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盘花海礁案
水之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水之吟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柳老板刚要开口,就见我手腕上 戴着二响环,眼睛瞬间就亮了:“这不是……”
也许是最近都在想着这个人,信上的“楼”字瞬间就让我冒起了鸡皮疙瘩,我迅速阅读上面的内容。
柳老板拿着放大镜观察了片刻,又闻着信上的油墨:“具体是不是200年倒不能肯定,但确实是那个年代的纸张和油墨,不过……”他顿了一下。
除了那枚六角铜铃和当时穿的衣服,我没有带回任何有关张海楼和张海侠的东西,也正因为那身衣服,我才肯定自己所经历的穿越不是幻觉。
视线变得模糊起来,我意识到自己竟然哭了,张海侠死于26岁的某日,张海楼如此难过,甚至不惜以书信的方式宣泄情绪,就说明他们在之后的16年感情依旧,或者更甚。
张启山也曾接管过南部档案馆,张日山手里的资料可信度还是高的,我陡然兴奋,想着能从中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内容也不错。可惜翻阅半晌,里面并没有提到张海侠,但张海楼确实一直都活跃在明面上,成了替族长干脏活的那批人。
这封信确实有蹊跷,但又不像有恶意,当务之急,我还是得先鉴定这封信的年份是否真来自200年前,而不是做旧处理。
现在的南部档案馆是在1968年重新成立的。
不过此时我无心欣赏,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张海侠26岁那年,究竟经历了什么。
“老师,侠亡矣,我度你亦亡矣,然不知彼亡之事告谁,故书此信……”
街上人来人往全是打卡拍照的游客。
而且还是以信件的形式。
“不值钱啊,就只是普通的一封信而已。”柳老板看着我,“你从哪儿搞来的破烂儿,连收藏价值都没有,档案馆?”
“所以你知道吗?”我追问。
之后的几周,我在医院的实习期结束了,或许是有照顾那群孩子的经历,我完全没有新人的生涩,基本上已经能独立做一场手术,不再需要老医师带着。张日山那边,依旧没有和张海楼取得联系,我总觉得,他大概是把我给忘记了。
盘花海礁案在1906年轰动一时,是关于从厦门到马六甲航线船只频繁失踪的案件,为查明真相,1916年,南洋海事衙门在马六甲的霹雳州这座小城镇上成立了南洋档案馆,也就是现今的马来西亚。
柳老板笑起来:“一封家书就机密啦?”我正要走,他叫我,“哎,说好了给我看二响环。”
我拆开外包装壳,里面躺着一个用油纸包裹住的薄片,浅棕色的油纸皱皱巴巴,用一根细麻绳绑住。我习惯性的闻了闻,有一股淡淡的油蜡气味儿,用剪刀将细绳剪开,我翻出了被油纸掩住的一封信。
既然确定这封信极有可能真的是张海楼写给我的,自然不想听到贬低的话,我把信收回包里,对他道:“是的,机密信件,你看了要是到处讲,会被灭口。”
“你先自个儿玩会儿啊,哥忙着呢。”他道。
我摇了摇,有轻微的晃动,看来真的只是一封信。
对于长寿的张家人而言,一个月的事,如云烟过昔。
张海岳见到我,还没开口,我便道:“你知道张海侠是怎么死的吗?”
我给邮局打了电话,想要问明信件的来由,可他们电脑里没有记录,只说这封信件放在仓库有段时间了,前几天整理库存时搜出来一堆无人认领的包裹,又不能直接扔掉,便只能一个一个打上面的电话,确认无主的才销毁,到我这儿竟然找到了收件人,便送过来了。
离开古董店,表兄送了条项链给我,是条翡翠的月牙吊坠,很是精巧。
我很奇怪,觉得可能是搞错了,这段时间我既没有网购也没有参与活动,不该有包裹。
他死的太早,具体案宗只有在南部档案馆才能查到,我之前任职只能算实习,允许翻阅的仅有明面上的资料,当时不以为然,现在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
我凭着记忆,来到张海琪曾经的住所,那里如今摆着好几家海鲜大排档,看不出从前的面貌。
“200年前?”他兴致不高,“200年前也就是民国吧……”
寥寥数笔,情深意切,我几乎立刻猜到,写这封信的人就是张海楼,里面提到的“老师”是我,而“侠”,则是张海侠。这封信更像是执笔者的寄托,但不知为何,竟然到了我的手里。
但对方说,信上有我的电话号码。
老板是个20多岁的小年轻,正拿着放大镜验手里的货,见我进来,头也不抬:“妹妹来啦。”
张日山道:“你想进档案馆,无非就是对张海楼和张海侠感兴趣,我这里倒是有些资料,可以先看看。”
张海岳对我下了逐客令:“你该走了。”
“戴在手上吧,你曾祖父说不定会保后人平安。”张日山对我道。
当初南洋档案馆成立后的
“你帮我这个忙,就给你看。”我把二响环取下来放进了包里。
南部档案馆在外看来只是一个政府的对接办公室,进去后只有张海岳在前台坐着,但墙后面有一处很大的空间,里面是百年来所收集到的案件资料,大多都是纸质品。
想了想,还是把信封翻开,我倒要看看里面还有什么离谱的东西。
张海岳点了一下头:“这涉及到机密,我不能告诉你。”
我点了几份海鲜坐在那里吃着,身后的海面上有载满游客的豪华游轮,恍惚间,我又像是回到了和两个孩子在一起开小灶的日子。
信封内是一张旧时样式的信笺纸,土黄色的底,红色的竖框,就在我苦思冥想,究竟是哪家古着网店会搞这样的噱头时,落款处的“楼”吸引了我的注意。
张日山笑了笑:“这件事走后门不容易啊,过几天,先看族长那边怎么判定吧。”
我这表兄是个古董痴,只要是古物件在他面前,就像饿狼扑食,上个月下了个斗,带出了一些东西,这几天一直在欣赏。
我拿上油纸和信,驱车来到厦门的古玩市场,找到一家装修简约的店走进去。
无论这封信出现的原因和目的,我现在必须去一趟档案馆,抵达门口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
我猜测可能是经常购物的网店回馈老客户什么的,核对完信息后,下午就收到了快递。信件的外壳是邮局的包装,很轻,像就寄了空气过来。
你曾祖父的东西,你是他后人,现在也算物归原主,你成年了,如今也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把它给你,是应该的。”
柳老板把手一摊:“拿来,哥帮你鉴定。”
除了那些旧时候便有的洋楼,这里完全没有两百年前的痕迹,就连当时我在张海琪那打过水的井都早已填平。
可信上的字笔锋硬朗,是相当工整的小楷。
就在我以为和张海楼的缘分到此为止时,我收到一份从厦门邮局发来的信件。
张海岳的表情有瞬间的变化,随即对我说:“小玥,你现在还不能过来。”
几天后,我回到厦门,坐船上鼓浪屿转了一圈。
我本该就此放下,毕竟他们的未来早已注定,可不知怎地,心里空落落的。
毕竟我们也不过只相处了短短的一个多月。
我觉得这是谁对我的恶作剧,拿过外包装壳查看对方地址,但上面只写了厦门邮局。
“是因为盘花海礁案吗。”我道。
我的家族庞大,姓氏有三个,柳,齐,张,齐是最多的。
我叹了口气,觉得很悬。
信封是焦黄色的,上面有斑驳的霉点,看上去很老旧了,还有些不卫生,我用酒精擦了手,又对着上面喷了几泵。
我坐在沙发上对着信的内容翻来覆去的看了又看,慢慢又冷静了下来,如果这是26岁的张海楼写给我的信,那它是怎么跨越两个世纪出现在这里的。
这天,我接到一通邮局的电话,说我有一封信件,但上面只有署名没有收件地址,跟我确认一下信息。
老板是我表兄,姓柳。
我没见过张海楼成年后的字迹,认识他的时候,才刚刚会写自己的名字和我的名字,握笔的姿势也不对,写出来的字体歪歪扭扭,相当稚嫩。
我走上前,一把将他手里的货拎到一边:“我想找你帮个忙,在线等急。”
我将二响环拿出来,套在手腕上,用指腹摩擦上面的花纹:“伯伯,我想回档案馆,你能替我说情吗?”
在他眼中,我这个小侄女命运多舛,在青铜门出生,终日不见光也就算了,还在里面丢了手,没懂事就成了残疾儿童,如今又经历风波,张日山很是不忍。
那是一封像是家书的信,全篇带有文言文的精简直白,所以字数不多,但想要表达的意思却很明确。一个名为“侠”的人死了,写信之人对逝者无比悲痛和思念,却又不知该向谁诉苦,而收信人,也就是抬头的“老师”,在对方看来,也死了。
先不说厦门邮局对于200年前的信会不会帮忙保管至今,他一个200多年前的“古人”又怎会知道我的联系方式?
我立刻取出油纸和信:“哥,你能看出这些东西是来自200年前吗?”虽然我也会看一些古董,但到底术业有专攻,表兄虽然年轻,但6岁不到就跟着长辈验货了。
“不过什么?”我急切地问。
邮局当然不可能恶作剧,但我更想不出谁会这么无聊,给我寄一封发黄的信。
落款只有一个“楼”。
我设想着别的可能性,比如那个“老师”另有其人,我离开后,张海琪给他们找了新的老师,可这封信实打实的在我手里,自己的假设好像站不住脚。
] 柳老板刚要开口,就见我手腕上 戴着二响环,眼睛瞬间就亮了:“这不是……”
也许是最近都在想着这个人,信上的“楼”字瞬间就让我冒起了鸡皮疙瘩,我迅速阅读上面的内容。
柳老板拿着放大镜观察了片刻,又闻着信上的油墨:“具体是不是200年倒不能肯定,但确实是那个年代的纸张和油墨,不过……”他顿了一下。
除了那枚六角铜铃和当时穿的衣服,我没有带回任何有关张海楼和张海侠的东西,也正因为那身衣服,我才肯定自己所经历的穿越不是幻觉。
视线变得模糊起来,我意识到自己竟然哭了,张海侠死于26岁的某日,张海楼如此难过,甚至不惜以书信的方式宣泄情绪,就说明他们在之后的16年感情依旧,或者更甚。
张启山也曾接管过南部档案馆,张日山手里的资料可信度还是高的,我陡然兴奋,想着能从中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内容也不错。可惜翻阅半晌,里面并没有提到张海侠,但张海楼确实一直都活跃在明面上,成了替族长干脏活的那批人。
这封信确实有蹊跷,但又不像有恶意,当务之急,我还是得先鉴定这封信的年份是否真来自200年前,而不是做旧处理。
现在的南部档案馆是在1968年重新成立的。
不过此时我无心欣赏,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张海侠26岁那年,究竟经历了什么。
“老师,侠亡矣,我度你亦亡矣,然不知彼亡之事告谁,故书此信……”
街上人来人往全是打卡拍照的游客。
而且还是以信件的形式。
“不值钱啊,就只是普通的一封信而已。”柳老板看着我,“你从哪儿搞来的破烂儿,连收藏价值都没有,档案馆?”
“所以你知道吗?”我追问。
之后的几周,我在医院的实习期结束了,或许是有照顾那群孩子的经历,我完全没有新人的生涩,基本上已经能独立做一场手术,不再需要老医师带着。张日山那边,依旧没有和张海楼取得联系,我总觉得,他大概是把我给忘记了。
盘花海礁案在1906年轰动一时,是关于从厦门到马六甲航线船只频繁失踪的案件,为查明真相,1916年,南洋海事衙门在马六甲的霹雳州这座小城镇上成立了南洋档案馆,也就是现今的马来西亚。
柳老板笑起来:“一封家书就机密啦?”我正要走,他叫我,“哎,说好了给我看二响环。”
我拆开外包装壳,里面躺着一个用油纸包裹住的薄片,浅棕色的油纸皱皱巴巴,用一根细麻绳绑住。我习惯性的闻了闻,有一股淡淡的油蜡气味儿,用剪刀将细绳剪开,我翻出了被油纸掩住的一封信。
既然确定这封信极有可能真的是张海楼写给我的,自然不想听到贬低的话,我把信收回包里,对他道:“是的,机密信件,你看了要是到处讲,会被灭口。”
“你先自个儿玩会儿啊,哥忙着呢。”他道。
我摇了摇,有轻微的晃动,看来真的只是一封信。
对于长寿的张家人而言,一个月的事,如云烟过昔。
张海岳见到我,还没开口,我便道:“你知道张海侠是怎么死的吗?”
我给邮局打了电话,想要问明信件的来由,可他们电脑里没有记录,只说这封信件放在仓库有段时间了,前几天整理库存时搜出来一堆无人认领的包裹,又不能直接扔掉,便只能一个一个打上面的电话,确认无主的才销毁,到我这儿竟然找到了收件人,便送过来了。
离开古董店,表兄送了条项链给我,是条翡翠的月牙吊坠,很是精巧。
我很奇怪,觉得可能是搞错了,这段时间我既没有网购也没有参与活动,不该有包裹。
他死的太早,具体案宗只有在南部档案馆才能查到,我之前任职只能算实习,允许翻阅的仅有明面上的资料,当时不以为然,现在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
我凭着记忆,来到张海琪曾经的住所,那里如今摆着好几家海鲜大排档,看不出从前的面貌。
“200年前?”他兴致不高,“200年前也就是民国吧……”
寥寥数笔,情深意切,我几乎立刻猜到,写这封信的人就是张海楼,里面提到的“老师”是我,而“侠”,则是张海侠。这封信更像是执笔者的寄托,但不知为何,竟然到了我的手里。
但对方说,信上有我的电话号码。
老板是个20多岁的小年轻,正拿着放大镜验手里的货,见我进来,头也不抬:“妹妹来啦。”
张日山道:“你想进档案馆,无非就是对张海楼和张海侠感兴趣,我这里倒是有些资料,可以先看看。”
张海岳对我下了逐客令:“你该走了。”
“戴在手上吧,你曾祖父说不定会保后人平安。”张日山对我道。
当初南洋档案馆成立后的
“你帮我这个忙,就给你看。”我把二响环取下来放进了包里。
南部档案馆在外看来只是一个政府的对接办公室,进去后只有张海岳在前台坐着,但墙后面有一处很大的空间,里面是百年来所收集到的案件资料,大多都是纸质品。
想了想,还是把信封翻开,我倒要看看里面还有什么离谱的东西。
张海岳点了一下头:“这涉及到机密,我不能告诉你。”
我点了几份海鲜坐在那里吃着,身后的海面上有载满游客的豪华游轮,恍惚间,我又像是回到了和两个孩子在一起开小灶的日子。
信封内是一张旧时样式的信笺纸,土黄色的底,红色的竖框,就在我苦思冥想,究竟是哪家古着网店会搞这样的噱头时,落款处的“楼”吸引了我的注意。
张日山笑了笑:“这件事走后门不容易啊,过几天,先看族长那边怎么判定吧。”
我这表兄是个古董痴,只要是古物件在他面前,就像饿狼扑食,上个月下了个斗,带出了一些东西,这几天一直在欣赏。
我拿上油纸和信,驱车来到厦门的古玩市场,找到一家装修简约的店走进去。
无论这封信出现的原因和目的,我现在必须去一趟档案馆,抵达门口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
我猜测可能是经常购物的网店回馈老客户什么的,核对完信息后,下午就收到了快递。信件的外壳是邮局的包装,很轻,像就寄了空气过来。
你曾祖父的东西,你是他后人,现在也算物归原主,你成年了,如今也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把它给你,是应该的。”
柳老板把手一摊:“拿来,哥帮你鉴定。”
除了那些旧时候便有的洋楼,这里完全没有两百年前的痕迹,就连当时我在张海琪那打过水的井都早已填平。
可信上的字笔锋硬朗,是相当工整的小楷。
就在我以为和张海楼的缘分到此为止时,我收到一份从厦门邮局发来的信件。
张海岳的表情有瞬间的变化,随即对我说:“小玥,你现在还不能过来。”
几天后,我回到厦门,坐船上鼓浪屿转了一圈。
我本该就此放下,毕竟他们的未来早已注定,可不知怎地,心里空落落的。
毕竟我们也不过只相处了短短的一个多月。
我觉得这是谁对我的恶作剧,拿过外包装壳查看对方地址,但上面只写了厦门邮局。
“是因为盘花海礁案吗。”我道。
我的家族庞大,姓氏有三个,柳,齐,张,齐是最多的。
我叹了口气,觉得很悬。
信封是焦黄色的,上面有斑驳的霉点,看上去很老旧了,还有些不卫生,我用酒精擦了手,又对着上面喷了几泵。
我坐在沙发上对着信的内容翻来覆去的看了又看,慢慢又冷静了下来,如果这是26岁的张海楼写给我的信,那它是怎么跨越两个世纪出现在这里的。
这天,我接到一通邮局的电话,说我有一封信件,但上面只有署名没有收件地址,跟我确认一下信息。
老板是我表兄,姓柳。
我没见过张海楼成年后的字迹,认识他的时候,才刚刚会写自己的名字和我的名字,握笔的姿势也不对,写出来的字体歪歪扭扭,相当稚嫩。
我走上前,一把将他手里的货拎到一边:“我想找你帮个忙,在线等急。”
我将二响环拿出来,套在手腕上,用指腹摩擦上面的花纹:“伯伯,我想回档案馆,你能替我说情吗?”
在他眼中,我这个小侄女命运多舛,在青铜门出生,终日不见光也就算了,还在里面丢了手,没懂事就成了残疾儿童,如今又经历风波,张日山很是不忍。
那是一封像是家书的信,全篇带有文言文的精简直白,所以字数不多,但想要表达的意思却很明确。一个名为“侠”的人死了,写信之人对逝者无比悲痛和思念,却又不知该向谁诉苦,而收信人,也就是抬头的“老师”,在对方看来,也死了。
先不说厦门邮局对于200年前的信会不会帮忙保管至今,他一个200多年前的“古人”又怎会知道我的联系方式?
我立刻取出油纸和信:“哥,你能看出这些东西是来自200年前吗?”虽然我也会看一些古董,但到底术业有专攻,表兄虽然年轻,但6岁不到就跟着长辈验货了。
“不过什么?”我急切地问。
邮局当然不可能恶作剧,但我更想不出谁会这么无聊,给我寄一封发黄的信。
落款只有一个“楼”。
我设想着别的可能性,比如那个“老师”另有其人,我离开后,张海琪给他们找了新的老师,可这封信实打实的在我手里,自己的假设好像站不住脚。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盗笔bg]张氏档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水之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盗笔bg]张氏档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