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店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米洛店长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钱大昕听了阮元姓名,也存了几分好奇,问谢墉道:“金圃兄,你去年和我说起,你在扬州府取录生员案首,是个不世出的人才,莫非便是此人?”
听着钱大昕和阮元聊天,杨吉自然不知其中晋书元史为何物。但他可以看出,这个谢墉一直推崇,学问一看就不低的老人,竟然和阮元才认识不到片刻,就成了莫逆之交,自己怎么也理解不了。于是,他也鼓起勇气,向钱大昕问道:“老先生,您和伯元这……这今天不是刚认识吗?怎么我看起来,倒像是十几年的老朋友一样?”
阮元大惊,但仔细想想,汪中确实没有明说过,也只好答道:“容甫兄,和谢老师一起过来阅卷,不就是为了这一次考举人吗?谢老师指点了我不少呢。”
阮元道:“容甫兄,眼看还有三个月,秋闱就要开始了。容甫兄多看看他人奇思妙句,不也能有些进益吗?”可话说出口,便有些想反悔,汪中极少瞧得起其他生员,这样说往往会被讽刺一番。
钱大昕听了这句话,却高兴异常,道:“伯元果然是真读书人!兼通经史,现下已是不易了。其实我那元史补文,原本想等着全书修订完了,再行刊印,你见不着也属正常。至于《考异》嘛,今天听你这样一说,我也得回去多修订几次喽。你正好先准备乡试,你考上了,我把书修订完了,咱们再一起切磋一番,岂不快哉?”
钱大昕道:“其实我看你样子,便知是个有才学之人,金圃兄与我相交已久,他为人最是公平,怎会随意取录案首?你也不要害怕,我这个人,平日说话,也往往与世人大不相同。你说你才识浅薄,说不定反倒对我胃口呢!”阮元眼看钱大昕执意相问,也不敢再谦虚,便把之前对谢墉所言,又讲述了一遍。
阮元知道,汪中从来瞧不起其他读书人,今天说这样一句,已是二人相识以来,他最谦虚的一句话。不禁笑了出来,道:“容甫兄,为了安慰我,你淮扬第一才子的名号,我看你都快让出去了。”
杨吉这样,虽说也有些失礼,但钱大昕正在兴头上,自然对杨吉也很客气,道:“十年好友易得,读书知己难求啊。眼下读书人,大多只知功名利禄,学这四书五经、圣人之言,不过为了在场屋之上,随意敷衍一番,取个功名而已。伯元兼通经史,立论恰到好处,这可不是想伪装,就能装出来的,是要有真学问的啊!年轻一辈人,我所识也不少了,但伯元才华,依然是让我大开眼界!”
“谁说我让出去了?”汪中自然不服,但随后想想,又道:“伯元,若你真考上举人,我有个请求,还希望你能答应我。”
乾隆五十一年的江南乡试,定在了八月,阮元到了江宁,眼看准备已毕,便要入场。只是这一次,阮元的身边已没有了同考的友人。
或许,他应该相信阮元才对……
“若是有了新朋友,也别忘了我就好。”汪中笑道。
想到这里,对“做官”未免有些轻蔑,道:“可我这个人你知道的,平日谁都瞧不起,去做官看官老爷脸色,岂不无趣?官老爷看我,只怕也恨不得我早些死了。和他们老死不相往来,才是两全其美。哈哈,县衙里的官老爷,还不如仪征县学里面那些学生有意思呢。”
“伯元。”汪中语气竟缓和了下来,没了平日那般傲气,反而凝视着阮元,缓缓答道:“你我志向不同。你说你家中连遭变故,这次应举,也是为了家里。这我信你,可不是每个读书人,都必须要去应举的,若只是在乡间读书治学度日,一个生员功名,足够了。前去应举,便要想着做官了。”
谢墉笑道:“正是这位仪征阮伯元,辛楣啊,就在刚才,我还和他聊起晋时八王呢。伯元啊,不要害怕,辛楣虽然是一代大家,对你这些年轻人,可从来不会说上一句重话呢。快把刚才所言,给辛楣先生听听。”
阮元道:“老师大作,学生本也看过,去年在扬州一家书肆,曾读了半日,自觉受益匪浅。可惜当时身无长物,实在买不下来,还请老师见谅。至于老师所补《元史》氏族表、艺文志二节,学生仅知其名,却未见过。”
“伯元啊,你还是太年轻了。”汪中笑道:“你考上举人,便有其他的举人可与你为友。你考上进士,平日所见的,就是天下间最顶尖的才子了。到时候还会怕没有朋友?只是你涉世未深,还不知这天下有多大罢了。天下之间,你我这样的人,其实不少呢。”
“可……可是容甫兄,咱们都到这里了,距离江宁府城,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容甫兄为何不去试一试呢?”
谁知汪中后面一句话,竟大出阮元所料:“谁说我要去考乡试了?”
“伯元你想错了,我并无应举之心。”汪中说得异常坚决。
钱大昕听了,不仅没有任何批评,反而哈哈笑道:“伯元,你所言《晋书》,在二十四史之中,本就不过是中等水平。你如此言语谦恭,又是为何啊?难道当日执笔之人,个个都是至圣先贤不成?当日唐太宗修这《晋书》之时,史臣共有二十一人,良莠不齐,事后又无人统筹全局。说有列传的,其实无传;履历平平的,不少人只因他是世家大族,便动辄美言。老夫看这《晋书》,一直颇多遗憾,只是念着房文昭公当日主持之时,已年近七旬,故而不忍苛责。你这般谦虚又是为何?”唐代官修《晋书》修订,是贞观末年之事,不免有些仓促。房文昭公便是房玄龄,但其实主笔之人,共有二十一人之多,房玄龄不过是主持修订的宰相而已,故而疏漏颇多。钱大昕如此评论,也不是空穴来风。
或许,杨吉也算一个朋友吧。这一年,杨吉可是一直跟着阮元。
阮元、谢墉和钱大昕畅谈了一日,自然是乐在其中,但钱大昕也告诉阮元,若是真想一鼓作气考上举人,最好还是潜心准备几个月,至于史学的事,既然自己已经认识了阮元,那以后什么时候再交流,也都不成问题。阮元谢过钱大昕,便继续准备乡试事宜去了。
相问。谢墉已看出钱大昕神色,笑道:“辛楣啊,这位便是我去年取录扬州案首,仪征阮伯元,眼下正帮我搜录遗卷呢。伯元,快见过钱辛楣先生。”阮元也走上前来,向钱大昕作揖成礼。
谁知汪中全不在意,道:“伯元觉得好,便自己去看吧,我这几日也有些累了,正好休息。”
阮元见汪中言辞真挚,知道自己再劝他,也劝不回来,只怕再多说,汪中反而和他翻脸。只好道:“容甫兄,我知道你脾气,我再劝,你也不会听。容甫兄的未来,我也不应该强加干涉。只是……只是考到这一场,便只有我一个人了,大家……大家和我,都越来越远了。”说到这里,想着几个朋友,焦循守孝、汪中弃考、江藩不愿仕官、少年时认识的大虎小虎,也无力再进一步,也总是有些心酸。
阮元仔细看钱大昕时,只觉他虽然和善,但目光之中,也自有一股正直之气。遂躬身道:“学生久闻钱宫詹先生之名,学生尚且年少,自觉才识浅薄,不敢在宫詹先生面前班门弄斧。”
汪中说着说着,自己也未免有些落寞。毕竟对于读书人而言,功名大小也是面子问题,虽然考了举人也没什么用,可说出去,举人总比生员更受敬重些。
平日帮谢墉检校试卷,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看到其他考生所思所想,阮元原本不忌讳取他人之长为己所用,江南才子又多,看了许多至论佳句,自己写作文章的水平,也更进了一层。这一日眼见一篇卷子写得不错,便带到汪中居处,想和汪中一同品评。
阮元道:“容甫兄客气了,只要小弟能做的,小弟一定在所不辞。”
但钱大昕想了想,又道:“但你评价这八王,又与我不同。我做那《廿二史考异》之时,认为汝南王无过,齐王不过材质低劣,却无不臣之意。你说起长沙王我想起来了,原本评价也不差,看来是我糊涂了,还是你才高一筹,哈哈,伯元,你可看过我这《廿二史考异》?”
说话间学署里下人来报,厅里清茶点心,已经齐备。谢墉便带着阮元和钱大昕,一同回厅里去了。只剩下杨吉站在那里,若有所思。
] 钱大昕听了阮元姓名,也存了几分好奇,问谢墉道:“金圃兄,你去年和我说起,你在扬州府取录生员案首,是个不世出的人才,莫非便是此人?”
听着钱大昕和阮元聊天,杨吉自然不知其中晋书元史为何物。但他可以看出,这个谢墉一直推崇,学问一看就不低的老人,竟然和阮元才认识不到片刻,就成了莫逆之交,自己怎么也理解不了。于是,他也鼓起勇气,向钱大昕问道:“老先生,您和伯元这……这今天不是刚认识吗?怎么我看起来,倒像是十几年的老朋友一样?”
阮元大惊,但仔细想想,汪中确实没有明说过,也只好答道:“容甫兄,和谢老师一起过来阅卷,不就是为了这一次考举人吗?谢老师指点了我不少呢。”
阮元道:“容甫兄,眼看还有三个月,秋闱就要开始了。容甫兄多看看他人奇思妙句,不也能有些进益吗?”可话说出口,便有些想反悔,汪中极少瞧得起其他生员,这样说往往会被讽刺一番。
钱大昕听了这句话,却高兴异常,道:“伯元果然是真读书人!兼通经史,现下已是不易了。其实我那元史补文,原本想等着全书修订完了,再行刊印,你见不着也属正常。至于《考异》嘛,今天听你这样一说,我也得回去多修订几次喽。你正好先准备乡试,你考上了,我把书修订完了,咱们再一起切磋一番,岂不快哉?”
钱大昕道:“其实我看你样子,便知是个有才学之人,金圃兄与我相交已久,他为人最是公平,怎会随意取录案首?你也不要害怕,我这个人,平日说话,也往往与世人大不相同。你说你才识浅薄,说不定反倒对我胃口呢!”阮元眼看钱大昕执意相问,也不敢再谦虚,便把之前对谢墉所言,又讲述了一遍。
阮元知道,汪中从来瞧不起其他读书人,今天说这样一句,已是二人相识以来,他最谦虚的一句话。不禁笑了出来,道:“容甫兄,为了安慰我,你淮扬第一才子的名号,我看你都快让出去了。”
杨吉这样,虽说也有些失礼,但钱大昕正在兴头上,自然对杨吉也很客气,道:“十年好友易得,读书知己难求啊。眼下读书人,大多只知功名利禄,学这四书五经、圣人之言,不过为了在场屋之上,随意敷衍一番,取个功名而已。伯元兼通经史,立论恰到好处,这可不是想伪装,就能装出来的,是要有真学问的啊!年轻一辈人,我所识也不少了,但伯元才华,依然是让我大开眼界!”
“谁说我让出去了?”汪中自然不服,但随后想想,又道:“伯元,若你真考上举人,我有个请求,还希望你能答应我。”
乾隆五十一年的江南乡试,定在了八月,阮元到了江宁,眼看准备已毕,便要入场。只是这一次,阮元的身边已没有了同考的友人。
或许,他应该相信阮元才对……
“若是有了新朋友,也别忘了我就好。”汪中笑道。
想到这里,对“做官”未免有些轻蔑,道:“可我这个人你知道的,平日谁都瞧不起,去做官看官老爷脸色,岂不无趣?官老爷看我,只怕也恨不得我早些死了。和他们老死不相往来,才是两全其美。哈哈,县衙里的官老爷,还不如仪征县学里面那些学生有意思呢。”
“伯元。”汪中语气竟缓和了下来,没了平日那般傲气,反而凝视着阮元,缓缓答道:“你我志向不同。你说你家中连遭变故,这次应举,也是为了家里。这我信你,可不是每个读书人,都必须要去应举的,若只是在乡间读书治学度日,一个生员功名,足够了。前去应举,便要想着做官了。”
谢墉笑道:“正是这位仪征阮伯元,辛楣啊,就在刚才,我还和他聊起晋时八王呢。伯元啊,不要害怕,辛楣虽然是一代大家,对你这些年轻人,可从来不会说上一句重话呢。快把刚才所言,给辛楣先生听听。”
阮元道:“老师大作,学生本也看过,去年在扬州一家书肆,曾读了半日,自觉受益匪浅。可惜当时身无长物,实在买不下来,还请老师见谅。至于老师所补《元史》氏族表、艺文志二节,学生仅知其名,却未见过。”
“伯元啊,你还是太年轻了。”汪中笑道:“你考上举人,便有其他的举人可与你为友。你考上进士,平日所见的,就是天下间最顶尖的才子了。到时候还会怕没有朋友?只是你涉世未深,还不知这天下有多大罢了。天下之间,你我这样的人,其实不少呢。”
“可……可是容甫兄,咱们都到这里了,距离江宁府城,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容甫兄为何不去试一试呢?”
谁知汪中后面一句话,竟大出阮元所料:“谁说我要去考乡试了?”
“伯元你想错了,我并无应举之心。”汪中说得异常坚决。
钱大昕听了,不仅没有任何批评,反而哈哈笑道:“伯元,你所言《晋书》,在二十四史之中,本就不过是中等水平。你如此言语谦恭,又是为何啊?难道当日执笔之人,个个都是至圣先贤不成?当日唐太宗修这《晋书》之时,史臣共有二十一人,良莠不齐,事后又无人统筹全局。说有列传的,其实无传;履历平平的,不少人只因他是世家大族,便动辄美言。老夫看这《晋书》,一直颇多遗憾,只是念着房文昭公当日主持之时,已年近七旬,故而不忍苛责。你这般谦虚又是为何?”唐代官修《晋书》修订,是贞观末年之事,不免有些仓促。房文昭公便是房玄龄,但其实主笔之人,共有二十一人之多,房玄龄不过是主持修订的宰相而已,故而疏漏颇多。钱大昕如此评论,也不是空穴来风。
或许,杨吉也算一个朋友吧。这一年,杨吉可是一直跟着阮元。
阮元、谢墉和钱大昕畅谈了一日,自然是乐在其中,但钱大昕也告诉阮元,若是真想一鼓作气考上举人,最好还是潜心准备几个月,至于史学的事,既然自己已经认识了阮元,那以后什么时候再交流,也都不成问题。阮元谢过钱大昕,便继续准备乡试事宜去了。
相问。谢墉已看出钱大昕神色,笑道:“辛楣啊,这位便是我去年取录扬州案首,仪征阮伯元,眼下正帮我搜录遗卷呢。伯元,快见过钱辛楣先生。”阮元也走上前来,向钱大昕作揖成礼。
谁知汪中全不在意,道:“伯元觉得好,便自己去看吧,我这几日也有些累了,正好休息。”
阮元见汪中言辞真挚,知道自己再劝他,也劝不回来,只怕再多说,汪中反而和他翻脸。只好道:“容甫兄,我知道你脾气,我再劝,你也不会听。容甫兄的未来,我也不应该强加干涉。只是……只是考到这一场,便只有我一个人了,大家……大家和我,都越来越远了。”说到这里,想着几个朋友,焦循守孝、汪中弃考、江藩不愿仕官、少年时认识的大虎小虎,也无力再进一步,也总是有些心酸。
阮元仔细看钱大昕时,只觉他虽然和善,但目光之中,也自有一股正直之气。遂躬身道:“学生久闻钱宫詹先生之名,学生尚且年少,自觉才识浅薄,不敢在宫詹先生面前班门弄斧。”
汪中说着说着,自己也未免有些落寞。毕竟对于读书人而言,功名大小也是面子问题,虽然考了举人也没什么用,可说出去,举人总比生员更受敬重些。
平日帮谢墉检校试卷,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看到其他考生所思所想,阮元原本不忌讳取他人之长为己所用,江南才子又多,看了许多至论佳句,自己写作文章的水平,也更进了一层。这一日眼见一篇卷子写得不错,便带到汪中居处,想和汪中一同品评。
阮元道:“容甫兄客气了,只要小弟能做的,小弟一定在所不辞。”
但钱大昕想了想,又道:“但你评价这八王,又与我不同。我做那《廿二史考异》之时,认为汝南王无过,齐王不过材质低劣,却无不臣之意。你说起长沙王我想起来了,原本评价也不差,看来是我糊涂了,还是你才高一筹,哈哈,伯元,你可看过我这《廿二史考异》?”
说话间学署里下人来报,厅里清茶点心,已经齐备。谢墉便带着阮元和钱大昕,一同回厅里去了。只剩下杨吉站在那里,若有所思。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