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休乎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归休乎君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大司马独孤信见此偈百感交集,感动愧疚下,遂为之在寺中立碑。因尼师自愧平生,因此碑上并未泄露她法号及生平,只有她所留的四句佛偈。
“我非菩萨,只是此时此景,曾有发生。她也曾来问过,此偈此尼。”
百龄顾不得多加寒暄,开口便问:“小女从前曾在栖云寺中见一碑,乃独孤先祖大司马独孤信为一比丘尼所立,那上面有四句偈,‘妄心妄色,如是颠倒,空华见华,不见如来’。小女好奇,便想问问公主,可曾听家人提过此碑此偈?大司马与比丘尼又有何干系?”
风生于扶苏花木间,观音殿外传来枝叶摇晃的细碎声响。老比丘尼在满殿氤氲的佛香中,给百龄讲了一个故事。她说她八岁受戒但学法多年未得半寸禅心,十五六岁见有贵家子入寺,不免为其沉沦疯魔,那时她的师父,就给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成昭下马,走到她身侧,牵了她手道:“来。”
百龄兴冲冲指给阿翁看,问阿翁可知大司马为何人所立。公孙弘博览群书,曾主修八代史,竟也毫无头绪。这叫百龄更加牵肠挂肚,愈发想要知道细情,
直至眼下,百龄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无意识中,将松风禅院、独孤皇后与这松林戒堂、独孤如愿联系了起来。但高兴不过片刻,她又陷入另一重思虑。
他竟记得她。却不似她记得他那样。
刹那间,悲痛惭愧,沦肌浃髓,酸甜苦辣,直冲五内。
她深深叹息,为那位尼师感喟同情,却突然想到,皇后与那位尼师的遭遇何其相似,都是在受戒日,遭遇了纠缠一生的人。这个念头让她心头狂跳,忙不迭要起身告辞。老比丘尼却在这时握她手问:“佛说八苦,你作何解?”
彼时公孙一家至樊川踏青,公孙弘便带百龄洵雅至栖云寺拓碑学字,百龄时见《火宅碑》旁另有一碑,上有“妄心妄色,如是颠倒,空华见华,不见如来”四句偈,隶书整饬典雅,极具秀韵。百龄不解偈语,询问阿翁,公孙弘看过后摇头叹息,“可悲。”却未多加解释。
百龄越发好奇难消,走近细看,见碑上落款处题“栖云寺松林戒堂比丘尼自题,大统十二年云中独孤如愿立。”
老比丘尼点一点头,松开她的手,重新闭上了眼睛。
遂意。
老比丘尼并未道明“她”究竟何人,然百龄心有感触,毫无理由地猜到是先皇后独孤氏,顿时十分喜悦羞涩,轻声说:“岂敢称莲华妙相,不过空空色相罢了。”
这是说自己执迷颠倒想,不入菩提道。
老比丘尼缓缓睁开眼睛,竟黑白分明纯如赤子,看着百龄微笑说:“好美貌的小娘子。”她指一指另一个蒲团示意百龄坐,百龄恭敬再合掌,才在她对面坐下。
百龄求见寺主比丘尼,寺主亦十分茫然,幸而她带百龄去了观音殿。殿中观音像须弥座下,有一老比丘尼趺坐蒲团,八九十岁高龄,皱如一颗核桃。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作颠倒想,又何妨空空色色,色色空空。”她每一个字都吐得十分缓慢,百龄忽见她嘴角勾起神秘微笑,“妄心妄色,如是颠倒。空华见华,不见如来...小娘子为此而来。”
她清明双眸中尽是慈悲,百龄不知她何以突然发问,略忖了忖,微笑道:“法师,弟子愚昧。但弟子认为,一切业在我,一切果在我。佛有诸华,莲华最胜,岂非正因莲华出淤泥而不染之故?一切烦恼苦痛皆是淤泥,我将如莲华,破泥而出!”
昭文寺在休祥坊中,当今天子甫入东宫,奏请为母亲昭文皇后追福,才改作如今的名字。当年独孤皇后正是在此处剃度受丘比尼戒,却遇到了天子。
丈室之中,那弥勒佛似的老方丈依旧笑呵呵模样,听她道明来意,很是想了一阵,才慢悠悠道:“...魏大统十二年,距今百二十年矣。彼时本寺确乎尼寺,至前朝开皇八年方改作僧寺。当时比丘尼众皆迁往城中慈和寺,即如今昭文寺,檀越不妨去那处打听。”
百龄正觉百口莫辩,长主却突然“哦”一声,说:“不过你说栖云寺,我倒想起来华藏的确与它有些渊源。大婚前日,她曾专程去了趟栖云寺进香。我那时还劝她,说大婚在即,她身份非比寻常,栖云寺毕竟不在长安城中,来回恐生变故。她那时候犯犟,非要走那一趟,说与栖云寺有缘。至于何种缘分,她就不肯细说了。”
百龄又耐心与她讲了一遍,问:“先皇后当年选栖云寺修行,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日月轮转,仿佛过了无数过轮回。在大统十二年这一天,她竟然又见到了当年那位郎君,日思夜想之人对她微笑,问:“法师可好?法师当年受戒日,独孤曾在旁观礼。”
这却是大大的收获,至少坐实了她关于皇后与栖云寺必有渊源的猜想。百龄喜出望外,谢过长主后,一阵风似的往栖云寺去了。
妄心妄色,如是颠倒。空华见华,不见如来。
这下算是不打自招了,百龄愈发窘得坐不住。长主则一副了然貌,抿着笑道:“我有说成昭吗?小小两个人儿跟我打起谜来了。”
入寺后先往碑林一趟,途经皇后昔日栖迟的那片松林,驻足往深处的禅院看,但觉葱林生雾曲径通幽,忽心感凄清。待看到那座比丘尼碑时,这份感触愈胜。
她无日不敢煎熬,既恨相见不逢时,无法与心上人缔结尘缘;又恨痴心妄想,乱禅心而背佛祖。因此日夜在松林戒堂自忏。
忽心中泛起一阵凄清。再看到那座比丘尼碑时,这种凄清之感愈是胜。
百龄自昭文寺出来,但觉烈日临空凡尘灼热,忽见一人驰马而来,在满街树影中逸美如云,她心头乍然清凉,欢喜丛生。
百龄愣了一下,旋即领悟出这“一个两个”,必定说的她与成昭,当即面红耳赤,搅着手指支吾,“我只是好奇那位比丘尼而已...与殿下无关。”
那是一百二十多年前,老比丘尼之师初学法于栖云寺, 寺中有一尼师,聪慧绝伦,凡经文过目一遍即能口授。然这位大德远闻的尼师,却在某日吐血暴疾而亡,弥留时唤老比丘尼之师近前,说:“我不能圆满诸多,不能寂灭诸恶,我乃罪人,今我袒罪于汝。”
百龄也合掌敬称:“请法师赐教”。
他将她带回寺中,问寺尼要了笔墨,然后扼袖款款写下六行诗。
长主一头雾水,“什么碑?什么偈?”
寺主靠近她合掌轻声道:“师叔祖,这位檀越随缘而来,请师叔祖赐教。”
成昭笑了看她,“遂意,乃当今天子,我阿耶的小字。”
她当即十分惊喜,碑上虽未提及那位比丘尼法号,但立碑人的名字却是如雷贯耳,独孤如愿者,正是那位侧帽风流的前魏大司马独孤信。据说他美容仪,风度弘雅,是青史有载的美男子。
她自言从小发愿出家,于大统三年受戒。受戒之日,又一郎君游樊川过寺观礼。郎主甚美,她不由暗暗瞩目。青丝委地,凡尘皆斩的一瞬间,她清净多年的心,竟生出了涟漪。此后无论如何诵经打坐,那人的音容笑貌始终在脑海挥散不去。
如此百龄又马不停蹄回了长安,可惜天色已晚,是日只好回家,待到翌日一早,才又去了昭文寺。
长主这回笑了,摇着扇子暧昧睨她,“这是怎么了,一个两个商量好似的,都突然打探起华藏的事来。”
独孤皇后自是独孤信后人,松林戒堂想必正是松风禅院前身。如此那位神秘的比丘尼又是何身份?皇后选择栖云寺修行,是否正与这位比丘尼有关?那四句偈又究竟有何深意?
她从来行动迅捷,当即叫行舟备车,要去栖云寺一探究竟。这一回急得连母亲都没有知会,径直更衣出门,等车后忽而念头一转,准备先行去一趟同昌长公主宅。
《月出》
百龄不解其故,在旁默默看他,见他眉宇间不见愁云,已恢复了温润,便有心觉大安,听他停笔说:“这六行诗中,实际藏有二字。”
他在纸上逐一写下八、日、心、逐、立五字,百龄惊异地睁大眼睛,因这五个字果然组成了两个字。
百龄听得恍若隔世,而今才明白,祖父当年为何叹息“可悲”。而今才明白,佛经所谓“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皆以妄想而生”当作何解。(注)
同昌长公主又吃了一回惊,笑问:“朏朏今日怎想起来看我?”
百龄震惊不已,急忙颔首道:“正是,法师真菩萨也!”
老比丘尼的眼神毫不避讳地停留在百龄的脸上,“小娘子有莲华妙相,贫尼已有二十余年不见了...你很像她。”
那叫猫儿挠得稀巴烂的纸页,是她前些年练习的楷书《火宅碑》,乃是前朝法极禅师所书,以《法华经》中火宅一喻普法苍生,就立在栖云寺碑林之中。
她强忍泪水,故作平静,看那位风采不减当年的大司马拈香完毕,再如来时一样云淡风轻地离去,终于忍不住一口鲜血喷地。弥留时自题一偈,请比丘尼之师,在她圆寂之后,将此偈送往大司马府。
] 大司马独孤信见此偈百感交集,感动愧疚下,遂为之在寺中立碑。因尼师自愧平生,因此碑上并未泄露她法号及生平,只有她所留的四句佛偈。
“我非菩萨,只是此时此景,曾有发生。她也曾来问过,此偈此尼。”
百龄顾不得多加寒暄,开口便问:“小女从前曾在栖云寺中见一碑,乃独孤先祖大司马独孤信为一比丘尼所立,那上面有四句偈,‘妄心妄色,如是颠倒,空华见华,不见如来’。小女好奇,便想问问公主,可曾听家人提过此碑此偈?大司马与比丘尼又有何干系?”
风生于扶苏花木间,观音殿外传来枝叶摇晃的细碎声响。老比丘尼在满殿氤氲的佛香中,给百龄讲了一个故事。她说她八岁受戒但学法多年未得半寸禅心,十五六岁见有贵家子入寺,不免为其沉沦疯魔,那时她的师父,就给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成昭下马,走到她身侧,牵了她手道:“来。”
百龄兴冲冲指给阿翁看,问阿翁可知大司马为何人所立。公孙弘博览群书,曾主修八代史,竟也毫无头绪。这叫百龄更加牵肠挂肚,愈发想要知道细情,
直至眼下,百龄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无意识中,将松风禅院、独孤皇后与这松林戒堂、独孤如愿联系了起来。但高兴不过片刻,她又陷入另一重思虑。
他竟记得她。却不似她记得他那样。
刹那间,悲痛惭愧,沦肌浃髓,酸甜苦辣,直冲五内。
她深深叹息,为那位尼师感喟同情,却突然想到,皇后与那位尼师的遭遇何其相似,都是在受戒日,遭遇了纠缠一生的人。这个念头让她心头狂跳,忙不迭要起身告辞。老比丘尼却在这时握她手问:“佛说八苦,你作何解?”
彼时公孙一家至樊川踏青,公孙弘便带百龄洵雅至栖云寺拓碑学字,百龄时见《火宅碑》旁另有一碑,上有“妄心妄色,如是颠倒,空华见华,不见如来”四句偈,隶书整饬典雅,极具秀韵。百龄不解偈语,询问阿翁,公孙弘看过后摇头叹息,“可悲。”却未多加解释。
百龄越发好奇难消,走近细看,见碑上落款处题“栖云寺松林戒堂比丘尼自题,大统十二年云中独孤如愿立。”
老比丘尼点一点头,松开她的手,重新闭上了眼睛。
遂意。
老比丘尼并未道明“她”究竟何人,然百龄心有感触,毫无理由地猜到是先皇后独孤氏,顿时十分喜悦羞涩,轻声说:“岂敢称莲华妙相,不过空空色相罢了。”
这是说自己执迷颠倒想,不入菩提道。
老比丘尼缓缓睁开眼睛,竟黑白分明纯如赤子,看着百龄微笑说:“好美貌的小娘子。”她指一指另一个蒲团示意百龄坐,百龄恭敬再合掌,才在她对面坐下。
百龄求见寺主比丘尼,寺主亦十分茫然,幸而她带百龄去了观音殿。殿中观音像须弥座下,有一老比丘尼趺坐蒲团,八九十岁高龄,皱如一颗核桃。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作颠倒想,又何妨空空色色,色色空空。”她每一个字都吐得十分缓慢,百龄忽见她嘴角勾起神秘微笑,“妄心妄色,如是颠倒。空华见华,不见如来...小娘子为此而来。”
她清明双眸中尽是慈悲,百龄不知她何以突然发问,略忖了忖,微笑道:“法师,弟子愚昧。但弟子认为,一切业在我,一切果在我。佛有诸华,莲华最胜,岂非正因莲华出淤泥而不染之故?一切烦恼苦痛皆是淤泥,我将如莲华,破泥而出!”
昭文寺在休祥坊中,当今天子甫入东宫,奏请为母亲昭文皇后追福,才改作如今的名字。当年独孤皇后正是在此处剃度受丘比尼戒,却遇到了天子。
丈室之中,那弥勒佛似的老方丈依旧笑呵呵模样,听她道明来意,很是想了一阵,才慢悠悠道:“...魏大统十二年,距今百二十年矣。彼时本寺确乎尼寺,至前朝开皇八年方改作僧寺。当时比丘尼众皆迁往城中慈和寺,即如今昭文寺,檀越不妨去那处打听。”
百龄正觉百口莫辩,长主却突然“哦”一声,说:“不过你说栖云寺,我倒想起来华藏的确与它有些渊源。大婚前日,她曾专程去了趟栖云寺进香。我那时还劝她,说大婚在即,她身份非比寻常,栖云寺毕竟不在长安城中,来回恐生变故。她那时候犯犟,非要走那一趟,说与栖云寺有缘。至于何种缘分,她就不肯细说了。”
百龄又耐心与她讲了一遍,问:“先皇后当年选栖云寺修行,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日月轮转,仿佛过了无数过轮回。在大统十二年这一天,她竟然又见到了当年那位郎君,日思夜想之人对她微笑,问:“法师可好?法师当年受戒日,独孤曾在旁观礼。”
这却是大大的收获,至少坐实了她关于皇后与栖云寺必有渊源的猜想。百龄喜出望外,谢过长主后,一阵风似的往栖云寺去了。
妄心妄色,如是颠倒。空华见华,不见如来。
这下算是不打自招了,百龄愈发窘得坐不住。长主则一副了然貌,抿着笑道:“我有说成昭吗?小小两个人儿跟我打起谜来了。”
入寺后先往碑林一趟,途经皇后昔日栖迟的那片松林,驻足往深处的禅院看,但觉葱林生雾曲径通幽,忽心感凄清。待看到那座比丘尼碑时,这份感触愈胜。
她无日不敢煎熬,既恨相见不逢时,无法与心上人缔结尘缘;又恨痴心妄想,乱禅心而背佛祖。因此日夜在松林戒堂自忏。
忽心中泛起一阵凄清。再看到那座比丘尼碑时,这种凄清之感愈是胜。
百龄自昭文寺出来,但觉烈日临空凡尘灼热,忽见一人驰马而来,在满街树影中逸美如云,她心头乍然清凉,欢喜丛生。
百龄愣了一下,旋即领悟出这“一个两个”,必定说的她与成昭,当即面红耳赤,搅着手指支吾,“我只是好奇那位比丘尼而已...与殿下无关。”
那是一百二十多年前,老比丘尼之师初学法于栖云寺, 寺中有一尼师,聪慧绝伦,凡经文过目一遍即能口授。然这位大德远闻的尼师,却在某日吐血暴疾而亡,弥留时唤老比丘尼之师近前,说:“我不能圆满诸多,不能寂灭诸恶,我乃罪人,今我袒罪于汝。”
百龄也合掌敬称:“请法师赐教”。
他将她带回寺中,问寺尼要了笔墨,然后扼袖款款写下六行诗。
长主一头雾水,“什么碑?什么偈?”
寺主靠近她合掌轻声道:“师叔祖,这位檀越随缘而来,请师叔祖赐教。”
成昭笑了看她,“遂意,乃当今天子,我阿耶的小字。”
她当即十分惊喜,碑上虽未提及那位比丘尼法号,但立碑人的名字却是如雷贯耳,独孤如愿者,正是那位侧帽风流的前魏大司马独孤信。据说他美容仪,风度弘雅,是青史有载的美男子。
她自言从小发愿出家,于大统三年受戒。受戒之日,又一郎君游樊川过寺观礼。郎主甚美,她不由暗暗瞩目。青丝委地,凡尘皆斩的一瞬间,她清净多年的心,竟生出了涟漪。此后无论如何诵经打坐,那人的音容笑貌始终在脑海挥散不去。
如此百龄又马不停蹄回了长安,可惜天色已晚,是日只好回家,待到翌日一早,才又去了昭文寺。
长主这回笑了,摇着扇子暧昧睨她,“这是怎么了,一个两个商量好似的,都突然打探起华藏的事来。”
独孤皇后自是独孤信后人,松林戒堂想必正是松风禅院前身。如此那位神秘的比丘尼又是何身份?皇后选择栖云寺修行,是否正与这位比丘尼有关?那四句偈又究竟有何深意?
她从来行动迅捷,当即叫行舟备车,要去栖云寺一探究竟。这一回急得连母亲都没有知会,径直更衣出门,等车后忽而念头一转,准备先行去一趟同昌长公主宅。
《月出》
百龄不解其故,在旁默默看他,见他眉宇间不见愁云,已恢复了温润,便有心觉大安,听他停笔说:“这六行诗中,实际藏有二字。”
他在纸上逐一写下八、日、心、逐、立五字,百龄惊异地睁大眼睛,因这五个字果然组成了两个字。
百龄听得恍若隔世,而今才明白,祖父当年为何叹息“可悲”。而今才明白,佛经所谓“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皆以妄想而生”当作何解。(注)
同昌长公主又吃了一回惊,笑问:“朏朏今日怎想起来看我?”
百龄震惊不已,急忙颔首道:“正是,法师真菩萨也!”
老比丘尼的眼神毫不避讳地停留在百龄的脸上,“小娘子有莲华妙相,贫尼已有二十余年不见了...你很像她。”
那叫猫儿挠得稀巴烂的纸页,是她前些年练习的楷书《火宅碑》,乃是前朝法极禅师所书,以《法华经》中火宅一喻普法苍生,就立在栖云寺碑林之中。
她强忍泪水,故作平静,看那位风采不减当年的大司马拈香完毕,再如来时一样云淡风轻地离去,终于忍不住一口鲜血喷地。弥留时自题一偈,请比丘尼之师,在她圆寂之后,将此偈送往大司马府。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