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伊先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老伊先生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顾秉谦、魏广微能够入内阁为大士,都是依靠了魏忠贤的帮助,因此,此时的内阁事务,已经渐渐被魏忠贤插手控制了。
从本心而言,天启帝朱由校不想打仗,魏忠贤私下怂恿他先提议“行款”:那些自诩正直的东林党人一定会反对招抚,这样,魏公公就有机会清除异己了。
当下,内阁之中比较老成持重的东阁大士韩爌赞成先行款,再图恢复。而性格耿直坦率的渊阁大士朱国祯则站出来表示反对。
首辅一发话,得到示意的星、吏部尚书张问达、户部尚书李庚立刻站出来附和叶向高。
这一天中午,徐光启被几名小宦官从钦天监叫出来的,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拉到了乾清宫朝见天启帝。
大明朝广阔的内陆,除了交通不便的四川,已经被分割成南北两块,朱家天下岌岌可危。
反对者的主要意见是:不能姑息海寇的狂妄举动,要以举国之力收复失地。朱国祯具体建议:乘着海寇军主力在江南,辽东的女真八旗尚有余部在与海寇交战,应该乘机出兵收复辽东。
工部尚书钟羽正不属于东林中人,但是也不攀附魏忠贤。他字叔濂,青州益都钟家庄人,今年已经69岁,出了名的老好人,在河南滑县就任知县时,地方上称他为惠民好官,如今就等着致仕退休。钟尚书是由一名小宦官搀扶进殿的,给天启皇帝磕完头后,还得小宦官搀扶着才能站起身。
新军叛乱之后,徐光启虽然并无直接责任,但是因为新军最早是他主持建立的,因此受了连累,差一点要被撤去侍读士之位。至此,徐光启递交辞章要求回乡,却被首辅叶向高挽留。
大家伙在这时都转向徐光启。六位大士分裂成两派,只有他还没有表示立场。
这些消息震动了整个朝廷内外,让沉迷于自己高超木工手艺的天启皇帝也不得不扔下了工具,召集内阁重臣们议事。这一次内阁大臣会议,连刚刚升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士徐光启都被召集来了。
朱由校皱皱眉头,转向徐光启:“徐先生,上一回招抚海寇,是你主持,虽然事情没有办好,却也让国家安稳了几年。此次海寇军再次以开海禁为借口,兴兵犯境,你以为该如何办?”
叶向高对中华公司有好感,这大家都知道:另外,他的家族还暗地里与中华公司有贸易往来。在叶向高致仕在家时,与中华公司也有往来。他对台湾那伙海商的实力有着比较多的了解,因此他主张招抚。
天启帝朱由校看了看身边的魏忠贤,鼻子哼哼两下,指着徐光启道:“诸位卿家说法多多,我看徐先生说得对。行款一事,就还是由徐先生主持吧。
所谓行款,就是一种政治术语,实际就是议和。
兵部侍郎董汉儒出席会议,主要是因为兵部尚书孙承宗还被海寇军困在金陵城内。[全字首发..]此人却不是东林一派,正在向魏忠贤靠拢。
天启三年三月初九日,武昌城沦陷的消息,随着由汉阳陈道亨以下二十六名武官员署名的奏章,以八百里加急传到了京师。www.shumobao.com[全字首发..]早春的京师春寒料峭,这个消息更加使人心寒。
这次内阁六部紧急联席会议,一开始内阁中就分裂成两派,使得众人大感意外的是韩爌、朱国祯两位大士的态度。他俩以前一向比较附和首辅叶向高的意见,和魏忠贤也不是一路人,但朱国祯今天却和叶向高唱起反调,魏忠贤安插在内阁中的两位大士则是和他保持了统一战线。
属于魏忠贤一派的顾秉谦、魏广微也表示反对向海寇“行款”。
所有人都瞩目徐光启,他被逼得没办法,只好站出来先伏地磕头,然后站起身道:“微臣前次招抚海寇,事半功倍,半途而废。虽为东南百姓争得数年安稳日子,实在是上托皇上威灵,下赖将士用命。微臣以驽钝之材,辜负皇上宠信之深;自入内阁以来,内而各地流贼兵变迟迟未灭,外而海寇入犯,藩王失落敌手,致使陛下午夜忧勤,寝食不安,实在罪该万死……”
过了仅仅一天,荆州知府传来一份奏章,报告说海寇军炮舰十艘已经轰击了荆州城,并有靠岸登陆的迹象,……
顾秉谦站出来反对,用他的昆山方言说道:“徐士此言差异,海寇如今席卷东南,势力嚣张,如姑息其作为,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朝廷的腹心大患。况且,如今海寇虏我藩王,此时行款,朝中反对者必定很多,……”
在这些大明朝最高阶官的对面,天启皇帝朱由校年轻的脸上满是不耐烦的神色。他才18岁,自幼备受冷落,虽然师从孙承宗,但是没多少化,不过却是木工天才,自成才的顶级木匠。而管理国政、处理天下大事,这对他来说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事情。如果不是因为事情涉及楚王这样的皇族,而且还是名城大邑失陷的大事,他根本不愿意坐在御座上见这些大臣,嫌他们太烦。
“微臣以为,为今之计,只有先行款,争取数年时间练新兵,置办新式火器,才能收复辽东与东南沿海。”
没想到,叶向高居然一开始就建言招抚,魏忠贤措手不及,他安排进入内阁的两位大士不得不提出反对意见。
众人都向内阁首辅叶向高看去,这位第三次担任首辅的政坛老人拱手道:“陛下,微臣等枉为人臣,不能克期荡平海寇,平定海疆,实在罪该万死。目前局面,惟有对海寇行款,方可与民休息,并专力练新军,置办火器,再图剿贼大局。”
徐光启说完这段话,意有未尽地说道:“微臣以为,在目前而言,抚局对国家有利,暂时是可恃的。倘若趁此时戒饬将士,整顿甲仗,休息补充,这就是勾践卧薪尝胆的意思。”
在正殿,徐光启见到了早已到达的内阁首辅叶向高、东阁大士韩爌。随后陆续到来的有刚刚拜为渊阁大士的朱国祯,以及为东林党人所不齿的顾秉谦、魏广微两位新晋内阁大士。顾秉谦、魏广微这两位都是胡子一把的人了,还眼巴巴地跑去向魏忠贤献殷勤。前者公然对魏忠贤说想要拜魏忠贤为父,只是“本欲拜依膝下,恐不喜此白须儿,故令稚子认孙。”
排列在最后的就是云人物,东林魁首左都御史星,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高邑(今河北高邑县)人。如今已经73岁的星须发皆白,身材高大、精神抖擞。他比那位需要搀扶才能站直身子的工部尚书钟羽正年纪还要大,却是老当益壮的样子,说话声音洪亮,完全不像个73岁的老头。
东林党人在对待实际政务时,也一向秉承“敌人的意见无论如何必须反对”这样的原则。叶向高现在显得很孤立,生怕那些东林同僚站出来发言,就一直暗中示意六部主事们先不要发言。在内阁分歧严重的情况下,主要为东林支持者的六部主事、都御使等人,虽然大多不同意招抚,但是碍于叶向高的面子,确实都不方便发表意见。
魏忠贤趋前一步,为年轻的皇帝递上一杯茶水,暗地里用目光示意。
徐光启实在是官场另类,热衷做实事,不愿意加入党争,却被党争所误:东林中人借用他术上的名气,却不赞同他的政治主张;而正在扩大实力的魏忠贤本来想笼络徐光启,但见他很不上路,因此就处处排挤徐光启,借口他与海寇议和误国,让他去钦天监重修历法。
众人面面相觑:皇帝陛下首先抛出“剿与抚”二选一的话题,首辅立刻提出要对海寇行款,这似乎是早就商量好了似的,一唱一和。
随后,六部主事也都到了,这些职位很多在东林党人手中,有吏部尚书张问达、户部尚书李庚等。礼部尚书盛以弘原为潼关卫指挥使世职,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由庶吉士累官礼部尚书,有明一代,有卫所世职而凭科举显贵者,仅有盛讷、盛以弘父子而已,对东林党人一向表现友好,和楚、陕等其他党派反而不和谐。
众人议论一番之后,大家都看着御座之上的最高仲裁者。
而魏广微与魏忠贤同乡,就自称“宗弟”,自认是魏忠贤侄儿,召拜礼部尚书,参与机务,时人称之“外魏公”。天启三年初,他刚刚入阁任大士。其父好友星恶之,闭门不纳,对人就说“见泉(魏允贞,魏广微的父亲)无子”。
在他身后站立着的,就是他最信任的魏忠贤。这时的魏忠贤其实刚刚成为司礼秉笔太监,前任司礼秉笔太监,曾经是魏忠贤恩人的王安大太监,在一月前方才被魏忠贤整死。
“卿的困难,朕甚明白,不用多说。”天启帝朱由校不耐烦地打断徐光启的自责,逼问道:“朕来问你,当今之计,抚与剿,哪个比较合适?”
掌握着大明帝国至高无上权力的人发话了,声音急促而沙哑:“诸卿家,海寇犯境已经三个月,围了金陵、陷了安庆,孙师傅当下还被困南都。如今海寇更是打破武昌,藩王失陷与贼中,此乃是开国以来从所未有之事。而今,诸位先生、诸位大臣,对付这海寇有何办法?抚还是剿,今日务必议个章程出来。”
徐光启早已料到皇上迟早会问他这个问题,心中已有准备。只是,他的意见一说,势必会得罪魏忠贤一派,直接被卷入到党争之中,这是他一直想避免的情况。
接着又传来一份塘报:第九代楚王朱华奎在武昌城陷落之时,被海寇军俘虏了!楚王府已经被海寇掳掠一空,楚王以下王妃、王子、公主等全部王族成员,无一能逃出武昌城的。
刑部尚书是个年近七十的官场老人,名叫孙玮,字纯玉,渭南人,为万历五年进士,由地方到中央,南京到京师,六部各级、监察都御使等等,他全都历任过,为官还算尽职,却也十分小心不愿得罪人,因此官运并不亨通,却是稳步上升,对东林党素来表示好感。
徐光启心中暗道:海寇如今已经是心腹大患了,这些家伙还看不清时局!他一激动,正要发表一些难听的言论,叶向高及时站出来道:“昔时对俺答议款,反对者何尝不多?等到款事告成,俺答受封,贡马互市,从此相安无事,朝廷得解除西北边患,并力用兵东胡,众人始知对俺答行款为得计,今日之事,与之仿佛。”
] 顾秉谦、魏广微能够入内阁为大士,都是依靠了魏忠贤的帮助,因此,此时的内阁事务,已经渐渐被魏忠贤插手控制了。
从本心而言,天启帝朱由校不想打仗,魏忠贤私下怂恿他先提议“行款”:那些自诩正直的东林党人一定会反对招抚,这样,魏公公就有机会清除异己了。
当下,内阁之中比较老成持重的东阁大士韩爌赞成先行款,再图恢复。而性格耿直坦率的渊阁大士朱国祯则站出来表示反对。
首辅一发话,得到示意的星、吏部尚书张问达、户部尚书李庚立刻站出来附和叶向高。
这一天中午,徐光启被几名小宦官从钦天监叫出来的,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拉到了乾清宫朝见天启帝。
大明朝广阔的内陆,除了交通不便的四川,已经被分割成南北两块,朱家天下岌岌可危。
反对者的主要意见是:不能姑息海寇的狂妄举动,要以举国之力收复失地。朱国祯具体建议:乘着海寇军主力在江南,辽东的女真八旗尚有余部在与海寇交战,应该乘机出兵收复辽东。
工部尚书钟羽正不属于东林中人,但是也不攀附魏忠贤。他字叔濂,青州益都钟家庄人,今年已经69岁,出了名的老好人,在河南滑县就任知县时,地方上称他为惠民好官,如今就等着致仕退休。钟尚书是由一名小宦官搀扶进殿的,给天启皇帝磕完头后,还得小宦官搀扶着才能站起身。
新军叛乱之后,徐光启虽然并无直接责任,但是因为新军最早是他主持建立的,因此受了连累,差一点要被撤去侍读士之位。至此,徐光启递交辞章要求回乡,却被首辅叶向高挽留。
大家伙在这时都转向徐光启。六位大士分裂成两派,只有他还没有表示立场。
这些消息震动了整个朝廷内外,让沉迷于自己高超木工手艺的天启皇帝也不得不扔下了工具,召集内阁重臣们议事。这一次内阁大臣会议,连刚刚升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士徐光启都被召集来了。
朱由校皱皱眉头,转向徐光启:“徐先生,上一回招抚海寇,是你主持,虽然事情没有办好,却也让国家安稳了几年。此次海寇军再次以开海禁为借口,兴兵犯境,你以为该如何办?”
叶向高对中华公司有好感,这大家都知道:另外,他的家族还暗地里与中华公司有贸易往来。在叶向高致仕在家时,与中华公司也有往来。他对台湾那伙海商的实力有着比较多的了解,因此他主张招抚。
天启帝朱由校看了看身边的魏忠贤,鼻子哼哼两下,指着徐光启道:“诸位卿家说法多多,我看徐先生说得对。行款一事,就还是由徐先生主持吧。
所谓行款,就是一种政治术语,实际就是议和。
兵部侍郎董汉儒出席会议,主要是因为兵部尚书孙承宗还被海寇军困在金陵城内。[全字首发..]此人却不是东林一派,正在向魏忠贤靠拢。
天启三年三月初九日,武昌城沦陷的消息,随着由汉阳陈道亨以下二十六名武官员署名的奏章,以八百里加急传到了京师。www.shumobao.com[全字首发..]早春的京师春寒料峭,这个消息更加使人心寒。
这次内阁六部紧急联席会议,一开始内阁中就分裂成两派,使得众人大感意外的是韩爌、朱国祯两位大士的态度。他俩以前一向比较附和首辅叶向高的意见,和魏忠贤也不是一路人,但朱国祯今天却和叶向高唱起反调,魏忠贤安插在内阁中的两位大士则是和他保持了统一战线。
属于魏忠贤一派的顾秉谦、魏广微也表示反对向海寇“行款”。
所有人都瞩目徐光启,他被逼得没办法,只好站出来先伏地磕头,然后站起身道:“微臣前次招抚海寇,事半功倍,半途而废。虽为东南百姓争得数年安稳日子,实在是上托皇上威灵,下赖将士用命。微臣以驽钝之材,辜负皇上宠信之深;自入内阁以来,内而各地流贼兵变迟迟未灭,外而海寇入犯,藩王失落敌手,致使陛下午夜忧勤,寝食不安,实在罪该万死……”
过了仅仅一天,荆州知府传来一份奏章,报告说海寇军炮舰十艘已经轰击了荆州城,并有靠岸登陆的迹象,……
顾秉谦站出来反对,用他的昆山方言说道:“徐士此言差异,海寇如今席卷东南,势力嚣张,如姑息其作为,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朝廷的腹心大患。况且,如今海寇虏我藩王,此时行款,朝中反对者必定很多,……”
在这些大明朝最高阶官的对面,天启皇帝朱由校年轻的脸上满是不耐烦的神色。他才18岁,自幼备受冷落,虽然师从孙承宗,但是没多少化,不过却是木工天才,自成才的顶级木匠。而管理国政、处理天下大事,这对他来说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事情。如果不是因为事情涉及楚王这样的皇族,而且还是名城大邑失陷的大事,他根本不愿意坐在御座上见这些大臣,嫌他们太烦。
“微臣以为,为今之计,只有先行款,争取数年时间练新兵,置办新式火器,才能收复辽东与东南沿海。”
没想到,叶向高居然一开始就建言招抚,魏忠贤措手不及,他安排进入内阁的两位大士不得不提出反对意见。
众人都向内阁首辅叶向高看去,这位第三次担任首辅的政坛老人拱手道:“陛下,微臣等枉为人臣,不能克期荡平海寇,平定海疆,实在罪该万死。目前局面,惟有对海寇行款,方可与民休息,并专力练新军,置办火器,再图剿贼大局。”
徐光启说完这段话,意有未尽地说道:“微臣以为,在目前而言,抚局对国家有利,暂时是可恃的。倘若趁此时戒饬将士,整顿甲仗,休息补充,这就是勾践卧薪尝胆的意思。”
在正殿,徐光启见到了早已到达的内阁首辅叶向高、东阁大士韩爌。随后陆续到来的有刚刚拜为渊阁大士的朱国祯,以及为东林党人所不齿的顾秉谦、魏广微两位新晋内阁大士。顾秉谦、魏广微这两位都是胡子一把的人了,还眼巴巴地跑去向魏忠贤献殷勤。前者公然对魏忠贤说想要拜魏忠贤为父,只是“本欲拜依膝下,恐不喜此白须儿,故令稚子认孙。”
排列在最后的就是云人物,东林魁首左都御史星,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高邑(今河北高邑县)人。如今已经73岁的星须发皆白,身材高大、精神抖擞。他比那位需要搀扶才能站直身子的工部尚书钟羽正年纪还要大,却是老当益壮的样子,说话声音洪亮,完全不像个73岁的老头。
东林党人在对待实际政务时,也一向秉承“敌人的意见无论如何必须反对”这样的原则。叶向高现在显得很孤立,生怕那些东林同僚站出来发言,就一直暗中示意六部主事们先不要发言。在内阁分歧严重的情况下,主要为东林支持者的六部主事、都御使等人,虽然大多不同意招抚,但是碍于叶向高的面子,确实都不方便发表意见。
魏忠贤趋前一步,为年轻的皇帝递上一杯茶水,暗地里用目光示意。
徐光启实在是官场另类,热衷做实事,不愿意加入党争,却被党争所误:东林中人借用他术上的名气,却不赞同他的政治主张;而正在扩大实力的魏忠贤本来想笼络徐光启,但见他很不上路,因此就处处排挤徐光启,借口他与海寇议和误国,让他去钦天监重修历法。
众人面面相觑:皇帝陛下首先抛出“剿与抚”二选一的话题,首辅立刻提出要对海寇行款,这似乎是早就商量好了似的,一唱一和。
随后,六部主事也都到了,这些职位很多在东林党人手中,有吏部尚书张问达、户部尚书李庚等。礼部尚书盛以弘原为潼关卫指挥使世职,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由庶吉士累官礼部尚书,有明一代,有卫所世职而凭科举显贵者,仅有盛讷、盛以弘父子而已,对东林党人一向表现友好,和楚、陕等其他党派反而不和谐。
众人议论一番之后,大家都看着御座之上的最高仲裁者。
而魏广微与魏忠贤同乡,就自称“宗弟”,自认是魏忠贤侄儿,召拜礼部尚书,参与机务,时人称之“外魏公”。天启三年初,他刚刚入阁任大士。其父好友星恶之,闭门不纳,对人就说“见泉(魏允贞,魏广微的父亲)无子”。
在他身后站立着的,就是他最信任的魏忠贤。这时的魏忠贤其实刚刚成为司礼秉笔太监,前任司礼秉笔太监,曾经是魏忠贤恩人的王安大太监,在一月前方才被魏忠贤整死。
“卿的困难,朕甚明白,不用多说。”天启帝朱由校不耐烦地打断徐光启的自责,逼问道:“朕来问你,当今之计,抚与剿,哪个比较合适?”
掌握着大明帝国至高无上权力的人发话了,声音急促而沙哑:“诸卿家,海寇犯境已经三个月,围了金陵、陷了安庆,孙师傅当下还被困南都。如今海寇更是打破武昌,藩王失陷与贼中,此乃是开国以来从所未有之事。而今,诸位先生、诸位大臣,对付这海寇有何办法?抚还是剿,今日务必议个章程出来。”
徐光启早已料到皇上迟早会问他这个问题,心中已有准备。只是,他的意见一说,势必会得罪魏忠贤一派,直接被卷入到党争之中,这是他一直想避免的情况。
接着又传来一份塘报:第九代楚王朱华奎在武昌城陷落之时,被海寇军俘虏了!楚王府已经被海寇掳掠一空,楚王以下王妃、王子、公主等全部王族成员,无一能逃出武昌城的。
刑部尚书是个年近七十的官场老人,名叫孙玮,字纯玉,渭南人,为万历五年进士,由地方到中央,南京到京师,六部各级、监察都御使等等,他全都历任过,为官还算尽职,却也十分小心不愿得罪人,因此官运并不亨通,却是稳步上升,对东林党素来表示好感。
徐光启心中暗道:海寇如今已经是心腹大患了,这些家伙还看不清时局!他一激动,正要发表一些难听的言论,叶向高及时站出来道:“昔时对俺答议款,反对者何尝不多?等到款事告成,俺答受封,贡马互市,从此相安无事,朝廷得解除西北边患,并力用兵东胡,众人始知对俺答行款为得计,今日之事,与之仿佛。”
暂未分类相关阅读More+
龙之海上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老伊先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龙之海上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