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谁与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吾谁与归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所以张居正希望能够解释清楚,他这番举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在大明的地位、有冒犯皇帝的实力。
信任危机,是一个恶性循环,只要有一点不慎,就是满盘皆输,这次是李成梁,下次就有可能是戚继光了。
因为皇帝没把他们九族一起抹去,胡言乱语、指鹿为马、摇唇鼓舌鼓噪人心,甚至还敢指斥乘舆,历朝历代,早处死了。
“朕听闻,先生最近收紧了杂报的创办条件,并且对已经创建的杂报进行了重新的审查?”朱翊钧问起了过年之后,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第一条政令,内阁联合礼部、刑部,对各杂报进行了全面的审查,关停了十一家杂报,几乎所有的杂报,都被要求整改。
“陛下圣明。”张居正并没有一味的封驳皇帝的圣旨,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张居正都是赞同。
戚继光的兴奋是肉眼可见的,比他被封为奉国公的时候,要高兴的多的多。
“陛下,大明褫夺朝鲜国王李昖王位的圣旨,石沉大海了。”张居正眉头紧蹙的说道:“李舜臣跟着李如松去了辽东,准备入朝作战,而李后白留在了京师,大明遣朝鲜使臣把圣旨送到了平壤,却没有收到任何的回复,李后白以过年为由搪塞了一番。”
横向的连坐,是这保举的两个杂报社要被连坐,纵向的连坐,主要是对三个杂报所有过往的杂报文章进行追查连坐。
而且大明也有例子,那就是日不落帝国西班牙的教训,费利佩一时没看住,让英格兰的海寇们在尼德兰地区上了岸,看看现在费利佩左右见绌的狼狈,大明理应吸收经验和教训。
“冯大伴,下章刑部,将潞王收押的那些贱儒,一体流放吕宋吧。”朱翊钧看着冯保,下了一个决定。
无他,终于可以再次杀倭寇了!
这一仗,即便是以最吝啬的预算,也要七百万银的预算,如果加上粮草、人力物力等等,大明为此至少要付出一千万银,而且这还是以速胜去算,真的要打个三年五载,而且真的要去倭国灭倭,又是一笔恐怖的支出。
甚至有人认为,可以接受织田信长的条件,只要倭国只占领汉城,不再继续进攻,大明占领仁川、邪马台军港,朝鲜局势就是可控的。
在李如松带领大明骑营向着辽东进发时,北衙有七份杂报,对大明军出征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就像林辅成拿出的那些帽子一样,大家站在各自的立场,分析了其中的利弊。
在这一刻,朱翊钧也反思了一下自己,是他这个皇帝,给的自由过了火。
张居正用黄册,换了对贱儒的有限捂嘴,这不是挟功自重,哪怕是张居正要的更多些,比如把贱儒都杀了,朱翊钧觉得要求都不算过分,况且张居正所言有理,不是无的放矢。
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这朝鲜王指不定要做出什么事儿来,大明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防止上当吃亏。
大明皇帝再次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戚继光封公的时候,他其实觉得自己再无带兵打仗的可能了,功高震主也是历史教训,那时候陛下就说灭倭和重开西域,现在戚继光领兵入朝了。
这个过火,正在被张居正纠正。
大明皇帝下了圣旨,将潞王收押的贱儒给流放了,这个结果,对于杂报的笔正而言,就像是天塌了一样,连一直支持有限自由的陛下,都先后流放了林辅成和一批意见
“朕知道,保守的时候要激进一些,激进的时候要保守一些,这做人做事,就是如此矛盾着。”朱翊钧笑着说道,这不是政见有别,不是路线分歧,说清楚就好了。
在戚继光看来,拿下了义州,大明军就胜利了一半,拿下了平壤、汉城,倭寇就必输无疑,这是一个军事家的判断,朝鲜和倭国的纵深并不深,纵深浅,真的非常容易打。
戚继光离开之后,朱翊钧看着戚继光的背影,忽然对张居正问道:“先生,你说,此战几成胜算?”
“朕已经交代过李如松了,戚帅也要小心,能不让朝鲜知道我方行动,就不必要让他们知道,有必要他们配合,也要警惕。”朱翊钧对着戚继光十分肯定的说道。
但朝中的极端保守派在这件事上,达成了高度一致的共识,无论如何,哪怕再苦,都不能让倭寇上岸。
封建帝制总是有自己的局限性。
戚继光要领京营入朝作战,这就是很好的突破口。
朱翊钧看着手中的黄册,黄册、鱼鳞册,大明皇帝失去这两样治国法宝已经一百七十余年了,现在终于再次回到了皇帝的手中。
张居正不能坐视不理,他选择了绝不姑息。
“大战在即,不能让贱儒扰乱人心了。”
封奉国公时,戚继光当然高兴,但很多时候也是出于陛下需要,出于帝国需要,但现在,当了奉国公还能杀倭寇,就是喜上加喜!
“陛下,一些杂报的言论,已经影响到了公序良俗,风力舆论的管控是很有必要的。”张居正非常坚持的说道,他不会因为皇帝的询问,改变自己的想法,必要的舆论管控,有利于公序良俗。
不能让倭寇上岸,就是基本共识。
张居正是个臣子,在他看来,这些杂报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反贼,全都是挟民自重,全都是在逼宫,全都在谋反,所以他收紧了关于杂报创办条件,需要两个有资格办刊的杂报进行保举,并且出了任何问题,将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连坐。
“希望这次李如松在朝鲜战场上,能让朕刮目相看吧。”朱翊钧笑着说道。
而且要求杂报署名不能是笔名,必须是本杂报社的实名笔正署名,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连大明皇帝都重信守诺。
陛下之前居然还打算放了他们,现在要仅仅是流放,陛下真的是太善了!
“陛下,要晓谕入朝军兵,警惕朝鲜王公和倭寇同流合污,蛇鼠一窝。”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站在冯保的立场上,把这些贱儒全杀了,这些贱儒都得叩谢皇恩!
这个政令,被视为张居正阻塞言路、蒙蔽圣听的铁证,即便是大明朝臣已经非常确认皇帝和元辅帝师是穿一条裤子的,但一些言官,还是上了奏疏,批评张居正的政令,有些过于霸道了。
这些银子,无论是用在开海,还是用在重开西域,都是硕果累累。
已经五十八岁的戚继光,再次挂帅出征,他有一首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些脊梁的诗词,一半成功自然在遣词用句上,另外一半,这些脊梁总是用自己的一生为自己的诗,做了注脚。
任何不稳定因素都要被清除。
朱翊钧忽然对万士和说的那句,蛮夷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嗯,先生所言有理,就依先生所言。”朱翊钧沉默了片刻,看着戚继光不动如山的模样,赞同了张居正的做法,戚继光和贱儒选一个,朱翊钧宁愿把所有贱儒都杀了。
“额,臣以为就以军事天赋而言,倭国所有的大名们,包括织田信长加起来,都不是李如松的对手,而李如松稍逊戚帅,主要是有的时候李如松管不住自己的性子,容易做些危险的激进决策。”张居正做出了一个极为客观的评价。 李如松很强,但他只要一天不能约束好自己冲动的性格,就终究和戚继光有差距,距离国之柱石,还有些距离。
因为真的让倭寇上了岸站稳了脚跟,就是大明东北方向,永久的心腹大患。
朱翊钧本来打算放了他们,但现在改了主意,他十分确信的说道:“当错误的代价不需要自己承担时,犯错就是没有任何成本的,那么这个犯错的人,就会一直犯错下去,并且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因为他从来没有惩罚。”
“对于任何人都一样,包括皇帝也是如此。”
“陛下,这次辽东,李成梁被一句谣言险些逼上了绝路,言路畅通从来不是胡言乱语、指鹿为马。”张居正说起了李成梁遇到的危险,这次是皇帝预判到了贱儒们的丧心病狂,没让贱儒得逞,但下次呢?陛下不能事事料敌于先。
戚继光为陛下讲解朝鲜局势的时候,眼里有光,朱翊钧看着这个状态的戚继光,十分怀疑,李如松能不能打得过这五十八岁的老人家。
也不是张居正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张居正的军事天赋和皇帝差不太多,他们对战争没有足够的了解,张居正觉得大明如果没有足够的警惕,朝鲜这帮虫豸把大明军行进路线出卖给倭寇,那大明军兵要付出惨痛的伤亡。
“陛下,臣不想日后的大明,以丑陋为美、以愚蠢为智、以无耻为礼、以下流为德,仁义礼智信,是做为一个人的起码道德准则,也是大明江山社稷的公序良俗,臣实在是不想变成大明变成泰西那样的蛮夷,否则臣的变法,就是历史的罪人。”张居正很清楚,陛下是愿意让人说话的,而且喜欢亲自参加各种聚谈。
张居正在实践中发现,县里的丁口在涨、府里的丁口在涨,唯独省里的丁口不涨,因为布政司衙门不需要征收四差银,懒得管,大明官僚个个都是平账仙人,全都在糊弄皇帝,其实这黄册,哪怕是省里全都更新了,到了户部、内阁这里,大臣们不愿意更新,也可以继续糊弄皇帝。
朱翊钧打算把侯于赵派到浙江去,为申时行分担一些压力,这个任命将会在援朝战争结束后任命,此时辽东不适合有重大的人事任免,作为大明入朝作战的大后方,辽东此时需要极度的稳定。
诗以言志,言毕竟只是言,用命做注脚,是一种浪漫,十分独特的浪漫。
“臣遵旨。”戚继光俯首领命。
这些利弊分析的很好,大多数的杂报笔正都认为,得不偿失。
“陛下臣以为,此次入朝作战,有几个关键的地方,义州、平壤、仁川、汉城、釜山,只要这次顺利拿下了义州,这次大明就赢了一半,如果能拿下汉城,倭寇就只有被赶下海的下场了。”戚继光神采奕奕,目露精光,似乎恨不得马上飞到朝鲜去。
] 所以张居正希望能够解释清楚,他这番举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在大明的地位、有冒犯皇帝的实力。
信任危机,是一个恶性循环,只要有一点不慎,就是满盘皆输,这次是李成梁,下次就有可能是戚继光了。
因为皇帝没把他们九族一起抹去,胡言乱语、指鹿为马、摇唇鼓舌鼓噪人心,甚至还敢指斥乘舆,历朝历代,早处死了。
“朕听闻,先生最近收紧了杂报的创办条件,并且对已经创建的杂报进行了重新的审查?”朱翊钧问起了过年之后,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第一条政令,内阁联合礼部、刑部,对各杂报进行了全面的审查,关停了十一家杂报,几乎所有的杂报,都被要求整改。
“陛下圣明。”张居正并没有一味的封驳皇帝的圣旨,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张居正都是赞同。
戚继光的兴奋是肉眼可见的,比他被封为奉国公的时候,要高兴的多的多。
“陛下,大明褫夺朝鲜国王李昖王位的圣旨,石沉大海了。”张居正眉头紧蹙的说道:“李舜臣跟着李如松去了辽东,准备入朝作战,而李后白留在了京师,大明遣朝鲜使臣把圣旨送到了平壤,却没有收到任何的回复,李后白以过年为由搪塞了一番。”
横向的连坐,是这保举的两个杂报社要被连坐,纵向的连坐,主要是对三个杂报所有过往的杂报文章进行追查连坐。
而且大明也有例子,那就是日不落帝国西班牙的教训,费利佩一时没看住,让英格兰的海寇们在尼德兰地区上了岸,看看现在费利佩左右见绌的狼狈,大明理应吸收经验和教训。
“冯大伴,下章刑部,将潞王收押的那些贱儒,一体流放吕宋吧。”朱翊钧看着冯保,下了一个决定。
无他,终于可以再次杀倭寇了!
这一仗,即便是以最吝啬的预算,也要七百万银的预算,如果加上粮草、人力物力等等,大明为此至少要付出一千万银,而且这还是以速胜去算,真的要打个三年五载,而且真的要去倭国灭倭,又是一笔恐怖的支出。
甚至有人认为,可以接受织田信长的条件,只要倭国只占领汉城,不再继续进攻,大明占领仁川、邪马台军港,朝鲜局势就是可控的。
在李如松带领大明骑营向着辽东进发时,北衙有七份杂报,对大明军出征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就像林辅成拿出的那些帽子一样,大家站在各自的立场,分析了其中的利弊。
在这一刻,朱翊钧也反思了一下自己,是他这个皇帝,给的自由过了火。
张居正用黄册,换了对贱儒的有限捂嘴,这不是挟功自重,哪怕是张居正要的更多些,比如把贱儒都杀了,朱翊钧觉得要求都不算过分,况且张居正所言有理,不是无的放矢。
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这朝鲜王指不定要做出什么事儿来,大明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防止上当吃亏。
大明皇帝再次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戚继光封公的时候,他其实觉得自己再无带兵打仗的可能了,功高震主也是历史教训,那时候陛下就说灭倭和重开西域,现在戚继光领兵入朝了。
这个过火,正在被张居正纠正。
大明皇帝下了圣旨,将潞王收押的贱儒给流放了,这个结果,对于杂报的笔正而言,就像是天塌了一样,连一直支持有限自由的陛下,都先后流放了林辅成和一批意见
“朕知道,保守的时候要激进一些,激进的时候要保守一些,这做人做事,就是如此矛盾着。”朱翊钧笑着说道,这不是政见有别,不是路线分歧,说清楚就好了。
在戚继光看来,拿下了义州,大明军就胜利了一半,拿下了平壤、汉城,倭寇就必输无疑,这是一个军事家的判断,朝鲜和倭国的纵深并不深,纵深浅,真的非常容易打。
戚继光离开之后,朱翊钧看着戚继光的背影,忽然对张居正问道:“先生,你说,此战几成胜算?”
“朕已经交代过李如松了,戚帅也要小心,能不让朝鲜知道我方行动,就不必要让他们知道,有必要他们配合,也要警惕。”朱翊钧对着戚继光十分肯定的说道。
但朝中的极端保守派在这件事上,达成了高度一致的共识,无论如何,哪怕再苦,都不能让倭寇上岸。
封建帝制总是有自己的局限性。
戚继光要领京营入朝作战,这就是很好的突破口。
朱翊钧看着手中的黄册,黄册、鱼鳞册,大明皇帝失去这两样治国法宝已经一百七十余年了,现在终于再次回到了皇帝的手中。
张居正不能坐视不理,他选择了绝不姑息。
“大战在即,不能让贱儒扰乱人心了。”
封奉国公时,戚继光当然高兴,但很多时候也是出于陛下需要,出于帝国需要,但现在,当了奉国公还能杀倭寇,就是喜上加喜!
“陛下,一些杂报的言论,已经影响到了公序良俗,风力舆论的管控是很有必要的。”张居正非常坚持的说道,他不会因为皇帝的询问,改变自己的想法,必要的舆论管控,有利于公序良俗。
不能让倭寇上岸,就是基本共识。
张居正是个臣子,在他看来,这些杂报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反贼,全都是挟民自重,全都是在逼宫,全都在谋反,所以他收紧了关于杂报创办条件,需要两个有资格办刊的杂报进行保举,并且出了任何问题,将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连坐。
“希望这次李如松在朝鲜战场上,能让朕刮目相看吧。”朱翊钧笑着说道。
而且要求杂报署名不能是笔名,必须是本杂报社的实名笔正署名,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连大明皇帝都重信守诺。
陛下之前居然还打算放了他们,现在要仅仅是流放,陛下真的是太善了!
“陛下,要晓谕入朝军兵,警惕朝鲜王公和倭寇同流合污,蛇鼠一窝。”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站在冯保的立场上,把这些贱儒全杀了,这些贱儒都得叩谢皇恩!
这个政令,被视为张居正阻塞言路、蒙蔽圣听的铁证,即便是大明朝臣已经非常确认皇帝和元辅帝师是穿一条裤子的,但一些言官,还是上了奏疏,批评张居正的政令,有些过于霸道了。
这些银子,无论是用在开海,还是用在重开西域,都是硕果累累。
已经五十八岁的戚继光,再次挂帅出征,他有一首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些脊梁的诗词,一半成功自然在遣词用句上,另外一半,这些脊梁总是用自己的一生为自己的诗,做了注脚。
任何不稳定因素都要被清除。
朱翊钧忽然对万士和说的那句,蛮夷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嗯,先生所言有理,就依先生所言。”朱翊钧沉默了片刻,看着戚继光不动如山的模样,赞同了张居正的做法,戚继光和贱儒选一个,朱翊钧宁愿把所有贱儒都杀了。
“额,臣以为就以军事天赋而言,倭国所有的大名们,包括织田信长加起来,都不是李如松的对手,而李如松稍逊戚帅,主要是有的时候李如松管不住自己的性子,容易做些危险的激进决策。”张居正做出了一个极为客观的评价。 李如松很强,但他只要一天不能约束好自己冲动的性格,就终究和戚继光有差距,距离国之柱石,还有些距离。
因为真的让倭寇上了岸站稳了脚跟,就是大明东北方向,永久的心腹大患。
朱翊钧本来打算放了他们,但现在改了主意,他十分确信的说道:“当错误的代价不需要自己承担时,犯错就是没有任何成本的,那么这个犯错的人,就会一直犯错下去,并且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因为他从来没有惩罚。”
“对于任何人都一样,包括皇帝也是如此。”
“陛下,这次辽东,李成梁被一句谣言险些逼上了绝路,言路畅通从来不是胡言乱语、指鹿为马。”张居正说起了李成梁遇到的危险,这次是皇帝预判到了贱儒们的丧心病狂,没让贱儒得逞,但下次呢?陛下不能事事料敌于先。
戚继光为陛下讲解朝鲜局势的时候,眼里有光,朱翊钧看着这个状态的戚继光,十分怀疑,李如松能不能打得过这五十八岁的老人家。
也不是张居正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张居正的军事天赋和皇帝差不太多,他们对战争没有足够的了解,张居正觉得大明如果没有足够的警惕,朝鲜这帮虫豸把大明军行进路线出卖给倭寇,那大明军兵要付出惨痛的伤亡。
“陛下,臣不想日后的大明,以丑陋为美、以愚蠢为智、以无耻为礼、以下流为德,仁义礼智信,是做为一个人的起码道德准则,也是大明江山社稷的公序良俗,臣实在是不想变成大明变成泰西那样的蛮夷,否则臣的变法,就是历史的罪人。”张居正很清楚,陛下是愿意让人说话的,而且喜欢亲自参加各种聚谈。
张居正在实践中发现,县里的丁口在涨、府里的丁口在涨,唯独省里的丁口不涨,因为布政司衙门不需要征收四差银,懒得管,大明官僚个个都是平账仙人,全都在糊弄皇帝,其实这黄册,哪怕是省里全都更新了,到了户部、内阁这里,大臣们不愿意更新,也可以继续糊弄皇帝。
朱翊钧打算把侯于赵派到浙江去,为申时行分担一些压力,这个任命将会在援朝战争结束后任命,此时辽东不适合有重大的人事任免,作为大明入朝作战的大后方,辽东此时需要极度的稳定。
诗以言志,言毕竟只是言,用命做注脚,是一种浪漫,十分独特的浪漫。
“臣遵旨。”戚继光俯首领命。
这些利弊分析的很好,大多数的杂报笔正都认为,得不偿失。
“陛下臣以为,此次入朝作战,有几个关键的地方,义州、平壤、仁川、汉城、釜山,只要这次顺利拿下了义州,这次大明就赢了一半,如果能拿下汉城,倭寇就只有被赶下海的下场了。”戚继光神采奕奕,目露精光,似乎恨不得马上飞到朝鲜去。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
朕真的不务正业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吾谁与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