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争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桐花争挽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两人只能逆流向外,去寻这队伍的尾巴,二娘看到这条长龙,也不禁抹起汗来,笑道:“原该六点便来这候着,便不用排这长队了。”
老人听二娘话说的好听,忍不住笑出了一脸褶子,道:“确实是老喽,不瞒您说,只让老头子再回去个三年五年,怕也要早到半个钟头哩。”
正想着,民国眼角却看到六子哥挑担的身影从里边出来了,肩上的扁担嘎吱声响,被压弯成不小的弧度。民国喊了一声,六子方停下了脚步答应,又将扁担换了肩,这边二娘笑道:“六儿,怎么今天有空来送粮来了,不出车?”
从六子家的门前经过时,只见着那小粽儿坐在地上玩耍,倒没见着秦家的大人,于是接着绕过粮站的侧墙,方来到大门门口。这时的铁门早已敞开,看到里面人头攒动,验收的挤一簇,过磅的挤一簇,守在窗口前开票的又是一簇,叽叽喳喳,热火朝天。
七河粮站,就是其中之一。
若在以往,这个时候的谭站长其实多半已经打开了门,拖着一个扫帚在四处扫扫弄弄了,而偏偏就在最为忙碌的今天,大家反而却还看不到他的踪影。倒不是因为站长贪懒,只是因为他知道,一旦大门打开,便如同水库开闸,到时候送粮的百姓如洪水涌入,震天价响的催着吵着收粮,可就坏了事了。他老谭倒不十分在乎早开工一个小时,关键在于几个年轻的同事只怕还在被窝哩,自己一个人,可就要穷于应付了。
民国这会儿听说是十里山那边的老人,又见跟外公差不多大年纪,倒觉得有几分亲近起来,却听到二娘接那老人的话道:“哎哟,您老可千万别这么说,十里山可是不近哩,我要是到了您这岁数,别说挑担儿了,走个空路到这,怕也得费老劲儿了。”
前面十里山的老人已经解开了绳索,又把麻袋的口子拉的再大些,恭着身子站在那里,正等待质检员的验收。
二娘与老人对着话,陈民国却睹人思人,不由自主的仍旧想起外公来。他记得,在妹妹还没出生的那几年里,每逢到了秋季,外公也会来这边交公粮,每次交完之后,老人都顺带着要来看看自己的女儿,当然也不会忘了给外孙带些糖果。只是不知道,外公今年是来了没来。
在远去的封建时代里,农业税被老百姓称为皇粮国税,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它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公粮”。一般来说,国家在夏秋两季征收公粮,而有些地区夏收较少,所以时间主要还是集中在秋季。至于征收的地点,下落到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无疑就是千千万万个乡镇级别的粮站了。
这时两人虽然到了门口,却并不能够就此进去,外面可还排着长长的队伍呢,这要敢公然插了队,先不说粮站的人管不管,这群排队的百姓用口水和唾沫恐怕也能淹死你。
二娘笑道:“可不是嘛,咱是离得越近,来的越晚,人家外面来的都已经到了前头,我们这些村里头的,反而落到了后面了。”六子点头说是,又道:“乖乖,不跟你们聊了,再聊下去我可真不知要排到什么地方去了。”
事实上,当周双品七年前来到七河,接替因病离职的老质检员的工作的时候,她才十八岁。这里顺带提一嘴,双品是在夏末秋初的季节过来的,那会儿暑假刚刚过去,如果她能再早一些,或许就能碰上刚念完大一的秋英,更或许还能吃上一杯六子和娟儿的喜酒。
原因很简单,秋英在初中之后又读了三年高中,四年大学,毕业之后才在二中做起了老师的工作,而双品则在初中毕业后直接上了中专,中专只读三年,之后便来到了七河粮站。所以算起来如果两人同届,理论上双品应该要比秋英早投入工作三四年。
绑着马尾的周双品在验收完上一个之后,更不待歇,只是嘴中微微呼出一口气儿来,已是迎面走到。老人的心开始收紧,看到年轻的质检员把手掌插入麻袋之中,老人知道,她这是在察测谷子潮湿不潮湿。虽自秋收之后,老人便在家日日翻晒,对于这样的检验理应胸有成竹,但粮食“生死”现在全凭姑娘一句话,老人还是止不住的紧张起来。
当然,质检员这样的高光时刻大体还要属上一个十年,而到了本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市场经济大有全面接棒的迹象,但至少在目前,作为计划经济左膀右臂的粮食部门依然吃香。
来自七河乡各个角落的百姓车水马龙,麻袋、箩筐、板车参差错落,摆成一字长蛇,排列在粮站前的黄土路上。而此时,距离粮站正式开门工作的时间,尚还有整整一个小时。
双品与老庞头家的秋英同为知识分子,两人又差不多大年纪,但她工作的年限却要比秋英多出好几年来。
且说送粮的百姓口中颇有微词的质检员“小周”名字叫做周双品,这姑娘中专毕业,今年才二十五岁,来自金石桥镇,也就是金六公路北边的尽头。
坐落着七河粮站的大高加村跟湘中其他许许多多的村落一样,群山环绕,在夏季的夜里,蝉鸣蛙叫不断,显得热闹,可一旦入了秋,则便萧索寂寞的多了。夜静谧,雾薄凉,但昨夜笼绕其间的秋雾只在早上的七点便被送粮的人群所拨开,大高加村已在一片喧嚣声中悠悠醒来。
老人心下了然,咧开嘴笑道:“娘儿俩原来是大高加村的呢,只是离这么近,咋这早晚才来?”
双品没上高中,没上大学,但不要就以为她的成绩不如秋英。事实上,当年的周双品在整个金石桥镇里也是学霸一枚,比起七河乡的秋英来说,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之所以选择了中专,有家境不好的原因,也有特殊的历史政策的原因。当时国家鼓励专攻社会技能的中专学习,虽然文凭不高,但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能早早领到工资,还是国家给的“铁饭碗”,平心而论,说一句中专生是令人艳羡的存在,也是丝毫不为过的。
时下是七河粮站最为繁忙的一个月,因为公粮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对此,谭站长可丝毫也不敢掉以轻心。面对嘈杂纷乱的送粮大众,这位年近五十的站长扯着嗓子在现场指挥调度,不断游走于验收、过磅、入库等几个作业部门之间,脚下不落灰尘,竟是连喝口茶的工夫也是没有了。
老陈家应交的公粮陈奶奶早已事先称好,并用麻袋装妥了,这日只等着民国挑过去验收缴纳就行。因为离得近,民国也并不十分赶早,只是掐着粮站上班的点出来,等行到村中的田垄路上时,正好碰到了挑着一担箩筐的二娘。
二娘听老人说成了娘儿俩,也并不分辨,只是笑道:“贪懒起不了早,倒比不了您老人家,老人家哪儿来?”
年华易逝,花季的少女在这质检员的岗位上一做,转眼便已七年。
老人笑道:“十里山过来的,六点便离了家,一路上磨磨蹭蹭,结果弄到现在才到,终究是年纪大喽。”
不过周双品脸上表情淡淡,行与不行,仍瞧不出一丝端倪。双品把手掌抽出,又用铲子拨开仔细看了看
从七河的集市水打铺再往南五公里就是十里山,那儿是秀娥的娘家,陈民国年幼时可不少跟着妈妈往外公家跑,只是后来秀娥的不如意惹得外公责恨女婿,也就一并不怎么喜欢他的骨血,所以在秀娥离开之后,外公家如今也去的极少了。
六子笑道:“哪有天天出车的?也没那么多货拉。刚在屋里吃早饭,听粽儿说看到二奶奶出来了,这才急急忙忙的跟来,我滴个娘,看看这队伍,都要排到大路口去了。”
几千年前,当炎黄子孙初露峥嵘,华夏文明沿着古老的黄河谷地开始幅展,农业便一直主导着这片土地的兴衰,而由农业衍生的税收,也当仁不让的成为此方统治的基石,这种状况即便是延伸至几千年之后的新中国成立,依然如故。
细放到双品身上来说,粮站质检员这个职务在当时也是风光无两,绝对是名副其实的香饽饽。首先,粮站隶属国家粮食部门,质检员乃政府编制人员,正儿八经的“铁饭碗”,吃国家粮;二来嘛,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物资皆早已被规划,每一家每一户每个月能分到多少油盐粮米的额度,那都是算好了的,而粮站作为这项任务的实施部门,里面的工作人员近水楼台,固然能谋得些实实在在的福利;第三,老百姓交粮便是交税,是种地的农民必须履行的责任,而在当时没有精准测量仪器的条件下,谷子里杂质含量的判定基本靠看,湿度的鉴别基本靠摸,某种程度上,质检员的一句话就可以决定粮食合格不合格,这关乎到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个中厉害,不言而喻,基于此,这个小小的职位能在百姓中获得不小的地位与威严,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所以谭站长宁愿躲在屋里先喝两杯热茶,至于开门,可还没到时候。
民国一笑,与二娘一前一后,足足行了半里地,才总算来到了队伍的尽头。这时可以看到排在队尾的是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家,他褶皱的脸上冒着细汗,显然也刚放下挑担不久。老人将一根扁担横在两个麻袋上面,正坐着休息,这时眼光扫过逆流的二人,以为是吃了质检员的瘪,于是笑着打起了招呼:“怎么的,不给收?”
陈民国跟在老人后面往前挪步,这会儿终于是进了粮站的大门了,一抬眼,就看到前面一大片谷子黄黄澄澄,堆放在瓦棚之下,起伏绵延如漠北沙丘,煞是好看。几个农民洋溢着欢笑,在入库人员的指挥之下,正扯开麻袋往里倒。空气中可以闻到防虫药水的气味,连同谷物的糠壳禾本之香混在一起,组成了粮库里特有的味道,民国觉得很有些好闻。
二娘笑道:“倒不是,还没能进去呢,正赶着来排队,只是您从外边来,我们却是从里边来。”
民国素来知道二娘能里能外,是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子,所以并不意外,倒是二娘见着了挑担的民国却是愣了一下神,遂快步赶了上来,笑着问起什么时候回的家,又问在二中学习生活可还习惯,民国一一答了,两人边说边聊,往粮站这边来。
民国和二娘往后一看,都是一笑,原来短短这会儿工夫,后面又已经接上了十几人的队伍了。
] 两人只能逆流向外,去寻这队伍的尾巴,二娘看到这条长龙,也不禁抹起汗来,笑道:“原该六点便来这候着,便不用排这长队了。”
老人听二娘话说的好听,忍不住笑出了一脸褶子,道:“确实是老喽,不瞒您说,只让老头子再回去个三年五年,怕也要早到半个钟头哩。”
正想着,民国眼角却看到六子哥挑担的身影从里边出来了,肩上的扁担嘎吱声响,被压弯成不小的弧度。民国喊了一声,六子方停下了脚步答应,又将扁担换了肩,这边二娘笑道:“六儿,怎么今天有空来送粮来了,不出车?”
从六子家的门前经过时,只见着那小粽儿坐在地上玩耍,倒没见着秦家的大人,于是接着绕过粮站的侧墙,方来到大门门口。这时的铁门早已敞开,看到里面人头攒动,验收的挤一簇,过磅的挤一簇,守在窗口前开票的又是一簇,叽叽喳喳,热火朝天。
七河粮站,就是其中之一。
若在以往,这个时候的谭站长其实多半已经打开了门,拖着一个扫帚在四处扫扫弄弄了,而偏偏就在最为忙碌的今天,大家反而却还看不到他的踪影。倒不是因为站长贪懒,只是因为他知道,一旦大门打开,便如同水库开闸,到时候送粮的百姓如洪水涌入,震天价响的催着吵着收粮,可就坏了事了。他老谭倒不十分在乎早开工一个小时,关键在于几个年轻的同事只怕还在被窝哩,自己一个人,可就要穷于应付了。
民国这会儿听说是十里山那边的老人,又见跟外公差不多大年纪,倒觉得有几分亲近起来,却听到二娘接那老人的话道:“哎哟,您老可千万别这么说,十里山可是不近哩,我要是到了您这岁数,别说挑担儿了,走个空路到这,怕也得费老劲儿了。”
前面十里山的老人已经解开了绳索,又把麻袋的口子拉的再大些,恭着身子站在那里,正等待质检员的验收。
二娘与老人对着话,陈民国却睹人思人,不由自主的仍旧想起外公来。他记得,在妹妹还没出生的那几年里,每逢到了秋季,外公也会来这边交公粮,每次交完之后,老人都顺带着要来看看自己的女儿,当然也不会忘了给外孙带些糖果。只是不知道,外公今年是来了没来。
在远去的封建时代里,农业税被老百姓称为皇粮国税,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它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公粮”。一般来说,国家在夏秋两季征收公粮,而有些地区夏收较少,所以时间主要还是集中在秋季。至于征收的地点,下落到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无疑就是千千万万个乡镇级别的粮站了。
这时两人虽然到了门口,却并不能够就此进去,外面可还排着长长的队伍呢,这要敢公然插了队,先不说粮站的人管不管,这群排队的百姓用口水和唾沫恐怕也能淹死你。
二娘笑道:“可不是嘛,咱是离得越近,来的越晚,人家外面来的都已经到了前头,我们这些村里头的,反而落到了后面了。”六子点头说是,又道:“乖乖,不跟你们聊了,再聊下去我可真不知要排到什么地方去了。”
事实上,当周双品七年前来到七河,接替因病离职的老质检员的工作的时候,她才十八岁。这里顺带提一嘴,双品是在夏末秋初的季节过来的,那会儿暑假刚刚过去,如果她能再早一些,或许就能碰上刚念完大一的秋英,更或许还能吃上一杯六子和娟儿的喜酒。
原因很简单,秋英在初中之后又读了三年高中,四年大学,毕业之后才在二中做起了老师的工作,而双品则在初中毕业后直接上了中专,中专只读三年,之后便来到了七河粮站。所以算起来如果两人同届,理论上双品应该要比秋英早投入工作三四年。
绑着马尾的周双品在验收完上一个之后,更不待歇,只是嘴中微微呼出一口气儿来,已是迎面走到。老人的心开始收紧,看到年轻的质检员把手掌插入麻袋之中,老人知道,她这是在察测谷子潮湿不潮湿。虽自秋收之后,老人便在家日日翻晒,对于这样的检验理应胸有成竹,但粮食“生死”现在全凭姑娘一句话,老人还是止不住的紧张起来。
当然,质检员这样的高光时刻大体还要属上一个十年,而到了本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市场经济大有全面接棒的迹象,但至少在目前,作为计划经济左膀右臂的粮食部门依然吃香。
来自七河乡各个角落的百姓车水马龙,麻袋、箩筐、板车参差错落,摆成一字长蛇,排列在粮站前的黄土路上。而此时,距离粮站正式开门工作的时间,尚还有整整一个小时。
双品与老庞头家的秋英同为知识分子,两人又差不多大年纪,但她工作的年限却要比秋英多出好几年来。
且说送粮的百姓口中颇有微词的质检员“小周”名字叫做周双品,这姑娘中专毕业,今年才二十五岁,来自金石桥镇,也就是金六公路北边的尽头。
坐落着七河粮站的大高加村跟湘中其他许许多多的村落一样,群山环绕,在夏季的夜里,蝉鸣蛙叫不断,显得热闹,可一旦入了秋,则便萧索寂寞的多了。夜静谧,雾薄凉,但昨夜笼绕其间的秋雾只在早上的七点便被送粮的人群所拨开,大高加村已在一片喧嚣声中悠悠醒来。
老人心下了然,咧开嘴笑道:“娘儿俩原来是大高加村的呢,只是离这么近,咋这早晚才来?”
双品没上高中,没上大学,但不要就以为她的成绩不如秋英。事实上,当年的周双品在整个金石桥镇里也是学霸一枚,比起七河乡的秋英来说,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之所以选择了中专,有家境不好的原因,也有特殊的历史政策的原因。当时国家鼓励专攻社会技能的中专学习,虽然文凭不高,但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能早早领到工资,还是国家给的“铁饭碗”,平心而论,说一句中专生是令人艳羡的存在,也是丝毫不为过的。
时下是七河粮站最为繁忙的一个月,因为公粮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对此,谭站长可丝毫也不敢掉以轻心。面对嘈杂纷乱的送粮大众,这位年近五十的站长扯着嗓子在现场指挥调度,不断游走于验收、过磅、入库等几个作业部门之间,脚下不落灰尘,竟是连喝口茶的工夫也是没有了。
老陈家应交的公粮陈奶奶早已事先称好,并用麻袋装妥了,这日只等着民国挑过去验收缴纳就行。因为离得近,民国也并不十分赶早,只是掐着粮站上班的点出来,等行到村中的田垄路上时,正好碰到了挑着一担箩筐的二娘。
二娘听老人说成了娘儿俩,也并不分辨,只是笑道:“贪懒起不了早,倒比不了您老人家,老人家哪儿来?”
年华易逝,花季的少女在这质检员的岗位上一做,转眼便已七年。
老人笑道:“十里山过来的,六点便离了家,一路上磨磨蹭蹭,结果弄到现在才到,终究是年纪大喽。”
不过周双品脸上表情淡淡,行与不行,仍瞧不出一丝端倪。双品把手掌抽出,又用铲子拨开仔细看了看
从七河的集市水打铺再往南五公里就是十里山,那儿是秀娥的娘家,陈民国年幼时可不少跟着妈妈往外公家跑,只是后来秀娥的不如意惹得外公责恨女婿,也就一并不怎么喜欢他的骨血,所以在秀娥离开之后,外公家如今也去的极少了。
六子笑道:“哪有天天出车的?也没那么多货拉。刚在屋里吃早饭,听粽儿说看到二奶奶出来了,这才急急忙忙的跟来,我滴个娘,看看这队伍,都要排到大路口去了。”
几千年前,当炎黄子孙初露峥嵘,华夏文明沿着古老的黄河谷地开始幅展,农业便一直主导着这片土地的兴衰,而由农业衍生的税收,也当仁不让的成为此方统治的基石,这种状况即便是延伸至几千年之后的新中国成立,依然如故。
细放到双品身上来说,粮站质检员这个职务在当时也是风光无两,绝对是名副其实的香饽饽。首先,粮站隶属国家粮食部门,质检员乃政府编制人员,正儿八经的“铁饭碗”,吃国家粮;二来嘛,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物资皆早已被规划,每一家每一户每个月能分到多少油盐粮米的额度,那都是算好了的,而粮站作为这项任务的实施部门,里面的工作人员近水楼台,固然能谋得些实实在在的福利;第三,老百姓交粮便是交税,是种地的农民必须履行的责任,而在当时没有精准测量仪器的条件下,谷子里杂质含量的判定基本靠看,湿度的鉴别基本靠摸,某种程度上,质检员的一句话就可以决定粮食合格不合格,这关乎到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个中厉害,不言而喻,基于此,这个小小的职位能在百姓中获得不小的地位与威严,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所以谭站长宁愿躲在屋里先喝两杯热茶,至于开门,可还没到时候。
民国一笑,与二娘一前一后,足足行了半里地,才总算来到了队伍的尽头。这时可以看到排在队尾的是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家,他褶皱的脸上冒着细汗,显然也刚放下挑担不久。老人将一根扁担横在两个麻袋上面,正坐着休息,这时眼光扫过逆流的二人,以为是吃了质检员的瘪,于是笑着打起了招呼:“怎么的,不给收?”
陈民国跟在老人后面往前挪步,这会儿终于是进了粮站的大门了,一抬眼,就看到前面一大片谷子黄黄澄澄,堆放在瓦棚之下,起伏绵延如漠北沙丘,煞是好看。几个农民洋溢着欢笑,在入库人员的指挥之下,正扯开麻袋往里倒。空气中可以闻到防虫药水的气味,连同谷物的糠壳禾本之香混在一起,组成了粮库里特有的味道,民国觉得很有些好闻。
二娘笑道:“倒不是,还没能进去呢,正赶着来排队,只是您从外边来,我们却是从里边来。”
民国素来知道二娘能里能外,是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子,所以并不意外,倒是二娘见着了挑担的民国却是愣了一下神,遂快步赶了上来,笑着问起什么时候回的家,又问在二中学习生活可还习惯,民国一一答了,两人边说边聊,往粮站这边来。
民国和二娘往后一看,都是一笑,原来短短这会儿工夫,后面又已经接上了十几人的队伍了。
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