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影莹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莺影莹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再看吴三桂,又仿佛在自言自语:“唯有一死?唯有一死……唯有……”
——————————
吴三桂回头再望身后那道雄关,它依然壮丽的身姿却深深刺痛了他的双眼。
再拆开太子那封,很厚而且写得很多,应是提前写好的。吴三桂看得较细,渐渐的他平静下来,大战以来内心所积攒的暴虐仿佛在此刻也消散不见。
而在此之前,朱慈烺和冯元飏已经海河抵大沽港,再次改乘海船,走海路南下……
船行于渤海湾,而朱慈烺立于甲板上,远眺如混沌初开的天际,心想,蝴蝶的翅膀已煽动,风暴还会远吗?
吴三桂皱了皱眉,问道:“怎么回事?”
——————————
抵达连山驿之后,多尔衮收到了吴三桂的第二封告急求援信,信中的急迫语气与头一封迥然不同,让他立刻意识到形势已趋于危及,遂加快行军速度,冒着风沙昼夜兼程二百余里,扑向山海关。
“末将初听也觉得不可思议,但他说有吴老将军和太子殿下的亲笔信,以及,呃……如夫人陈圆圆的信物为证。”
吴三桂脸色有了些许变化,停顿片刻,道:“拿来。”
吴三桂看完之后,有些不敢相信,因他想不通这其中的关巧在哪?也不明白这对他意味着什么?
短暂修整其间,将士用担架抬来一个受伤极重的人,吴三桂漠然看着……重伤之人尚有一口气在,想必是还有未了的心愿。他嘴唇微微翕动,却听不清楚说了什么,又艰难的抬起手,指向自己的胸前衣襟,而后重重垂下,待将士上前查看,已是了无生机。
吴三桂就是这样一个人,出众、忠孝、沉稳、才华横溢、轻财好士,同时也是善于攀附、精明机敏、城府极深……他,就是一个极致的利己者。
吴三桂并不愿意给李自成太多的喘息机会,他率领着关辽两镇的将士残部以及多尔衮赐予他的兵马再次乘胜追击,直追永平。
四月十七,南逃的大学士魏炤乘才证实崇祯已自杀殉国,太子‘身亡’并两位皇子被李自成所擒……已来不及悲伤,此时对于留都南京来讲,当务之急是另立新君。
四月初八,正式的塘报才抵达淮安,但崇祯及三位皇子的消息依然扑朔迷离,生死未卜。
四月二十一,李自成大军抵达山海关,吴三桂主力伏于石河以西,而大顺军则从西罗、北翼、东罗城发起进攻。
同一日,吴三桂传令共聚演武堂,合关辽两镇诸将、绅衿,誓师拒寇。于第二日祭旗,斩细作一人,与诸将绅衿歃血为盟,戮力共事。
他所有的谋划、算计都基于自己的‘最高感受’,在这个前提下,哪怕亲情爱情,都是他实现‘自我’的垫脚石。其实无所谓背叛与否,不过是当时背叛的筹码不够多而已。
吴三桂并无解释,又看了看那位逝去的吴家人,又吩咐道:“好生安葬此人。”
永平,是吴三桂做‘亡国孤臣’的起点,而这次,他将选择在此处结束一切。
在二十一日当天,吴三桂的精锐已悉数出战,若多尔衮再不出兵,关宁军恐有全军覆没之虞。然而老谋深算的多尔衮铁了心要让吴三桂以投降换出兵,而非‘亡国孤臣’的身份。
一众将士猜不出信上写了什么,只是奇怪将军怎么突然安静下来。
众将一惊,很快有人出声问道:“将军,此时不予追击,那待李贼跑回京师就错失良机了!”
当接受剃发时,感受着发丝纷纷落下,吴三桂身体晃了晃,有那么一瞬他还是犹豫了……此时,他终于能感同身受当年舅舅祖大寿投降黄台吉的那一刻:世界已陷入无尽的黑暗,往前是悬崖,向后是地狱。
二十二日凌晨,清军抵达山海关外的欢喜岭时,李自成与吴三桂已鏖战一昼夜,而此时多尔衮却下令停止脚步,让大军驻扎于此。
吴三桂听罢脸色一沉,冷笑一声:“太子殿下?”
但此时历史的天平已经倒向了满清,千载难逢的机会转瞬而逝,而他多尔衮最终还是抓住了。
北翼城的战场上,惨烈的战争还在继续,直至中午十分,孤军奋战的关宁铁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哪怕再有一分钟,这只‘闻名遐迩’的铁军,将全体战死沙场。战争就是这么残酷,然而更残酷的,却是人心野望。
他脸上闪过一丝疑惑,遂又打开父亲的亲笔信,信中只是简单讲述了他如何被拷掠,又如何被太子的人救出……写得很简单,而且字迹潦草,想来是匆忙中写下的。
将士很快从逝者身上找到了包裹完整的书信及一枚女子信物,吴三桂接过仔细一瞧,他认得,果然是陈圆圆随身携带之物。
二十二日,清晨,吴三桂率轻骑出关,来到多尔衮帐下,投降满清。
将士答道:“闯贼撤退时丢弃的,当时已经身负重伤,初时问他,他谨慎不语,后来知道我们是将军的部下,这才开口说话。他说自己是吴家人,来时不幸遇到贼寇,后又被羁于军中,大战时尚保住了一条命,但身负重伤……他还说是吴老将军和太子殿下派来送信的。”
早在四月初一,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发公檄《号召天下臣民起义勤王》,但此时的他,还尚未收到京师方向传来的任何确切消息。
四月十九,改变路线的多尔衮率军抵达连山驿,而此时李自成大军已离开永平,直奔山海关。
将近一个时辰过去,他才合上信,并连同父亲那封一起付之一炬,然后静静说道:“众将士原地待命。”
吴三桂岂有不知多尔衮的意图……但在这一切落定之前,他已经没有时间再细细盘算了。他派去游说的绅衿已来回了八趟,似乎他已迫不及待的想要投降。
同样是强弩之末的大顺军,被忽然杀出的八旗铁骑从右路截断,一字阵瞬间就被杀得七零八落,兵败如山倒。在山头督战的李自成见大势已去,遂率残部仓皇向京师方向逃去。
当日早上,山海关的镇东门被缓缓打开,而迎面向它走来的是,一如欧洲中世纪般的漫长黑暗。
此时多尔衮却稳稳坐镇欢喜岭的威远台,听着士兵传来如流水账一般的军情捷报,脸上还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场大战,他兵不血刃,成了最大的赢家。
若要问他此刻的想法,其实在内心深处,他并不认为借虏平寇的方针有误,也不认为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是罪过,一切都因他这么一个‘亡国孤臣’想为国为父报仇的执念。
廷,示大义于中国……事成之后,将裂地以酬……突如其来的信让多尔衮即惊讶又疑惑,他不敢贸然轻信。
] 再看吴三桂,又仿佛在自言自语:“唯有一死?唯有一死……唯有……”
——————————
吴三桂回头再望身后那道雄关,它依然壮丽的身姿却深深刺痛了他的双眼。
再拆开太子那封,很厚而且写得很多,应是提前写好的。吴三桂看得较细,渐渐的他平静下来,大战以来内心所积攒的暴虐仿佛在此刻也消散不见。
而在此之前,朱慈烺和冯元飏已经海河抵大沽港,再次改乘海船,走海路南下……
船行于渤海湾,而朱慈烺立于甲板上,远眺如混沌初开的天际,心想,蝴蝶的翅膀已煽动,风暴还会远吗?
吴三桂皱了皱眉,问道:“怎么回事?”
——————————
抵达连山驿之后,多尔衮收到了吴三桂的第二封告急求援信,信中的急迫语气与头一封迥然不同,让他立刻意识到形势已趋于危及,遂加快行军速度,冒着风沙昼夜兼程二百余里,扑向山海关。
“末将初听也觉得不可思议,但他说有吴老将军和太子殿下的亲笔信,以及,呃……如夫人陈圆圆的信物为证。”
吴三桂脸色有了些许变化,停顿片刻,道:“拿来。”
吴三桂看完之后,有些不敢相信,因他想不通这其中的关巧在哪?也不明白这对他意味着什么?
短暂修整其间,将士用担架抬来一个受伤极重的人,吴三桂漠然看着……重伤之人尚有一口气在,想必是还有未了的心愿。他嘴唇微微翕动,却听不清楚说了什么,又艰难的抬起手,指向自己的胸前衣襟,而后重重垂下,待将士上前查看,已是了无生机。
吴三桂就是这样一个人,出众、忠孝、沉稳、才华横溢、轻财好士,同时也是善于攀附、精明机敏、城府极深……他,就是一个极致的利己者。
吴三桂并不愿意给李自成太多的喘息机会,他率领着关辽两镇的将士残部以及多尔衮赐予他的兵马再次乘胜追击,直追永平。
四月十七,南逃的大学士魏炤乘才证实崇祯已自杀殉国,太子‘身亡’并两位皇子被李自成所擒……已来不及悲伤,此时对于留都南京来讲,当务之急是另立新君。
四月初八,正式的塘报才抵达淮安,但崇祯及三位皇子的消息依然扑朔迷离,生死未卜。
四月二十一,李自成大军抵达山海关,吴三桂主力伏于石河以西,而大顺军则从西罗、北翼、东罗城发起进攻。
同一日,吴三桂传令共聚演武堂,合关辽两镇诸将、绅衿,誓师拒寇。于第二日祭旗,斩细作一人,与诸将绅衿歃血为盟,戮力共事。
他所有的谋划、算计都基于自己的‘最高感受’,在这个前提下,哪怕亲情爱情,都是他实现‘自我’的垫脚石。其实无所谓背叛与否,不过是当时背叛的筹码不够多而已。
吴三桂并无解释,又看了看那位逝去的吴家人,又吩咐道:“好生安葬此人。”
永平,是吴三桂做‘亡国孤臣’的起点,而这次,他将选择在此处结束一切。
在二十一日当天,吴三桂的精锐已悉数出战,若多尔衮再不出兵,关宁军恐有全军覆没之虞。然而老谋深算的多尔衮铁了心要让吴三桂以投降换出兵,而非‘亡国孤臣’的身份。
一众将士猜不出信上写了什么,只是奇怪将军怎么突然安静下来。
众将一惊,很快有人出声问道:“将军,此时不予追击,那待李贼跑回京师就错失良机了!”
当接受剃发时,感受着发丝纷纷落下,吴三桂身体晃了晃,有那么一瞬他还是犹豫了……此时,他终于能感同身受当年舅舅祖大寿投降黄台吉的那一刻:世界已陷入无尽的黑暗,往前是悬崖,向后是地狱。
二十二日凌晨,清军抵达山海关外的欢喜岭时,李自成与吴三桂已鏖战一昼夜,而此时多尔衮却下令停止脚步,让大军驻扎于此。
吴三桂听罢脸色一沉,冷笑一声:“太子殿下?”
但此时历史的天平已经倒向了满清,千载难逢的机会转瞬而逝,而他多尔衮最终还是抓住了。
北翼城的战场上,惨烈的战争还在继续,直至中午十分,孤军奋战的关宁铁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哪怕再有一分钟,这只‘闻名遐迩’的铁军,将全体战死沙场。战争就是这么残酷,然而更残酷的,却是人心野望。
他脸上闪过一丝疑惑,遂又打开父亲的亲笔信,信中只是简单讲述了他如何被拷掠,又如何被太子的人救出……写得很简单,而且字迹潦草,想来是匆忙中写下的。
将士很快从逝者身上找到了包裹完整的书信及一枚女子信物,吴三桂接过仔细一瞧,他认得,果然是陈圆圆随身携带之物。
二十二日,清晨,吴三桂率轻骑出关,来到多尔衮帐下,投降满清。
将士答道:“闯贼撤退时丢弃的,当时已经身负重伤,初时问他,他谨慎不语,后来知道我们是将军的部下,这才开口说话。他说自己是吴家人,来时不幸遇到贼寇,后又被羁于军中,大战时尚保住了一条命,但身负重伤……他还说是吴老将军和太子殿下派来送信的。”
早在四月初一,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发公檄《号召天下臣民起义勤王》,但此时的他,还尚未收到京师方向传来的任何确切消息。
四月十九,改变路线的多尔衮率军抵达连山驿,而此时李自成大军已离开永平,直奔山海关。
将近一个时辰过去,他才合上信,并连同父亲那封一起付之一炬,然后静静说道:“众将士原地待命。”
吴三桂岂有不知多尔衮的意图……但在这一切落定之前,他已经没有时间再细细盘算了。他派去游说的绅衿已来回了八趟,似乎他已迫不及待的想要投降。
同样是强弩之末的大顺军,被忽然杀出的八旗铁骑从右路截断,一字阵瞬间就被杀得七零八落,兵败如山倒。在山头督战的李自成见大势已去,遂率残部仓皇向京师方向逃去。
当日早上,山海关的镇东门被缓缓打开,而迎面向它走来的是,一如欧洲中世纪般的漫长黑暗。
此时多尔衮却稳稳坐镇欢喜岭的威远台,听着士兵传来如流水账一般的军情捷报,脸上还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场大战,他兵不血刃,成了最大的赢家。
若要问他此刻的想法,其实在内心深处,他并不认为借虏平寇的方针有误,也不认为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是罪过,一切都因他这么一个‘亡国孤臣’想为国为父报仇的执念。
廷,示大义于中国……事成之后,将裂地以酬……突如其来的信让多尔衮即惊讶又疑惑,他不敢贸然轻信。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