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什么劫?
六安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六安川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渔船收获的海鲜,都要上缴给镇上的水产收购站,收购站按照统一收购价给大队结算。
姚倩想到这里,忍不住抿嘴微笑,现在的日子比上一世好太多了。
再说她走在村后背人的地方,遇不到人。
她休息的差不多了,便准备继续赶路。
男人们听到锣声,就要先去大队领渔网,再去海里下渔网。
大人们领了渔网,要去东南方向的渔港,跟她走的方向不一样。
其实不止,她是有点病态的死宅,不愿意出门,不愿意到人多的地方,怕人用那种眼光看她!
只是几十口人住在一起,家里地方就那么点大,弟妹们的小动作想不被发现,也很困难。
大弟跟她说过,瓦罐就这么大,及时清空,他还能及时捡了存进去,要是留着,反倒容易便宜了路过的小动物。
姚倩诧异:“阿宗,这是哪里来的?”
这粮本每年审定一次。
姚倩心里想着这些事,也走到了苏外公家门口。
更何况,海边的孩子,能找到的吃食,无非就是赶海捡来的鱼虾贝类,只要做熟了,那味道就鲜的霸道,根本藏不住!
为啥?
姚倩问:“阿宗,这都是你弄的?”
姚家大队依海而建,整个大队也就几十户人家。
今天早上,瓦罐里藏着的东西,是一些大竹蛏,花蛤,两条寸把长的狗腿鱼,还有几个小花蟹。
她人小,力气也小,手上拎着的东西起码有两斤重。
姚倩将东西放在路边草丛里,准备休息一会。
二叔家的大堂哥今年十二岁,自觉是半个大人,听到这些话,也装作没听见。
她开口问大弟和两个妹妹,问他们要不要一起去捡柴火。
当然了,这些好吃的,也是姚老太太藏起来的,专门留给大孙子吃的。
等姐弟四个出了门,阿宗看看周围,便悄悄示意:“大姐,大妹,二妹,跟我来!”
通常,等到自己带着弟妹们出门后,二房的几个孩子,便会偷偷藏起来吃点好吃的。
姚倩不知道弟弟卖的什么名堂,只疑惑的跟着他走:“我们要往西走啊,你去海边干什么?”
两天前,她没被开水烫伤,便按照跟母亲说好的,半下午的时候,借着出门捡柴火的空,顺便去外公家,跟着苏小舅学本事。
渔业大队跟城市里吃供应粮的一样,也是家家户户有一个粮本,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家里的人口和粮食定量。
还没走到村头,姚倩就听到大队的锣响了,这是招呼男人们去上工的信号。
前面不远也就到外公家了。
这苏家大队,还要分三个队,一个是种地的农业队,住在村落西边,在西岭后边是一大片地;一个是专门晒盐的盐队,最后一个就跟姚家大队一样,是专门出海捕鱼的渔业队。
姚老太太一直偏心,可姚倩还是担心弟妹们:“这片黄泥地都没人敢过来,你们几个胆子真是太大了。要是出事,可怎么办?”
也就是说,他们要将渔网用力抛出,撒开去,留下鱼漂浮在海面上,再固定好。
苏小舅在粮站的工作没了,家里光景自然差了很多。
阿宗摸摸寸头,有点不好意思。
大妹姚萍帮着解释:“早上那么多的好东西,我看到奶奶藏起来很多,凭什么都给大海他们吃?有那么多呢,我就悄悄拿了些出来……”
姐弟四个走到林子一角,阿宗又远远瞧了瞧西北边,这才扒开野水草,露出里面一个破瓦缸。
所以这也意味着,底下是黑色的淤泥地,陷下去是要命的!
大表哥原本在请媒人谈亲事,现在苏家人每每都躲着媒人走!
自从苏小舅被立了反面典型,苏家人去粮站买口粮,就很难买到正常的粮食。
从弟妹口中,姚倩知道了来龙去脉。
姚倩长大后才知道,这些灌木树林,有个专门的名字叫红树林,专门长在海边滩涂上。
等到傍晚,男人们再驾船出海,将早上下好的渔网收回来,大队部里已经有些女人们等着帮忙捡拾渔网上的渔获。
不过,这一次,她跟着弟妹们一起干大事了!
她拎了拎尼龙网,还是有点勒手,看着四周的青草,便扯了一些青草,编成了粗粗的把手,绑住尼龙网,这下好了,不勒手了。
姚倩低头仔细去看,黑泥水下,确实有那种层状的大片石头,上面还有些杂草,这样分散了压力,确实很安稳。
这撒网的位置也有讲究,要考虑海里洋流的方向,这关系着这一天能有多少收获。
小瓦缸可不小,深度快到大弟膝盖了,口径也跟脸盆差不多大。
很多人以为苏家落难了,原本够不着苏家大表哥的人家,便想着:是不是有机会捡个大漏?至少这孩子还有个邮电局的铁饭碗呐!
姚萍连忙解释:“大姐,我早就想这么干了。这些岩石板又大又结实,最里边这块石板,等我们离开了,就搬到一边去,别人就算看到了,也走不到这里来。”
苏外婆和小舅妈,就在家里织鱼网挣工分。
这都是小渔船近海作业。
可早上姚老太太心里高兴,藏了一大瓢东西后,转身又想起什么事情,这才让大弟和两个妹妹有机会干下大事!
几样食材加在一起,怎么也有个几斤重。
二妹姚宁性格要强,小嘴也会说:“大姐,奶奶她偏心,我看到她藏了蟹子和虾,藏了一大瓢!我们也要藏!爹干活最厉害,我们就该多吃!”
等到季节转换,大船便要去远洋作业,跟着洋流走去公海打渔,一走一两个月。
姚倩知道弟弟妹妹们都大有来历,可还是被他们的胆子给惊到了。
难怪,在上一世,弟妹们总希望拉她去海边,她不喜欢出门,后来弟妹们就时不时给她偷偷塞上两口吃的。
上一世的今天,姚倩因为被烫掉一层皮,后来去了公社卫生院,没机会知道,弟妹们在这里有个藏宝地。
姚老太太的东西平时都是上锁的,几个孩子有想法,也没办法实施。
她低头去看自己的小手,手上已经勒出两条红印子。
里面走有人迎过来,是小舅妈:“倩丫头,快进来,你怎么又提着东西来了?家里还能
姚倩:“是你一个人干的?”
说起来,苏家大队姓苏的多,姚家大队姓姚的多。
女人们要做饭,照顾孩子们,还要去自留地里给青菜拿虫,渔业大队没有耕地,只有房前屋后少量的自留地,家家户户都用来种菜。
上一世,姚倩因为容貌很少出门,也不知道弟妹们是不是也这么做过。
阿宗也说:“姐,这海里的海产真多,我们是孩子,捡的少没人管。我没事多来几趟,捡的就多了。你去舅舅家,带些给外公外婆他们吃。”
后来又是苏外公做主,让大表哥跟人换了县城邮电局的工作。
大妹姚萍看了一眼哥哥,主动举手:“大姐,是我想的主意。你放心,我们不会出事。”
姚倩脸上高兴,心里却忍不住难过:因为苏小舅的关系,苏外公和苏外婆也都跟着受了影响。
竹蛏花蛤带壳,都是压秤的鲜货。
姚倩连忙喊停弟弟:“阿宗,不是跟你说过,这里的黄泥地很危险,踩不好陷下去,没人能救你!”
姚继宗安抚姐姐:“姐,我没那么傻,你看,这里藏着板岩呢!”
说到在树林子里藏东西,也要说到两天前。
这次大弟和二妹也纷纷举手:“大姐,还有我!”
她喊了一声:“外婆,小舅妈!”
因为鱼虾都泡着海水,看起来还都是新鲜的。
苏小舅家的大表哥,十六岁那年,先是顶了爷爷的班,去了公社学校当老师。
他们捡过来,将瓦缸固定在此处,一半埋在泥里,一半留在上面,此时缸底放了不少的鱼虾,还是生的。
此时,姚倩走在乡间小路上,到处都是茂盛的青草,太阳还没完全升起,青草上的露水,将她的布鞋都给打湿了。
原本十斤的粮食里,还掺了一斤的假!
他们苏家人拿着粮本去镇上买粮,粮站有人跟小舅不对付,便故意使坏,专门给那些碎米陈粮,有的甚至还混了沙子!
大门虚掩着,院子里有人在说话。
至于换工作的原因,苏外公和苏小舅一问三摇头,什么都不肯说。
堂妹秋菊跟着哥哥占点便宜。
再后来,她除了脸能看,脖子和手都很吓人,她整个人也变得无比自卑,变成了骨灰级死宅。
破瓦缸口上一条裂缝,此时还勉强拼在一起。
他们按渔船分组,一个组在一条船上作业,活计就是去下渔网。
姚家再往东走,就是石头垒就的堤岸,下了堤岸往东,就是沙滩大海,从堤岸往南,就是一片林地,树木都不高,底下都是些野草。
老苏家住在村子西南边,当年家里有地也有船,钱财主动捐献以后,除了得到中农的成分,还得到两个铁饭碗,也把家里人口都划到了渔业队。
当时换这个工作,苏家还贴了钱,毕竟一个在乡下公社,一个在县里。
两个妹妹还没说话,大弟阿宗倒是急不可耐的:“姐,你力气太小了,我帮你去捡大树枝!快点走!”
姚倩知道,堂哥堂妹们不会跟着他们一起走。
两个大队也挨在一起,外地人来了,总以为两个大队是一个,其实并不是。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渔船收获的海鲜,都要上缴给镇上的水产收购站,收购站按照统一收购价给大队结算。
姚倩想到这里,忍不住抿嘴微笑,现在的日子比上一世好太多了。
再说她走在村后背人的地方,遇不到人。
她休息的差不多了,便准备继续赶路。
男人们听到锣声,就要先去大队领渔网,再去海里下渔网。
大人们领了渔网,要去东南方向的渔港,跟她走的方向不一样。
其实不止,她是有点病态的死宅,不愿意出门,不愿意到人多的地方,怕人用那种眼光看她!
只是几十口人住在一起,家里地方就那么点大,弟妹们的小动作想不被发现,也很困难。
大弟跟她说过,瓦罐就这么大,及时清空,他还能及时捡了存进去,要是留着,反倒容易便宜了路过的小动物。
姚倩诧异:“阿宗,这是哪里来的?”
这粮本每年审定一次。
姚倩心里想着这些事,也走到了苏外公家门口。
更何况,海边的孩子,能找到的吃食,无非就是赶海捡来的鱼虾贝类,只要做熟了,那味道就鲜的霸道,根本藏不住!
为啥?
姚倩问:“阿宗,这都是你弄的?”
姚家大队依海而建,整个大队也就几十户人家。
今天早上,瓦罐里藏着的东西,是一些大竹蛏,花蛤,两条寸把长的狗腿鱼,还有几个小花蟹。
她人小,力气也小,手上拎着的东西起码有两斤重。
姚倩将东西放在路边草丛里,准备休息一会。
二叔家的大堂哥今年十二岁,自觉是半个大人,听到这些话,也装作没听见。
她开口问大弟和两个妹妹,问他们要不要一起去捡柴火。
当然了,这些好吃的,也是姚老太太藏起来的,专门留给大孙子吃的。
等姐弟四个出了门,阿宗看看周围,便悄悄示意:“大姐,大妹,二妹,跟我来!”
通常,等到自己带着弟妹们出门后,二房的几个孩子,便会偷偷藏起来吃点好吃的。
姚倩不知道弟弟卖的什么名堂,只疑惑的跟着他走:“我们要往西走啊,你去海边干什么?”
两天前,她没被开水烫伤,便按照跟母亲说好的,半下午的时候,借着出门捡柴火的空,顺便去外公家,跟着苏小舅学本事。
渔业大队跟城市里吃供应粮的一样,也是家家户户有一个粮本,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家里的人口和粮食定量。
还没走到村头,姚倩就听到大队的锣响了,这是招呼男人们去上工的信号。
前面不远也就到外公家了。
这苏家大队,还要分三个队,一个是种地的农业队,住在村落西边,在西岭后边是一大片地;一个是专门晒盐的盐队,最后一个就跟姚家大队一样,是专门出海捕鱼的渔业队。
姚老太太一直偏心,可姚倩还是担心弟妹们:“这片黄泥地都没人敢过来,你们几个胆子真是太大了。要是出事,可怎么办?”
也就是说,他们要将渔网用力抛出,撒开去,留下鱼漂浮在海面上,再固定好。
苏小舅在粮站的工作没了,家里光景自然差了很多。
阿宗摸摸寸头,有点不好意思。
大妹姚萍帮着解释:“早上那么多的好东西,我看到奶奶藏起来很多,凭什么都给大海他们吃?有那么多呢,我就悄悄拿了些出来……”
姐弟四个走到林子一角,阿宗又远远瞧了瞧西北边,这才扒开野水草,露出里面一个破瓦缸。
所以这也意味着,底下是黑色的淤泥地,陷下去是要命的!
大表哥原本在请媒人谈亲事,现在苏家人每每都躲着媒人走!
自从苏小舅被立了反面典型,苏家人去粮站买口粮,就很难买到正常的粮食。
从弟妹口中,姚倩知道了来龙去脉。
姚倩长大后才知道,这些灌木树林,有个专门的名字叫红树林,专门长在海边滩涂上。
等到傍晚,男人们再驾船出海,将早上下好的渔网收回来,大队部里已经有些女人们等着帮忙捡拾渔网上的渔获。
不过,这一次,她跟着弟妹们一起干大事了!
她拎了拎尼龙网,还是有点勒手,看着四周的青草,便扯了一些青草,编成了粗粗的把手,绑住尼龙网,这下好了,不勒手了。
姚倩低头仔细去看,黑泥水下,确实有那种层状的大片石头,上面还有些杂草,这样分散了压力,确实很安稳。
这撒网的位置也有讲究,要考虑海里洋流的方向,这关系着这一天能有多少收获。
小瓦缸可不小,深度快到大弟膝盖了,口径也跟脸盆差不多大。
很多人以为苏家落难了,原本够不着苏家大表哥的人家,便想着:是不是有机会捡个大漏?至少这孩子还有个邮电局的铁饭碗呐!
姚萍连忙解释:“大姐,我早就想这么干了。这些岩石板又大又结实,最里边这块石板,等我们离开了,就搬到一边去,别人就算看到了,也走不到这里来。”
苏外婆和小舅妈,就在家里织鱼网挣工分。
这都是小渔船近海作业。
可早上姚老太太心里高兴,藏了一大瓢东西后,转身又想起什么事情,这才让大弟和两个妹妹有机会干下大事!
几样食材加在一起,怎么也有个几斤重。
二妹姚宁性格要强,小嘴也会说:“大姐,奶奶她偏心,我看到她藏了蟹子和虾,藏了一大瓢!我们也要藏!爹干活最厉害,我们就该多吃!”
等到季节转换,大船便要去远洋作业,跟着洋流走去公海打渔,一走一两个月。
姚倩知道弟弟妹妹们都大有来历,可还是被他们的胆子给惊到了。
难怪,在上一世,弟妹们总希望拉她去海边,她不喜欢出门,后来弟妹们就时不时给她偷偷塞上两口吃的。
上一世的今天,姚倩因为被烫掉一层皮,后来去了公社卫生院,没机会知道,弟妹们在这里有个藏宝地。
姚老太太的东西平时都是上锁的,几个孩子有想法,也没办法实施。
她低头去看自己的小手,手上已经勒出两条红印子。
里面走有人迎过来,是小舅妈:“倩丫头,快进来,你怎么又提着东西来了?家里还能
姚倩:“是你一个人干的?”
说起来,苏家大队姓苏的多,姚家大队姓姚的多。
女人们要做饭,照顾孩子们,还要去自留地里给青菜拿虫,渔业大队没有耕地,只有房前屋后少量的自留地,家家户户都用来种菜。
上一世,姚倩因为容貌很少出门,也不知道弟妹们是不是也这么做过。
阿宗也说:“姐,这海里的海产真多,我们是孩子,捡的少没人管。我没事多来几趟,捡的就多了。你去舅舅家,带些给外公外婆他们吃。”
后来又是苏外公做主,让大表哥跟人换了县城邮电局的工作。
大妹姚萍看了一眼哥哥,主动举手:“大姐,是我想的主意。你放心,我们不会出事。”
姚倩脸上高兴,心里却忍不住难过:因为苏小舅的关系,苏外公和苏外婆也都跟着受了影响。
竹蛏花蛤带壳,都是压秤的鲜货。
姚倩连忙喊停弟弟:“阿宗,不是跟你说过,这里的黄泥地很危险,踩不好陷下去,没人能救你!”
姚继宗安抚姐姐:“姐,我没那么傻,你看,这里藏着板岩呢!”
说到在树林子里藏东西,也要说到两天前。
这次大弟和二妹也纷纷举手:“大姐,还有我!”
她喊了一声:“外婆,小舅妈!”
因为鱼虾都泡着海水,看起来还都是新鲜的。
苏小舅家的大表哥,十六岁那年,先是顶了爷爷的班,去了公社学校当老师。
他们捡过来,将瓦缸固定在此处,一半埋在泥里,一半留在上面,此时缸底放了不少的鱼虾,还是生的。
此时,姚倩走在乡间小路上,到处都是茂盛的青草,太阳还没完全升起,青草上的露水,将她的布鞋都给打湿了。
原本十斤的粮食里,还掺了一斤的假!
他们苏家人拿着粮本去镇上买粮,粮站有人跟小舅不对付,便故意使坏,专门给那些碎米陈粮,有的甚至还混了沙子!
大门虚掩着,院子里有人在说话。
至于换工作的原因,苏外公和苏小舅一问三摇头,什么都不肯说。
堂妹秋菊跟着哥哥占点便宜。
再后来,她除了脸能看,脖子和手都很吓人,她整个人也变得无比自卑,变成了骨灰级死宅。
破瓦缸口上一条裂缝,此时还勉强拼在一起。
他们按渔船分组,一个组在一条船上作业,活计就是去下渔网。
姚家再往东走,就是石头垒就的堤岸,下了堤岸往东,就是沙滩大海,从堤岸往南,就是一片林地,树木都不高,底下都是些野草。
老苏家住在村子西南边,当年家里有地也有船,钱财主动捐献以后,除了得到中农的成分,还得到两个铁饭碗,也把家里人口都划到了渔业队。
当时换这个工作,苏家还贴了钱,毕竟一个在乡下公社,一个在县里。
两个妹妹还没说话,大弟阿宗倒是急不可耐的:“姐,你力气太小了,我帮你去捡大树枝!快点走!”
姚倩知道,堂哥堂妹们不会跟着他们一起走。
两个大队也挨在一起,外地人来了,总以为两个大队是一个,其实并不是。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一家人在六零年代卷生卷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六安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一家人在六零年代卷生卷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