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老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北冥老鱼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所以也先做梦也没想到,喇嘛教会在关键时刻,竟然从背后狠狠的捅了他一刀。
第983章 三年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吏转官的优势也逐渐在扩大,毕竟小吏的数量庞大,所以考试也比较简单,只要通过考试,就算是进入了官场,可以一点点积累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朱瞻壑对大明的统治也越发的稳固,因为内部的隐患几乎都不存在,所以从第二年开始,他对大明也着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所以朱瞻壑在稳定了大明的局势后,第一个就对军队开始下手,当然朱瞻壑可没敢直接废除卫所制,他先是将南方一些不重要的卫所裁撤掉,恢复了军户们的自由,让他们可以经商和做工,不用再因军户的身份被束缚在卫所里。
比如大明的科举制度,以及国内的教育方式,大明军队的卫所制度等等。
三年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在第一年中,朱瞻壑逐步稳定了大明的朝堂,并且引进大汉的官员,加强了自己对大明的统治。
这件事刚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甚至连大明内部都没有多少人知道,毕竟做为一个世俗国家,大明对宗教这方面的关注并不多。
大明的这些军户如果愿意的话,朝廷会安排船只送他们到海外,到时会分配大量的土地,当然海外肯定不怎么安全,比如要面临着与土人的冲突,以及野兽的侵袭,军户再怎么不堪,至少也受过一定的军事训练,比普通的平民更适合冒险。
当然对于大明的官员,朱瞻壑也着重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员,比如于谦就是其中的代表。
所以大明想要做官,有两种途径,一是传统的科举,二就是先通过吏员的考试,然后从小吏一步步升为官员,两种制度并行,虽然这挤占了科举的名额,但因为朱瞻壑的强力推行,最终还是将吏转官的制度推行了下去。
所以朱瞻壑宁愿减少大明的军队数量,也要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他效仿后世的军区制度,不需要在每一个州府都驻兵,而是将几个州府划为一个军区,然后在交通便利之地驻军就行了,这样哪一个州府有变,军队也能及时赶到。
当然相比上面的科举和教育,军事方面是大明最为迫切的问题。
其实早在朱棣当政的末期,大明的卫所制度就已经开始衰败了,特别是南方那些远离战场的卫所,军官吞并土地,将卫所兵视为家奴,导致南方的卫所兵制败坏,这也是小小的倭寇就能在南方沿海呼风唤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果就在短时间内,也先与阿赦知院之间的形势逆转,本来占据着优势的他,很快发现身边到处都是叛徒,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一些眼线记录下来,最后送到阿赦知院和脱脱不花的手中。
大明的这些军户如果愿意的话,朝廷会安排船只送他们到海外,到时会分配大量的土地,当然海外肯定不怎么安全,比如要面临着与土人的冲突,以及野兽的侵袭,军户再怎么不堪,至少也受过一定的军事训练,比普通的平民更适合冒险。
但兵在多不在精,二十万卫所兵,对上三万瓦剌骑兵,却在土木堡惨败,连皇帝都被人家抓了俘虏。
军队的改制很快就有了效果,各地的卫所裁撤掉后,新招募的军队也逐渐成形,其实这些招募的军士,许多都是卫所兵中的精锐,这些精锐在待遇上来后,稍加训练就能成为一支精兵。
所以小吏出身的官员,一般比科举出身的官员经验丰富,无论是办事还是做官,都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还不用苦读多年,几千上万人去挤科举的独木桥。
所以仅仅三年之后,大明的边关已经从原来的被动防守,开始转为小规模的反击,各地都组建了骑兵,而且大汉的新型火器也装备到军中,如此一来,大明边关的兵力大增,去年冬天有瓦剌人进犯太原,结果被太原总兵杀的大败,光是上交的首级就有三千多。
所以仅仅三年之后,大明的边关已经从原来的被动防守,开始转为小规模的反击,各地都组建了骑兵,而且大汉的新型火器也装备到军中,如此一来,大明边关的兵力大增,去年冬天有瓦剌人进犯太原,结果被太原总兵杀
当然募兵制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太花钱,毕竟人家来当兵,就是冲着吃喝和军饷来的,相比之下,卫所兵的花费却很小,可以说一个募兵的花费,顶得上五六个卫所兵。
喇嘛教的发展,并没有引起草原高层的警惕,甚至许多草原高层也开始信奉喇嘛教,比如也先自己就改信喇嘛教,曾经还为一位高僧修建了庙宇。
至于裁撤下来的军户,除了鼓励他们的经商做工外,朱瞻壑还为他们安排了第三条路,那就是出海,大汉的海外领地极其广阔,许多地方甚至都没有汉人前去定居。
不过随着草原另一股势力的加入,阿赦知院不但迅速的恢复了实力,而且还开始了对也先的反击,这股势力就是一直被人忽略的喇嘛。
而在朱棣去世二十年后,大明的卫所制已经极度败坏,除了北方边关的少数精锐外,就连北京城周围的卫所兵,也都已经不堪大用,朱祁镇二十万大军兵败土木堡,虽然主要原因在他和王振身上,但军队本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也先与阿赦知院之间征战不断,瓦剌内部也彻底的一分为二,脱脱不花也趁机举起黄金家族的大旗,招募了一批忠心自己的部族,如此一来,草原上的势力变成了三足鼎立,短时间内根本争不出一个结果。
所以朱瞻壑宁愿减少大明的军队数量,也要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他效仿后世的军区制度,不需要在每一个州府都驻兵,而是将几个州府划为一个军区,然后在交通便利之地驻军就行了,这样哪一个州府有变,军队也能及时赶到。
其实在原来的历史上,大明的卫所兵制败坏后,也同样开启了募兵制,比如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戚家兵,其实就是从民间招募兵丁,卫所兵和唐朝时的府兵一样,都无法长久,最终还是要走到募兵制这条路上。
至于裁撤下来的军户,除了鼓励他们的经商做工外,朱瞻壑还为他们安排了第三条路,那就是出海,大汉的海外领地极其广阔,许多地方甚至都没有汉人前去定居。
大明的国力在快速恢复,而草原上却乱成一团,之前也先惨败于汉军之手,三万大军只逃回几千人,虽然抓了朱祁镇这个大明皇帝,但大明却很快有了新皇帝,朱祁镇这个人质也变成了鸡肋。
最重要的是,经过土木堡之败后,也先在草原上的威望大跌,再加上阿赦知院与脱脱不花联合反叛,更给了也先沉重的一击。
朱瞻壑打算花上十年时间,把大汉的教育系统全盘照抄到大明,毕竟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如果教育跟不上,国家再怎么强盛也只会昙花一现,后续迟早都会衰亡下去。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也先准备先下手为强,于是主动率兵攻打阿赦知院与脱脱不花,却没想到被两人的联军杀的惨败,最后仓皇逃到草原西部,这才暂时避开了阿赦知院和脱脱不花。
阿赦知院兵败后,在朱瞻壑的暗中支持下,喇嘛教与阿赦知院达成合作,甚至阿赦知院和脱脱不花直接拜大喇嘛宏法为师,正式皈依喇嘛教,而喇嘛们也出人出力,帮助阿赦知院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实力。
与科举改制相对应的,就是大明国内的教育制度,朱瞻壑直接将大汉那边的公立学校制度照搬到大明,由国家出钱出力,先在各个重要城市修建了小学,招募孩子进入学校读书。
所以这几年里,也先一直忙于清剿阿赦知院与脱脱不花的叛乱势力。
喇嘛教进入草原后,很快就站稳了脚根,并且在各个部落之中开始传教,这些喇嘛许多都精通医术,再加上草原的恶劣环境,便利牧民都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支柱,于是喇嘛教在草原上飞速发展,很快就取代原来的萨满教,成为草原上的主流宗教。
但兵在多不在精,二十万卫所兵,对上三万瓦剌骑兵,却在土木堡惨败,连皇帝都被人家抓了俘虏。
而且如果真喜欢读书,考上小吏后依然可以用业余时间去读书,日后照样可以参加科举,最重要的是,做了小吏后,就会有一份正经的收入,这也吸引了许多家族贫困的学子。
当年朱棣在世时,朱瞻壑就向他建议,从西藏引入喇嘛进入草原传教,甚至最初的寺庙都是在大明的援助下修建的。
按照朱瞻壑的设想,等到日后吏转官的途径占据着绝对优势后,科举制就会变得可有可无,到时再废除,反对的阻力就会小得多,甚至就算不废除,对国家的影响也不大。
本来住在宫中的胡太后,也带着朱见深前往大汉定居,朱祁镇依然漂在草原上,至于其它的藩王,也都老老实实的呆在自己的封地,毕竟他们都知道,自己是没资格与朱瞻壑竞争的。
另外喇嘛教还利用自己在草原上的影响力,帮助阿赦知院和脱脱不花收集情报,甚至说服也先手下的高层背叛。
大明的科举制度根深蒂固,远不是大汉这个新建立的国家能比的,所以朱瞻壑也不敢直接废除科举,事实上他刚开始对科举还是十分宽容的,只是在科举之外,增加了一个吏员的考试,另外还打通了吏升官的途径。
至于南方地方上需要的驻军,朱瞻壑则依照大汉的制度,开始了募兵制,提高军中将士的待遇和地位,大明不缺人,更不缺当兵的人。
小学教授的内容,也不再是单纯的四书五经,而是加入了数学、历史、物理等人文科学内容,后续的中学与大学也在筹备之中。
军队的改制很快就有了效果,各地的卫所裁撤掉后,新招募的军队也逐渐成形,其实这些招募的军士,许多都是卫所兵中的精锐,这些精锐在待遇上来后,稍加训练就能成为一支精兵。
刚开始的时候,也先的确取得一些战果,比如他多次击败阿赦知院的大军,嘎巴河之战,更是差点把阿赦知院活捉,幸好最后脱脱不花的援军及时赶到,这才救了阿赦知院一命。
] 所以也先做梦也没想到,喇嘛教会在关键时刻,竟然从背后狠狠的捅了他一刀。
第983章 三年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吏转官的优势也逐渐在扩大,毕竟小吏的数量庞大,所以考试也比较简单,只要通过考试,就算是进入了官场,可以一点点积累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朱瞻壑对大明的统治也越发的稳固,因为内部的隐患几乎都不存在,所以从第二年开始,他对大明也着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所以朱瞻壑在稳定了大明的局势后,第一个就对军队开始下手,当然朱瞻壑可没敢直接废除卫所制,他先是将南方一些不重要的卫所裁撤掉,恢复了军户们的自由,让他们可以经商和做工,不用再因军户的身份被束缚在卫所里。
比如大明的科举制度,以及国内的教育方式,大明军队的卫所制度等等。
三年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在第一年中,朱瞻壑逐步稳定了大明的朝堂,并且引进大汉的官员,加强了自己对大明的统治。
这件事刚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甚至连大明内部都没有多少人知道,毕竟做为一个世俗国家,大明对宗教这方面的关注并不多。
大明的这些军户如果愿意的话,朝廷会安排船只送他们到海外,到时会分配大量的土地,当然海外肯定不怎么安全,比如要面临着与土人的冲突,以及野兽的侵袭,军户再怎么不堪,至少也受过一定的军事训练,比普通的平民更适合冒险。
当然对于大明的官员,朱瞻壑也着重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员,比如于谦就是其中的代表。
所以大明想要做官,有两种途径,一是传统的科举,二就是先通过吏员的考试,然后从小吏一步步升为官员,两种制度并行,虽然这挤占了科举的名额,但因为朱瞻壑的强力推行,最终还是将吏转官的制度推行了下去。
所以朱瞻壑宁愿减少大明的军队数量,也要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他效仿后世的军区制度,不需要在每一个州府都驻兵,而是将几个州府划为一个军区,然后在交通便利之地驻军就行了,这样哪一个州府有变,军队也能及时赶到。
当然相比上面的科举和教育,军事方面是大明最为迫切的问题。
其实早在朱棣当政的末期,大明的卫所制度就已经开始衰败了,特别是南方那些远离战场的卫所,军官吞并土地,将卫所兵视为家奴,导致南方的卫所兵制败坏,这也是小小的倭寇就能在南方沿海呼风唤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果就在短时间内,也先与阿赦知院之间的形势逆转,本来占据着优势的他,很快发现身边到处都是叛徒,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一些眼线记录下来,最后送到阿赦知院和脱脱不花的手中。
大明的这些军户如果愿意的话,朝廷会安排船只送他们到海外,到时会分配大量的土地,当然海外肯定不怎么安全,比如要面临着与土人的冲突,以及野兽的侵袭,军户再怎么不堪,至少也受过一定的军事训练,比普通的平民更适合冒险。
但兵在多不在精,二十万卫所兵,对上三万瓦剌骑兵,却在土木堡惨败,连皇帝都被人家抓了俘虏。
军队的改制很快就有了效果,各地的卫所裁撤掉后,新招募的军队也逐渐成形,其实这些招募的军士,许多都是卫所兵中的精锐,这些精锐在待遇上来后,稍加训练就能成为一支精兵。
所以小吏出身的官员,一般比科举出身的官员经验丰富,无论是办事还是做官,都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还不用苦读多年,几千上万人去挤科举的独木桥。
所以仅仅三年之后,大明的边关已经从原来的被动防守,开始转为小规模的反击,各地都组建了骑兵,而且大汉的新型火器也装备到军中,如此一来,大明边关的兵力大增,去年冬天有瓦剌人进犯太原,结果被太原总兵杀的大败,光是上交的首级就有三千多。
所以仅仅三年之后,大明的边关已经从原来的被动防守,开始转为小规模的反击,各地都组建了骑兵,而且大汉的新型火器也装备到军中,如此一来,大明边关的兵力大增,去年冬天有瓦剌人进犯太原,结果被太原总兵杀
当然募兵制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太花钱,毕竟人家来当兵,就是冲着吃喝和军饷来的,相比之下,卫所兵的花费却很小,可以说一个募兵的花费,顶得上五六个卫所兵。
喇嘛教的发展,并没有引起草原高层的警惕,甚至许多草原高层也开始信奉喇嘛教,比如也先自己就改信喇嘛教,曾经还为一位高僧修建了庙宇。
至于裁撤下来的军户,除了鼓励他们的经商做工外,朱瞻壑还为他们安排了第三条路,那就是出海,大汉的海外领地极其广阔,许多地方甚至都没有汉人前去定居。
不过随着草原另一股势力的加入,阿赦知院不但迅速的恢复了实力,而且还开始了对也先的反击,这股势力就是一直被人忽略的喇嘛。
而在朱棣去世二十年后,大明的卫所制已经极度败坏,除了北方边关的少数精锐外,就连北京城周围的卫所兵,也都已经不堪大用,朱祁镇二十万大军兵败土木堡,虽然主要原因在他和王振身上,但军队本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也先与阿赦知院之间征战不断,瓦剌内部也彻底的一分为二,脱脱不花也趁机举起黄金家族的大旗,招募了一批忠心自己的部族,如此一来,草原上的势力变成了三足鼎立,短时间内根本争不出一个结果。
所以朱瞻壑宁愿减少大明的军队数量,也要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他效仿后世的军区制度,不需要在每一个州府都驻兵,而是将几个州府划为一个军区,然后在交通便利之地驻军就行了,这样哪一个州府有变,军队也能及时赶到。
其实在原来的历史上,大明的卫所兵制败坏后,也同样开启了募兵制,比如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戚家兵,其实就是从民间招募兵丁,卫所兵和唐朝时的府兵一样,都无法长久,最终还是要走到募兵制这条路上。
至于裁撤下来的军户,除了鼓励他们的经商做工外,朱瞻壑还为他们安排了第三条路,那就是出海,大汉的海外领地极其广阔,许多地方甚至都没有汉人前去定居。
大明的国力在快速恢复,而草原上却乱成一团,之前也先惨败于汉军之手,三万大军只逃回几千人,虽然抓了朱祁镇这个大明皇帝,但大明却很快有了新皇帝,朱祁镇这个人质也变成了鸡肋。
最重要的是,经过土木堡之败后,也先在草原上的威望大跌,再加上阿赦知院与脱脱不花联合反叛,更给了也先沉重的一击。
朱瞻壑打算花上十年时间,把大汉的教育系统全盘照抄到大明,毕竟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如果教育跟不上,国家再怎么强盛也只会昙花一现,后续迟早都会衰亡下去。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也先准备先下手为强,于是主动率兵攻打阿赦知院与脱脱不花,却没想到被两人的联军杀的惨败,最后仓皇逃到草原西部,这才暂时避开了阿赦知院和脱脱不花。
阿赦知院兵败后,在朱瞻壑的暗中支持下,喇嘛教与阿赦知院达成合作,甚至阿赦知院和脱脱不花直接拜大喇嘛宏法为师,正式皈依喇嘛教,而喇嘛们也出人出力,帮助阿赦知院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实力。
与科举改制相对应的,就是大明国内的教育制度,朱瞻壑直接将大汉那边的公立学校制度照搬到大明,由国家出钱出力,先在各个重要城市修建了小学,招募孩子进入学校读书。
所以这几年里,也先一直忙于清剿阿赦知院与脱脱不花的叛乱势力。
喇嘛教进入草原后,很快就站稳了脚根,并且在各个部落之中开始传教,这些喇嘛许多都精通医术,再加上草原的恶劣环境,便利牧民都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支柱,于是喇嘛教在草原上飞速发展,很快就取代原来的萨满教,成为草原上的主流宗教。
但兵在多不在精,二十万卫所兵,对上三万瓦剌骑兵,却在土木堡惨败,连皇帝都被人家抓了俘虏。
而且如果真喜欢读书,考上小吏后依然可以用业余时间去读书,日后照样可以参加科举,最重要的是,做了小吏后,就会有一份正经的收入,这也吸引了许多家族贫困的学子。
当年朱棣在世时,朱瞻壑就向他建议,从西藏引入喇嘛进入草原传教,甚至最初的寺庙都是在大明的援助下修建的。
按照朱瞻壑的设想,等到日后吏转官的途径占据着绝对优势后,科举制就会变得可有可无,到时再废除,反对的阻力就会小得多,甚至就算不废除,对国家的影响也不大。
本来住在宫中的胡太后,也带着朱见深前往大汉定居,朱祁镇依然漂在草原上,至于其它的藩王,也都老老实实的呆在自己的封地,毕竟他们都知道,自己是没资格与朱瞻壑竞争的。
另外喇嘛教还利用自己在草原上的影响力,帮助阿赦知院和脱脱不花收集情报,甚至说服也先手下的高层背叛。
大明的科举制度根深蒂固,远不是大汉这个新建立的国家能比的,所以朱瞻壑也不敢直接废除科举,事实上他刚开始对科举还是十分宽容的,只是在科举之外,增加了一个吏员的考试,另外还打通了吏升官的途径。
至于南方地方上需要的驻军,朱瞻壑则依照大汉的制度,开始了募兵制,提高军中将士的待遇和地位,大明不缺人,更不缺当兵的人。
小学教授的内容,也不再是单纯的四书五经,而是加入了数学、历史、物理等人文科学内容,后续的中学与大学也在筹备之中。
军队的改制很快就有了效果,各地的卫所裁撤掉后,新招募的军队也逐渐成形,其实这些招募的军士,许多都是卫所兵中的精锐,这些精锐在待遇上来后,稍加训练就能成为一支精兵。
刚开始的时候,也先的确取得一些战果,比如他多次击败阿赦知院的大军,嘎巴河之战,更是差点把阿赦知院活捉,幸好最后脱脱不花的援军及时赶到,这才救了阿赦知院一命。
玄幻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