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性沧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魔性沧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简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昆仑’是个地名、国名,或者说‘族名’!
《尚书·禹贡》言‘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所以在上古时期,‘帝’、‘天’、‘祖先崇拜’等概念成熟后,这种神圣之地,理应就有了。
只要是有大功的祖先,让后世生者,受其功劳荫蔽,那么后人就得论功而祭祖先之灵,这就是‘神’。
也就是说,我们有几千年的信仰‘天’,‘造昆仑’的历史,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
《周礼·考工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还种了树,巨大的树,又粗又壮耸立在那,可以说风水布局、景观布置得非常讲究了!
昆仑,我觉得应该视为,上古时期处于西部的一处‘古国’,‘古族’,其首领称为西王母。
你们可能会说了,它不能是个‘都城’吗?一个文明建立了一座九门大都城,是一大片地区的古国中心。百神都住在这,号称上帝在人间的居所。
所以我在小说中言昆仑是昆仑,昆仑丘是昆仑丘,俩不是一回事。这一点并没错,我始终持有这样的观点。
还有一个论证,那就是在早期典籍中,‘昆仑’一词,有时候是直接指代‘明堂’的。
此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绝对是重中之重。
《广雅疏证》:“墟,故所居也。”
其实很多王朝的‘都城’,也是类似格局。
原因很简单,‘析支’、‘渠搜’都是古西戎族的分支。
如此,整个昆仑墟的格局,异常清晰了。
东汉的蔡邕,在《明堂月令论》中曰:“明堂者,天子大庙,所以宗嗣其祖,以配上帝者也。”
所谓昆仑山,就是指昆仑国的‘山’,山海经也有写‘禹攻共工国山’之类的。
各种天上的秩序、事物,都是祖先死后去执掌、运转。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则是指每扇门前都有一口井,上面用玉石为槛给圈住。
仰韶文化的双槐树遗址,也就是所谓‘河洛古国’,更是有三重结构的大型环壕。还有黄土高原上的‘南佐遗址’……总之很多,我就不列举了。
里面住的不是人,是神,是先祖之灵……所以,它只能是‘明堂’。
说点我个人认为的东西。
宗嗣其祖,以配上帝……论其功而祭……这都说得很明白了。完全对应帝之下都,百神所在。
这个格局,和后来封建王朝的皇家庙堂是一样的。
它就是一座地位崇高,建在八角高台上,有着九井、九门、镇门兽、巨型景观树的明堂。
比如建筑格局法天象地,基址方形四达。比如建筑附近有水环绕。
扯远了,言归正传。
这也是一脉相承的装饰风格。只不过现在很少看到‘玉槛’,都是石槛,木槛为主。故宫里现在还有很多石槛围着的井,总之是一种风水布局。
《广雅·释估》:“墟,居也。”
且神职之间,没有什么强弱高上之分,都属于‘神’这一阶级,都是为至高意志工作的。而有强弱的,只是部族氏族之间。
山海经里描绘的昆仑墟作为一个明堂,基本是学界公认,包括古代文人,也很多知道昆仑墟是个明堂,只不过后来想象力放飞,将其发展成了仙山,毕竟‘百神所在’嘛,其实就是一堆祖先牌位。
死后被当做南方神、火神来祀,职责是镇守南方,掌管夏天,同时还是灶神。
帝是至高意志,神是受人纪念的死去的始祖,而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山川自然神,上古并不叫神,而叫‘祇’。
西汉的《大戴礼记·明堂篇》也写了“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明堂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
当然,用这个词不准确,那应该是国之重地,同时还祭天的,主要是配祀上帝的,我们有个专门的称呼叫‘明堂’。
后来引申出新含义:祭祖的明堂在哪,哪就是都城。于是就有首都的意义了。
注意,严格来说,墟并不是明堂的意思。
一切神祇,都是围绕着帝转的。
在泰山历代皇帝封禅中,明堂是帝王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古人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
我猜山海经里的昆仑墟描述的只是‘明堂’之一,昆仑是个族名。
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的地方。
这些都是对明堂的描述,历朝历代,明堂形制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和山海经里的昆仑墟描述大体对应。
神不是光享乐的,而是有工作的,是什么神,就要干什么事。
昆仑墟‘帝之下都’、‘百神所在’,可见是个专门祭祀‘祖先、天帝’的场所。
是整片古中华文化圈,各种不同新石器文化的一种共同文化因子,即‘天地信仰’、‘祭祖乃灵’、‘天圆地方’等要素。
把宗庙祭坛建成三重台的形式,是自古有之。
《明堂月令论》还说了“明堂制度之数,九室以象九州,三十六户,七十二牗,以四门八牗乘九宫之数也。”
…
‘都’这个概念,至少在周朝以前,应该都只是专门用在‘上帝’、‘天神’的居所上。
‘门有开明兽守之’,这更明显了,和后世庙堂宫殿门上装饰的‘铺首’,或者门前摆放石狮子,是一类东西……就是镇门兽的意思。
还有一个,就是明堂为三重台阶式,这和淮南子中对昆仑的描述吻合。
当然,也可以解释为,攻是开凿的意思。
……
好了,以上是主流学界几乎定论的答案。
祝融的功绩是‘铸熔’,,当然也可以说是‘大而光明’,总之是火正,主要是制造兵器和燎祭,燎祭即是燃起大火祭天,属于大神官。
这个文化,从未断绝,一直流传。历朝历代,都有明堂,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哪怕是清朝都有。最后一次祭天大典,是袁大头……
八隅之岩,就是八个方角的巨型岩石……这明显是个人工雕琢的基址啊。
有三个面是两门,其中坐北朝南的正面,即南门有三门,旁边两个小门,中间一门最大,是祭拜出入的地方,只在特定时候开启,平时修缮维护,不可以走正门。
“生者乘其能,而死者论其功而祭,故为大教之宫。”
也就是说,这座明堂,搭建在一个八角高台上的,这个地基不是个简单的正方形,而是两个长方形十字叠加构成的‘八角形’。
周人信奉昊天,按照现代人的理解,会把昊天认为是神,但其实不是,昊天是帝,超越了神。
是,这么想也说得通。但首先,都城的概念很晚,就连商朝的王都,都只叫‘大商邑’。
上古中华大地,古国林立,有一族或一国叫昆仑,他们那的明堂,叫昆仑丘,后来迁徙走了,就改叫‘昆仑墟’。
运转天象自然的叫‘神’,运转水土山川的叫‘祇’,没有这种运转权的叫‘鬼’。
但古代的字不多,废话少。‘山’、‘丘’、‘虚’这意识应该都有区别。
考古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就有‘三环祭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也有三层台阶的瑶山祭坛。
昆仑之墟,直译的意思,是‘昆仑一族曾经居住的
昆仑面有九门,应该是平均分配在四面,每面两扇门,还有一扇门是正门,处于正面的两扇小门中间。
哪怕连现代定义的‘文明’都还没有,还是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建立明堂了。
翻译过来就是:(进贡的船只)从积石山附近的黄河,行到龙门、西河,与从渭河逆流而上的船只会合在渭河以北。织皮的人民定居在昆仑、析支、渠搜三地,西戎各族就安定顺从了。
当时汉武帝封禅要建明堂,有个叫公玉带的人,献上了一幅图,称为黄帝时明堂图,画了个宫殿,名字就叫昆仑。
‘昊’这个字也不是太阳神的意思,其实是象形‘天上的一只眼’,即北极星,古代叫‘帝星’,它是‘天的中心’,我们都是天的子民。
帝、神、祇、鬼、人,这五层概念,就是古人的巫信仰祭祀体系。
这座建筑,耸立在‘八隅之岩’上。隅:方形的角落。
理解了什么是帝,什么是神。那‘百神所在’的帝之下都,到底是什么,就脱口而出了……宗庙。
山海经与尚书,是对昆仑最早最原始的描述,没有添加任何神话,都是很简单地记录这么一个地方。
《淮南子》:“明堂,王者布阵之堂,上圆下方,堂四出……”
“谨承天顺时之令,昭令德宗庙之礼……”
怎么一座山还能攻?因为那极可能是‘人造山’。可能就是指共工之丘。
书中还有其他明堂,比如‘祝融之墟’,是指‘祝融氏族’的明堂所在地。
昆仑分为三层,第一层叫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第二层叫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第三层,乃为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比如《史记·封禅书》记载了汉武帝封禅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北:“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
上古之人认为的神,和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神,完全不是一回事。
] 简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昆仑’是个地名、国名,或者说‘族名’!
《尚书·禹贡》言‘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所以在上古时期,‘帝’、‘天’、‘祖先崇拜’等概念成熟后,这种神圣之地,理应就有了。
只要是有大功的祖先,让后世生者,受其功劳荫蔽,那么后人就得论功而祭祖先之灵,这就是‘神’。
也就是说,我们有几千年的信仰‘天’,‘造昆仑’的历史,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
《周礼·考工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还种了树,巨大的树,又粗又壮耸立在那,可以说风水布局、景观布置得非常讲究了!
昆仑,我觉得应该视为,上古时期处于西部的一处‘古国’,‘古族’,其首领称为西王母。
你们可能会说了,它不能是个‘都城’吗?一个文明建立了一座九门大都城,是一大片地区的古国中心。百神都住在这,号称上帝在人间的居所。
所以我在小说中言昆仑是昆仑,昆仑丘是昆仑丘,俩不是一回事。这一点并没错,我始终持有这样的观点。
还有一个论证,那就是在早期典籍中,‘昆仑’一词,有时候是直接指代‘明堂’的。
此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绝对是重中之重。
《广雅疏证》:“墟,故所居也。”
其实很多王朝的‘都城’,也是类似格局。
原因很简单,‘析支’、‘渠搜’都是古西戎族的分支。
如此,整个昆仑墟的格局,异常清晰了。
东汉的蔡邕,在《明堂月令论》中曰:“明堂者,天子大庙,所以宗嗣其祖,以配上帝者也。”
所谓昆仑山,就是指昆仑国的‘山’,山海经也有写‘禹攻共工国山’之类的。
各种天上的秩序、事物,都是祖先死后去执掌、运转。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则是指每扇门前都有一口井,上面用玉石为槛给圈住。
仰韶文化的双槐树遗址,也就是所谓‘河洛古国’,更是有三重结构的大型环壕。还有黄土高原上的‘南佐遗址’……总之很多,我就不列举了。
里面住的不是人,是神,是先祖之灵……所以,它只能是‘明堂’。
说点我个人认为的东西。
宗嗣其祖,以配上帝……论其功而祭……这都说得很明白了。完全对应帝之下都,百神所在。
这个格局,和后来封建王朝的皇家庙堂是一样的。
它就是一座地位崇高,建在八角高台上,有着九井、九门、镇门兽、巨型景观树的明堂。
比如建筑格局法天象地,基址方形四达。比如建筑附近有水环绕。
扯远了,言归正传。
这也是一脉相承的装饰风格。只不过现在很少看到‘玉槛’,都是石槛,木槛为主。故宫里现在还有很多石槛围着的井,总之是一种风水布局。
《广雅·释估》:“墟,居也。”
且神职之间,没有什么强弱高上之分,都属于‘神’这一阶级,都是为至高意志工作的。而有强弱的,只是部族氏族之间。
山海经里描绘的昆仑墟作为一个明堂,基本是学界公认,包括古代文人,也很多知道昆仑墟是个明堂,只不过后来想象力放飞,将其发展成了仙山,毕竟‘百神所在’嘛,其实就是一堆祖先牌位。
死后被当做南方神、火神来祀,职责是镇守南方,掌管夏天,同时还是灶神。
帝是至高意志,神是受人纪念的死去的始祖,而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山川自然神,上古并不叫神,而叫‘祇’。
西汉的《大戴礼记·明堂篇》也写了“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明堂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
当然,用这个词不准确,那应该是国之重地,同时还祭天的,主要是配祀上帝的,我们有个专门的称呼叫‘明堂’。
后来引申出新含义:祭祖的明堂在哪,哪就是都城。于是就有首都的意义了。
注意,严格来说,墟并不是明堂的意思。
一切神祇,都是围绕着帝转的。
在泰山历代皇帝封禅中,明堂是帝王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古人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
我猜山海经里的昆仑墟描述的只是‘明堂’之一,昆仑是个族名。
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的地方。
这些都是对明堂的描述,历朝历代,明堂形制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和山海经里的昆仑墟描述大体对应。
神不是光享乐的,而是有工作的,是什么神,就要干什么事。
昆仑墟‘帝之下都’、‘百神所在’,可见是个专门祭祀‘祖先、天帝’的场所。
是整片古中华文化圈,各种不同新石器文化的一种共同文化因子,即‘天地信仰’、‘祭祖乃灵’、‘天圆地方’等要素。
把宗庙祭坛建成三重台的形式,是自古有之。
《明堂月令论》还说了“明堂制度之数,九室以象九州,三十六户,七十二牗,以四门八牗乘九宫之数也。”
…
‘都’这个概念,至少在周朝以前,应该都只是专门用在‘上帝’、‘天神’的居所上。
‘门有开明兽守之’,这更明显了,和后世庙堂宫殿门上装饰的‘铺首’,或者门前摆放石狮子,是一类东西……就是镇门兽的意思。
还有一个,就是明堂为三重台阶式,这和淮南子中对昆仑的描述吻合。
当然,也可以解释为,攻是开凿的意思。
……
好了,以上是主流学界几乎定论的答案。
祝融的功绩是‘铸熔’,,当然也可以说是‘大而光明’,总之是火正,主要是制造兵器和燎祭,燎祭即是燃起大火祭天,属于大神官。
这个文化,从未断绝,一直流传。历朝历代,都有明堂,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哪怕是清朝都有。最后一次祭天大典,是袁大头……
八隅之岩,就是八个方角的巨型岩石……这明显是个人工雕琢的基址啊。
有三个面是两门,其中坐北朝南的正面,即南门有三门,旁边两个小门,中间一门最大,是祭拜出入的地方,只在特定时候开启,平时修缮维护,不可以走正门。
“生者乘其能,而死者论其功而祭,故为大教之宫。”
也就是说,这座明堂,搭建在一个八角高台上的,这个地基不是个简单的正方形,而是两个长方形十字叠加构成的‘八角形’。
周人信奉昊天,按照现代人的理解,会把昊天认为是神,但其实不是,昊天是帝,超越了神。
是,这么想也说得通。但首先,都城的概念很晚,就连商朝的王都,都只叫‘大商邑’。
上古中华大地,古国林立,有一族或一国叫昆仑,他们那的明堂,叫昆仑丘,后来迁徙走了,就改叫‘昆仑墟’。
运转天象自然的叫‘神’,运转水土山川的叫‘祇’,没有这种运转权的叫‘鬼’。
但古代的字不多,废话少。‘山’、‘丘’、‘虚’这意识应该都有区别。
考古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就有‘三环祭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也有三层台阶的瑶山祭坛。
昆仑之墟,直译的意思,是‘昆仑一族曾经居住的
昆仑面有九门,应该是平均分配在四面,每面两扇门,还有一扇门是正门,处于正面的两扇小门中间。
哪怕连现代定义的‘文明’都还没有,还是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建立明堂了。
翻译过来就是:(进贡的船只)从积石山附近的黄河,行到龙门、西河,与从渭河逆流而上的船只会合在渭河以北。织皮的人民定居在昆仑、析支、渠搜三地,西戎各族就安定顺从了。
当时汉武帝封禅要建明堂,有个叫公玉带的人,献上了一幅图,称为黄帝时明堂图,画了个宫殿,名字就叫昆仑。
‘昊’这个字也不是太阳神的意思,其实是象形‘天上的一只眼’,即北极星,古代叫‘帝星’,它是‘天的中心’,我们都是天的子民。
帝、神、祇、鬼、人,这五层概念,就是古人的巫信仰祭祀体系。
这座建筑,耸立在‘八隅之岩’上。隅:方形的角落。
理解了什么是帝,什么是神。那‘百神所在’的帝之下都,到底是什么,就脱口而出了……宗庙。
山海经与尚书,是对昆仑最早最原始的描述,没有添加任何神话,都是很简单地记录这么一个地方。
《淮南子》:“明堂,王者布阵之堂,上圆下方,堂四出……”
“谨承天顺时之令,昭令德宗庙之礼……”
怎么一座山还能攻?因为那极可能是‘人造山’。可能就是指共工之丘。
书中还有其他明堂,比如‘祝融之墟’,是指‘祝融氏族’的明堂所在地。
昆仑分为三层,第一层叫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第二层叫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第三层,乃为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比如《史记·封禅书》记载了汉武帝封禅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北:“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
上古之人认为的神,和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神,完全不是一回事。
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