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叶永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不过,寻找一所早已关门的学校的校址,毕竟要比寻找当年李汉俊家要容易一些。
李书城当年的“官儿”不小。他是孙中山的总统府顾问、国务院参议,租下那两幢房子居住。弟弟李汉俊从日本留学归来,住在哥哥家中。周佛海的《往矣集》中说中共“一大”是在李汉俊家中召开,亦即在李书城家中召开。李家,也就是后来的“恒昌福面坊”——望志路一○六、一○八号,便是中共“一大”会址!
棘手的是寻找李汉俊的住处——中共“一大”会址。沈之瑜约了杨淑慧,沿着贝勒路慢慢地走着、走着,诚如本书开头所写及的那样……
果真,有了眉目:原来,这几天她又独自到贝勒路细细寻访,终于证实她那似曾相识的印象是不错的。
于是,沈之瑜前往那里调查。那里的居民都说,酱园的董老板是“老土地”,住的时间最长,最熟知那儿的情况。
过了数日,杨淑慧忽地来到了沈之瑜的办公室。她面含喜色,看得出,有好消息!
一个重大的历史之谜,终于初步弄清了……
1924年,童正昌把这五幢房子全部租下。他对这五幢房子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把一○○号、一○二号、一○四号改为三楼三底,把一○四号的天井改成厢房,又把外墙粉成白色,写上巨大的“酱”字。这样,那三幢房子成了“万象源”酱园。他又把一○六、一○八号改成二楼二底,把一○六号天井改成厢房,租给了亲戚居住——他成了二房东。
原来,在1920年夏秋之际,一位姓陈的老太太出资在那里建造了一排五幢房子。每幢房子一楼一底,独门出入,黑漆大门,黄铜门环,米色石条门框,门楣上装饰着红褐色浮雕,外墙是清水青砖,镶嵌着红砖——当时的上海,流行着这种式样的石库门民居。这一排石库门房子,坐落在望志路上,自东向西,门牌分别为一○○号、一○二号、一○四号、一○六号、一○八号(后来改为兴业路时,门牌改为七十号、七十二号、七十四号、七十六号、七十八号)。
慢慢地、慢慢地踱着,杨淑慧极力搜索着当年的残存的印象。三十年前,她曾随丈夫周佛海去拜访过李汉俊,也曾给李家送过信件。然而,毕竟已经三十年了,天翻地覆,人世沧桑……
这样,寻找李汉俊的旧居,总算找到了一点头绪。但是,印象只是印象,有待于进一步查证。
那兴业路,是与贝勒路一起,在1943年改名的。兴业路原名望志路,是在1914年以当时上海法国公董局总工程师望志的名字命名的。在1943年根据《关于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之协定》的规定,废除了“望志路”这一路名,改用广西东南部的兴业县县名来命名,称为“兴业路”(许多人误以为“兴业路”路名是解放后取的,“事业兴隆”之意。其实是1943年取的。于无意之中,取了一个含义深远的路名,一直沿用至今)——与兴业路平行的另一条马路,便用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县名来命名,叫“兴安路”。
她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了沈之瑜。
看到她迷茫、疲惫的神态,沈之瑜对杨淑慧说道:“我看你有点累了,早点休息吧,改日再找。”
“别着急,慢慢地找。”沈之瑜安慰她道。
该校曾三度迁址:最初在贝勒路,后来迁至蒲石路(今长乐路),1920年时迁入白尔路(后改名蒲柏路,今名太仓路)。
如此这般,那一排房子变得面目全非。难怪杨淑慧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这才敢说那儿有点像……
姓陈的老太太建造了这五幢房子,并不是给自己居住,而是出租,坐收租金。租下一○六号、一○八号两幢房子的,是一位姓李的先生。李先生把两幢房子的隔樯打通,变二为一。后来,李先生搬走了。
据此线索,杨重光前往太仓路寻访老居民。虽然路名更换、门牌变动,在老居民的协助下,还是找到了一幢镶嵌着红砖的青砖二层楼房——这便是毛**、周佛海等当年下榻之处。
后来,他的亲戚在一○六号开了当铺。不久,又改开“恒昌福面坊”,屋里安装了摇面条的机器,生产挂面,外墙也刷成白色。
兴业路?她还是平生头一回听见这一路名。她摇摇头,否定了自己头脑中闪过的那似曾相识的印象。
“这是兴业路。”她得到这样的答复。
杨重光派出了沈子297前往上海市教育局,翻阅解放前的上海中小学注册簿。总算顺利,博文女校记录在案:
行行复行行。她走到了贝勒路与另一条马路的交叉路口,猛然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博文女校是当年毛**、周佛海等中共“一大”代表住宿的地方。m.boyishuwu.com这所学校早在1932年便从上海滩消失了。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杨淑慧的双眉紧蹙着。她有点为难了:
她向路人打听那条横马路的名字。
“沈同志,李汉俊先生家里,我去过几次,可是现在我仅有的一点印象影迹皆无了。我记得,当时李家的房子是新造的,前门正对着马路,路边一片荒凉。大门对面是一片菜地,那里有一家吹玻璃的棚屋作坊。可是,眼下的贝勒路两旁全是房子,已经面目全非了,昔日的影子没有了!”
“博文女校创办于1917年,董事长黄宗汉(黄宗汉原姓徐,嫁给黄兴后改姓黄),校长黄绍兰……”
那家酱园,挂着“万象源”招牌。老板叫董正昌,卖酱油、酒、醋、盐之类。他娓娓道来,这才廓清三十个春秋的变幻。
在黄陂南路与兴业路的交叉口,亦即当年的贝勒路与望志路的交叉口,杨淑慧对一家横写着“恒昌福面坊”大字招牌的房子,凝视良久,觉得很像当年的李汉俊家。不过,当年的房子是青砖中镶着红砖,而如今旁边却是**墙上面写着一个四块床板那么大的“酱”字,这是她从未见过的。房前是一个菜摊。在贝勒路上反反复复逡巡,她唯觉得此处与记忆印象相似。
童正昌所说的那位姓李的先生,显然是李书城——李汉俊的胞兄。
] 不过,寻找一所早已关门的学校的校址,毕竟要比寻找当年李汉俊家要容易一些。
李书城当年的“官儿”不小。他是孙中山的总统府顾问、国务院参议,租下那两幢房子居住。弟弟李汉俊从日本留学归来,住在哥哥家中。周佛海的《往矣集》中说中共“一大”是在李汉俊家中召开,亦即在李书城家中召开。李家,也就是后来的“恒昌福面坊”——望志路一○六、一○八号,便是中共“一大”会址!
棘手的是寻找李汉俊的住处——中共“一大”会址。沈之瑜约了杨淑慧,沿着贝勒路慢慢地走着、走着,诚如本书开头所写及的那样……
果真,有了眉目:原来,这几天她又独自到贝勒路细细寻访,终于证实她那似曾相识的印象是不错的。
于是,沈之瑜前往那里调查。那里的居民都说,酱园的董老板是“老土地”,住的时间最长,最熟知那儿的情况。
过了数日,杨淑慧忽地来到了沈之瑜的办公室。她面含喜色,看得出,有好消息!
一个重大的历史之谜,终于初步弄清了……
1924年,童正昌把这五幢房子全部租下。他对这五幢房子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把一○○号、一○二号、一○四号改为三楼三底,把一○四号的天井改成厢房,又把外墙粉成白色,写上巨大的“酱”字。这样,那三幢房子成了“万象源”酱园。他又把一○六、一○八号改成二楼二底,把一○六号天井改成厢房,租给了亲戚居住——他成了二房东。
原来,在1920年夏秋之际,一位姓陈的老太太出资在那里建造了一排五幢房子。每幢房子一楼一底,独门出入,黑漆大门,黄铜门环,米色石条门框,门楣上装饰着红褐色浮雕,外墙是清水青砖,镶嵌着红砖——当时的上海,流行着这种式样的石库门民居。这一排石库门房子,坐落在望志路上,自东向西,门牌分别为一○○号、一○二号、一○四号、一○六号、一○八号(后来改为兴业路时,门牌改为七十号、七十二号、七十四号、七十六号、七十八号)。
慢慢地、慢慢地踱着,杨淑慧极力搜索着当年的残存的印象。三十年前,她曾随丈夫周佛海去拜访过李汉俊,也曾给李家送过信件。然而,毕竟已经三十年了,天翻地覆,人世沧桑……
这样,寻找李汉俊的旧居,总算找到了一点头绪。但是,印象只是印象,有待于进一步查证。
那兴业路,是与贝勒路一起,在1943年改名的。兴业路原名望志路,是在1914年以当时上海法国公董局总工程师望志的名字命名的。在1943年根据《关于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之协定》的规定,废除了“望志路”这一路名,改用广西东南部的兴业县县名来命名,称为“兴业路”(许多人误以为“兴业路”路名是解放后取的,“事业兴隆”之意。其实是1943年取的。于无意之中,取了一个含义深远的路名,一直沿用至今)——与兴业路平行的另一条马路,便用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县名来命名,叫“兴安路”。
她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了沈之瑜。
看到她迷茫、疲惫的神态,沈之瑜对杨淑慧说道:“我看你有点累了,早点休息吧,改日再找。”
“别着急,慢慢地找。”沈之瑜安慰她道。
该校曾三度迁址:最初在贝勒路,后来迁至蒲石路(今长乐路),1920年时迁入白尔路(后改名蒲柏路,今名太仓路)。
如此这般,那一排房子变得面目全非。难怪杨淑慧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这才敢说那儿有点像……
姓陈的老太太建造了这五幢房子,并不是给自己居住,而是出租,坐收租金。租下一○六号、一○八号两幢房子的,是一位姓李的先生。李先生把两幢房子的隔樯打通,变二为一。后来,李先生搬走了。
据此线索,杨重光前往太仓路寻访老居民。虽然路名更换、门牌变动,在老居民的协助下,还是找到了一幢镶嵌着红砖的青砖二层楼房——这便是毛**、周佛海等当年下榻之处。
后来,他的亲戚在一○六号开了当铺。不久,又改开“恒昌福面坊”,屋里安装了摇面条的机器,生产挂面,外墙也刷成白色。
兴业路?她还是平生头一回听见这一路名。她摇摇头,否定了自己头脑中闪过的那似曾相识的印象。
“这是兴业路。”她得到这样的答复。
杨重光派出了沈子297前往上海市教育局,翻阅解放前的上海中小学注册簿。总算顺利,博文女校记录在案:
行行复行行。她走到了贝勒路与另一条马路的交叉路口,猛然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博文女校是当年毛**、周佛海等中共“一大”代表住宿的地方。m.boyishuwu.com这所学校早在1932年便从上海滩消失了。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杨淑慧的双眉紧蹙着。她有点为难了:
她向路人打听那条横马路的名字。
“沈同志,李汉俊先生家里,我去过几次,可是现在我仅有的一点印象影迹皆无了。我记得,当时李家的房子是新造的,前门正对着马路,路边一片荒凉。大门对面是一片菜地,那里有一家吹玻璃的棚屋作坊。可是,眼下的贝勒路两旁全是房子,已经面目全非了,昔日的影子没有了!”
“博文女校创办于1917年,董事长黄宗汉(黄宗汉原姓徐,嫁给黄兴后改姓黄),校长黄绍兰……”
那家酱园,挂着“万象源”招牌。老板叫董正昌,卖酱油、酒、醋、盐之类。他娓娓道来,这才廓清三十个春秋的变幻。
在黄陂南路与兴业路的交叉口,亦即当年的贝勒路与望志路的交叉口,杨淑慧对一家横写着“恒昌福面坊”大字招牌的房子,凝视良久,觉得很像当年的李汉俊家。不过,当年的房子是青砖中镶着红砖,而如今旁边却是**墙上面写着一个四块床板那么大的“酱”字,这是她从未见过的。房前是一个菜摊。在贝勒路上反反复复逡巡,她唯觉得此处与记忆印象相似。
童正昌所说的那位姓李的先生,显然是李书城——李汉俊的胞兄。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