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豆腐不可得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青菜豆腐不可得兼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这日,王喜凤在家整理册子。花样子已经积累了许多,后面新增的绣样,服装搭配,配饰等都有底稿留存。零零散散许 多的纸张,须得装订起来。翻着翻着,就翻出了那些多年没拿出来的诗社专刊。一时,恍如隔世。
有时候,王喜凤总不忍去想,却不敢去打听。曾经的旧人们如何了呢?或许,这些都不是李纨会关心该关心的事。
王喜凤退居幕后,平儿自然也脱离了一线岗位。贾兰的衣裳鞋袜衣食住行有人安排打点了,平儿也成为贾母身边赖嬷嬷一般的人物,荣养了!
贾兰在关夫子的私塾上了几年学,谁人不识?哪怕男女有别,小儿女并没有见过面,从同窗们嘴里总能听到关夫子家二三事,其中不免就有关于关姑娘的只言片语。毕竟,历届塾友里总有跟关家相熟的,各种细节流传下来,总能勾出个模糊的轮廓。
从举人到进士,多的是历练和见识,而不是学问。而他年纪尚浅,欠缺的正是人生阅历。多少人都卡在这个环节不得寸进(如关夫子),故厚积薄发才是制胜之道。
原来,丫头们做针线是有提成的。日常工作之余,大家可以通过做女红挣零花钱,因为有主家传授的技术和花样,无论是手帕荷包香囊价格都远超普通货色。这是王喜凤通过绣坊直接拿的订单。
金陵来信,让她从漫无目的的遐想中脱身。李婶子身体还好,只李纨的母亲病危。等她接到信,八成已经病逝了。
关氏带了两个陪嫁丫头,刚好贾兰房里一直没有丫鬟伺候,如今倒是齐全了。关太太倒是让她再带个嬷嬷过去提点,可她奶娘一家子都在辽东,她来京中就没让奶娘陪同,出嫁怎么会带个二伯家的嬷嬷?等她有需要的时候再问二伯娘借人使唤也不晚。
四月里,贾兰终于见识到关家的文人底子。两个大舅子、三个小舅子、两个族兄,其中一个准进士、三个举人、两个秀才,要不是他提早备了多多的催妆诗,又请了一帮同窗助阵,这么一个个的车轮战下来,怕不是要误了吉时。
家庭小作坊搞得有声有色,贾兰也觉得家里热闹了许多。可不是嘛,没成婚的时候,他住在外院,中了秀才之后更是住到了学里,只有见母亲的时候才入二门。如今娶了媳妇,休沐的时候晚上都在内院睡,丫鬟们进进出出,自然热闹。
果不其然,王喜凤还在规划行程打点行装,李婶子的信又到了,却是报丧。古代交通不发达,就是这个坏处。等她们启程到金陵,估计李家老太太都已经葬进祖坟了。
这些曾经的记忆,依然那么鲜活。回想起来,似乎都带着自由的味道。抬脚就出门,出了门依然是个可以随意走动的大园子,园子外头,依然是个可以走动的内宅。原来,这样的时光,已经足够美好。
过了几日,王喜凤心里依然不自在,便唤了平儿一起出门,又约了小红,一起去给贾母和凤姐儿上香,添灯油。
这一年他只上了副榜,关夫子的二儿子却成功上岸。另李纹的夫君,依然落榜,如今只一心苦读。作为长子,再不努力,就要被弟弟们赶超啦!李绮的夫君依然不紧不慢,这回乡试副榜都没上,安心等下次。
关氏嫁过来,与平儿进行家务上的交接,也大致了解了家里的收入状况。婆婆生财有道,丫鬟们也得力,个个都是女红好手。转头就让自己的贴身丫头芳草和芳菲轮流过来学手艺,学些新鲜花样,将自己的月钱挣出来也好啊!
《学医救不了十二钗》
人为什么总想跟同龄人,或者有过相同经历的人亲近呢?思想上有共鸣嘛!这不,分分钟拉着平儿聊起了大家自动回避的大观园。
邢氏和尤氏还行,入了教坊司,不过是洗衣做饭打扫。巧姐儿只能随许多同样遭遇的女孩子一道,学习各种技艺。虽说教坊司讲究卖艺不卖身,可那样的环境之下,谁能保证精神和□□一样不受摧残?就算是学艺,也不可能有人好声好气哄着吧?
摆喜宴自然不可能指望严厨娘一个人,直接请了酒楼大厨并小二全套安排酒席。很多人家都是这么干的。从清晨到深夜,热闹一整天,婚礼总算妥妥当当办下来了。家里有限的几个仆妇欢欢喜喜领了赏,方才散去。
关夫子的二儿子回老家乡试,看完榜就收拾行李准备带着弟弟回京。兄弟两个连同族中其他两个赴京参加春闱的子弟一起出行,京中的关夫子家到时候会迎来人口密度巅峰。
关家收到这么一大笔聘礼,自然也不敢怠慢。嫁妆是姑娘的脸面和底气,从中也可看出娘家人对其重视程度。若娘家人不重视她,嫁到夫家又哪里能挺直腰杆子?
不!也有可能是闲的。
小门小户娶媳妇,不过百两;书香门第略有些家底,一般五百两上下;翰林院那些清贫没有油水的小官娶新妇大概率五百两都拿不出来。嫁娶以千为单位,不是高官就是富户。如今王喜凤拿出五百两,不算出格,也不算委屈了关家的小姐。
曾经她向往外面的生活,可出了荣国府这个牢笼,日子也不过如此。曾经她无限期待贾兰早日娶妻,她出门踏青也不会有太多桎梏。如今,儿媳妇进门,她却越发深入简出,没了出门的兴致。果然是心态问题吗?
关家老大也是要参加春闱中的一员,关家老二却是要压一压。这倒也不是怕入了同进士那一拨,人才济济,想考中进士何其难?哪怕是同进士,也不是一般人能考中的。关老二还没自大到这般地步。只父亲说,他年轻,锐气正盛经不得挫折,贸然参加春闱很容易被打击得体无完肤。
理论上来讲,儿媳妇过门,家务琐事就要交给媳妇打理。王喜凤的私房家底子自然不可能交出去,只把家里的两间铺面契约及全年租金共计一百五十两并家中开销帐目和人情往来的册子交给她。以后,维持家里的生计就要靠小夫妻俩了。
李纨靠带着丫头们做女红供贾兰读书,已是街知巷闻。虽然作为亲家,关家多少知道了他们一些家底,至少,聘银很给力,房子也不是租的。还有什么不满足?
书香人家,穿金戴银也是有的,只不好太张扬,佩玉才是清贵之相。这也是王喜凤不送金头面,而送一对玉镯的原因。够低调,又够奢华。不懂的人看了只觉得不过是对镯子,懂行的人看了,自然知道这家里有些底蕴。
流放的贾家男人们,据说都全须全尾到达了流放地,也不知是不是暗暗的打点起的效果。流放地一片荒芜,万事从头开始,苦哈哈的日子天天都是。他们一去,就是冬天,虽然勉强有贾芸送行时塞过去的衣物御寒,可北地苦寒,又岂是京都能比的?日复一日的劳作,已经让一众养尊处优的公子老爷们濒临崩溃的边缘。也不知他们心中是否有后悔。
第二日,贾兰带着关氏给王喜凤磕头敬茶,又见了贾菌一家、贾芸一家等族亲,双方见礼,大事就办完了。
三朝回门,关氏手上多了一对品相极好的玉镯。
贾兰休沐的时候,时常带了关氏回娘家看看。他一碗水端平,早上陪母亲吃早饭后出门,在关夫子家吃过晚饭回来。王喜凤知道他这是要去找大舅哥取经,也是趁关氏的母亲还在京中盘桓,让她与家里人多亲近。故也由他。
平儿觉得是那些册子惹的祸。那日太太看了几篇,夜里便没能安睡,总是唉声叹气。后来她得了空,便将那些个册子拿绸布包了,偷偷收拾到压箱底那一摞去。可千万别再翻出来。
内宅最怕闲着无聊,一旦无聊就开始耍心眼子算计人解闷儿。如今家里各司其职,生活规律,王喜凤还时常掏私房吩咐厨房加餐。美的嘞!
而且,王喜凤还推出了流水线,定期轮换,效率高又能确保手艺不生疏,有张有弛,不会太累。以前王喜凤自己掺一脚,搞搞剪裁设计,也不过四个人,如今多了芳草和芳菲,她可不就轻松了!
贾家的阵仗也不小。张灯结彩,宾客盈门。贾芸夫妻,素云夫妻早早就来帮忙,街坊四邻当然愿意来凑个热闹沾沾未来举人老爷的喜气。京中的两位姨妈并姨父,加上陈氏这位翰林夫人,同窗们的家眷,小小的二进院从没这般热闹过。
娘家人见了,自然没有不满意的。
王喜凤难得不忘初心,却觉得心态苍老了很多。或许,心态跟年龄真的密不可分。
平儿打叠起精神劝慰,又亲自陪着太太去了趟庙里做法事,请师父们诵经超度,好歹将送行的哀思补上。
有人已作古,有人无音讯。三春散尽,再无花好。那些花儿一样绚烂的小儿女,湮没在世俗红尘,而她枯槁般的人生,却依然苟延残喘。也难怪许多人看破红尘。没了那些精彩绝伦的人,没了那不染尘垢的净土,世间何为?
主仆两个起初有些不习惯,后来便发现了其中的妙处。做事只用看兴趣,不用奔着收入支出性价比去。再拿出纸笔来画画,心境都开阔了。
自订了亲,贾兰便时常上门给长辈请安问好,未来大舅哥换着花样考较学问,也令他受益匪浅。当然,这些都只是表面文章,本质上是给小儿女提供一些见面机会,增进感情。
绣坊出新款就要提前备货抢占市场,自然是越多越好。王喜凤家里有熟手供货,绣坊按件计费,不用养绣娘,也不怕泄密,何乐而不为?
惜春走了,宝玉走了。他们看破的,是无能为力的人生,是藏污纳垢的红尘。
其实,王喜凤对李老太太没啥印象,也就是一个在三从四德中逆来顺受的普通妇人。经年不见,又不是原装的,情分能如何?只是时光流逝,从生到死,中间这一段旅程
贾家的聘礼,除了常规礼,另有五百两银子的聘银。
关夫人上半年忙侄女的婚事,下半年又要迎新妇,计划排的满满当当。一个头两个大。大儿媳进门好几年,本也是持家的好手,只又有了身孕,不便操劳。幸而远在辽东的弟妹并没有当甩手掌柜,许多嫁妆都已打点好,人货都在前往京都的路上。
] 这日,王喜凤在家整理册子。花样子已经积累了许多,后面新增的绣样,服装搭配,配饰等都有底稿留存。零零散散许 多的纸张,须得装订起来。翻着翻着,就翻出了那些多年没拿出来的诗社专刊。一时,恍如隔世。
有时候,王喜凤总不忍去想,却不敢去打听。曾经的旧人们如何了呢?或许,这些都不是李纨会关心该关心的事。
王喜凤退居幕后,平儿自然也脱离了一线岗位。贾兰的衣裳鞋袜衣食住行有人安排打点了,平儿也成为贾母身边赖嬷嬷一般的人物,荣养了!
贾兰在关夫子的私塾上了几年学,谁人不识?哪怕男女有别,小儿女并没有见过面,从同窗们嘴里总能听到关夫子家二三事,其中不免就有关于关姑娘的只言片语。毕竟,历届塾友里总有跟关家相熟的,各种细节流传下来,总能勾出个模糊的轮廓。
从举人到进士,多的是历练和见识,而不是学问。而他年纪尚浅,欠缺的正是人生阅历。多少人都卡在这个环节不得寸进(如关夫子),故厚积薄发才是制胜之道。
原来,丫头们做针线是有提成的。日常工作之余,大家可以通过做女红挣零花钱,因为有主家传授的技术和花样,无论是手帕荷包香囊价格都远超普通货色。这是王喜凤通过绣坊直接拿的订单。
金陵来信,让她从漫无目的的遐想中脱身。李婶子身体还好,只李纨的母亲病危。等她接到信,八成已经病逝了。
关氏带了两个陪嫁丫头,刚好贾兰房里一直没有丫鬟伺候,如今倒是齐全了。关太太倒是让她再带个嬷嬷过去提点,可她奶娘一家子都在辽东,她来京中就没让奶娘陪同,出嫁怎么会带个二伯家的嬷嬷?等她有需要的时候再问二伯娘借人使唤也不晚。
四月里,贾兰终于见识到关家的文人底子。两个大舅子、三个小舅子、两个族兄,其中一个准进士、三个举人、两个秀才,要不是他提早备了多多的催妆诗,又请了一帮同窗助阵,这么一个个的车轮战下来,怕不是要误了吉时。
家庭小作坊搞得有声有色,贾兰也觉得家里热闹了许多。可不是嘛,没成婚的时候,他住在外院,中了秀才之后更是住到了学里,只有见母亲的时候才入二门。如今娶了媳妇,休沐的时候晚上都在内院睡,丫鬟们进进出出,自然热闹。
果不其然,王喜凤还在规划行程打点行装,李婶子的信又到了,却是报丧。古代交通不发达,就是这个坏处。等她们启程到金陵,估计李家老太太都已经葬进祖坟了。
这些曾经的记忆,依然那么鲜活。回想起来,似乎都带着自由的味道。抬脚就出门,出了门依然是个可以随意走动的大园子,园子外头,依然是个可以走动的内宅。原来,这样的时光,已经足够美好。
过了几日,王喜凤心里依然不自在,便唤了平儿一起出门,又约了小红,一起去给贾母和凤姐儿上香,添灯油。
这一年他只上了副榜,关夫子的二儿子却成功上岸。另李纹的夫君,依然落榜,如今只一心苦读。作为长子,再不努力,就要被弟弟们赶超啦!李绮的夫君依然不紧不慢,这回乡试副榜都没上,安心等下次。
关氏嫁过来,与平儿进行家务上的交接,也大致了解了家里的收入状况。婆婆生财有道,丫鬟们也得力,个个都是女红好手。转头就让自己的贴身丫头芳草和芳菲轮流过来学手艺,学些新鲜花样,将自己的月钱挣出来也好啊!
《学医救不了十二钗》
人为什么总想跟同龄人,或者有过相同经历的人亲近呢?思想上有共鸣嘛!这不,分分钟拉着平儿聊起了大家自动回避的大观园。
邢氏和尤氏还行,入了教坊司,不过是洗衣做饭打扫。巧姐儿只能随许多同样遭遇的女孩子一道,学习各种技艺。虽说教坊司讲究卖艺不卖身,可那样的环境之下,谁能保证精神和□□一样不受摧残?就算是学艺,也不可能有人好声好气哄着吧?
摆喜宴自然不可能指望严厨娘一个人,直接请了酒楼大厨并小二全套安排酒席。很多人家都是这么干的。从清晨到深夜,热闹一整天,婚礼总算妥妥当当办下来了。家里有限的几个仆妇欢欢喜喜领了赏,方才散去。
关夫子的二儿子回老家乡试,看完榜就收拾行李准备带着弟弟回京。兄弟两个连同族中其他两个赴京参加春闱的子弟一起出行,京中的关夫子家到时候会迎来人口密度巅峰。
关家收到这么一大笔聘礼,自然也不敢怠慢。嫁妆是姑娘的脸面和底气,从中也可看出娘家人对其重视程度。若娘家人不重视她,嫁到夫家又哪里能挺直腰杆子?
不!也有可能是闲的。
小门小户娶媳妇,不过百两;书香门第略有些家底,一般五百两上下;翰林院那些清贫没有油水的小官娶新妇大概率五百两都拿不出来。嫁娶以千为单位,不是高官就是富户。如今王喜凤拿出五百两,不算出格,也不算委屈了关家的小姐。
曾经她向往外面的生活,可出了荣国府这个牢笼,日子也不过如此。曾经她无限期待贾兰早日娶妻,她出门踏青也不会有太多桎梏。如今,儿媳妇进门,她却越发深入简出,没了出门的兴致。果然是心态问题吗?
关家老大也是要参加春闱中的一员,关家老二却是要压一压。这倒也不是怕入了同进士那一拨,人才济济,想考中进士何其难?哪怕是同进士,也不是一般人能考中的。关老二还没自大到这般地步。只父亲说,他年轻,锐气正盛经不得挫折,贸然参加春闱很容易被打击得体无完肤。
理论上来讲,儿媳妇过门,家务琐事就要交给媳妇打理。王喜凤的私房家底子自然不可能交出去,只把家里的两间铺面契约及全年租金共计一百五十两并家中开销帐目和人情往来的册子交给她。以后,维持家里的生计就要靠小夫妻俩了。
李纨靠带着丫头们做女红供贾兰读书,已是街知巷闻。虽然作为亲家,关家多少知道了他们一些家底,至少,聘银很给力,房子也不是租的。还有什么不满足?
书香人家,穿金戴银也是有的,只不好太张扬,佩玉才是清贵之相。这也是王喜凤不送金头面,而送一对玉镯的原因。够低调,又够奢华。不懂的人看了只觉得不过是对镯子,懂行的人看了,自然知道这家里有些底蕴。
流放的贾家男人们,据说都全须全尾到达了流放地,也不知是不是暗暗的打点起的效果。流放地一片荒芜,万事从头开始,苦哈哈的日子天天都是。他们一去,就是冬天,虽然勉强有贾芸送行时塞过去的衣物御寒,可北地苦寒,又岂是京都能比的?日复一日的劳作,已经让一众养尊处优的公子老爷们濒临崩溃的边缘。也不知他们心中是否有后悔。
第二日,贾兰带着关氏给王喜凤磕头敬茶,又见了贾菌一家、贾芸一家等族亲,双方见礼,大事就办完了。
三朝回门,关氏手上多了一对品相极好的玉镯。
贾兰休沐的时候,时常带了关氏回娘家看看。他一碗水端平,早上陪母亲吃早饭后出门,在关夫子家吃过晚饭回来。王喜凤知道他这是要去找大舅哥取经,也是趁关氏的母亲还在京中盘桓,让她与家里人多亲近。故也由他。
平儿觉得是那些册子惹的祸。那日太太看了几篇,夜里便没能安睡,总是唉声叹气。后来她得了空,便将那些个册子拿绸布包了,偷偷收拾到压箱底那一摞去。可千万别再翻出来。
内宅最怕闲着无聊,一旦无聊就开始耍心眼子算计人解闷儿。如今家里各司其职,生活规律,王喜凤还时常掏私房吩咐厨房加餐。美的嘞!
而且,王喜凤还推出了流水线,定期轮换,效率高又能确保手艺不生疏,有张有弛,不会太累。以前王喜凤自己掺一脚,搞搞剪裁设计,也不过四个人,如今多了芳草和芳菲,她可不就轻松了!
贾家的阵仗也不小。张灯结彩,宾客盈门。贾芸夫妻,素云夫妻早早就来帮忙,街坊四邻当然愿意来凑个热闹沾沾未来举人老爷的喜气。京中的两位姨妈并姨父,加上陈氏这位翰林夫人,同窗们的家眷,小小的二进院从没这般热闹过。
娘家人见了,自然没有不满意的。
王喜凤难得不忘初心,却觉得心态苍老了很多。或许,心态跟年龄真的密不可分。
平儿打叠起精神劝慰,又亲自陪着太太去了趟庙里做法事,请师父们诵经超度,好歹将送行的哀思补上。
有人已作古,有人无音讯。三春散尽,再无花好。那些花儿一样绚烂的小儿女,湮没在世俗红尘,而她枯槁般的人生,却依然苟延残喘。也难怪许多人看破红尘。没了那些精彩绝伦的人,没了那不染尘垢的净土,世间何为?
主仆两个起初有些不习惯,后来便发现了其中的妙处。做事只用看兴趣,不用奔着收入支出性价比去。再拿出纸笔来画画,心境都开阔了。
自订了亲,贾兰便时常上门给长辈请安问好,未来大舅哥换着花样考较学问,也令他受益匪浅。当然,这些都只是表面文章,本质上是给小儿女提供一些见面机会,增进感情。
绣坊出新款就要提前备货抢占市场,自然是越多越好。王喜凤家里有熟手供货,绣坊按件计费,不用养绣娘,也不怕泄密,何乐而不为?
惜春走了,宝玉走了。他们看破的,是无能为力的人生,是藏污纳垢的红尘。
其实,王喜凤对李老太太没啥印象,也就是一个在三从四德中逆来顺受的普通妇人。经年不见,又不是原装的,情分能如何?只是时光流逝,从生到死,中间这一段旅程
贾家的聘礼,除了常规礼,另有五百两银子的聘银。
关夫人上半年忙侄女的婚事,下半年又要迎新妇,计划排的满满当当。一个头两个大。大儿媳进门好几年,本也是持家的好手,只又有了身孕,不便操劳。幸而远在辽东的弟妹并没有当甩手掌柜,许多嫁妆都已打点好,人货都在前往京都的路上。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学医救不了十二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青菜豆腐不可得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学医救不了十二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