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翰林羽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入秋前,按照潘阳的意思,草堂已经重新修建好了,围起了小院儿。总共大大小小有七八间房。
目前是建安三年的仲夏,潘阳于三年前初春,从吴郡老家出发去长安投亲游学。家中长辈希望他去长安,能在学问上得些长进。
在床上,兴儿时常这么想着,不知不觉地睡去。
唐村人如有需要购买货物,宁可去二十余里外的淇水镇也不去南乡县城,县城实在太小,也没有几家店铺。淇水镇有道路直通穰县与均水镇,反比县城繁华许多。
其实学校和家宅分离,这完全是他受后世教育模式的影响。这个时代的私学或族学,一般都设在大宅里或祠堂里。主要是,总住在别人的宅子中,潘阳感觉十分的不自在。
囊中羞涩,加上还没有做好回吴郡老家的心理准备,潘阳便也不矫情,痛快地答应了做私学的临时先生。只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学堂能换个地方。
他没有忘记前世,包括全部的见识,这是老天的恩惠,感恩不尽,只是总会想起年迈的老母亲,不知可还安好······
三明五暗的主屋顶上加盖了厚厚的茅草,依潘阳的要求,抹上一层厚厚的草泥,冬季应该保暖些。
只是现在的兴儿,心中有许多的疑惑:小郎君做了学堂先生后,好像与以前有了许多不同,因为跟随郎君的时间尚短,且说不出什么,也许这才是郎君的本来面目呢。
院子没有安装正规的大门儿,就用竹篾编的双扇竹门凑合着。
转眼一月有余,潘阳终于清楚,唐村是坐落于淇水旁的一座小山村,属于荆州南阳郡南乡县淇水亭。
好不容易躲过一路的兵祸战火终于到了长安,却发现长安也不安定。原来的居所不知何时已烧毁在战火中,只留下残垣断壁。本欲投靠的亲戚,怕是早已经殁于战乱中。
理解不了潘阳为什么要把私学建在村外,但见他坚持,说出的要求也不算过分,便答应了。那片地与房屋俱是族中公产,也不妨事。唐豕与族人商议妥当后,便尽快地安排人去做房屋修缮的工作了。
天天都读这两篇的那几句,也没有什么变化,时间久了,没有听到童子们诵读新的诗篇,兴儿都会背诵了,还不时嘟囔:教书的先生是不是就只会这两篇啊?什么时候才教授新的诗篇呢?
潘阳夜里睡觉,不习惯兴儿睡在同屋里伺候,兴儿便住进主卧旁的客卧,主卧房火炕的土灶便设在那里。
原以为他是来下逐客令的,不想延请入客厅后,两人一番客气,听着蹩脚的土话,潘阳总算是搞明白了,却原来族长是请求他为村上所办的私学临时教授几天。
身下的小竹椅,便是村里的篾匠在他的指导下做的,屋子里还有三把小竹椅,一把大的竹躺椅,书房里还有一把藤圈椅,和一个竹木制作的书桌。
对这个时代的冬天,潘阳还是充满了忧虑。
主屋的西侧,一间坐西向东、前后开双门的单独大屋做学堂教室。主屋东侧与学堂相对的是三间草屋,作为厨房和储物间。
但却有个疑问,潘阳暂时没有想明白,如此的战乱的境况,家人为什么还要他去游学投亲?难道不怕他死在战乱的路上?
唐豕和其他人从来没有见过火炕,很是稀奇了几天。后来冬天的时候还专门过来看过火炕的效果。好在秦岭以南的冬天不太冷,睡觉前有几把柴草,便可以使屋内的温度上升,足以让潘阳睡个好觉。
由于缺乏工具,潘阳的很多想法都没法儿实现,只能作罢。在村儿里,铁制工具是稀缺货,也不是随便从哪里都能买得到,潘阳有点怀念科技先进的后世了。
不过也好,现在自己被郎君安排到学堂中,和其他学子一起学习郎君教授的学问,这该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郎君的肚子里学问可真多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都学会。
难怪住进这个小院儿后,经常能听到有儿童用土话诵读经书的声音。只不过这一个月来,连猜带蒙听到的都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妁妁其华……”
房屋是用老屋重新翻修的,正中的主房扩大为客厅,两边的侧房作为卧室和书房,两头房间暂时做客房。
一连串的脚步声,仆人进来通报,族长唐豕有事请见,潘阳满怀忧惧,请族长唐豕在客厅相见。
无所事事的又一天,潘阳在院中无聊的看着藻井上方的天空,真的想离开这个小村子了,但是囊中羞涩,他实在想不出离开了这个小村子,如何再继续以后的行程。
通过两天的套话和了解,多次仿佛不经意的询问,潘阳终于初步搞清楚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目前的处境,也大致的了解了这个书生的过往今生。
没心没肝的潘阳,一副无所谓地住进了客舍,忠心的老仆安叔却是忧惧交加,不久便疾病缠身。安叔到底是潘家的家生子,眼看身体越发虚弱,便央请客栈老板,在相熟的人贩子手中为潘阳买下小儿做书僮,取名潘兴。另购一头驴子作为代步工具。
本来潘阳可以指导人做的更好,这些土木工程对一个后世的高级建筑工程师,不是什么难事,然而潘阳不想招摇。
毕竟在家宅中教学,几十个孩子,会影响家宅的生活,同时环境有可能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潘阳对修建好的小院儿还算满意,只是主屋正面的篱笆院墙及院门儿有些简陋。
潘阳心静了很多,老天待他不薄,又让他重新活一回。虽然这个时代不如后世好,但终归是又活一世。
这个问题自此一直困扰了他相当一段时间,直至两年多以后,仔细检看安叔留下遗物,才彻底地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临死前,老仆安叔将剩余钱物和家族信物交给潘阳,又强撑病体将诸事仔细叮嘱兴儿,未熬多久便溘然长逝。
在潘阳不厌其烦的指导下,甚至亲自动手,终于盘成了一大一小两张火炕,炕灶分别设在两边的客房内。土砖砌就的烟囱,高出房顶六尺有余,村人们都稀奇不已。
继来之,则安之,后世有诗说的好:心安之处是吾乡。
东西两侧的房屋与主屋之间各留有一个侧门,门外是一个竹木围墙的后跨院,那里面设置的是牲口棚和厕所及柴房,还有三间房屋做杂物间。
知道了前因后果,重生的潘阳也是嘿然无语,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啊!
交谈后潘阳得知,私学兴办的时间不久,也就是开春才办。学堂就办在唐豕家大宅的院落中,这也多亏了他唐家祖上传下来的宅子够大,院落够多。
次日,潘阳跟随着唐豕走到村东头时,一眼就看中了村外漫坡的竹林,与坡脚处几间看护竹林田产的茅草房,当即选定为兴建私学学堂的地址。
潘阳自以为有仙家妙术傍身,灾祸绕道,一路行来居然不损分毫。于是便洋洋得意吹嘘不停。他哪里知道,各处都在争战,多亏了老家人多年行商,出行经验丰富,数次化险为夷而已。
虽然没有给付工钱,然做家具的篾匠刘蔑刀却是极高兴,又学会了一些新家具的样式,是先生给的活路,可不敢给先生提工钱。
在这偏远的小山村兴办私学,于这个时代而言着实是惊人之举,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到并愿意做的,一个乡村的土财主,有这样的眼界和魄力,潘阳不由对唐豕有些佩服了,不问可知,他一定是这件事的倡议者。
若非跟随的老仆安叔多次诉说盘缠吃紧,他仍然不肯向长安进发。一路上迤逦前行,途中虽多有辗转,却是平安无事。
唐家的门第终究太低,院子大门的门头也不能修的太夸张,违制僭越的事情不能做,干脆就用竹木搭了一个简易的。
这年头正是天下大乱,满心不愿意出游的潘阳,一路上贪玩儿拖延,甚至还借着长安正在闹战乱的由头,在尚算安定的九江,与一个道士盘桓了一年多,说是学道法。据自己这具身体原主人说辞,已经跟道士学成了神仙法术,只待机缘巧合,便可大显神通。
县城距离唐村不过二十余里,但没有大道通行。潘阳主仆二人便是在三叉路口处认错道路,走到偏僻的唐村。
原先村中的私学先生是外地人,家中托人带信来,要回家去奔丧,所以不能教学了。
] 入秋前,按照潘阳的意思,草堂已经重新修建好了,围起了小院儿。总共大大小小有七八间房。
目前是建安三年的仲夏,潘阳于三年前初春,从吴郡老家出发去长安投亲游学。家中长辈希望他去长安,能在学问上得些长进。
在床上,兴儿时常这么想着,不知不觉地睡去。
唐村人如有需要购买货物,宁可去二十余里外的淇水镇也不去南乡县城,县城实在太小,也没有几家店铺。淇水镇有道路直通穰县与均水镇,反比县城繁华许多。
其实学校和家宅分离,这完全是他受后世教育模式的影响。这个时代的私学或族学,一般都设在大宅里或祠堂里。主要是,总住在别人的宅子中,潘阳感觉十分的不自在。
囊中羞涩,加上还没有做好回吴郡老家的心理准备,潘阳便也不矫情,痛快地答应了做私学的临时先生。只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学堂能换个地方。
他没有忘记前世,包括全部的见识,这是老天的恩惠,感恩不尽,只是总会想起年迈的老母亲,不知可还安好······
三明五暗的主屋顶上加盖了厚厚的茅草,依潘阳的要求,抹上一层厚厚的草泥,冬季应该保暖些。
只是现在的兴儿,心中有许多的疑惑:小郎君做了学堂先生后,好像与以前有了许多不同,因为跟随郎君的时间尚短,且说不出什么,也许这才是郎君的本来面目呢。
院子没有安装正规的大门儿,就用竹篾编的双扇竹门凑合着。
转眼一月有余,潘阳终于清楚,唐村是坐落于淇水旁的一座小山村,属于荆州南阳郡南乡县淇水亭。
好不容易躲过一路的兵祸战火终于到了长安,却发现长安也不安定。原来的居所不知何时已烧毁在战火中,只留下残垣断壁。本欲投靠的亲戚,怕是早已经殁于战乱中。
理解不了潘阳为什么要把私学建在村外,但见他坚持,说出的要求也不算过分,便答应了。那片地与房屋俱是族中公产,也不妨事。唐豕与族人商议妥当后,便尽快地安排人去做房屋修缮的工作了。
天天都读这两篇的那几句,也没有什么变化,时间久了,没有听到童子们诵读新的诗篇,兴儿都会背诵了,还不时嘟囔:教书的先生是不是就只会这两篇啊?什么时候才教授新的诗篇呢?
潘阳夜里睡觉,不习惯兴儿睡在同屋里伺候,兴儿便住进主卧旁的客卧,主卧房火炕的土灶便设在那里。
原以为他是来下逐客令的,不想延请入客厅后,两人一番客气,听着蹩脚的土话,潘阳总算是搞明白了,却原来族长是请求他为村上所办的私学临时教授几天。
身下的小竹椅,便是村里的篾匠在他的指导下做的,屋子里还有三把小竹椅,一把大的竹躺椅,书房里还有一把藤圈椅,和一个竹木制作的书桌。
对这个时代的冬天,潘阳还是充满了忧虑。
主屋的西侧,一间坐西向东、前后开双门的单独大屋做学堂教室。主屋东侧与学堂相对的是三间草屋,作为厨房和储物间。
但却有个疑问,潘阳暂时没有想明白,如此的战乱的境况,家人为什么还要他去游学投亲?难道不怕他死在战乱的路上?
唐豕和其他人从来没有见过火炕,很是稀奇了几天。后来冬天的时候还专门过来看过火炕的效果。好在秦岭以南的冬天不太冷,睡觉前有几把柴草,便可以使屋内的温度上升,足以让潘阳睡个好觉。
由于缺乏工具,潘阳的很多想法都没法儿实现,只能作罢。在村儿里,铁制工具是稀缺货,也不是随便从哪里都能买得到,潘阳有点怀念科技先进的后世了。
不过也好,现在自己被郎君安排到学堂中,和其他学子一起学习郎君教授的学问,这该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郎君的肚子里学问可真多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都学会。
难怪住进这个小院儿后,经常能听到有儿童用土话诵读经书的声音。只不过这一个月来,连猜带蒙听到的都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妁妁其华……”
房屋是用老屋重新翻修的,正中的主房扩大为客厅,两边的侧房作为卧室和书房,两头房间暂时做客房。
一连串的脚步声,仆人进来通报,族长唐豕有事请见,潘阳满怀忧惧,请族长唐豕在客厅相见。
无所事事的又一天,潘阳在院中无聊的看着藻井上方的天空,真的想离开这个小村子了,但是囊中羞涩,他实在想不出离开了这个小村子,如何再继续以后的行程。
通过两天的套话和了解,多次仿佛不经意的询问,潘阳终于初步搞清楚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目前的处境,也大致的了解了这个书生的过往今生。
没心没肝的潘阳,一副无所谓地住进了客舍,忠心的老仆安叔却是忧惧交加,不久便疾病缠身。安叔到底是潘家的家生子,眼看身体越发虚弱,便央请客栈老板,在相熟的人贩子手中为潘阳买下小儿做书僮,取名潘兴。另购一头驴子作为代步工具。
本来潘阳可以指导人做的更好,这些土木工程对一个后世的高级建筑工程师,不是什么难事,然而潘阳不想招摇。
毕竟在家宅中教学,几十个孩子,会影响家宅的生活,同时环境有可能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潘阳对修建好的小院儿还算满意,只是主屋正面的篱笆院墙及院门儿有些简陋。
潘阳心静了很多,老天待他不薄,又让他重新活一回。虽然这个时代不如后世好,但终归是又活一世。
这个问题自此一直困扰了他相当一段时间,直至两年多以后,仔细检看安叔留下遗物,才彻底地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临死前,老仆安叔将剩余钱物和家族信物交给潘阳,又强撑病体将诸事仔细叮嘱兴儿,未熬多久便溘然长逝。
在潘阳不厌其烦的指导下,甚至亲自动手,终于盘成了一大一小两张火炕,炕灶分别设在两边的客房内。土砖砌就的烟囱,高出房顶六尺有余,村人们都稀奇不已。
继来之,则安之,后世有诗说的好:心安之处是吾乡。
东西两侧的房屋与主屋之间各留有一个侧门,门外是一个竹木围墙的后跨院,那里面设置的是牲口棚和厕所及柴房,还有三间房屋做杂物间。
知道了前因后果,重生的潘阳也是嘿然无语,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啊!
交谈后潘阳得知,私学兴办的时间不久,也就是开春才办。学堂就办在唐豕家大宅的院落中,这也多亏了他唐家祖上传下来的宅子够大,院落够多。
次日,潘阳跟随着唐豕走到村东头时,一眼就看中了村外漫坡的竹林,与坡脚处几间看护竹林田产的茅草房,当即选定为兴建私学学堂的地址。
潘阳自以为有仙家妙术傍身,灾祸绕道,一路行来居然不损分毫。于是便洋洋得意吹嘘不停。他哪里知道,各处都在争战,多亏了老家人多年行商,出行经验丰富,数次化险为夷而已。
虽然没有给付工钱,然做家具的篾匠刘蔑刀却是极高兴,又学会了一些新家具的样式,是先生给的活路,可不敢给先生提工钱。
在这偏远的小山村兴办私学,于这个时代而言着实是惊人之举,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到并愿意做的,一个乡村的土财主,有这样的眼界和魄力,潘阳不由对唐豕有些佩服了,不问可知,他一定是这件事的倡议者。
若非跟随的老仆安叔多次诉说盘缠吃紧,他仍然不肯向长安进发。一路上迤逦前行,途中虽多有辗转,却是平安无事。
唐家的门第终究太低,院子大门的门头也不能修的太夸张,违制僭越的事情不能做,干脆就用竹木搭了一个简易的。
这年头正是天下大乱,满心不愿意出游的潘阳,一路上贪玩儿拖延,甚至还借着长安正在闹战乱的由头,在尚算安定的九江,与一个道士盘桓了一年多,说是学道法。据自己这具身体原主人说辞,已经跟道士学成了神仙法术,只待机缘巧合,便可大显神通。
县城距离唐村不过二十余里,但没有大道通行。潘阳主仆二人便是在三叉路口处认错道路,走到偏僻的唐村。
原先村中的私学先生是外地人,家中托人带信来,要回家去奔丧,所以不能教学了。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