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叶永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陈望道进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之后,与夏丐尊、刘大白、李次九四位语文教师锐意革新,倡导新文学、白话文,人称“四大金刚”。1919年底,发生“一师风潮”,浙江当局要撤换经亨颐,查办“四大金刚”。邵力子在《民国日报》上发表评论,声援一师师生。各地学生也纷纷通电声援。浙江当局不得不收回撤换、查办之命令。
不过,经此风潮,陈望道还是离开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就在这时,戴季陶约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给了他日文版《共产党宣言》,还给了他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作为对照之用。(据陈望道的学生陈光磊在1990年3月8日告诉笔者,陈望道生前与他谈及,周恩来在50年代问及《共产党宣言》最初依据什么版本译的,陈望道说主要据英译本译)(据云,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是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里借出来的)
开头第一句话,要想妥切地译成中文,就不那么容易。
就在酝酿、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那些日子里,一本薄薄的小书的出版,如同下了一场及时雨。www.baijiawenxue.com
“世间的表面,是谁造成的!你瞧!
在《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封面上还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马客思、安格斯合著,陈望道译”。这“安格斯”,亦即恩格斯。中译本全文共五十六页。
风行全国达十几万份的《星期评论》,为什么突然停办?
此后,《共产党宣言》曾一次次被节译,刊载于中国报刊。
1920年6月6日《星期评论》被迫停刊。在终刊号所载《〈星期评论〉刊行中止的宣言》,道出了内中的缘由: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的名著,他们在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纵观马克思、恩格斯众多的著作,这篇短小精悍的《共产党宣言》概括了其中的精华。可以说,欲知马克思主义为何物,共产党是什么样的政党,第一本入门之书,第一把开锁之钥匙,便是《共产党宣传》。尤其是此文写得气势磅礴,文字精练,富有文采,又富有鼓动性,可谓共产主义第一书。世上能够读懂读通皇皇巨著《资本论》者,必定要具备相当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而《共产党宣言》却是每一个工人都能读懂、能够理解的。
当李汉俊、陈独秀校阅了《共产党宣言》,再经陈望道改定,准备由《星期评论》发表的时候,突然发生了意外:编辑部在三楼阳台上开会,“决定《星期评论》停办”![注释22]
陈望道乃邵力子密友,常为《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撰稿。邵力子深知此人功底不凡,当能胜任翻译《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把《共产党宣言》文连同日文、英文版交给了李汉俊,请他和陈独秀校阅译文。
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是浙江颇有声望的学校。校长经亨颐曾留学日本,浙江名流,后来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其女经普椿为廖承志夫人。经亨颐广纳新文化人物人校为师,先后前来任教的有沈钧儒、沈尹默、夏丐尊、俞平伯、叶圣陶、朱自清、马叙伦、李叔同、刘大白、张宗祥等。
1905年,朱执信在《民报》第2号上,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要点。
烟、茶比往日费了好几倍。香烟一支接着一支。宜兴紫砂茶壶里,一天要添加几回茶叶。每抽完一支烟,他总要用小茶壶倒一点茶洗一下手指头——这是他与众不同的习惯。[注释21]
陈望道此人瘦削,那颧骨显得更为突出,脸色黝黑,如同农夫。不过,他在书生群中颇为不凡,从小跟人学过武当拳,轻轻一跃,便可跳过一两张八仙桌。
我们所办的《星期评论》,自去年6月8日出版以来,到现在已经满一年了。……近两个月以来,由官僚武人政客资本家等掠夺阶级组织而成的**,对于我们《星期评论》,因为没有公然用强力来禁止的能力,于是用秘密干涉的手段,一方面截留由各处寄给本社的书报信件,一方面没收由本社寄往各处的杂志,自47期以后,已寄出的被没收,未寄出的不能寄出。我们辛辛苦苦作战,印刷排字工人辛辛苦苦印成的《星期评论》,像山一样地(的)堆在社里……
“幽灵”东行,开始在中国“徘徊”。
第一个筹划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的是戴季陶。他在日本时,便买过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深知这本书的分量。他曾想翻译此书,无奈,细细看了一下,便放下了。因此此书的翻译难度相当高,译者不仅要谙熟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有相当高的中文文学修养。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初版本的另一本,1975年还曾在山东广饶县刘集村发现,书名同样错印为《**产宣言》。这个村子在1925年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支部。书上盖着“葆苣”印章,表明是山东早期中**员张筱田(又名张葆苗)的。这一珍本现藏于山东广饶县博物馆[注释18]。
这本书比如今的小三十二开本还要小。封面上印着一位络腮胡子的人物的半身水红色人坐像(再版本改用蓝色),一望而知是马克思。在马克思坐像上端,赫然印着五个大字:**产宣言。
显而易见,《星期评论》的进步倾向受到了注意,还来不及连载《共产党宣言》,就被扼杀了。
这初版本在1920年4月出版时,印颠倒了书名。连书名印颠倒了,都没有发觉,这表明当时人们对于共产党极度陌生,从未听说。这一印错书名的书,迄今只存两本,被确定为《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最早版本。这一版本现存于浙江温州图书馆;这一珍本上盖着“荫良藏印”。荫良,即戴树棠的字。戴树棠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注释17]。
邵力子得知此事,向戴季陶举荐一人:杭州的陈望道!
此处摘录1920年元旦出版的《星期评论》第31期上《红色的新年》,便可略见当年《星期评论》的风貌:
有一位拿锤儿的,一位拿锄儿的,黑漆漆地在一间破屋子里谈天。
现存于北京图书馆的《共产党宣言》珍本,是这一再版本,但是封面损坏。上海图书馆保存着完整的《共产党宣言》再版本。
1919年,年仅十九岁的张闻天在8月出版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发表《社会问题》一文,文末节录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十条纲领。
戴季陶主编《星期评论》,打算在《星期评论》上连载《共产党宣言》。他着手物色合适的译者。
1920年2月下旬,陈望道回到老家——浙江义乌县城西分水塘村过春节,便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注释19]这个小村跟冯雪峰的故里神坛、吴晗的故里苦竹塘,构成一个三角形。
(二)拿锤儿的说:
1920年4月下旬,当陈望道译毕《共产党宣言》,正要寄往上海,忽听得邮差在家门口大喊“陈先生电报”。拆开一看,原来是《星期评论》编辑部发来的,邀请他到上海担任编辑。
1908年,在东京出版的《天义报》,译载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以及恩格斯1888年为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
陈望道住进三益里,使三益里又多了一支笔。他到渔阳里见了陈独秀。正在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陈独秀,便邀陈望道参加在新渔阳里举行的座谈会。
(一)1919年末日的晚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保存着1920年9月所印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再版本。
陈望道避开来来往往的亲友,躲进老家的柴屋里。这间屋子半间堆着柴火,墙壁积灰一寸多厚,墙角布满蜘蛛网。他端来两条长板凳,横放上一块铺板,就算书桌。在泥地上铺几捆稻草,算是凳子。入夜,点上一盏昏黄的油灯。
他原名陈参一,浙江义乌人。中学毕业后,曾到上海进修过英语,准备去欧美留学。后来未能去欧美,却去了日本。兴趣广泛的他,在日本主攻法律,兼学经济、物理、数学、哲学、文学。1919年5月,他结束在日本的四年半的留学生活,来到杭州。应校长经亨颐之聘,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当语文教师。
其后,罗章龙曾试图从德文版原著《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也深感“理论深邃,语言精练”。为了译第一句话,罗章龙亦“徘徊”良久。如他所言:“对于这句话研究时间很长,觉得怎样译都不甚恰当,‘幽灵’在中文是贬意(义)词,‘徘徊’亦然。”[注释20]罗章龙反复琢磨,结果仍不得不沿用陈望道的中译文,然后加了一段注解,加以说明:“有一股思潮在欧洲大陆泛滥,反动派视这股思潮为洪水猛兽,这就是共产主义。”罗章龙思索再三,还是采用陈望道的译文,足见陈望道译文的功力和严谨。
二十九岁的陈望道兴冲冲提起小皮箱,离开了老家,前往上海,住进了三益里李汉俊家。斜对过是邵力子家。
他不时翻阅着《日汉辞典》、《英汉辞典》,字斟句酌着。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又是一本很难译的书。头一句话,便使他绞尽脑汁,这才终于译定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然而,《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一直没有全译本。要成立共产党,要了解共产主义,怎可不读《共产党宣言》呢?
《共产党宣言》最初是用德文出版的。1850年出版了英译本。接着,出版了俄文版(1863年)、丹麦文版(1885年)、法文版(1885年)、西班牙文版(1886年)、波兰文版(1892年)、意大利文版(1893年)……《共产党宣言》风行欧洲,倒是应了它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江南的春寒,不断袭入那窗无玻璃的柴屋。陈望道手脚麻木,就请母亲给他灌个“汤婆子”。
在1920年8月再版时,错印的书名得以纠正,印为《共产党宣言》。
] 陈望道进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之后,与夏丐尊、刘大白、李次九四位语文教师锐意革新,倡导新文学、白话文,人称“四大金刚”。1919年底,发生“一师风潮”,浙江当局要撤换经亨颐,查办“四大金刚”。邵力子在《民国日报》上发表评论,声援一师师生。各地学生也纷纷通电声援。浙江当局不得不收回撤换、查办之命令。
不过,经此风潮,陈望道还是离开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就在这时,戴季陶约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给了他日文版《共产党宣言》,还给了他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作为对照之用。(据陈望道的学生陈光磊在1990年3月8日告诉笔者,陈望道生前与他谈及,周恩来在50年代问及《共产党宣言》最初依据什么版本译的,陈望道说主要据英译本译)(据云,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是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里借出来的)
开头第一句话,要想妥切地译成中文,就不那么容易。
就在酝酿、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那些日子里,一本薄薄的小书的出版,如同下了一场及时雨。www.baijiawenxue.com
“世间的表面,是谁造成的!你瞧!
在《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封面上还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马客思、安格斯合著,陈望道译”。这“安格斯”,亦即恩格斯。中译本全文共五十六页。
风行全国达十几万份的《星期评论》,为什么突然停办?
此后,《共产党宣言》曾一次次被节译,刊载于中国报刊。
1920年6月6日《星期评论》被迫停刊。在终刊号所载《〈星期评论〉刊行中止的宣言》,道出了内中的缘由: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的名著,他们在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纵观马克思、恩格斯众多的著作,这篇短小精悍的《共产党宣言》概括了其中的精华。可以说,欲知马克思主义为何物,共产党是什么样的政党,第一本入门之书,第一把开锁之钥匙,便是《共产党宣传》。尤其是此文写得气势磅礴,文字精练,富有文采,又富有鼓动性,可谓共产主义第一书。世上能够读懂读通皇皇巨著《资本论》者,必定要具备相当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而《共产党宣言》却是每一个工人都能读懂、能够理解的。
当李汉俊、陈独秀校阅了《共产党宣言》,再经陈望道改定,准备由《星期评论》发表的时候,突然发生了意外:编辑部在三楼阳台上开会,“决定《星期评论》停办”![注释22]
陈望道乃邵力子密友,常为《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撰稿。邵力子深知此人功底不凡,当能胜任翻译《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把《共产党宣言》文连同日文、英文版交给了李汉俊,请他和陈独秀校阅译文。
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是浙江颇有声望的学校。校长经亨颐曾留学日本,浙江名流,后来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其女经普椿为廖承志夫人。经亨颐广纳新文化人物人校为师,先后前来任教的有沈钧儒、沈尹默、夏丐尊、俞平伯、叶圣陶、朱自清、马叙伦、李叔同、刘大白、张宗祥等。
1905年,朱执信在《民报》第2号上,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要点。
烟、茶比往日费了好几倍。香烟一支接着一支。宜兴紫砂茶壶里,一天要添加几回茶叶。每抽完一支烟,他总要用小茶壶倒一点茶洗一下手指头——这是他与众不同的习惯。[注释21]
陈望道此人瘦削,那颧骨显得更为突出,脸色黝黑,如同农夫。不过,他在书生群中颇为不凡,从小跟人学过武当拳,轻轻一跃,便可跳过一两张八仙桌。
我们所办的《星期评论》,自去年6月8日出版以来,到现在已经满一年了。……近两个月以来,由官僚武人政客资本家等掠夺阶级组织而成的**,对于我们《星期评论》,因为没有公然用强力来禁止的能力,于是用秘密干涉的手段,一方面截留由各处寄给本社的书报信件,一方面没收由本社寄往各处的杂志,自47期以后,已寄出的被没收,未寄出的不能寄出。我们辛辛苦苦作战,印刷排字工人辛辛苦苦印成的《星期评论》,像山一样地(的)堆在社里……
“幽灵”东行,开始在中国“徘徊”。
第一个筹划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的是戴季陶。他在日本时,便买过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深知这本书的分量。他曾想翻译此书,无奈,细细看了一下,便放下了。因此此书的翻译难度相当高,译者不仅要谙熟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有相当高的中文文学修养。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初版本的另一本,1975年还曾在山东广饶县刘集村发现,书名同样错印为《**产宣言》。这个村子在1925年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支部。书上盖着“葆苣”印章,表明是山东早期中**员张筱田(又名张葆苗)的。这一珍本现藏于山东广饶县博物馆[注释18]。
这本书比如今的小三十二开本还要小。封面上印着一位络腮胡子的人物的半身水红色人坐像(再版本改用蓝色),一望而知是马克思。在马克思坐像上端,赫然印着五个大字:**产宣言。
显而易见,《星期评论》的进步倾向受到了注意,还来不及连载《共产党宣言》,就被扼杀了。
这初版本在1920年4月出版时,印颠倒了书名。连书名印颠倒了,都没有发觉,这表明当时人们对于共产党极度陌生,从未听说。这一印错书名的书,迄今只存两本,被确定为《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最早版本。这一版本现存于浙江温州图书馆;这一珍本上盖着“荫良藏印”。荫良,即戴树棠的字。戴树棠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注释17]。
邵力子得知此事,向戴季陶举荐一人:杭州的陈望道!
此处摘录1920年元旦出版的《星期评论》第31期上《红色的新年》,便可略见当年《星期评论》的风貌:
有一位拿锤儿的,一位拿锄儿的,黑漆漆地在一间破屋子里谈天。
现存于北京图书馆的《共产党宣言》珍本,是这一再版本,但是封面损坏。上海图书馆保存着完整的《共产党宣言》再版本。
1919年,年仅十九岁的张闻天在8月出版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发表《社会问题》一文,文末节录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十条纲领。
戴季陶主编《星期评论》,打算在《星期评论》上连载《共产党宣言》。他着手物色合适的译者。
1920年2月下旬,陈望道回到老家——浙江义乌县城西分水塘村过春节,便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注释19]这个小村跟冯雪峰的故里神坛、吴晗的故里苦竹塘,构成一个三角形。
(二)拿锤儿的说:
1920年4月下旬,当陈望道译毕《共产党宣言》,正要寄往上海,忽听得邮差在家门口大喊“陈先生电报”。拆开一看,原来是《星期评论》编辑部发来的,邀请他到上海担任编辑。
1908年,在东京出版的《天义报》,译载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以及恩格斯1888年为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
陈望道住进三益里,使三益里又多了一支笔。他到渔阳里见了陈独秀。正在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陈独秀,便邀陈望道参加在新渔阳里举行的座谈会。
(一)1919年末日的晚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保存着1920年9月所印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再版本。
陈望道避开来来往往的亲友,躲进老家的柴屋里。这间屋子半间堆着柴火,墙壁积灰一寸多厚,墙角布满蜘蛛网。他端来两条长板凳,横放上一块铺板,就算书桌。在泥地上铺几捆稻草,算是凳子。入夜,点上一盏昏黄的油灯。
他原名陈参一,浙江义乌人。中学毕业后,曾到上海进修过英语,准备去欧美留学。后来未能去欧美,却去了日本。兴趣广泛的他,在日本主攻法律,兼学经济、物理、数学、哲学、文学。1919年5月,他结束在日本的四年半的留学生活,来到杭州。应校长经亨颐之聘,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当语文教师。
其后,罗章龙曾试图从德文版原著《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也深感“理论深邃,语言精练”。为了译第一句话,罗章龙亦“徘徊”良久。如他所言:“对于这句话研究时间很长,觉得怎样译都不甚恰当,‘幽灵’在中文是贬意(义)词,‘徘徊’亦然。”[注释20]罗章龙反复琢磨,结果仍不得不沿用陈望道的中译文,然后加了一段注解,加以说明:“有一股思潮在欧洲大陆泛滥,反动派视这股思潮为洪水猛兽,这就是共产主义。”罗章龙思索再三,还是采用陈望道的译文,足见陈望道译文的功力和严谨。
二十九岁的陈望道兴冲冲提起小皮箱,离开了老家,前往上海,住进了三益里李汉俊家。斜对过是邵力子家。
他不时翻阅着《日汉辞典》、《英汉辞典》,字斟句酌着。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又是一本很难译的书。头一句话,便使他绞尽脑汁,这才终于译定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然而,《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一直没有全译本。要成立共产党,要了解共产主义,怎可不读《共产党宣言》呢?
《共产党宣言》最初是用德文出版的。1850年出版了英译本。接着,出版了俄文版(1863年)、丹麦文版(1885年)、法文版(1885年)、西班牙文版(1886年)、波兰文版(1892年)、意大利文版(1893年)……《共产党宣言》风行欧洲,倒是应了它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江南的春寒,不断袭入那窗无玻璃的柴屋。陈望道手脚麻木,就请母亲给他灌个“汤婆子”。
在1920年8月再版时,错印的书名得以纠正,印为《共产党宣言》。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