理素质和指挥才能是有的。
250年,出兵西平,史书就四个字:不克而还。
249年,姜维假节,出兵攻雍州,依麹山筑二城,令牙门将句安、李韶等驻守,败于郭淮、陈泰、邓艾之手。
他是天水麒麟儿,一出场就自带光环,大声喊出“我有一计可生擒诸葛亮”。
有人说三国后期都是意难平,而姜维最让人难平。我想人们是钦佩于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放弃的的精神,是钦佩他在后主都投降时仍然想着日月幽而复明,更是对历史的遗憾吧。
二十七岁入蜀,三十七岁开始北伐,六十三岁身死,二十五年十一次北伐。意气风发不在,赤胆忠心长存。
荆州丢失,夷陵之战的失利,蜀汉开始人才凋零,到了姜维手上,他还有什么能用的人?没了。
这个世界总会有奇怪的事情发生,这本身不值得关注和惊讶,但当人们都习惯了怪事,都见怪不怪时,往往就是不正常的开端,反而要重视,所以我们要重视那些负面的东西。
他是那个以身为饵,使出“一计害三贤”的绝唱,喊出“我计不成,乃天命也”然后拔剑自尽的,蜀汉最后的骨气。
先说说姜维的能力到底强不强?
传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未断绝,这是信念的火,责任的根,文明的光。所以我们在读姜维时,看到的是无数前赴后继的人,也包括自己。
一个降将,为了报答丞相的知遇之恩,身死族灭。在人生最后的时刻,忍受着胆大如石的痛苦,还在努力使社稷危而复安。他值吗?
姜维这么多次的北伐,有胜有负,看不出来什么。我们不妨看看郭淮、陈泰、邓艾,这三个人,在三国后期,基本上是曹魏天花板的人物了。在兵少粮短的情况下,一打三,能打成这样,说明姜维的军事才能是很强的,至少后期没人能说比他强了。
再说说姜维为什么要一直打?
257年,趁诸葛诞淮南举兵之际,领数万人出骆谷,无功而返。
郤正在书中记载姜维,家无余财,内无侍妾。够吃、够用、够穿就可以了,姜维不图享乐。
至死不渝的除了爱情,还有姜维对丞相的诺言。
诸葛亮死后,权力过渡到蒋琬手上,蒋琬死后就是费祎,所以姜维手中经常是兵不过万,这对他个人的发挥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就从姜维成为卫将军开始衡量。
《资治通鉴》中记载诸葛亮二次北伐时向后主的上书,“自臣到汉中以来,中间只不过一年罢了,可是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就先后都去世了,又死了曲长、屯将七十多人,还损失了突将、无前、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内所集合的四方精锐,不是一州地方所有的;如果再隔几年,那就会损失三分之二了,还拿什么去打敌人呢?”
但姜维说值,为赵云第一次相遇时的眼神,为丞相得一凤凰时的喜悦,也为没有辜负自己一生的信念。
姜维也许没有人们说的那么好,那么强,但他成为情感的寄托,成为一种力量,恰恰是人们给自己的答案。
从世俗的角度看,姜维是不值的。
姜维的失败是注定的,一个来自天水的外来户,又没有夏侯霸那种皇亲国戚的身份,唯一关照他的诸葛丞相也不在了,在益州派和荆州派的斗争中,他只是个弃子,最后也不得不躲在沓中苟安。
最后说说姜维以身殉道值不值?
262年,出兵汉城、侯和,败于邓艾,撤军沓中。这也是姜维最后一次主动出击了,留给老将军的时间不多了。
很多人对姜维的质疑集中在两点,一是擅自改变了蜀汉层层布防的军事思想,兵力收拢防御,给了邓艾偷袭的机会;二是穷兵黩武,导致蜀汉国力下降,百姓苦不堪言,最后都巴不得蜀汉灭国。
255年,于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魏军伤亡数万人。姜维没听张冀劝阻,执意趁胜出击,被陈泰打败,退守钟题。
二十七岁的姜维,一身银甲银枪,出现在赵云面前,也出现在世人面前。
关于姜维的争论很多,演义中对他的刻画已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不愿意去想真假,而是我心中的姜维就是如此,本该如此。
忠心不代表是亲信,亲信的也不说明忠心。姜维和后主,谈不上亲信,但他绝对是最忠心的那个,他忠的是丞相的遗志,也是先主匡扶汉室的大旗。
这就是很多人说为什么姜维不杀了宦官黄皓,不联合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原因。你没看黄皓还想着废了姜维立阎宇为大将军呢,人家阎宇是实打实的荆州派。
“老将军,可知天水姜伯约?”姜维用豪气干云的一句话,开始了他热血又悲壮的一生。
] 时代变迁,风云变幻,中华民族的精神理应世代相传,文明是力量,文明也是永不磨灭的希望。
254年,出兵陇西,先败后胜,攻破河关、狄道、临洮等地。
256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合兵上邽,结果胡济失约,姜维被邓艾打败,死伤甚多。为平息民愤和朝议,自降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再说曹魏坐拥九州,连东吴都是占着荆州和江东,只有蜀汉就这么点地方,没法比。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傻吗?没人会认为姜维傻。是为了自己的承诺就不顾蜀汉百姓吗?他是不得不为。
以前控制荆州,可以把荆州的人才引进过来,现在就一个益州,根本没办法保证人才接续,现在不打,以后就直接不用打了。诸葛亮都在感叹,没人了,何况姜维。
他是两度识破诸葛亮计谋,让诸葛亮心生爱才,一心要收为传人,传授毕生所学的少年英才。
大家同样不打仗,同样发展,最多十年,你就完全没有打的必要了,因为别人体量大,你胖一斤,人家胖十斤。姜维要打,耗不起,不打更耗不起,只能寄希望于军事上的胜利,打开封锁,得到更多资源了。
253年,出石营,围攻南安、狄道,粮尽而回。
真正的姜维是怎么样的?我们说历史,更多的是依靠史书,尽管史书也是由胜利者书写。
直到多年后,成了别人眼里的老将军时,他依然记得,赵云看向他的眼神,那是看到另一个自己时的恍惚。
他继承丞相遗志,立志北伐光复汉室,尽管他其实是个魏人,尽管他连先帝都没有见过,但这都不妨碍他把一生交给蜀汉,至死也要保住先帝创下的基业。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军后撤,司马懿追赶。是姜维站出来,调转战旗方向,擂响战鼓,摆出进攻姿态,吓退了司马懿,后来人们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可见姜维的心理素质和指挥才能是有的。
250年,出兵西平,史书就四个字:不克而还。
249年,姜维假节,出兵攻雍州,依麹山筑二城,令牙门将句安、李韶等驻守,败于郭淮、陈泰、邓艾之手。
他是天水麒麟儿,一出场就自带光环,大声喊出“我有一计可生擒诸葛亮”。
有人说三国后期都是意难平,而姜维最让人难平。我想人们是钦佩于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放弃的的精神,是钦佩他在后主都投降时仍然想着日月幽而复明,更是对历史的遗憾吧。
二十七岁入蜀,三十七岁开始北伐,六十三岁身死,二十五年十一次北伐。意气风发不在,赤胆忠心长存。
荆州丢失,夷陵之战的失利,蜀汉开始人才凋零,到了姜维手上,他还有什么能用的人?没了。
这个世界总会有奇怪的事情发生,这本身不值得关注和惊讶,但当人们都习惯了怪事,都见怪不怪时,往往就是不正常的开端,反而要重视,所以我们要重视那些负面的东西。
他是那个以身为饵,使出“一计害三贤”的绝唱,喊出“我计不成,乃天命也”然后拔剑自尽的,蜀汉最后的骨气。
先说说姜维的能力到底强不强?
传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未断绝,这是信念的火,责任的根,文明的光。所以我们在读姜维时,看到的是无数前赴后继的人,也包括自己。
一个降将,为了报答丞相的知遇之恩,身死族灭。在人生最后的时刻,忍受着胆大如石的痛苦,还在努力使社稷危而复安。他值吗?
姜维这么多次的北伐,有胜有负,看不出来什么。我们不妨看看郭淮、陈泰、邓艾,这三个人,在三国后期,基本上是曹魏天花板的人物了。在兵少粮短的情况下,一打三,能打成这样,说明姜维的军事才能是很强的,至少后期没人能说比他强了。
再说说姜维为什么要一直打?
257年,趁诸葛诞淮南举兵之际,领数万人出骆谷,无功而返。
郤正在书中记载姜维,家无余财,内无侍妾。够吃、够用、够穿就可以了,姜维不图享乐。
至死不渝的除了爱情,还有姜维对丞相的诺言。
诸葛亮死后,权力过渡到蒋琬手上,蒋琬死后就是费祎,所以姜维手中经常是兵不过万,这对他个人的发挥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就从姜维成为卫将军开始衡量。
《资治通鉴》中记载诸葛亮二次北伐时向后主的上书,“自臣到汉中以来,中间只不过一年罢了,可是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就先后都去世了,又死了曲长、屯将七十多人,还损失了突将、无前、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内所集合的四方精锐,不是一州地方所有的;如果再隔几年,那就会损失三分之二了,还拿什么去打敌人呢?”
但姜维说值,为赵云第一次相遇时的眼神,为丞相得一凤凰时的喜悦,也为没有辜负自己一生的信念。
姜维也许没有人们说的那么好,那么强,但他成为情感的寄托,成为一种力量,恰恰是人们给自己的答案。
从世俗的角度看,姜维是不值的。
姜维的失败是注定的,一个来自天水的外来户,又没有夏侯霸那种皇亲国戚的身份,唯一关照他的诸葛丞相也不在了,在益州派和荆州派的斗争中,他只是个弃子,最后也不得不躲在沓中苟安。
最后说说姜维以身殉道值不值?
262年,出兵汉城、侯和,败于邓艾,撤军沓中。这也是姜维最后一次主动出击了,留给老将军的时间不多了。
很多人对姜维的质疑集中在两点,一是擅自改变了蜀汉层层布防的军事思想,兵力收拢防御,给了邓艾偷袭的机会;二是穷兵黩武,导致蜀汉国力下降,百姓苦不堪言,最后都巴不得蜀汉灭国。
255年,于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魏军伤亡数万人。姜维没听张冀劝阻,执意趁胜出击,被陈泰打败,退守钟题。
二十七岁的姜维,一身银甲银枪,出现在赵云面前,也出现在世人面前。
关于姜维的争论很多,演义中对他的刻画已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不愿意去想真假,而是我心中的姜维就是如此,本该如此。
忠心不代表是亲信,亲信的也不说明忠心。姜维和后主,谈不上亲信,但他绝对是最忠心的那个,他忠的是丞相的遗志,也是先主匡扶汉室的大旗。
这就是很多人说为什么姜维不杀了宦官黄皓,不联合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原因。你没看黄皓还想着废了姜维立阎宇为大将军呢,人家阎宇是实打实的荆州派。
“老将军,可知天水姜伯约?”姜维用豪气干云的一句话,开始了他热血又悲壮的一生。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