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老克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帝以帝王之尊三次剃度出家,可见其对释门之尊崇。立唐以来,为逐本正朔,唐廷公开明敕诏告天下,唐室乃道家鼻祖老子后裔,当得天下,是以奉道家为国教。然则内里无论是李渊还是太子秦王政事堂诸相,均当此为一稳定人心的权宜之计,治国理政遵循的都是儒术,唯有这个萧瑀,在奉儒之余笃信释教,因其出身显贵,朝野倒也无人非议。
李世民沉吟了一下,出班道:"太子言释道两教不能祸国乱政,儿臣不能苟同。萧相家祖便因崇奉佛学而荒殆朝政偏废社稷,最终遭破国之祸。这是很近的事情。世民以为,而今新朝方立,须得确立儒家治事之本的尊崇地位,使天下臣民得有所循。至于释道两教,太子云不可用却不可不容,儿臣深以为是,但容之亦应抑之,以免别有用心之人借机生事。"
李元吉喜滋滋道:"我府里现下已经开始预备了,听老相国说,粮饷仪仗,七八日就可就绪,礼部也算得下个月初四乃是黄道吉日。臣弟拟定是日率六府中军离京,太子殿下到时候可要去昆明湖为臣弟饯行呀!"
李世民点了点头,忽地伸手从腰间取下了佩刀,微笑着递给尉迟恭道:"敬德,辛苦你再跑一趟,就说是我说的,我不管他娘的什么圣敕明旨,也不管是谁不许他们两位再追随我,我从现在起就在宏义殿内立等,今日不等到他们我就不歇息,要他们务必奉教回府。他们不是说违抗了圣敕就是个死么?你拿着这柄腰刀前去,告诉他们,如若还不奉教,你即刻就要砍了他们的脑袋回府复命!"
傅奕恭恭敬敬地道:"圣人复周礼,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此则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相亦非出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存者非亲,其萧相之谓矣。"
李渊眼睛亮了一下,笑道:"你能当众说实话,殊为难得!"
他沉了沉,问道:"依你之见,此事如何处置为好?"
萧瑀素来被视为朝中头号秦王党羽,此番李世民却干脆地否决了他的意见,毫不因门户之分而妄顾是非,让李渊颇为欣慰。虽说他心中也明白李世民并非事事如此公私分明,却也不禁出言褒奖。
尉迟恭迟疑了一下,道:"末将无能,未能请来二公,请大王责罚!"
皇帝哈哈大笑:"今日中朝议事,但有所言,朕不加罪。太子,萧瑀和傅奕所言,你都听到了,你觉得呢?"
侍中宇文士及出班道:"臣无异议!"
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心思,至此已是一览无余。不管是李世民召他们前来还是他们私自回府,都是违敕,然而二人的意思说得极为明白,若是李世民不在乎自己这位父皇的圣敕,他们也就可以不再在乎这道圣敕,或者说,若是李世民不再将自己的父亲李渊说的话当做圣旨,他们自然也不再视当今皇帝为天下之主。这等用心微妙的言辞,也亏这两位饱学之士能够想得出来。看来,对于自己的犹豫彷徨,这些属臣们已经快要失去耐性了。
当断则断
萧瑀闻言大窘,急急辩道:"陛下明鉴,佛家倡导人心向善因果报应,于世道人心大有裨益,怎可与张角等枭獍之辈同论?孔子乃圣人,佛祖亦圣人也,傅奕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臣以为应置严刑以明纲纪!"
皇帝含笑看了他一眼,嘴上却对傅奕说道:"傅卿,萧相问你话呢!"
傅奕侃侃言道:"自汉孝武皇帝以下,历朝均以孔学为经,儒家为本,本固则邦宁,邦宁则民安,民安则社稷兴焉。而今儒、道、释三教并立,亦非大事,然则承治理教化之责者,唯儒学耳。道家释门,使之流于民间不致生害,则可容之;若其蛊惑人心危害社稷,则应以太平邪教视之。臣以为,道家沙门各修庙宇自领香烟,朝廷暂可置之不理,然则切不可明敕为其张目。萧相贵为尚书宰辅,在朝堂之上为僧人请命,殊为不当!"
李建成含笑道:"儿臣素不近佛道,平日里也不觉得两教流于民间有什么大不了。圣人重治理、倡教化,与佛家道家根本精神并不相悖;三教并存数百年矣,也不见其为祸乱国。是以儿臣以为对于释道两门,可不用但不可不容,我朝方立,似不宜在此政上做大的更张。"
尉迟恭眼睛一亮,接过腰刀追问道:"是就这么和两位相公说说呢还是真的如此处置?"
李世民一怔:"未能请来?"
他说完俯身问道:"诏敕这么拟,门下省有异议否?"
尉迟恭眨了眨眼睛,说道:"殿下,恕末将直言,您若是还未曾拿定主意,就是强行将两位相公绑回府来,也不见得能有甚益处!"
他顿了一下,一字一顿地道:"你听清楚了,是我,大唐朝廷的天策上将秦王殿下召他们二人前来,这是违者立诛的煌煌王命,不是请他们来吃饭喝酒的请柬!"
李渊点了点头,对杨恭仁道:"去拟敕罢!"
李渊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哦,傅卿但管奏来!"
一番话说得萧瑀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呆了半晌方才切齿道:"小人好辩,徒逞口舌,地狱所设,正为是人!"
武德九年五月廿六,尚书省连续发布了两道明敕,明确宣示废山东道行台,设河东道大行台领洛阳以东北至长城南至扬州广大地域内的军政全权,以赵王李孝恭为行台尚书令,裴寂、萧瑀分任左右仆射,原山东道行台左仆射并州都督李世勣任尚书左丞兼行台兵部尚书,原山东道行台尚书右仆射王珪任尚书右丞兼行台民部尚书。于太原以东设关外道,由天策上将府节制其军政庶务。同时任命四皇子司空侍中齐王李元吉为扫北行军元帅,任命南阳郡公璐州道行军大总管李靖为副元帅兼灵州都督,任命蒋国公陕东道大行台左仆射屈突通为元帅府行军长史,任命霍国公平阳君秦州都督柴绍为元帅府行军司马,统领秦、璐、蒲、灵、原、庆六州军马及天纪、天节两军;罢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所兼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和陇西道行台尚书令二职,由齐王接任;召原灵州都督任城王李道宗回京述职;并令朝廷尚书省尚书左仆射裴寂总理后方粮秣事宜。敕旨由中书省草拟,经门下省审核副署,加盖李渊玉玺后由尚书省发往朝廷六部九卿十二卫御史台大理寺,抄件快马呈送天下四十一郡。一时间朝廷文武,无论品秩,那颗方稍稍安定下来的心立时又悬了起来,原本掌军令任征伐的秦王此番不仅未得挂帅,还被削去了陕东陇西两地实权,一向不学无术的齐王元吉却堂而皇之登坛拜帅,负责节度京兆周围及北部边境的近二十万大军,历来心向秦王且战功卓著的任城郡王李道宗也被剥夺了兵权调回长安述职,就是傻子也能看得出来,李渊给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留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
李渊目不转睛地看了这个生得英武雄壮的儿子半晌,心中自有一番滋味,暗道若是兄弟能够同心用事,大唐鼎盛之日似已可见。他长长出了一口气,叫道:"杨恭仁!"
李世民道:"事情似乎应该分两层,玄奘西行,不需请敕,朝廷也不宜开此先例,以免后世子孙效仿,这是一层;另外陛下应颁布明敕,对沙门道观之中的不法之徒予以抑制惩处,以公示朝廷容教却不纵教之宗旨。"
当日晚间,太子李建成在承恩殿宴请了即将离京挂帅领兵平北的四弟李元吉。十几日前刚刚升任太子左庶子的魏征奉太子令陪宴。
李渊细细想了想他的话,微微一笑,扭头道:"秦王以为呢?"
尉迟恭苦着脸道:"殿下,玄龄长史跟末将说,陛下煌煌圣敕言犹在耳,不得复事大王,而今如私自前来拜谒,必然祸及全家,故而不敢奉教!"
他的回答颇为滑头,虽说他对萧瑀笃敬沙门素来不以为然,然则此刻,却不好在这等枝节问题上公开让这位性情耿直颇受李渊敬重的宰相下不来台,故而避重就轻,给萧瑀留了三分颜面。
几句话顿时让近乎暴跳的李世民冷静了下来,他呆立半晌,苦笑道:"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玄龄和克明果然用心良苦呀!"
李世民气得浑身颤抖:"他们想在这个时候背叛我?临事方抱佛脚,恐怕已经来不及了罢!"
中朝散了,李世民离了太极殿,乘舆经北门径自回到了宏义殿,一进大殿就见尉迟恭神色古怪地站在殿中等候,他这才记起自己上朝前命其前往房府杜府召房杜二人来宏义宫议事。他一边解着朝服一边问道:"玄龄和克明来了?在哪里候着呢?"
中书令杨恭仁出班跪倒:"臣在!"
李世民扭头问尉迟恭道:"敬德,你是不是也觉得玄龄和克明这么做是有道理的?是否也觉得他们做得对?"
李渊斟酌着词句道:"你即刻回省拟敕,就这么写:诸僧、尼、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大寺、观居住,给衣食,勿令乏短。其不能精进戒行者,有阙不堪供养者,并令罢遣,各还桑梓,所司明为条式,勿依法教。违制之事,悉宜停断。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
然而此番他公然在朝堂之上为一僧人请敕,却立时招来了异议。裴寂封伦等人虽觉匪夷所思,却不好公然对萧瑀大加驳斥,然而适才奏毕就退回班中的太史令傅奕却按捺不住胸中的不满,跨步出班道:"陛下,微臣有本奏!"
酒至三巡菜过五味,李建成拍掌屏退了众下人,笑吟吟对齐王道:"四郎,此番率军离京出塞,准备得如何了?"
尉迟恭劝道:"殿下息怒,二公说,私自召他们入府相见,不仅二公违敕当死,就是殿下,也是违背父皇敕旨,既是不忠也是不孝,大王素来爱惜名声,怎能一时糊涂,为此等不忠不孝之事?"
他的脸色在这一瞬间变得惨白,随即又恢复了血色,咬着牙冷笑道:"你倒是真客气呀,还恭恭敬敬去''请''?"
李世民站直了身躯,斩钉截铁地道:"这是两军阵前,帅者无戏言,若是他们闻言还不肯奉教回府,你就带他们的首级回来见我,否则,我就要你的脑袋……"
齐王挂帅
]帝以帝王之尊三次剃度出家,可见其对释门之尊崇。立唐以来,为逐本正朔,唐廷公开明敕诏告天下,唐室乃道家鼻祖老子后裔,当得天下,是以奉道家为国教。然则内里无论是李渊还是太子秦王政事堂诸相,均当此为一稳定人心的权宜之计,治国理政遵循的都是儒术,唯有这个萧瑀,在奉儒之余笃信释教,因其出身显贵,朝野倒也无人非议。
李世民沉吟了一下,出班道:"太子言释道两教不能祸国乱政,儿臣不能苟同。萧相家祖便因崇奉佛学而荒殆朝政偏废社稷,最终遭破国之祸。这是很近的事情。世民以为,而今新朝方立,须得确立儒家治事之本的尊崇地位,使天下臣民得有所循。至于释道两教,太子云不可用却不可不容,儿臣深以为是,但容之亦应抑之,以免别有用心之人借机生事。"
李元吉喜滋滋道:"我府里现下已经开始预备了,听老相国说,粮饷仪仗,七八日就可就绪,礼部也算得下个月初四乃是黄道吉日。臣弟拟定是日率六府中军离京,太子殿下到时候可要去昆明湖为臣弟饯行呀!"
李世民点了点头,忽地伸手从腰间取下了佩刀,微笑着递给尉迟恭道:"敬德,辛苦你再跑一趟,就说是我说的,我不管他娘的什么圣敕明旨,也不管是谁不许他们两位再追随我,我从现在起就在宏义殿内立等,今日不等到他们我就不歇息,要他们务必奉教回府。他们不是说违抗了圣敕就是个死么?你拿着这柄腰刀前去,告诉他们,如若还不奉教,你即刻就要砍了他们的脑袋回府复命!"
傅奕恭恭敬敬地道:"圣人复周礼,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此则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相亦非出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存者非亲,其萧相之谓矣。"
李渊眼睛亮了一下,笑道:"你能当众说实话,殊为难得!"
他沉了沉,问道:"依你之见,此事如何处置为好?"
萧瑀素来被视为朝中头号秦王党羽,此番李世民却干脆地否决了他的意见,毫不因门户之分而妄顾是非,让李渊颇为欣慰。虽说他心中也明白李世民并非事事如此公私分明,却也不禁出言褒奖。
尉迟恭迟疑了一下,道:"末将无能,未能请来二公,请大王责罚!"
皇帝哈哈大笑:"今日中朝议事,但有所言,朕不加罪。太子,萧瑀和傅奕所言,你都听到了,你觉得呢?"
侍中宇文士及出班道:"臣无异议!"
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心思,至此已是一览无余。不管是李世民召他们前来还是他们私自回府,都是违敕,然而二人的意思说得极为明白,若是李世民不在乎自己这位父皇的圣敕,他们也就可以不再在乎这道圣敕,或者说,若是李世民不再将自己的父亲李渊说的话当做圣旨,他们自然也不再视当今皇帝为天下之主。这等用心微妙的言辞,也亏这两位饱学之士能够想得出来。看来,对于自己的犹豫彷徨,这些属臣们已经快要失去耐性了。
当断则断
萧瑀闻言大窘,急急辩道:"陛下明鉴,佛家倡导人心向善因果报应,于世道人心大有裨益,怎可与张角等枭獍之辈同论?孔子乃圣人,佛祖亦圣人也,傅奕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臣以为应置严刑以明纲纪!"
皇帝含笑看了他一眼,嘴上却对傅奕说道:"傅卿,萧相问你话呢!"
傅奕侃侃言道:"自汉孝武皇帝以下,历朝均以孔学为经,儒家为本,本固则邦宁,邦宁则民安,民安则社稷兴焉。而今儒、道、释三教并立,亦非大事,然则承治理教化之责者,唯儒学耳。道家释门,使之流于民间不致生害,则可容之;若其蛊惑人心危害社稷,则应以太平邪教视之。臣以为,道家沙门各修庙宇自领香烟,朝廷暂可置之不理,然则切不可明敕为其张目。萧相贵为尚书宰辅,在朝堂之上为僧人请命,殊为不当!"
李建成含笑道:"儿臣素不近佛道,平日里也不觉得两教流于民间有什么大不了。圣人重治理、倡教化,与佛家道家根本精神并不相悖;三教并存数百年矣,也不见其为祸乱国。是以儿臣以为对于释道两门,可不用但不可不容,我朝方立,似不宜在此政上做大的更张。"
尉迟恭眼睛一亮,接过腰刀追问道:"是就这么和两位相公说说呢还是真的如此处置?"
李世民一怔:"未能请来?"
他说完俯身问道:"诏敕这么拟,门下省有异议否?"
尉迟恭眨了眨眼睛,说道:"殿下,恕末将直言,您若是还未曾拿定主意,就是强行将两位相公绑回府来,也不见得能有甚益处!"
他顿了一下,一字一顿地道:"你听清楚了,是我,大唐朝廷的天策上将秦王殿下召他们二人前来,这是违者立诛的煌煌王命,不是请他们来吃饭喝酒的请柬!"
李渊点了点头,对杨恭仁道:"去拟敕罢!"
李渊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哦,傅卿但管奏来!"
一番话说得萧瑀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呆了半晌方才切齿道:"小人好辩,徒逞口舌,地狱所设,正为是人!"
武德九年五月廿六,尚书省连续发布了两道明敕,明确宣示废山东道行台,设河东道大行台领洛阳以东北至长城南至扬州广大地域内的军政全权,以赵王李孝恭为行台尚书令,裴寂、萧瑀分任左右仆射,原山东道行台左仆射并州都督李世勣任尚书左丞兼行台兵部尚书,原山东道行台尚书右仆射王珪任尚书右丞兼行台民部尚书。于太原以东设关外道,由天策上将府节制其军政庶务。同时任命四皇子司空侍中齐王李元吉为扫北行军元帅,任命南阳郡公璐州道行军大总管李靖为副元帅兼灵州都督,任命蒋国公陕东道大行台左仆射屈突通为元帅府行军长史,任命霍国公平阳君秦州都督柴绍为元帅府行军司马,统领秦、璐、蒲、灵、原、庆六州军马及天纪、天节两军;罢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所兼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和陇西道行台尚书令二职,由齐王接任;召原灵州都督任城王李道宗回京述职;并令朝廷尚书省尚书左仆射裴寂总理后方粮秣事宜。敕旨由中书省草拟,经门下省审核副署,加盖李渊玉玺后由尚书省发往朝廷六部九卿十二卫御史台大理寺,抄件快马呈送天下四十一郡。一时间朝廷文武,无论品秩,那颗方稍稍安定下来的心立时又悬了起来,原本掌军令任征伐的秦王此番不仅未得挂帅,还被削去了陕东陇西两地实权,一向不学无术的齐王元吉却堂而皇之登坛拜帅,负责节度京兆周围及北部边境的近二十万大军,历来心向秦王且战功卓著的任城郡王李道宗也被剥夺了兵权调回长安述职,就是傻子也能看得出来,李渊给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留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
李渊目不转睛地看了这个生得英武雄壮的儿子半晌,心中自有一番滋味,暗道若是兄弟能够同心用事,大唐鼎盛之日似已可见。他长长出了一口气,叫道:"杨恭仁!"
李世民道:"事情似乎应该分两层,玄奘西行,不需请敕,朝廷也不宜开此先例,以免后世子孙效仿,这是一层;另外陛下应颁布明敕,对沙门道观之中的不法之徒予以抑制惩处,以公示朝廷容教却不纵教之宗旨。"
当日晚间,太子李建成在承恩殿宴请了即将离京挂帅领兵平北的四弟李元吉。十几日前刚刚升任太子左庶子的魏征奉太子令陪宴。
李渊细细想了想他的话,微微一笑,扭头道:"秦王以为呢?"
尉迟恭苦着脸道:"殿下,玄龄长史跟末将说,陛下煌煌圣敕言犹在耳,不得复事大王,而今如私自前来拜谒,必然祸及全家,故而不敢奉教!"
他的回答颇为滑头,虽说他对萧瑀笃敬沙门素来不以为然,然则此刻,却不好在这等枝节问题上公开让这位性情耿直颇受李渊敬重的宰相下不来台,故而避重就轻,给萧瑀留了三分颜面。
几句话顿时让近乎暴跳的李世民冷静了下来,他呆立半晌,苦笑道:"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玄龄和克明果然用心良苦呀!"
李世民气得浑身颤抖:"他们想在这个时候背叛我?临事方抱佛脚,恐怕已经来不及了罢!"
中朝散了,李世民离了太极殿,乘舆经北门径自回到了宏义殿,一进大殿就见尉迟恭神色古怪地站在殿中等候,他这才记起自己上朝前命其前往房府杜府召房杜二人来宏义宫议事。他一边解着朝服一边问道:"玄龄和克明来了?在哪里候着呢?"
中书令杨恭仁出班跪倒:"臣在!"
李世民扭头问尉迟恭道:"敬德,你是不是也觉得玄龄和克明这么做是有道理的?是否也觉得他们做得对?"
李渊斟酌着词句道:"你即刻回省拟敕,就这么写:诸僧、尼、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大寺、观居住,给衣食,勿令乏短。其不能精进戒行者,有阙不堪供养者,并令罢遣,各还桑梓,所司明为条式,勿依法教。违制之事,悉宜停断。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
然而此番他公然在朝堂之上为一僧人请敕,却立时招来了异议。裴寂封伦等人虽觉匪夷所思,却不好公然对萧瑀大加驳斥,然而适才奏毕就退回班中的太史令傅奕却按捺不住胸中的不满,跨步出班道:"陛下,微臣有本奏!"
酒至三巡菜过五味,李建成拍掌屏退了众下人,笑吟吟对齐王道:"四郎,此番率军离京出塞,准备得如何了?"
尉迟恭劝道:"殿下息怒,二公说,私自召他们入府相见,不仅二公违敕当死,就是殿下,也是违背父皇敕旨,既是不忠也是不孝,大王素来爱惜名声,怎能一时糊涂,为此等不忠不孝之事?"
他的脸色在这一瞬间变得惨白,随即又恢复了血色,咬着牙冷笑道:"你倒是真客气呀,还恭恭敬敬去''请''?"
李世民站直了身躯,斩钉截铁地道:"这是两军阵前,帅者无戏言,若是他们闻言还不肯奉教回府,你就带他们的首级回来见我,否则,我就要你的脑袋……"
齐王挂帅
武侠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