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万花丛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2009年7月的一天下午,准备下班的陈一平接到了老知青的电话,告诉他自己有个远方亲戚的孩子今年刚好毕业,想让他帮忙招进剧团,陈一平了解情况后说只能试试看,并通过从知青那里得来的电话联系上了那个毕业的学生,告诉了他剧团的地点和招聘面试的时间,几天后,剧团的演员招募工作开始了,陈一平和另一位副团长负责此次的工作,前来面试的人员中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陈一平仔细的看着他们的资料,可一连两天都没发现老知青委托过的那个毕业生,眼看最后一天的报名也要结束了,这时最后一名应聘的学生递过来了简历,当这个学生报出自己的名字时,低头看文件的陈一平楞了一下,随后抬起头看向了这个年轻人,也就是这一看让他长久的出神,这个瘦弱的男生有着和年轻的程英一模一样的脸庞,丹凤双眼、高挺鼻梁、消瘦的下巴,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除了性别以外,唯有一点不同的是,这个孩子缺少了程英的自信更显自卑,旁边正在看简历的另一位副团长抬起头批评了这个学生,意思是招聘简章上清清楚楚的写着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浑水摸鱼的剧团坚决不要,陈一平当即拦住了同事,体恤的说到这个孩子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就让他试试之类的话,就这样若安得到了一次机会,并通过自己的表现获得了陈一平的认可,面试结束后陈一平让若安先不要回去,在海城待几天等待消息,当天下班之后陈一平没有回家直接去了老许那里,一进门便神情激动的追问关于若安的事情,开始老许只是含糊的坚称那就是自己一个远房亲戚家的孩子,但陈一平通过描述若安的长相和程英进行比较,还告诉他通过聊天得知若安的母亲原先是陕北人等等一些信息,听完后老许有些松口,表示就算是程英的孩子又怎么样,都是老战友难道帮个忙还不行,但接下来一平的猜测让老许彻底沉默了,他说从程英怀孕离开部队算起到现在和若安的年龄正好相对,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在若安的左侧脖颈间他看到了和自己同样的一颗痣,既然有了肯定的猜测,一平心里的结要想打开除非如实告知,看来有些事终究是要见天日的,瞒是瞒不住的,随后两人进了书房,老许将自己接到程英的电话和她所告知的离开部队以后大概的事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其实老许在开始接到程英来电时并不打算帮忙,一是自己已经退休多年没了这样的能力,二是本身家里的情况够让他烦心,更不想再因为以前的人和事让自己增添心里负担,本想推脱挂掉电话的老许,听到程英说这是她和一平的孩子时,彻底的震惊了。
一平到部队后知青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若,将他调进了自己管理的文艺队,虽然一平长相平平但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再加上刻苦学习努力训练又有好人缘,在一众出色的文艺队员里也算是站住了脚跟,前两年的部队生活一平过的很充实也很有动力,但随着服役时间的增长,提干的事慢慢拖住了他勤奋的脚步,虽说有知青的帮助,但一平想过,仅有的一两个提干名额怎么轮也不会轮到自己头上,除开业务能力不说,只看学历和家庭背景,他和其余文艺兵比已经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那么最后等来的结果就是,转业回老家继续过着娶亲放羊的日子,一平的积极性也在这样的现实中一点一点的被消磨殆尽,在同一批战友中还有一位和一平情况差不多的人,那就是他的老乡程英,程英也是陕北人,家里常年顾着长工,生活和一般的农家比还是富裕的,程英长相姣好性格开朗多才多艺,当时怀抱着很高的热情参军,自认为可以在部队有一席之地,但自从来到文艺队以后,程英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当初的满怀信心慢慢也变的底气不足,就这样,同时进入文艺队的两个老乡越走越近,互相倾诉和聆听的同时感情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迅速升温,为了不破坏部队纪律也不给别人留下把柄,每次约会的时间和地点两人都是思索再三才定下的,可纸终究包不住火,一年之后已经怀有四个月身孕的程英被室友发现了端倪,并将她举报到了知青那里,程英承认了怀有身孕的事,却始终没有供出那个男人是谁,知青回想起了自己在插队时喜欢上的那个淳朴妹子,这种爱而不得的感受他懂,知青没有为难她,也没有将此事向上级汇报就让程英转业回了家,脱下军装离开时,程英让早已知晓此事的好友王春霞转告陈一平,肚子里的孩子她会打掉,让他在部队好好表现争取提干,并让一平忘了她,看着朝夕相处了多年的战友和好友就这样不清不白的离开了部队,王春霞心痛之余也愤恨不已,她恨陈一平的胆小懦弱,作为一个男人出了事不敢出头担起责任,反而让一个女人承担所有的污蔑,王春霞将程英的话和自己的愤恨一起告知了陈一平,知晓此事的陈一平几近崩溃,程英是他第一个喜欢的女人也是他的知己,在他的设想中,程英应是自己将来的妻子和孩子的妈妈,可现在就这样人去两空爱而不得,几经挣扎后,陈一平走进了知青的办公室,但他并没有说起关于程英的事,而是向知青提出了提前转业的请求,看着眼前如此狼狈的一平,知青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他告诉一平会认真考虑这件事,陈一平离开后知青抽起了烟,他知道这里已经不再适合一平了,尽早转业对他来说会更好,没过多久,知青动用关系将一平安排到了海城一个文化馆,也就是现在陈一平工作剧团的前身,收拾好东西走出大门,24岁的陈一平离开了工作和生活七年的部队,从此踏上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
《大雨磅礴》
1964年的秋天,□□刚过去一年,陕北的一家农户里添了一个男婴,欣喜的父亲在院子里将这个刚生下的孩子举过头顶,眼含热泪用亮堂的嗓音由低至高的呼喊着“一平,陈一平…”,自此这个男婴有了自己的名字,并在父母百般呵护下一点一点成长,等一平到了记事的年龄,他就总喜欢跟着父亲往外面跑,去山坡放羊,到树上摘枣儿,去有红白喜事的人家里讨吃的、听调调儿,再大一点儿就和几个光屁股的玩伴在村里上蹿下跳,玩儿泥巴、掏鸟窝、捉迷藏,对孩子们来说,原本荒凉贫瘠的几个村落,却是别有一番情趣,有吃的有玩儿的便足以使他们无忧无虑的快乐,就这样,这个在黄土地上光着屁股摸爬滚打的孩子来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十年,也是在这一年,村里插队的知青要走了,一直住在一平家里的大学生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对于相处了两三年的人自然是有感情的,临走时大学生留给一平几本书,并告诉他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走出这个村子去看外面的世界,一平接过书懵懵懂懂的翻看着,这一翻就是八个年头,捧着大学生留下的书放着羊的一平开始憧憬未来的生活,是选择和父亲一样娶个婆姨在村子里过一辈子,还是像那个大学生一样去到外面寻求更好的出路,他想离开这里,十八年的成长使得这片土地的荒凉代替了从前的快乐,这是看不到希望的生活,这是一眼便可看见余生的悲哀,可是一个农村的娃儿出去了又能干什么呢,外面虽大但没有可以投靠的人,成百的行当却没有谋生的本领,想到这里憋屈的一平放下书扯开嗓子唱起了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调调儿,每一句都清亮,每一句都无奈…。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有一天放羊回来的一平从父亲那里得知,之前在家里住过的知青来了信件,信里说由于他学历和专业能力都很高又在部队表现出色,组织已经给他提了干分管文艺兵,除了说明自己的近况外,知青还在信中询问一平愿不愿意去当兵,如果愿意可以先报名这次的征兵活动,然后再由他将一平调进文艺队,之所以知青会有这样的打算,是因为一平从小就有一副亮堂的好嗓子,唱的每一首调调都不输十里八村的大人,很是招人喜欢,除了对一平唱调调的深刻印象外,那三年这个淳朴农家对自己热心的照顾,知青自然是很难忘记,如今有一定能力的他也是在想法办回报这份恩情,得知这个消息后一平兴奋的向父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父亲坚决不同意,还告诉他已经通过村里的媒婆说了亲,定个日子他就能娶婆姨了,一平失望之余并没有吵闹,而是把自己关进了屋里,两三天后,看着水米不进日渐萎靡的儿子,母亲哭诉的劝说着老伴儿,在母子二人的攻势下老汉还是勉强点了头,最终将这个家里唯一的孩子送进了部队。
当年转业回到家的程英被父亲知道了自己在部队的事,当即火冒三丈要将她扫地出门不在认这个女儿,在母亲的苦苦哀求下,父亲冷静下来告诉她这个胎必须尽快打掉,然后嫁的越远越好最好永远不要回来,母亲听完立马痛哭了起来,程英倒是冷淡的很,面如死灰眼无光芒接受着接下来命运的安排,父亲没有找媒婆去别家说亲,他以为就算孩子打掉嫁了出去,在这陕北地面儿上指不定哪天就露了馅儿,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事情,于是父亲找到了家里的长工秦五,如实说了程英的情况,算起来秦五来到程家做长工有二十个年头了,平常和程英相处的也算和睦,秦五是他早年去外地送山货的路上遇上的,十几岁的孩子衣不蔽体眼看就要饿死在路边,是程英的父亲救了他一命并带回了家里,据秦五自己说,他不是陕北人而是鲁西人,因幼年时被拐卖才来到了这片土地,这话是从养父母聊天时他偷听来的,也就得知了自己的身世,本来他打算从经常受到殴打的养父母家里逃回老家去,怎奈路途太过遥远又几次跑错方向差点儿死在路上,后来跟着程英父亲回来后见一家人对他不错,他便改变了回家的打算,就算回去又
转业后的陈一平试着联系过程英,但都失败了,他本想着回到陕北去找她,可程英从来没说过自己的家具体在哪儿,连王春霞等几位关系好的战友也不知情,陈一平甚至鼓起勇气联系知青帮着查找,但知青拒绝了这个请求,一晃二十年过去了,陈一平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庭并培养出了一个乖巧懂事知书达理的女儿,工作的文化馆也升级成了区剧团,他成了副团长,这些年陈一平偶尔带着妻女回老家看看父母,也去放羊的地方转转,是的,他走出了这里,每次站在这片土地上陈一平总是思绪万千,却没有丝毫的高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只能爬到山坡上望着这片陕北大地,从一声声高亢的调调里透出婉转的哀伤,这种对故人的思念仿佛没有随着时间流失殆尽,反而越近黄昏越感触良多,本以为这就是曲终人散的结局,却没想到在第二十一年的夏天迎来了不知是好是坏的消息。
] 2009年7月的一天下午,准备下班的陈一平接到了老知青的电话,告诉他自己有个远方亲戚的孩子今年刚好毕业,想让他帮忙招进剧团,陈一平了解情况后说只能试试看,并通过从知青那里得来的电话联系上了那个毕业的学生,告诉了他剧团的地点和招聘面试的时间,几天后,剧团的演员招募工作开始了,陈一平和另一位副团长负责此次的工作,前来面试的人员中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陈一平仔细的看着他们的资料,可一连两天都没发现老知青委托过的那个毕业生,眼看最后一天的报名也要结束了,这时最后一名应聘的学生递过来了简历,当这个学生报出自己的名字时,低头看文件的陈一平楞了一下,随后抬起头看向了这个年轻人,也就是这一看让他长久的出神,这个瘦弱的男生有着和年轻的程英一模一样的脸庞,丹凤双眼、高挺鼻梁、消瘦的下巴,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除了性别以外,唯有一点不同的是,这个孩子缺少了程英的自信更显自卑,旁边正在看简历的另一位副团长抬起头批评了这个学生,意思是招聘简章上清清楚楚的写着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浑水摸鱼的剧团坚决不要,陈一平当即拦住了同事,体恤的说到这个孩子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就让他试试之类的话,就这样若安得到了一次机会,并通过自己的表现获得了陈一平的认可,面试结束后陈一平让若安先不要回去,在海城待几天等待消息,当天下班之后陈一平没有回家直接去了老许那里,一进门便神情激动的追问关于若安的事情,开始老许只是含糊的坚称那就是自己一个远房亲戚家的孩子,但陈一平通过描述若安的长相和程英进行比较,还告诉他通过聊天得知若安的母亲原先是陕北人等等一些信息,听完后老许有些松口,表示就算是程英的孩子又怎么样,都是老战友难道帮个忙还不行,但接下来一平的猜测让老许彻底沉默了,他说从程英怀孕离开部队算起到现在和若安的年龄正好相对,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在若安的左侧脖颈间他看到了和自己同样的一颗痣,既然有了肯定的猜测,一平心里的结要想打开除非如实告知,看来有些事终究是要见天日的,瞒是瞒不住的,随后两人进了书房,老许将自己接到程英的电话和她所告知的离开部队以后大概的事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其实老许在开始接到程英来电时并不打算帮忙,一是自己已经退休多年没了这样的能力,二是本身家里的情况够让他烦心,更不想再因为以前的人和事让自己增添心里负担,本想推脱挂掉电话的老许,听到程英说这是她和一平的孩子时,彻底的震惊了。
一平到部队后知青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若,将他调进了自己管理的文艺队,虽然一平长相平平但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再加上刻苦学习努力训练又有好人缘,在一众出色的文艺队员里也算是站住了脚跟,前两年的部队生活一平过的很充实也很有动力,但随着服役时间的增长,提干的事慢慢拖住了他勤奋的脚步,虽说有知青的帮助,但一平想过,仅有的一两个提干名额怎么轮也不会轮到自己头上,除开业务能力不说,只看学历和家庭背景,他和其余文艺兵比已经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那么最后等来的结果就是,转业回老家继续过着娶亲放羊的日子,一平的积极性也在这样的现实中一点一点的被消磨殆尽,在同一批战友中还有一位和一平情况差不多的人,那就是他的老乡程英,程英也是陕北人,家里常年顾着长工,生活和一般的农家比还是富裕的,程英长相姣好性格开朗多才多艺,当时怀抱着很高的热情参军,自认为可以在部队有一席之地,但自从来到文艺队以后,程英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当初的满怀信心慢慢也变的底气不足,就这样,同时进入文艺队的两个老乡越走越近,互相倾诉和聆听的同时感情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迅速升温,为了不破坏部队纪律也不给别人留下把柄,每次约会的时间和地点两人都是思索再三才定下的,可纸终究包不住火,一年之后已经怀有四个月身孕的程英被室友发现了端倪,并将她举报到了知青那里,程英承认了怀有身孕的事,却始终没有供出那个男人是谁,知青回想起了自己在插队时喜欢上的那个淳朴妹子,这种爱而不得的感受他懂,知青没有为难她,也没有将此事向上级汇报就让程英转业回了家,脱下军装离开时,程英让早已知晓此事的好友王春霞转告陈一平,肚子里的孩子她会打掉,让他在部队好好表现争取提干,并让一平忘了她,看着朝夕相处了多年的战友和好友就这样不清不白的离开了部队,王春霞心痛之余也愤恨不已,她恨陈一平的胆小懦弱,作为一个男人出了事不敢出头担起责任,反而让一个女人承担所有的污蔑,王春霞将程英的话和自己的愤恨一起告知了陈一平,知晓此事的陈一平几近崩溃,程英是他第一个喜欢的女人也是他的知己,在他的设想中,程英应是自己将来的妻子和孩子的妈妈,可现在就这样人去两空爱而不得,几经挣扎后,陈一平走进了知青的办公室,但他并没有说起关于程英的事,而是向知青提出了提前转业的请求,看着眼前如此狼狈的一平,知青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他告诉一平会认真考虑这件事,陈一平离开后知青抽起了烟,他知道这里已经不再适合一平了,尽早转业对他来说会更好,没过多久,知青动用关系将一平安排到了海城一个文化馆,也就是现在陈一平工作剧团的前身,收拾好东西走出大门,24岁的陈一平离开了工作和生活七年的部队,从此踏上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
《大雨磅礴》
1964年的秋天,□□刚过去一年,陕北的一家农户里添了一个男婴,欣喜的父亲在院子里将这个刚生下的孩子举过头顶,眼含热泪用亮堂的嗓音由低至高的呼喊着“一平,陈一平…”,自此这个男婴有了自己的名字,并在父母百般呵护下一点一点成长,等一平到了记事的年龄,他就总喜欢跟着父亲往外面跑,去山坡放羊,到树上摘枣儿,去有红白喜事的人家里讨吃的、听调调儿,再大一点儿就和几个光屁股的玩伴在村里上蹿下跳,玩儿泥巴、掏鸟窝、捉迷藏,对孩子们来说,原本荒凉贫瘠的几个村落,却是别有一番情趣,有吃的有玩儿的便足以使他们无忧无虑的快乐,就这样,这个在黄土地上光着屁股摸爬滚打的孩子来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十年,也是在这一年,村里插队的知青要走了,一直住在一平家里的大学生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对于相处了两三年的人自然是有感情的,临走时大学生留给一平几本书,并告诉他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走出这个村子去看外面的世界,一平接过书懵懵懂懂的翻看着,这一翻就是八个年头,捧着大学生留下的书放着羊的一平开始憧憬未来的生活,是选择和父亲一样娶个婆姨在村子里过一辈子,还是像那个大学生一样去到外面寻求更好的出路,他想离开这里,十八年的成长使得这片土地的荒凉代替了从前的快乐,这是看不到希望的生活,这是一眼便可看见余生的悲哀,可是一个农村的娃儿出去了又能干什么呢,外面虽大但没有可以投靠的人,成百的行当却没有谋生的本领,想到这里憋屈的一平放下书扯开嗓子唱起了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调调儿,每一句都清亮,每一句都无奈…。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有一天放羊回来的一平从父亲那里得知,之前在家里住过的知青来了信件,信里说由于他学历和专业能力都很高又在部队表现出色,组织已经给他提了干分管文艺兵,除了说明自己的近况外,知青还在信中询问一平愿不愿意去当兵,如果愿意可以先报名这次的征兵活动,然后再由他将一平调进文艺队,之所以知青会有这样的打算,是因为一平从小就有一副亮堂的好嗓子,唱的每一首调调都不输十里八村的大人,很是招人喜欢,除了对一平唱调调的深刻印象外,那三年这个淳朴农家对自己热心的照顾,知青自然是很难忘记,如今有一定能力的他也是在想法办回报这份恩情,得知这个消息后一平兴奋的向父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父亲坚决不同意,还告诉他已经通过村里的媒婆说了亲,定个日子他就能娶婆姨了,一平失望之余并没有吵闹,而是把自己关进了屋里,两三天后,看着水米不进日渐萎靡的儿子,母亲哭诉的劝说着老伴儿,在母子二人的攻势下老汉还是勉强点了头,最终将这个家里唯一的孩子送进了部队。
当年转业回到家的程英被父亲知道了自己在部队的事,当即火冒三丈要将她扫地出门不在认这个女儿,在母亲的苦苦哀求下,父亲冷静下来告诉她这个胎必须尽快打掉,然后嫁的越远越好最好永远不要回来,母亲听完立马痛哭了起来,程英倒是冷淡的很,面如死灰眼无光芒接受着接下来命运的安排,父亲没有找媒婆去别家说亲,他以为就算孩子打掉嫁了出去,在这陕北地面儿上指不定哪天就露了馅儿,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事情,于是父亲找到了家里的长工秦五,如实说了程英的情况,算起来秦五来到程家做长工有二十个年头了,平常和程英相处的也算和睦,秦五是他早年去外地送山货的路上遇上的,十几岁的孩子衣不蔽体眼看就要饿死在路边,是程英的父亲救了他一命并带回了家里,据秦五自己说,他不是陕北人而是鲁西人,因幼年时被拐卖才来到了这片土地,这话是从养父母聊天时他偷听来的,也就得知了自己的身世,本来他打算从经常受到殴打的养父母家里逃回老家去,怎奈路途太过遥远又几次跑错方向差点儿死在路上,后来跟着程英父亲回来后见一家人对他不错,他便改变了回家的打算,就算回去又
转业后的陈一平试着联系过程英,但都失败了,他本想着回到陕北去找她,可程英从来没说过自己的家具体在哪儿,连王春霞等几位关系好的战友也不知情,陈一平甚至鼓起勇气联系知青帮着查找,但知青拒绝了这个请求,一晃二十年过去了,陈一平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庭并培养出了一个乖巧懂事知书达理的女儿,工作的文化馆也升级成了区剧团,他成了副团长,这些年陈一平偶尔带着妻女回老家看看父母,也去放羊的地方转转,是的,他走出了这里,每次站在这片土地上陈一平总是思绪万千,却没有丝毫的高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只能爬到山坡上望着这片陕北大地,从一声声高亢的调调里透出婉转的哀伤,这种对故人的思念仿佛没有随着时间流失殆尽,反而越近黄昏越感触良多,本以为这就是曲终人散的结局,却没想到在第二十一年的夏天迎来了不知是好是坏的消息。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