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了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初心了了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苏幼筠有点苦夏,天一热胃口就不是特别好,荃叔特意让人带了些江宁软米回来给她煮粥吃。
荃叔想了一下,说:“是有这么一家,好像在南门码头附近,还是挺大一家粮行呢。”
待到四月,扬州渐渐进入了夏天,天气也渐渐闷热起来。
见小姐已经决定,荃叔也不再多说,自是下去安排了。
看着这信,苏幼筠觉得不可置信,几个江洋大盗居然敢夜闯正六品户部郎中府宅,屠人满门,更何况苏家有什么宝贝值得这些人冒此危险?!
看荃叔似是不情愿,苏幼筠以为他是怕自己被人发现有危险,便忙又说:“荃叔放心,江宁除了李家,没几人识得我。况且我现下化名梁幼筠,在外行走也不会有危险的。”
但她不是消沉的人,郁闷了一会后又重新开始给自己打气,如果就这么放弃了,那她就永远不能重立苏家门户,与其偷偷摸摸地活着,不如放手一搏。
苏宁筠尝了一口,感觉这软米煮出来的粥特别香浓软糯,不禁好奇地问:“荃叔,这米我从前好似没怎么吃过。”
又过了近一个月,去京师帮着料理后事的梁二爷梁云生回来了,他来了趟别院看了看苏幼筠,还带了燕肃从京师寄来的信。信中说苏家的案子开封府已经结案,是江洋大盗入室行窃,被人发现杀人灭口,逃走时因着匆忙撞翻了灯笼引着了柴房导致火灾。开封府抓到了几个盗匪,那几人供认不讳,已判了斩立决。
荃叔笑说:“二小姐不知,这软米只产自江宁珍珠泉附近,用泉水灌溉,每年产量极少,大多都被官府收购当作供品送去京师,只有少量散落民间,所以一般的小粮行可是买不到的。”
“嗯,也好,那事不宜迟,明天我们就启程去江宁吧。”说完,苏幼筠重新端起粥碗慢慢地吃了起来。
“去,有些话我要亲自问了才放心。”
苏幼筠虽有些失望,但依旧答道:“嗯,我记起之前在阿爹书房中看到一本账本上提过这家粮行,在想或许能从他们口中打探到些消息。”
信的最后,燕肃叮嘱苏幼筠一切小心,秦嬷嬷所说之人他会在京师暗中搜寻。
“那倒是不识,我们不做粮食生意,素来与这些粮商无甚交情。二小姐是要打听些什么吗?”荃叔问。
可这账本上却说从这“云汇粮行”购得粮食1200石,花费1200多两,合着要一两多银子一石米(一两银子约是1000文),赶上七八年前那场大旱灾时的粮价了。
到了江宁,苏幼筠依旧住在原先的客栈,荃叔则先独自去了云汇粮行打点一二。
“二小姐也要去吗?”荃叔看天这么热,有些舍不得让自家小姐奔波。
另一边她让苏成悄悄回京师附近找找那些他平日认识的三教九流中人,看看能不能打听到秦嬷嬷所说的那个匪首。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苏幼筠一边和荃叔整理外祖父誊抄给她的母亲的嫁妆单子,规划着日后如何打理这些产业。她现在能做的就是多多赚钱,无论自己要做什么,银钱开路总归不会错的。
“粮行”、“官府”几个字就像一道闪电从苏幼筠脑中划过。她突然记起那日在父亲书房中看到的那本账本中提到过一家江宁的粮行,似乎叫“云汇粮行”。
燕肃虽答应了帮自己留意,但他毕竟认识的都是先勋贵子弟,想要偷偷差点东西也多有不便。而苏成大小混迹市井,有时候消息反而更为灵敏,且不易引人注意。
苏幼筠怔怔地看了会碗中的米,忽地转头问荃叔:“荃叔可知江宁有家‘云汇粮行’?”
“那你可认识他们家掌柜?”苏幼筠眼中亮了一下,似是看到了希望。
苏幼筠在客栈转悠了一圈,想想还是不放心姐姐,便找人去唤蕊儿,想询问她这段时间姐姐在李家的情况。
这些疑问他曾问过父亲,可父亲却说自己已去问过多次,可开封府回复这个案子影响非常不好,既已结案就不容更改,以免闹出更大的民乱。
“这倒不难,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可以使点钱在里面找个做了多年的伙计出来问话。”荃叔说。
燕肃在密信里说他在行刑时去看过那些盗匪,发现没有当时秦嬷嬷说的那个身形高大,眉心有颗痣的匪首。而且苏家众人下葬前,他曾寻懂验尸之法的游医偷偷去验看过几个下人的尸身。那些下人皮肉虽被大火所毁,但骨头上依然遗留下明显的刀伤,基本都是一刀致命,而且所用刀具锋利异常。
大齐刀具管制比较严格,所以民间的制刀技术有限,一般人是很难得到极为锋利的刀具。所以他特意通过父亲,从工部借来了官制的刀具去比对刀痕,果然刀痕十分吻合。所以他觉得若不是开封府官员懒政,仓促结案,就是他们与这背后之人相互勾结了。
像是印证了苏幼筠的猜测,信里还夹杂了一封用火漆封好的密信。
当时她还觉得这“云汇粮行”真是个奸商。因为大齐这几年都没有大灾,也并无大战,前年大皇子与西夏那场都已经算是规模不小的战争了,所以在那之前粮价都比较稳定,大概就是700到800文一石。
看完信,苏幼筠有些失望,看来官府是指望不上了。想要害苏家之人怕是位高权重,仅凭自己的力量想要为苏家报仇犹如蚍蜉撼树。
没想到蕊儿并非独自来的客栈,她身后还跟着一女子。那女子穿着月白色广袖罗裙,云鬓高束,小脸不及巴掌大小,薄施粉黛却难掩憔悴,如此反倒多了些病西施的模样,正是苏幼筠的长姐苏宁筠。
] 苏幼筠有点苦夏,天一热胃口就不是特别好,荃叔特意让人带了些江宁软米回来给她煮粥吃。
荃叔想了一下,说:“是有这么一家,好像在南门码头附近,还是挺大一家粮行呢。”
待到四月,扬州渐渐进入了夏天,天气也渐渐闷热起来。
见小姐已经决定,荃叔也不再多说,自是下去安排了。
看着这信,苏幼筠觉得不可置信,几个江洋大盗居然敢夜闯正六品户部郎中府宅,屠人满门,更何况苏家有什么宝贝值得这些人冒此危险?!
看荃叔似是不情愿,苏幼筠以为他是怕自己被人发现有危险,便忙又说:“荃叔放心,江宁除了李家,没几人识得我。况且我现下化名梁幼筠,在外行走也不会有危险的。”
但她不是消沉的人,郁闷了一会后又重新开始给自己打气,如果就这么放弃了,那她就永远不能重立苏家门户,与其偷偷摸摸地活着,不如放手一搏。
苏宁筠尝了一口,感觉这软米煮出来的粥特别香浓软糯,不禁好奇地问:“荃叔,这米我从前好似没怎么吃过。”
又过了近一个月,去京师帮着料理后事的梁二爷梁云生回来了,他来了趟别院看了看苏幼筠,还带了燕肃从京师寄来的信。信中说苏家的案子开封府已经结案,是江洋大盗入室行窃,被人发现杀人灭口,逃走时因着匆忙撞翻了灯笼引着了柴房导致火灾。开封府抓到了几个盗匪,那几人供认不讳,已判了斩立决。
荃叔笑说:“二小姐不知,这软米只产自江宁珍珠泉附近,用泉水灌溉,每年产量极少,大多都被官府收购当作供品送去京师,只有少量散落民间,所以一般的小粮行可是买不到的。”
“嗯,也好,那事不宜迟,明天我们就启程去江宁吧。”说完,苏幼筠重新端起粥碗慢慢地吃了起来。
“去,有些话我要亲自问了才放心。”
苏幼筠虽有些失望,但依旧答道:“嗯,我记起之前在阿爹书房中看到一本账本上提过这家粮行,在想或许能从他们口中打探到些消息。”
信的最后,燕肃叮嘱苏幼筠一切小心,秦嬷嬷所说之人他会在京师暗中搜寻。
“那倒是不识,我们不做粮食生意,素来与这些粮商无甚交情。二小姐是要打听些什么吗?”荃叔问。
可这账本上却说从这“云汇粮行”购得粮食1200石,花费1200多两,合着要一两多银子一石米(一两银子约是1000文),赶上七八年前那场大旱灾时的粮价了。
到了江宁,苏幼筠依旧住在原先的客栈,荃叔则先独自去了云汇粮行打点一二。
“二小姐也要去吗?”荃叔看天这么热,有些舍不得让自家小姐奔波。
另一边她让苏成悄悄回京师附近找找那些他平日认识的三教九流中人,看看能不能打听到秦嬷嬷所说的那个匪首。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苏幼筠一边和荃叔整理外祖父誊抄给她的母亲的嫁妆单子,规划着日后如何打理这些产业。她现在能做的就是多多赚钱,无论自己要做什么,银钱开路总归不会错的。
“粮行”、“官府”几个字就像一道闪电从苏幼筠脑中划过。她突然记起那日在父亲书房中看到的那本账本中提到过一家江宁的粮行,似乎叫“云汇粮行”。
燕肃虽答应了帮自己留意,但他毕竟认识的都是先勋贵子弟,想要偷偷差点东西也多有不便。而苏成大小混迹市井,有时候消息反而更为灵敏,且不易引人注意。
苏幼筠怔怔地看了会碗中的米,忽地转头问荃叔:“荃叔可知江宁有家‘云汇粮行’?”
“那你可认识他们家掌柜?”苏幼筠眼中亮了一下,似是看到了希望。
苏幼筠在客栈转悠了一圈,想想还是不放心姐姐,便找人去唤蕊儿,想询问她这段时间姐姐在李家的情况。
这些疑问他曾问过父亲,可父亲却说自己已去问过多次,可开封府回复这个案子影响非常不好,既已结案就不容更改,以免闹出更大的民乱。
“这倒不难,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可以使点钱在里面找个做了多年的伙计出来问话。”荃叔说。
燕肃在密信里说他在行刑时去看过那些盗匪,发现没有当时秦嬷嬷说的那个身形高大,眉心有颗痣的匪首。而且苏家众人下葬前,他曾寻懂验尸之法的游医偷偷去验看过几个下人的尸身。那些下人皮肉虽被大火所毁,但骨头上依然遗留下明显的刀伤,基本都是一刀致命,而且所用刀具锋利异常。
大齐刀具管制比较严格,所以民间的制刀技术有限,一般人是很难得到极为锋利的刀具。所以他特意通过父亲,从工部借来了官制的刀具去比对刀痕,果然刀痕十分吻合。所以他觉得若不是开封府官员懒政,仓促结案,就是他们与这背后之人相互勾结了。
像是印证了苏幼筠的猜测,信里还夹杂了一封用火漆封好的密信。
当时她还觉得这“云汇粮行”真是个奸商。因为大齐这几年都没有大灾,也并无大战,前年大皇子与西夏那场都已经算是规模不小的战争了,所以在那之前粮价都比较稳定,大概就是700到800文一石。
看完信,苏幼筠有些失望,看来官府是指望不上了。想要害苏家之人怕是位高权重,仅凭自己的力量想要为苏家报仇犹如蚍蜉撼树。
没想到蕊儿并非独自来的客栈,她身后还跟着一女子。那女子穿着月白色广袖罗裙,云鬓高束,小脸不及巴掌大小,薄施粉黛却难掩憔悴,如此反倒多了些病西施的模样,正是苏幼筠的长姐苏宁筠。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