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说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书虫说历史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羊家九世公卿靠的是真才实学,也是知足长安,何况我有自己想做的事情。
板凳甘坐十年冷,我秉持自心,钻研经典,学习总是不会错的。条件允许,我也会出来,经国济世不枉男儿本色。没机会我也不失为大儒,像两位外祖父一样,名满天下。
后面的事情其实很自然,晋代曹魏,司马炎称帝,而我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随着魏明帝曹叡去世,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硝烟已经弥漫到普通人都知道的份上。
幸运的是武帝司马炎也有吞并孙吴的想法。他让大将军卫瓘、司马伷分镇临淄、下邳,开始了对吴的军事部署。
岳父夏侯霸害怕被清算,选择了投奔蜀国。有人劝我休妻以自保,真是可笑,大丈夫岂能贪生怕死到连老婆都要舍弃,我不仅不休妻,反而对她更好,尽我可能照顾她娘家人。
钟会出兵灭蜀后,我成为司马昭近臣。司马炎掌权后,直接让我当中领军,把皇宫内外全部交给我,也把司马家的安全交给我。
陆抗死了,我知道灭吴的时机到了,可惜贾充、荀勖等人百般阻挠。
这是百度百科对我的介绍。
蜀国早就灭了,前面只有一个孙吴,天下一统近在咫尺,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咫尺归零。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若杜预、张华、王濬等人能承我遗志,则晋必一统,如若不然则大势难料。
这时巴、汉军队顺流而下,直捣空虚腹地,一处陷落则全境震动。以孙皓的残暴,孙吴死守之人极少,投降之人必多,一战可定。
元帝曹奂继位后,封我为关内侯,食邑一百户,后又封钜平子,食邑六百户。我知道元帝的意思,但我只能作司马家臣了,所以我自请调离宫廷,成为秘书监。
杨肇带着人本想接步阐出来,结果兵力不够,没打过陆抗,西陵城破,步阐被抓住,一家老小全部被杀。
就在我以为伐吴有望时,陆抗来了,他向吴主提出十七条建议,条条直抵核心,江东陆氏果然了得。
只要时机一到,梁、益两州军队水陆并进,荆楚军队进江陵,豫州军队进夏口,其他军队并出,吴将防线混乱。
我和徐胤各自带人攻打江陵和建平,目的就是把更多的孙吴军队吸引过来。荆州刺史杨肇则实际负责去西陵救援步阐。
这个地区要粮无粮,要城无城,要水军无水军,当务之急就是先稳固自己。
这是个知识垄断的年代,打开壁垒的可能不一定是知识,但肯定有认知。
我广布恩惠,不论是吴国将领还是普通百姓,打一棒子多给点糖,哪怕开战也是提前讲清时间,逐步瓦解吴人心理防线。
高平陵之变,曹爽败亡,司马懿掌权,但曹魏更乱,多少人头落地,多少权贵辗转难眠,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更加汹涌。
失败不是坏事,西陵之败让我认识到,孙吴不是现在打一架就能解决的,只有一边蚕食边境,一边彰显仁德,同样的发展速度,以我们的体量,对吴的优势只会越来越明显。
有人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妥妥的关系户,非得装清高,能靠关系立身,靠什么才华,那只是他们不知道关系也是双刃剑。
通过大量开办学校,兴办教育,安抚百姓,招降吴人,安定了荆州的社会秩序。
这一战主要责任在我,错误的估计了敌情,小瞧了陆抗,我也被贬为平南将军。
我出生的时候已经没有大汉了,母亲说我是应魏运而生,其实我是吸魏运而生。
我占据石城以西的地方,构筑城池,实施宽厚的政策,让吴人心里向往我们的生活,以梧桐树引来凤凰栖。
我结交陆抗,以君子之礼待他,一来争取和平的发展机遇,二来让孙皓猜忌他。
很多人选择站队,我没有。我的办法就是两边不沾,当个逍遥散人,其实就是两边都沾了。
西陵之战,给我敲响警钟。步阐献城投降,本以为我们只是去接纳一下,没曾想变成了惨败。
我叔叔娶了一个老婆,卫尉辛毗的女儿。
淮南三叛,曹髦被杀,我知道曹魏最后一线生机断了,这个世界以后只能姓司马。
我设计让孙吴撤走石城守军,再把部队分成一队,一队负责守卫,一队用来种田,两年时间就积蓄了军队十年所需的粮食。
陆抗并没有让我如愿,他选择破坏江陵以北的道路,阻滞我运粮送草,眼看着江陵城就在眼前,我却无能为力。
我姐姐羊徽瑜嫁给了司马师,而我娶了夏侯霸的女儿。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也知道,但选择了,就要到底。
这么一看,我确实左右逢源,有点立于不败之地的感觉。但这恰好是最危险的,搞不好就成为所有人都不信任的对象。
说是荆州,其实孙吴占领的才是荆州主要地区,我这边就那么点点。
家族九代公卿,低调、谦逊、实干、清廉,是泰山羊氏刻在骨子里的传承,我可能多一样,识时务。
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泪流,从小父亲去世,不知道父爱是什么,全靠母亲支撑。等到该尽孝的时候,母亲和兄长又相继离世,这世界只有我了。
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我拒绝了进爵郡公,食邑三千户的封赏,很多人不理解。明明我是从龙功臣,又有亲戚关系,封个公多正常。
汉末三国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两位外祖父,孔融和蔡邕,都是一代大儒,最终也只能死于站队。所以我坚信身体不能轻动,队不能乱站。
我父亲娶了两个老婆,一个是孔融的女儿,一个是我妈妈蔡邕的女儿,蔡文姬的姐姐。
羊祜(221年-278年12月27日),字叔子,兖州泰山郡南城县人。西晋时期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曹魏上党太守羊衜之子,汉末才女蔡文姬的外甥。
而我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这天下统一,就只差一条江的距离了。
武帝对我恩宠有加,各类封赏始终不断,可名利都不是我要的,天下归一才是。
我举荐王濬为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让他在上游安心练兵,只有以水军对水军,才是解决孙吴的关键。
]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羊家九世公卿靠的是真才实学,也是知足长安,何况我有自己想做的事情。
板凳甘坐十年冷,我秉持自心,钻研经典,学习总是不会错的。条件允许,我也会出来,经国济世不枉男儿本色。没机会我也不失为大儒,像两位外祖父一样,名满天下。
后面的事情其实很自然,晋代曹魏,司马炎称帝,而我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随着魏明帝曹叡去世,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硝烟已经弥漫到普通人都知道的份上。
幸运的是武帝司马炎也有吞并孙吴的想法。他让大将军卫瓘、司马伷分镇临淄、下邳,开始了对吴的军事部署。
岳父夏侯霸害怕被清算,选择了投奔蜀国。有人劝我休妻以自保,真是可笑,大丈夫岂能贪生怕死到连老婆都要舍弃,我不仅不休妻,反而对她更好,尽我可能照顾她娘家人。
钟会出兵灭蜀后,我成为司马昭近臣。司马炎掌权后,直接让我当中领军,把皇宫内外全部交给我,也把司马家的安全交给我。
陆抗死了,我知道灭吴的时机到了,可惜贾充、荀勖等人百般阻挠。
这是百度百科对我的介绍。
蜀国早就灭了,前面只有一个孙吴,天下一统近在咫尺,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咫尺归零。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若杜预、张华、王濬等人能承我遗志,则晋必一统,如若不然则大势难料。
这时巴、汉军队顺流而下,直捣空虚腹地,一处陷落则全境震动。以孙皓的残暴,孙吴死守之人极少,投降之人必多,一战可定。
元帝曹奂继位后,封我为关内侯,食邑一百户,后又封钜平子,食邑六百户。我知道元帝的意思,但我只能作司马家臣了,所以我自请调离宫廷,成为秘书监。
杨肇带着人本想接步阐出来,结果兵力不够,没打过陆抗,西陵城破,步阐被抓住,一家老小全部被杀。
就在我以为伐吴有望时,陆抗来了,他向吴主提出十七条建议,条条直抵核心,江东陆氏果然了得。
只要时机一到,梁、益两州军队水陆并进,荆楚军队进江陵,豫州军队进夏口,其他军队并出,吴将防线混乱。
我和徐胤各自带人攻打江陵和建平,目的就是把更多的孙吴军队吸引过来。荆州刺史杨肇则实际负责去西陵救援步阐。
这个地区要粮无粮,要城无城,要水军无水军,当务之急就是先稳固自己。
这是个知识垄断的年代,打开壁垒的可能不一定是知识,但肯定有认知。
我广布恩惠,不论是吴国将领还是普通百姓,打一棒子多给点糖,哪怕开战也是提前讲清时间,逐步瓦解吴人心理防线。
高平陵之变,曹爽败亡,司马懿掌权,但曹魏更乱,多少人头落地,多少权贵辗转难眠,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更加汹涌。
失败不是坏事,西陵之败让我认识到,孙吴不是现在打一架就能解决的,只有一边蚕食边境,一边彰显仁德,同样的发展速度,以我们的体量,对吴的优势只会越来越明显。
有人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妥妥的关系户,非得装清高,能靠关系立身,靠什么才华,那只是他们不知道关系也是双刃剑。
通过大量开办学校,兴办教育,安抚百姓,招降吴人,安定了荆州的社会秩序。
这一战主要责任在我,错误的估计了敌情,小瞧了陆抗,我也被贬为平南将军。
我出生的时候已经没有大汉了,母亲说我是应魏运而生,其实我是吸魏运而生。
我占据石城以西的地方,构筑城池,实施宽厚的政策,让吴人心里向往我们的生活,以梧桐树引来凤凰栖。
我结交陆抗,以君子之礼待他,一来争取和平的发展机遇,二来让孙皓猜忌他。
很多人选择站队,我没有。我的办法就是两边不沾,当个逍遥散人,其实就是两边都沾了。
西陵之战,给我敲响警钟。步阐献城投降,本以为我们只是去接纳一下,没曾想变成了惨败。
我叔叔娶了一个老婆,卫尉辛毗的女儿。
淮南三叛,曹髦被杀,我知道曹魏最后一线生机断了,这个世界以后只能姓司马。
我设计让孙吴撤走石城守军,再把部队分成一队,一队负责守卫,一队用来种田,两年时间就积蓄了军队十年所需的粮食。
陆抗并没有让我如愿,他选择破坏江陵以北的道路,阻滞我运粮送草,眼看着江陵城就在眼前,我却无能为力。
我姐姐羊徽瑜嫁给了司马师,而我娶了夏侯霸的女儿。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也知道,但选择了,就要到底。
这么一看,我确实左右逢源,有点立于不败之地的感觉。但这恰好是最危险的,搞不好就成为所有人都不信任的对象。
说是荆州,其实孙吴占领的才是荆州主要地区,我这边就那么点点。
家族九代公卿,低调、谦逊、实干、清廉,是泰山羊氏刻在骨子里的传承,我可能多一样,识时务。
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泪流,从小父亲去世,不知道父爱是什么,全靠母亲支撑。等到该尽孝的时候,母亲和兄长又相继离世,这世界只有我了。
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我拒绝了进爵郡公,食邑三千户的封赏,很多人不理解。明明我是从龙功臣,又有亲戚关系,封个公多正常。
汉末三国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两位外祖父,孔融和蔡邕,都是一代大儒,最终也只能死于站队。所以我坚信身体不能轻动,队不能乱站。
我父亲娶了两个老婆,一个是孔融的女儿,一个是我妈妈蔡邕的女儿,蔡文姬的姐姐。
羊祜(221年-278年12月27日),字叔子,兖州泰山郡南城县人。西晋时期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曹魏上党太守羊衜之子,汉末才女蔡文姬的外甥。
而我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这天下统一,就只差一条江的距离了。
武帝对我恩宠有加,各类封赏始终不断,可名利都不是我要的,天下归一才是。
我举荐王濬为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让他在上游安心练兵,只有以水军对水军,才是解决孙吴的关键。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