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春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太史春秋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桥的下方,要空出一个空间,便于燃尽的煤灰掉落。
从山形走势来看,这个煤矿的储备量应该非常大,接下来,便是想办法如何将这些煤推销出去了。
郭清扬这才想起,这么多的煤炭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利用呢,于是停住手,问严从汉:
真是太好了,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煤矿。
灶台非常简单,外形与平时烧柴火的灶台相似,只不过在灶膛的中间部位,需要用铁棍搭成一排“桥”,以便于煤炭在上面燃烧。
严从汉挥手,示意郭清扬停下来。
“清扬,这里距镇上不远,要不你跑快一点,去镇上铁匠铺买几根铁棍回来吧。”
“不会呀,咱们搬完煤块的时候,会掉落许多煤灰,反这些煤灰都收集起来,不需要大火的时候,就把煤灰沾少许的水,把火封住。需要做饭的时候,再把火捅开,让火旺起来。”
严从汉说完,起身将之前带来的竹筐拿过来,开始往里面装煤。
“和吃饭用的筷子一般长短粗细就可以了。”
回到家中,吃完午饭,严从汉便决定实施自己的计划——在厨房里做一个烧煤用的灶台。
郭清扬说完,飞身往镇上去了。
整个工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繁琐,三个年轻人差不多干了一个下午,才完工。
“从汉,你小子,我真是服了,你这些道道是从哪里学来的?”郭清扬此刻对严从汉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然后,他们再用砖块和瓦片沿墙根做成了一根烟囱,砖瓦块之间的缝隙,用粘土糊住。
“好,那我这就去,你们俩慢点挖,不要着急,等我回来再挑。”
严从汉带着孙予如,又挖了一阵,直到把背筐和箩筐都装满了。
严从汉循着灶台和烟囱寻找,看如果有冒烟的地方,便用湿粘土将其糊住。
“好了好了,咱们先别挖了,采一部分回去再说。”
熟练掌握煤炭的使用方法,只有能熟练使用了,才会发现煤炭的好处,这样他们才能够花钱购买。
为了不被人发现,严从汉还从山上找了一些荆棘和杂草,将煤矿伪装起来。
人们对新鲜事物向来比较感兴趣,一旦村民们知道了,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总会传到一些懂煤的人耳朵里。
中午时分,郭清扬拿着几根铁棍回来了。
别到时自己好不容易发现的发财之道,反倒成了替别人做的嫁衣。
要想把这些煤炭顺利地推销出去,那就必须让人们知道使用煤炭好处和方法。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或许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煤炭,家中也就没有能利用煤炭的设施设备。
“你怎么什么都懂?”
“这就服啦?还早着呢?我说过,找到了煤炭,咱们就发财了。现在只是在家里试验,等试验成功了,咱们就去找那些富贵人家,教他们修这样的取暖设施,然后再把煤卖给他们。”
郭清扬看着锅,加水也不是,把锅取开也不是,心疼得直呼好浪费煤炭呀。
“嘿嘿!今天只是试验,现在天气不是冷了吗?我还有一个想法,用炭火取暖。”严从汉笑着说。
严从汉此前就想过这个问题,他倒不是怕把山挖空了,而是担心县衙那些官老爷们知道情况后不准他挖,那样财路岂不是就断了?
这时,灶膛里的煤炭已经着得通红,火力正猛,之前他们只装备了一口大锅,加了一点水,现在锅里的水都快被烧干了。
“接下来怎么弄啊?”
“咱们先搬一部分回去,我先教你们用了再说。”
还有,今天自己无意中发现的这个煤矿,在没有找到确定的销路之前,可不敢轻易暴露。
“那平时就让它这样一直着吗?岂不是太浪费?”郭清扬问。
严从汉向郭清扬建议。
看来这件事还不是小事,必须找个大人物作后台才行。
灶台建好之后,严从汉亲自试火,他先将几根木柴点燃,放入灶膛,然后在上面洒上一些小煤块,待木柴快要燃尽的时候,煤块已全部点燃。
郭清扬喘着粗气问。
“我脚力好,先背回去吧,你们继续再挖点儿,等会儿我来的时候再带一副箩筐来。”
“好是好,那几年下来,还不得把山给挖空了呀!”郭清扬这句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
当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防止煤气中毒的生活常识。
“取暖?不会在每个房间都做一个灶台吧?”郭清扬说。
... ...
严从汉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
见严从汉将背筐装满后,郭清扬自告奋勇,背起背筐蹒跚着往家赶去。
“用煤的人越多越好,咱们人手不够,请人挖煤就可以了,咱们到时候就当甩手掌柜,每天躺床上数钱就行了,哈哈!”
上的时间,孙予如又到附近采了一些野菜,此刻天已临近晌午,郭清扬挑着箩筐在前、孙予如提着野菜在中、严从汉背着背筐在后,三人鱼贯而行,往家赶去。
严从汉和郭清扬说干就干,两人密切配合,搬砖、和泥,费了好大一番功夫,终于搭好了灶台。
严从汉没有推迟,待郭清扬走后,他扶着孙予如躺倒在旁边的枯草地上稍事休息。
“铁棍?什么样的铁棍?”
严从汉对郭清扬说。
但是从哪里着手呢?严从汉陷入了沉思。
“那如果以后用煤的人多了,咱们人手也不够呀!”郭清扬不是做生意的料,不知道如何整合利用资源。
可是,如何宣传?又如何示范呢?
最主要的,是要做一根密闭的烟囱,将所有的煤烟全都排出屋外,以防止煤气中毒。
“咱们抽空去镇上找铁匠,制作一块圆形的铁皮,灶上没有东西可煮的时候,可以用铁皮盖住。”
其实严从汉所说的取暖方式极像北方的土炕,只不过把生火口放到了室外的屋后。
眼下时值冬季,天气寒冷,严从汉所能想到的,便是百姓的生活用煤。
两人学着他的样子,嗅着鼻子满屋查找了一遍,回答说没有了。
除非,通过技术宣传或示范,让百姓... ...
别看村子里的人现在还没发现煤炭,但毕竟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煤炭的开采和使用的记录了。
三人趁着兴奋劲,又轮流采挖了半晌,煤坑越扩越大,地底下的煤质也越来越好。
“我还忘了问你,这铁棍拿来有什么用?”
郭清扬的话,引得严从汉和孙予如大笑。
但是煤炭燃烧不尽时,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也就是郭清扬此前所说的,冒出的烟雾特别难闻。
待所用能看见冒烟的地方都堵住之后,他嗅着鼻子问郭清扬和孙予如,还有没有煤烟的味道。
由于时代发展的限制,社会上暂时还没有大型的工业大量需要燃煤。
正思虑间,郭清扬已经背着背筐、挑着箩筐,返回来了。
或许他还不知道,这烟雾可是剧毒啊,稍有不慎,便极有可能引发煤气中毒。
“等下我们回家后,在厨房里做一个灶台,日后就可以不用到处找柴火了,做饭烧水用煤就可以了。”
郭清扬不太明白严从汉接下来要怎么操作,只管根据他的安排,去挑煤筐。
趁郭清扬去镇... ...
“不用,咱们只需要在屋后边做一个很大的灶台,然后让烟囱通道在屋里绕一圈,这样整个屋子就都热了,而且还没有煤灰,既舒服又干净。”
] 桥的下方,要空出一个空间,便于燃尽的煤灰掉落。
从山形走势来看,这个煤矿的储备量应该非常大,接下来,便是想办法如何将这些煤推销出去了。
郭清扬这才想起,这么多的煤炭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利用呢,于是停住手,问严从汉:
真是太好了,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煤矿。
灶台非常简单,外形与平时烧柴火的灶台相似,只不过在灶膛的中间部位,需要用铁棍搭成一排“桥”,以便于煤炭在上面燃烧。
严从汉挥手,示意郭清扬停下来。
“清扬,这里距镇上不远,要不你跑快一点,去镇上铁匠铺买几根铁棍回来吧。”
“不会呀,咱们搬完煤块的时候,会掉落许多煤灰,反这些煤灰都收集起来,不需要大火的时候,就把煤灰沾少许的水,把火封住。需要做饭的时候,再把火捅开,让火旺起来。”
严从汉说完,起身将之前带来的竹筐拿过来,开始往里面装煤。
“和吃饭用的筷子一般长短粗细就可以了。”
回到家中,吃完午饭,严从汉便决定实施自己的计划——在厨房里做一个烧煤用的灶台。
郭清扬说完,飞身往镇上去了。
整个工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繁琐,三个年轻人差不多干了一个下午,才完工。
“从汉,你小子,我真是服了,你这些道道是从哪里学来的?”郭清扬此刻对严从汉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然后,他们再用砖块和瓦片沿墙根做成了一根烟囱,砖瓦块之间的缝隙,用粘土糊住。
“好,那我这就去,你们俩慢点挖,不要着急,等我回来再挑。”
严从汉带着孙予如,又挖了一阵,直到把背筐和箩筐都装满了。
严从汉循着灶台和烟囱寻找,看如果有冒烟的地方,便用湿粘土将其糊住。
“好了好了,咱们先别挖了,采一部分回去再说。”
熟练掌握煤炭的使用方法,只有能熟练使用了,才会发现煤炭的好处,这样他们才能够花钱购买。
为了不被人发现,严从汉还从山上找了一些荆棘和杂草,将煤矿伪装起来。
人们对新鲜事物向来比较感兴趣,一旦村民们知道了,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总会传到一些懂煤的人耳朵里。
中午时分,郭清扬拿着几根铁棍回来了。
别到时自己好不容易发现的发财之道,反倒成了替别人做的嫁衣。
要想把这些煤炭顺利地推销出去,那就必须让人们知道使用煤炭好处和方法。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或许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煤炭,家中也就没有能利用煤炭的设施设备。
“你怎么什么都懂?”
“这就服啦?还早着呢?我说过,找到了煤炭,咱们就发财了。现在只是在家里试验,等试验成功了,咱们就去找那些富贵人家,教他们修这样的取暖设施,然后再把煤卖给他们。”
郭清扬看着锅,加水也不是,把锅取开也不是,心疼得直呼好浪费煤炭呀。
“嘿嘿!今天只是试验,现在天气不是冷了吗?我还有一个想法,用炭火取暖。”严从汉笑着说。
严从汉此前就想过这个问题,他倒不是怕把山挖空了,而是担心县衙那些官老爷们知道情况后不准他挖,那样财路岂不是就断了?
这时,灶膛里的煤炭已经着得通红,火力正猛,之前他们只装备了一口大锅,加了一点水,现在锅里的水都快被烧干了。
“接下来怎么弄啊?”
“咱们先搬一部分回去,我先教你们用了再说。”
还有,今天自己无意中发现的这个煤矿,在没有找到确定的销路之前,可不敢轻易暴露。
“那平时就让它这样一直着吗?岂不是太浪费?”郭清扬问。
严从汉向郭清扬建议。
看来这件事还不是小事,必须找个大人物作后台才行。
灶台建好之后,严从汉亲自试火,他先将几根木柴点燃,放入灶膛,然后在上面洒上一些小煤块,待木柴快要燃尽的时候,煤块已全部点燃。
郭清扬喘着粗气问。
“我脚力好,先背回去吧,你们继续再挖点儿,等会儿我来的时候再带一副箩筐来。”
“好是好,那几年下来,还不得把山给挖空了呀!”郭清扬这句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
当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防止煤气中毒的生活常识。
“取暖?不会在每个房间都做一个灶台吧?”郭清扬说。
... ...
严从汉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
见严从汉将背筐装满后,郭清扬自告奋勇,背起背筐蹒跚着往家赶去。
“用煤的人越多越好,咱们人手不够,请人挖煤就可以了,咱们到时候就当甩手掌柜,每天躺床上数钱就行了,哈哈!”
上的时间,孙予如又到附近采了一些野菜,此刻天已临近晌午,郭清扬挑着箩筐在前、孙予如提着野菜在中、严从汉背着背筐在后,三人鱼贯而行,往家赶去。
严从汉和郭清扬说干就干,两人密切配合,搬砖、和泥,费了好大一番功夫,终于搭好了灶台。
严从汉没有推迟,待郭清扬走后,他扶着孙予如躺倒在旁边的枯草地上稍事休息。
“铁棍?什么样的铁棍?”
严从汉对郭清扬说。
但是从哪里着手呢?严从汉陷入了沉思。
“那如果以后用煤的人多了,咱们人手也不够呀!”郭清扬不是做生意的料,不知道如何整合利用资源。
可是,如何宣传?又如何示范呢?
最主要的,是要做一根密闭的烟囱,将所有的煤烟全都排出屋外,以防止煤气中毒。
“咱们抽空去镇上找铁匠,制作一块圆形的铁皮,灶上没有东西可煮的时候,可以用铁皮盖住。”
其实严从汉所说的取暖方式极像北方的土炕,只不过把生火口放到了室外的屋后。
眼下时值冬季,天气寒冷,严从汉所能想到的,便是百姓的生活用煤。
两人学着他的样子,嗅着鼻子满屋查找了一遍,回答说没有了。
除非,通过技术宣传或示范,让百姓... ...
别看村子里的人现在还没发现煤炭,但毕竟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煤炭的开采和使用的记录了。
三人趁着兴奋劲,又轮流采挖了半晌,煤坑越扩越大,地底下的煤质也越来越好。
“我还忘了问你,这铁棍拿来有什么用?”
郭清扬的话,引得严从汉和孙予如大笑。
但是煤炭燃烧不尽时,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也就是郭清扬此前所说的,冒出的烟雾特别难闻。
待所用能看见冒烟的地方都堵住之后,他嗅着鼻子问郭清扬和孙予如,还有没有煤烟的味道。
由于时代发展的限制,社会上暂时还没有大型的工业大量需要燃煤。
正思虑间,郭清扬已经背着背筐、挑着箩筐,返回来了。
或许他还不知道,这烟雾可是剧毒啊,稍有不慎,便极有可能引发煤气中毒。
“等下我们回家后,在厨房里做一个灶台,日后就可以不用到处找柴火了,做饭烧水用煤就可以了。”
郭清扬不太明白严从汉接下来要怎么操作,只管根据他的安排,去挑煤筐。
趁郭清扬去镇... ...
“不用,咱们只需要在屋后边做一个很大的灶台,然后让烟囱通道在屋里绕一圈,这样整个屋子就都热了,而且还没有煤灰,既舒服又干净。”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