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枫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又枫青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顺着官道向西直走,昌黎东城门就在眼前了。
五月中旬,正值盛夏,昌黎城外来了一队骑士,确切地说是三个骑马青年。为首一人年约二十,头戴介帻,身穿黑色儒服,腰束丝带,悬挂长剑,身下骑一匹高头大马。
他们直入后院堂上,郭昕在堂门边脱了鞋,垂首趋步入内,对着上坐拜道:“下官郭昕,拜见府君。”
时已至傍晚,一个厢房里坐了不少外来的吏员,观其衣着,腰上悬挂着青绀色的绶带,绶带的一段系着一个绶囊,里边放了一方印,观其大小形状,应是半通印。青绀色是微带点红的黑色;半通印,即长方形的印,是正常官印的一半大小。这两样东西都是百石吏的标配,一问才知道,他们是各乡的有秩蔷夫。
此时诸葛昝说要奏免昌黎县丞,玄晔不会不准,只是走个程序而已。
“除书”即拜官授职的文书,“印绶”即官印和组绶,“组”是一种用丝带编成的饰物可以用来系在腰上,“绶”是官印上的绦带。印绶是由朝廷统一发放的,是汉朝官员权力的象征,有专门的规制,如千石、六百石县令,铜印墨绶,三彩,长一丈六尺。
郭昕拒绝了,直接入内。
县寺位于昌黎城东北角,迎面立着两个桓表,桓表后边便是县寺大门,寺门南向,取“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诸葛昝或是想起那人的可恶处,愤恨道:“你没有看错,这是奏免你的副手昌黎县丞的文书,你拿给他看,他若识趣,挂印自去。不瞒你说,我早就想把他撸了,苦于无人替代他来主持县寺,现在你来了,他就不必再尸位素餐了!”
郭昕与孙综自小都在襄平长大,又同为襄平八大姓的青年才俊,交情不浅,一眼便认出了对方。况且,县寺之中能配黑绶的,只有县令、县尉和“廷尉监”三人,而“廷尉监”亦尚未到任,所以只能是县尉孙综。
郭昕躬身接过,打开文书看了起来,上面写的是关于他这个新任县令如何着手开展治政工作的建议。治大国如烹小鲜,饭要一口一口吃,施政也要一步一步来,事有先后、轻重缓急,诸葛昝曾经担任过沓氏县令,知道如何接管一县,治理一县,对“新政”的内容和实施步骤也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切体会。这份文件可谓及时和用心良苦了,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诸葛昝也是希望他能快点进入角色,担纲重任……
襄平四月“朔日事变”被平息之后,诸葛昝调任辽中郡太守,孙综迁任昌黎县尉,而郭昕以一名即将人头落地的叛乱分子,因为在刑场上对玄晔说得一番话被特赦,并征辟为平州牧府幕僚,于一个月之后,又被外放任命为昌黎县令。
诸葛昝将方才写下的文书拿起,递给他,道:“继明,你虽才能卓越,然初为一县令长,宰百里之地,无甚经验。古人云,‘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何况昌黎县才被我军接手不久,政治混乱,民心不稳,先看看这个,对你或许有帮助。”
郭昕手中这套印绶却是由玄晔刻制发放的,为了区别于朝廷的印绶,只在细节上稍做了改动,乍一看并无明显的区别。
临走之前,诸葛昝又写下一份奏疏,交给他。
郭昕谦逊道:“大人言重,主公不是也一向轻车简从、不讲究虚礼么,下官就是来做事的。”他早在襄平就见过诸葛昝,知他虽然年轻,又出身一介乡里小吏,却是跟随主公起事的元老大臣,一步一个脚印方才成就今日主公手下文官第一人的地位,也是敬佩的。再者,他与诸葛昝虽然没有什么交情,亦无交恶,知上下尊卑,不敢拿大。
大奴们身着短褐,各自负责一个区块,撸起袖子在田埂上往来奔走,一边对劳作的田奴、徒附指手画脚,一边大声呼喝催促,甚是卖力……
郭昕穿着官袍,腰携印绶,大摇大摆地走进寺门,门吏震惊之余,连忙笑脸出来拜见,然后意欲入内通报,让全寺大小吏员列队出迎。长官初到入府,自有一套“朝廷规制”和礼仪。
郭昕不慌不忙地通报姓名,并从行囊中取出除书和印绶。
昌黎县故名昌辽,原属于辽东属国都尉治所,玄晔改辽东属国为辽中郡,这里也就变成了郡治。
后边跟着两人,皆绣衣椎髻,革带悬刀,脚蹬皮靴,像是随从。他们的衣着虽是短褐的样式,却是以衣作绣,以锦为沿,衣料的材质与平头百姓穿以劳作的“短褐”有云泥之别。此时此地,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曰锦衣卫,或绣衣卫。辽东能够配享“绣衣卫”的,不是军将,必是高官。
他只看了一眼,便愕然道:“这是?”
那青年儒士便是前来赴任的昌黎县令,姓郭名昕,字继明。
他们在烈日底下赶了大半天的路,头脸热汗涔涔,待看见西边耀眼的日头下、白狼水旁的城池时,勒住了坐骑,拽着袖子擦拭额上、眉间的汗水,忍不住长吁一口气:“终于到了。”
火轮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
郭昕起身抬头,见案后榻上坐了一个年不足三旬的长须男子,穿着家常便服,未着官袍,亦未带高冠,只在头上束一条帻巾,很朴素,正在伏案写字,此人正是辽中郡太守诸葛昝。
府寺大门两边除了一间侧塾,还有几间房,门往外开,这里可供外地来的官吏梳洗、更衣、歇息所用。为了避免灰头土脸地去拜见上官,失了礼数,郭昕趁着这会儿空挡,便在房中梳洗一番,并换上官袍履舄,戴上进贤冠,佩带好印绶,正所谓“除书忽到门,冠带便拘束。”
西去的太阳渐渐被高耸的城门楼遮住,他从马上跳下,牵马走过吊桥,进了城门。
郡府设在城池的西北角,郡府、县寺同在一城,按例他应该第一时间去郡府报到,然后才能去县寺正式上任。
“听事堂”左右的厢房是诸曹办公的地方,每天都有小吏在内值班,负责处理日常的县政工作。
县寺的布局与郡府大同小异,只是规制小一些,正中一个大堂,是县令升堂办事之所,名“听事堂”,此刻堂门紧闭。
一个温和的声音应道:“请入座。”
昌黎虽为郡治,终究是边城,不甚大,不多久他们便来到郡府门前。府门外有持戟的甲士站岗,拦住了他们三人,询问身份、来由。
汉制:二万户以上为大县,置县令秩千石,县尉与县丞的官阶相同秩六百石;万户以上为上县,置县令秩六百石,县尉与县丞秩四百石;五千户以上为次县,置县长秩四百石,县尉与县丞秩三百石;五千户以下为小县,置县长秩三百石,县尉与县丞秩二百石。
诸葛昝放下手中的毛笔,歉声道:“本来,我应该盛服在正堂接见你,可你也看到了,辽中郡新设,这偌大的郡府却是空空如也,无人可用,我已是忙得脚不沾地了。原昌黎县令不愿在我平州治下为官,弃官而去了,县政暂由县丞主持,左等右等,好在主公终于把你派来了。”
郭昕穿过前院,直入后舍,刚好撞见一人从里面出来。此人亦身着官袍,要携铜印,挂黑绶,正是昌黎县尉孙综。
不多时,他在一个大吏的指引下,步入府内。当面一个高大的屏墙,绕过屏墙,过了前院正堂,再走过几个诸曹办公的院落,即是后院。
田间可见三三两两的田奴、徒附穿着犊鼻裤,光着膀子在劳作。他们背着背篓,一边辨别拔除田里的杂草,一边把麦苗上生了病虫害的麦叶摘下放进背篓中,以便带出去烧灭。
依照汉制,太守无权直接罢免县令、长、丞、尉这些“朝廷命官”,只能上奏弹劾,或任命守官(代理官员),但只要上奏弹劾了,朝廷一般不会驳回,所以县级官员一旦得知自己被郡守弹劾了,便会自动挂印去职,不会不知趣非要等到朝廷派人过来收缴官印,逐出官寺,甚至捉拿问罪。
门侧塾中有书佐值班,见他便衣来访,起初倨傲不理,待看到那封除书和印绶时,连忙从席上起身出来,恭请他入室,上座,奉汤,陪笑道:“县君请稍候,下吏这就去府内通报。”
白狼水就在边上,倒不虞干旱,近河的土地一大片一大片的,土壤也甚是肥美。如此好地,自不会被普通农户所有,一看便知它们是属于少数几户豪族大家的。
除了有乡蔷夫、游徼,也有亭长、里正,间或亦有百姓。有几个小吏可能住的比较远,来得晚了,排队比较靠后,眼看天色将晚,急着回去,不耐烦,吵吵嚷嚷,纷纷闹闹。
虽说县尉比县令的品秩低,但玄晔在辽东推行“新政”,施行“三权分置”,将县寺的职能一分为三,县令、县尉、廷尉监(亦称县廷)分管政、军、法,三衙地位相等,只是分工不同。所以,孙
他转目四顾,回看东面来时的路,官道两侧是大片的麦田。辽东冬季漫长酷寒,种不了宿麦(冬小麦),春小麦三月才种下,两个月多月过去了,地里的小麦已长没膝盖,郁郁葱葱,风吹动青色的麦浪起伏翻滚,一股清香混着热气扑面而来。
郭昕:“……”
昌黎是辽中郡首县,户口近万,勉强算上县,所以昌黎县令官秩六百石,昌黎丞、尉秩四百石。
他从一名罪徒一跃而成为一个大县的县令,他的际遇也算是传奇了。这既是因为他确有其才,也因为此时的辽东的确人才匮乏,更得益于玄晔用人不拘一格,这让他颇为感激。
孙综虽然早就接到了郭昕即将赴任昌黎县令的文件了,却不知他何时能到达。此时,他乡遇故知,虽然兴奋欢喜,但作为大家子弟,他自小学儒,教化礼仪,深谙礼数。他站住脚,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向上抬至额头,然后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行了一个端正的揖礼,起身道:“继明兄何时到的,怎么不事先通告一声,有失远迎啊。”
道旁,一个穿着锦衣、白白胖胖的“贵人”坐在苇席上,由女婢撑着遮阳伞,喝着清凉可口的酸梅汤,正优哉游哉地监督几个“大奴”指挥田间的劳作。
] 顺着官道向西直走,昌黎东城门就在眼前了。
五月中旬,正值盛夏,昌黎城外来了一队骑士,确切地说是三个骑马青年。为首一人年约二十,头戴介帻,身穿黑色儒服,腰束丝带,悬挂长剑,身下骑一匹高头大马。
他们直入后院堂上,郭昕在堂门边脱了鞋,垂首趋步入内,对着上坐拜道:“下官郭昕,拜见府君。”
时已至傍晚,一个厢房里坐了不少外来的吏员,观其衣着,腰上悬挂着青绀色的绶带,绶带的一段系着一个绶囊,里边放了一方印,观其大小形状,应是半通印。青绀色是微带点红的黑色;半通印,即长方形的印,是正常官印的一半大小。这两样东西都是百石吏的标配,一问才知道,他们是各乡的有秩蔷夫。
此时诸葛昝说要奏免昌黎县丞,玄晔不会不准,只是走个程序而已。
“除书”即拜官授职的文书,“印绶”即官印和组绶,“组”是一种用丝带编成的饰物可以用来系在腰上,“绶”是官印上的绦带。印绶是由朝廷统一发放的,是汉朝官员权力的象征,有专门的规制,如千石、六百石县令,铜印墨绶,三彩,长一丈六尺。
郭昕拒绝了,直接入内。
县寺位于昌黎城东北角,迎面立着两个桓表,桓表后边便是县寺大门,寺门南向,取“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诸葛昝或是想起那人的可恶处,愤恨道:“你没有看错,这是奏免你的副手昌黎县丞的文书,你拿给他看,他若识趣,挂印自去。不瞒你说,我早就想把他撸了,苦于无人替代他来主持县寺,现在你来了,他就不必再尸位素餐了!”
郭昕与孙综自小都在襄平长大,又同为襄平八大姓的青年才俊,交情不浅,一眼便认出了对方。况且,县寺之中能配黑绶的,只有县令、县尉和“廷尉监”三人,而“廷尉监”亦尚未到任,所以只能是县尉孙综。
郭昕躬身接过,打开文书看了起来,上面写的是关于他这个新任县令如何着手开展治政工作的建议。治大国如烹小鲜,饭要一口一口吃,施政也要一步一步来,事有先后、轻重缓急,诸葛昝曾经担任过沓氏县令,知道如何接管一县,治理一县,对“新政”的内容和实施步骤也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切体会。这份文件可谓及时和用心良苦了,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诸葛昝也是希望他能快点进入角色,担纲重任……
襄平四月“朔日事变”被平息之后,诸葛昝调任辽中郡太守,孙综迁任昌黎县尉,而郭昕以一名即将人头落地的叛乱分子,因为在刑场上对玄晔说得一番话被特赦,并征辟为平州牧府幕僚,于一个月之后,又被外放任命为昌黎县令。
诸葛昝将方才写下的文书拿起,递给他,道:“继明,你虽才能卓越,然初为一县令长,宰百里之地,无甚经验。古人云,‘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何况昌黎县才被我军接手不久,政治混乱,民心不稳,先看看这个,对你或许有帮助。”
郭昕手中这套印绶却是由玄晔刻制发放的,为了区别于朝廷的印绶,只在细节上稍做了改动,乍一看并无明显的区别。
临走之前,诸葛昝又写下一份奏疏,交给他。
郭昕谦逊道:“大人言重,主公不是也一向轻车简从、不讲究虚礼么,下官就是来做事的。”他早在襄平就见过诸葛昝,知他虽然年轻,又出身一介乡里小吏,却是跟随主公起事的元老大臣,一步一个脚印方才成就今日主公手下文官第一人的地位,也是敬佩的。再者,他与诸葛昝虽然没有什么交情,亦无交恶,知上下尊卑,不敢拿大。
大奴们身着短褐,各自负责一个区块,撸起袖子在田埂上往来奔走,一边对劳作的田奴、徒附指手画脚,一边大声呼喝催促,甚是卖力……
郭昕穿着官袍,腰携印绶,大摇大摆地走进寺门,门吏震惊之余,连忙笑脸出来拜见,然后意欲入内通报,让全寺大小吏员列队出迎。长官初到入府,自有一套“朝廷规制”和礼仪。
郭昕不慌不忙地通报姓名,并从行囊中取出除书和印绶。
昌黎县故名昌辽,原属于辽东属国都尉治所,玄晔改辽东属国为辽中郡,这里也就变成了郡治。
后边跟着两人,皆绣衣椎髻,革带悬刀,脚蹬皮靴,像是随从。他们的衣着虽是短褐的样式,却是以衣作绣,以锦为沿,衣料的材质与平头百姓穿以劳作的“短褐”有云泥之别。此时此地,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曰锦衣卫,或绣衣卫。辽东能够配享“绣衣卫”的,不是军将,必是高官。
他只看了一眼,便愕然道:“这是?”
那青年儒士便是前来赴任的昌黎县令,姓郭名昕,字继明。
他们在烈日底下赶了大半天的路,头脸热汗涔涔,待看见西边耀眼的日头下、白狼水旁的城池时,勒住了坐骑,拽着袖子擦拭额上、眉间的汗水,忍不住长吁一口气:“终于到了。”
火轮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
郭昕起身抬头,见案后榻上坐了一个年不足三旬的长须男子,穿着家常便服,未着官袍,亦未带高冠,只在头上束一条帻巾,很朴素,正在伏案写字,此人正是辽中郡太守诸葛昝。
府寺大门两边除了一间侧塾,还有几间房,门往外开,这里可供外地来的官吏梳洗、更衣、歇息所用。为了避免灰头土脸地去拜见上官,失了礼数,郭昕趁着这会儿空挡,便在房中梳洗一番,并换上官袍履舄,戴上进贤冠,佩带好印绶,正所谓“除书忽到门,冠带便拘束。”
西去的太阳渐渐被高耸的城门楼遮住,他从马上跳下,牵马走过吊桥,进了城门。
郡府设在城池的西北角,郡府、县寺同在一城,按例他应该第一时间去郡府报到,然后才能去县寺正式上任。
“听事堂”左右的厢房是诸曹办公的地方,每天都有小吏在内值班,负责处理日常的县政工作。
县寺的布局与郡府大同小异,只是规制小一些,正中一个大堂,是县令升堂办事之所,名“听事堂”,此刻堂门紧闭。
一个温和的声音应道:“请入座。”
昌黎虽为郡治,终究是边城,不甚大,不多久他们便来到郡府门前。府门外有持戟的甲士站岗,拦住了他们三人,询问身份、来由。
汉制:二万户以上为大县,置县令秩千石,县尉与县丞的官阶相同秩六百石;万户以上为上县,置县令秩六百石,县尉与县丞秩四百石;五千户以上为次县,置县长秩四百石,县尉与县丞秩三百石;五千户以下为小县,置县长秩三百石,县尉与县丞秩二百石。
诸葛昝放下手中的毛笔,歉声道:“本来,我应该盛服在正堂接见你,可你也看到了,辽中郡新设,这偌大的郡府却是空空如也,无人可用,我已是忙得脚不沾地了。原昌黎县令不愿在我平州治下为官,弃官而去了,县政暂由县丞主持,左等右等,好在主公终于把你派来了。”
郭昕穿过前院,直入后舍,刚好撞见一人从里面出来。此人亦身着官袍,要携铜印,挂黑绶,正是昌黎县尉孙综。
不多时,他在一个大吏的指引下,步入府内。当面一个高大的屏墙,绕过屏墙,过了前院正堂,再走过几个诸曹办公的院落,即是后院。
田间可见三三两两的田奴、徒附穿着犊鼻裤,光着膀子在劳作。他们背着背篓,一边辨别拔除田里的杂草,一边把麦苗上生了病虫害的麦叶摘下放进背篓中,以便带出去烧灭。
依照汉制,太守无权直接罢免县令、长、丞、尉这些“朝廷命官”,只能上奏弹劾,或任命守官(代理官员),但只要上奏弹劾了,朝廷一般不会驳回,所以县级官员一旦得知自己被郡守弹劾了,便会自动挂印去职,不会不知趣非要等到朝廷派人过来收缴官印,逐出官寺,甚至捉拿问罪。
门侧塾中有书佐值班,见他便衣来访,起初倨傲不理,待看到那封除书和印绶时,连忙从席上起身出来,恭请他入室,上座,奉汤,陪笑道:“县君请稍候,下吏这就去府内通报。”
白狼水就在边上,倒不虞干旱,近河的土地一大片一大片的,土壤也甚是肥美。如此好地,自不会被普通农户所有,一看便知它们是属于少数几户豪族大家的。
除了有乡蔷夫、游徼,也有亭长、里正,间或亦有百姓。有几个小吏可能住的比较远,来得晚了,排队比较靠后,眼看天色将晚,急着回去,不耐烦,吵吵嚷嚷,纷纷闹闹。
虽说县尉比县令的品秩低,但玄晔在辽东推行“新政”,施行“三权分置”,将县寺的职能一分为三,县令、县尉、廷尉监(亦称县廷)分管政、军、法,三衙地位相等,只是分工不同。所以,孙
他转目四顾,回看东面来时的路,官道两侧是大片的麦田。辽东冬季漫长酷寒,种不了宿麦(冬小麦),春小麦三月才种下,两个月多月过去了,地里的小麦已长没膝盖,郁郁葱葱,风吹动青色的麦浪起伏翻滚,一股清香混着热气扑面而来。
郭昕:“……”
昌黎是辽中郡首县,户口近万,勉强算上县,所以昌黎县令官秩六百石,昌黎丞、尉秩四百石。
他从一名罪徒一跃而成为一个大县的县令,他的际遇也算是传奇了。这既是因为他确有其才,也因为此时的辽东的确人才匮乏,更得益于玄晔用人不拘一格,这让他颇为感激。
孙综虽然早就接到了郭昕即将赴任昌黎县令的文件了,却不知他何时能到达。此时,他乡遇故知,虽然兴奋欢喜,但作为大家子弟,他自小学儒,教化礼仪,深谙礼数。他站住脚,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向上抬至额头,然后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行了一个端正的揖礼,起身道:“继明兄何时到的,怎么不事先通告一声,有失远迎啊。”
道旁,一个穿着锦衣、白白胖胖的“贵人”坐在苇席上,由女婢撑着遮阳伞,喝着清凉可口的酸梅汤,正优哉游哉地监督几个“大奴”指挥田间的劳作。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三国之我是反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又枫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三国之我是反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