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豆聊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麦豆聊斋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原来兄弟姓冯名忠,倒与老哥我的名字暗合了一个‘忠’字,也算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了。”麦进忠说道。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心中默默念完乐天居士这首悲天悯人的诗作,豆有德不禁心中感叹:普天之下的老百姓,诚如自己,常年辛苦劳作,还真没有多少清闲自在的时候,就连如此声势渲染的“天眼节”,也不过是麦收倍忙时节的序幕罢了。怪不得人们常说“人是苦虫”呢!
大家越往前走,街道越宽,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越宽的地方反而越显得摊位拥塞,由外层的两排,渐渐的变成了三排、四排、五排、……最后竟然拥成了一大片,只留下窄窄小巷道,勉强可以走人。
“顾名思义,桑叉就是桑树枝条做成的叉子。一般情况下,桑叉是一个杆儿加三个齿,是割麦收豆时,叉麦秆豆秸立离不了的农具。贤侄在农忙时,抽一点抽时间去农家瞅一眼就知道了。”阚老汉说道,“阚家集眼下的庙会,虽然被远近各色人等传得神乎其神,但是说白了,其实就是为了麦收做准备的一交易会。谁家缺少了镰刀、锄铲什么的,不提前准备一下怎么行?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个月时间内,磨好了镰刀、锄铲儿,割麦时就顺溜应时,否则,作难犯愁去吧!所以,老百姓才如此看重这次庙会。”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这位叔叔高才呀!”麦保兴躬身朝冯忠一揖到地,说道,“敢问叔叔,刚才你真的是用脚后跟把字谜猜出来的吗?”
豆有德顺着阚老汉右手食指滑动的方向望去,果然见到一排呈弧形排列的古朴门脸儿,左右圈围着空地,直达神庙东西两墙,组成了个半圆形,恰如半月一般。这些店铺门脸儿,一色的青砖蓝瓦,雕檐画栋,齐刷刷的白底蓝边儿的幌子,微风吹拂下,悠然地摆来摇去,在柔和的晨曦中,直晃人眼。不过,却一概是关门闭户,不见人影。
这一个月的节会期间,天知道这些商家会使出何种招数,把那一堆小山似的杂货销出去。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消停一下,不要再斗嘴了!”阚老汉说道,“先逛庙会,回头大伙儿一起回家吃卤肉,到时候再热闹不迟!胖子,暂且别过,暂且别过!”豆有德、冯忠、冯孝先后一一与麦进忠告别。尾随着阚老汉朝集镇上走去。
店铺门脸儿都是一些常年经营的老摊儿,店内货物的布置,柜台的摆放,俱井井有条,门前的招牌、幌子,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靠名家题字招摇显摆的,有靠奇言妙语引人注目的,七八十家店面,各有各的绝招。
“俗话说,心之官则思,叔叔能用脚后跟猜谜,看来是心长到脚后跟上了。怪不得时时都想把别人踩下去呢。”麦保兴不依不饶地说道。
麦保兴听了,伸舌头朝大家扮了个鬼脸,一溜烟窜回帐篷后边,藏了起来。
众人顺着路往里走,慢慢地观赏品味。
“大家看那边,怎么会有人在街边升起大火来?这个节气还在烤火吗?也太不耐寒了。”冯孝突然喊了一声。
若真能像千里眼那样背负青天俯瞰下界,这儿倒像一棵歪倒在地、枝叶繁茂的大柳树,官道是粗壮的树干,长着长着就分了叉,叉又分支,到了街心广目天尊神庙前的空地边,就围成了半个圆圈儿,密密麻麻的摊点儿,呈现一个大大的扇形,就像金銮殿上万岁爷身后一把长柄五明扇,扇的顶端都是盖好的红砖绿瓦门店铺门脸儿。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冯忠来了个顺坡下驴,说道:“好说,好说!我冯忠何等人物?怎么会与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一般见识!麦兄多虑了。”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大伙顺着冯孝所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四五个汉子正围在一堆旺旺的火堆边跑前跑后,一会儿站,一会儿蹲的,正忙得不亦乐乎。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阚老汉把豆有德悄悄拉到了一旁,小声说道:“孩子,有件事儿,姨父忘了告诉你。你注意到这神庙周围的店铺门脸儿了吗?”
大伙见了此情景,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阚老汉说道:“哦,贤侄住在京城,恐怕很少见I?到此情此景吧?这些人正在捏叉。捏叉就是把桑树枝,捏弄成一把桑叉。只有借着火势把枝条烤软了才好定型。”
麦进忠忙给冯忠赔不是:“这位京城兄弟,你大人不记小人过,犬子乃乡野顽童,不懂礼数,还望多多见谅。”
豆有德突然想起儿时读过的一首诗,也就是百居易的《观刈麦》:
豆有德冲姨父点了点头,说道:“好整齐、好排场的门脸儿!”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老汉抬右手指了指向东北方向伸展的那排店铺门脸儿,对豆友德轻声说道:“孩子,你知道这个门脸儿眼下有多金贵吗?”
“少跟大人这样讲话!”麦进忠忙笑着制止道,“小兔崽子,再胡说八道,看我不拿破鞋底,把你屁股打两半!”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阚老汉一行四人走走停停,不一时 ,来到了官道与庙前空地连接处。
门脸店铺的前面的半圆区域,挤满了露天摊位和帐篷,比起店铺来,这些摊位和帐篷显得有些杂乱无章,经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大到犁耧锄耙,小到针头线脑,满地界地撂着,因为没有什么买家,倒像是不经意地扔在那里似的。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桑叉?”冯孝不解地问道,“什么是桑叉?要它何用?”
“嗯~这……这孩子!嘿嘿,这孩子!”一句话把冯忠问得哭笑不得,竟然不知道如何回话了。
豆有德摇了摇头,不解地盯着阚老汉。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原来兄弟姓冯名忠,倒与老哥我的名字暗合了一个‘忠’字,也算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了。”麦进忠说道。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心中默默念完乐天居士这首悲天悯人的诗作,豆有德不禁心中感叹:普天之下的老百姓,诚如自己,常年辛苦劳作,还真没有多少清闲自在的时候,就连如此声势渲染的“天眼节”,也不过是麦收倍忙时节的序幕罢了。怪不得人们常说“人是苦虫”呢!
大家越往前走,街道越宽,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越宽的地方反而越显得摊位拥塞,由外层的两排,渐渐的变成了三排、四排、五排、……最后竟然拥成了一大片,只留下窄窄小巷道,勉强可以走人。
“顾名思义,桑叉就是桑树枝条做成的叉子。一般情况下,桑叉是一个杆儿加三个齿,是割麦收豆时,叉麦秆豆秸立离不了的农具。贤侄在农忙时,抽一点抽时间去农家瞅一眼就知道了。”阚老汉说道,“阚家集眼下的庙会,虽然被远近各色人等传得神乎其神,但是说白了,其实就是为了麦收做准备的一交易会。谁家缺少了镰刀、锄铲什么的,不提前准备一下怎么行?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个月时间内,磨好了镰刀、锄铲儿,割麦时就顺溜应时,否则,作难犯愁去吧!所以,老百姓才如此看重这次庙会。”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这位叔叔高才呀!”麦保兴躬身朝冯忠一揖到地,说道,“敢问叔叔,刚才你真的是用脚后跟把字谜猜出来的吗?”
豆有德顺着阚老汉右手食指滑动的方向望去,果然见到一排呈弧形排列的古朴门脸儿,左右圈围着空地,直达神庙东西两墙,组成了个半圆形,恰如半月一般。这些店铺门脸儿,一色的青砖蓝瓦,雕檐画栋,齐刷刷的白底蓝边儿的幌子,微风吹拂下,悠然地摆来摇去,在柔和的晨曦中,直晃人眼。不过,却一概是关门闭户,不见人影。
这一个月的节会期间,天知道这些商家会使出何种招数,把那一堆小山似的杂货销出去。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消停一下,不要再斗嘴了!”阚老汉说道,“先逛庙会,回头大伙儿一起回家吃卤肉,到时候再热闹不迟!胖子,暂且别过,暂且别过!”豆有德、冯忠、冯孝先后一一与麦进忠告别。尾随着阚老汉朝集镇上走去。
店铺门脸儿都是一些常年经营的老摊儿,店内货物的布置,柜台的摆放,俱井井有条,门前的招牌、幌子,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靠名家题字招摇显摆的,有靠奇言妙语引人注目的,七八十家店面,各有各的绝招。
“俗话说,心之官则思,叔叔能用脚后跟猜谜,看来是心长到脚后跟上了。怪不得时时都想把别人踩下去呢。”麦保兴不依不饶地说道。
麦保兴听了,伸舌头朝大家扮了个鬼脸,一溜烟窜回帐篷后边,藏了起来。
众人顺着路往里走,慢慢地观赏品味。
“大家看那边,怎么会有人在街边升起大火来?这个节气还在烤火吗?也太不耐寒了。”冯孝突然喊了一声。
若真能像千里眼那样背负青天俯瞰下界,这儿倒像一棵歪倒在地、枝叶繁茂的大柳树,官道是粗壮的树干,长着长着就分了叉,叉又分支,到了街心广目天尊神庙前的空地边,就围成了半个圆圈儿,密密麻麻的摊点儿,呈现一个大大的扇形,就像金銮殿上万岁爷身后一把长柄五明扇,扇的顶端都是盖好的红砖绿瓦门店铺门脸儿。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冯忠来了个顺坡下驴,说道:“好说,好说!我冯忠何等人物?怎么会与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一般见识!麦兄多虑了。”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大伙顺着冯孝所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四五个汉子正围在一堆旺旺的火堆边跑前跑后,一会儿站,一会儿蹲的,正忙得不亦乐乎。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阚老汉把豆有德悄悄拉到了一旁,小声说道:“孩子,有件事儿,姨父忘了告诉你。你注意到这神庙周围的店铺门脸儿了吗?”
大伙见了此情景,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阚老汉说道:“哦,贤侄住在京城,恐怕很少见I?到此情此景吧?这些人正在捏叉。捏叉就是把桑树枝,捏弄成一把桑叉。只有借着火势把枝条烤软了才好定型。”
麦进忠忙给冯忠赔不是:“这位京城兄弟,你大人不记小人过,犬子乃乡野顽童,不懂礼数,还望多多见谅。”
豆有德突然想起儿时读过的一首诗,也就是百居易的《观刈麦》:
豆有德冲姨父点了点头,说道:“好整齐、好排场的门脸儿!”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老汉抬右手指了指向东北方向伸展的那排店铺门脸儿,对豆友德轻声说道:“孩子,你知道这个门脸儿眼下有多金贵吗?”
“少跟大人这样讲话!”麦进忠忙笑着制止道,“小兔崽子,再胡说八道,看我不拿破鞋底,把你屁股打两半!”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阚老汉一行四人走走停停,不一时 ,来到了官道与庙前空地连接处。
门脸店铺的前面的半圆区域,挤满了露天摊位和帐篷,比起店铺来,这些摊位和帐篷显得有些杂乱无章,经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大到犁耧锄耙,小到针头线脑,满地界地撂着,因为没有什么买家,倒像是不经意地扔在那里似的。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桑叉?”冯孝不解地问道,“什么是桑叉?要它何用?”
“嗯~这……这孩子!嘿嘿,这孩子!”一句话把冯忠问得哭笑不得,竟然不知道如何回话了。
豆有德摇了摇头,不解地盯着阚老汉。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