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李战神问对
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西湖遇雨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若是只论军事素质,怕是还得全力练个一年半载,方能有普通地方守备卫所的水平。”
李景隆点点头:“对,若是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幼军在战场上,只要不是遭遇战,两军摆开车马,也是可以表现的,毕竟有着火器的
沐英麾下的火铳手吗?朱雄英觉得,倒是可以请一些过来当教官,毕竟沐英用三段击战术击败北元云南梁王的象阵,确实是有说法的。
而幼军里面,按照现在的趋势,再过十年二十年,注定会走出大量的中低层军官,这些人从现在开始让其聚拢在自己的麾下,再加上以后随着军事方面的继续历练和接触人脉,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后如果能够登基为帝,就能将整个帝国的军队如臂使指,同时军中建立的威望,也会让任何将领都不敢有谋逆之心。
“边军也分地区,若是在雪区作战的松潘精骑,或是西北的甘凉骑兵,北平辽东的幽燕铁骑,那都是一等一的天下强兵。同样是结阵状态,一个百户所的幽燕铁骑,就能击溃一个千户所的幼军,而松潘精骑和甘凉骑兵大约需要两个百户所,因为那边受到地形限制大多都是轻骑,具装甲骑很少。”
所以,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军事这条道路上,是朱雄英必然要做出的抉择。
“现在的火铳和大炮也不行吗?主要原因在哪?”对于李景隆的结论,朱雄英并没有马上相信。
所以,是否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其实是划分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准,精兵强将都是打出来的,没有哪个是单靠练就能练出来的,训练跟实战完全是两回事。
这本书虽然叫《李卫公问对》,但其实大概率不是李靖写的......二凤的军事水平可是顶中顶,华夏历史上除了霍去病以外很少有的少年天才,除了最为人熟知的一战擒两王以外,收复河东讨刘武周,征凉州薛举,很多战役都能拿出来当教科书,怎么可能去每天待着没事问李靖一堆基础入门的军事问题?
当然了,边军卫所兵的水平肯定是远高于地方卫所兵的,比如北部边境线上的那些边军卫所,那可都是常年跟蒙古人真刀真枪干仗的,而西南边境上包括云南、贵州、广西三个都指挥使司编制下的军队,更是经常需要进山征讨叛乱的土司。
但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学习怎么领军和作战的将领来讲,这些就太过深奥,或者说太过“简单”了,眼睛看了,脑海里过了,最后啥都没留下。
而后,朱雄英又问道:“表哥来看,幼军要练到什么程度,能上战场?”
李景隆沉思过后给的答案倒是挺靠谱的,而这个标准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讲的,一方面是身体素质,幼军们的少年,再长大个一年半载,那基本就是平均十六岁的小伙子了,在古代征战频繁的乱世,这个年纪上战场是很正常的,体能方面可能跟成年人略有差距,但差距不会太大;另一方面是从技战术水平等角度来讲,无论是武器的熟练度还是阵型和组织的执行力,其实都跟健身、练武之类的差不多,一开始零基础都能猛猛提升,但是一旦到了瓶颈期,就需要漫长的水磨工夫,而在这个阶段的提升就不大了,或者说训练时间跟效果,是有边际递减效应的,因此普通士兵全力训练个一年半载,跟三五年的老兵在战场上的表现或许有差距,但绝非想象中的那么大。
而且李景隆说的也是事实,武器还是得看操作的人,ak47给黑叔叔一样成了朝天发射的鞭炮,幼军确实刚刚组建,火器训练是很不到位的,哪怕是火铳手,其实也就会大概的跑位和开火,装填速度根本谈不上有多快,三段击之类的更是没练。
李景隆怔了怔,旋即回答道:“其实若是论起大军后勤,不妨看看《李卫公问对》。”
实际上,自宋朝以来,大家都知道这本书是假托李靖的名字,可这并不妨碍这是一本很牛的兵书,几乎每个将领的入门书,都是这本,而不是什么六韬三略或者孙子兵法。
朱雄英若有所思地说道:“所以关键还是要多练习适用范围更广的阵型,比如车阵、空心方阵,用以对抗正规战争的步骑对垒,同时装备火炮,加强对火铳火炮等火器的训练掌握。”
所以,如果皇帝不打算派幼军上战场,那么幼军永远都无法上战场,毕竟大明又不是大宋,只要不迁都,那未来很长很长的时间,肉眼可见地不可能面临京城被人围了的情况,黄河、淮河、长江三道防线可不是开玩笑的,而且大明周边除了帖木儿汗国,也没有哪个国家有实力进攻大明本土了。
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李景隆也不太好回答,一方面是他自己也没多少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幼军主要是起到训练未来力量的作用,跟文官里翰林院的性质差不多,都是培训人才的机构,而不是作战单位。
“武器也得看操作的人,也得看具体的阵型情况。”李景隆解释道,“表弟你从阴阳炁海弄来的这些火器确实犀利,燧发铳在射速上远胜火绳铳,但幼军对于火器的操作实在是太不熟练了,而且火炮装备的太少,如果是西平侯麾下的精锐火铳手,同样的武器,射速就是快上一倍都不稀奇,用三段击战术平原结阵足以对抗松潘精骑,即便是重甲大马的幽燕铁骑进行冲阵,也会伤亡惨重。”
朱雄英只道:“老一辈都是枪林箭雨里厮杀出来的,到了我们这一辈,哪能废弛武备呢?若是不习军旅,难免文恬武嬉,此非我所愿。”
对于自己的职位,李景隆也很满意,再怎么讲,梅殷和平安一个是老朱的女婿,一个是老朱的干儿子,辈分都比他大一辈,李景隆又没太大功劳,所以矮一头也实属正常,比同辈低一点无所谓,虽然其他勋贵二代,有人都干到佥事了,但李景隆这个官职属于低职高配。
而且,因为考虑到一些其他因素,边军已经开始列装的虎蹲炮、佛朗机炮、红衣大炮等武器,更是还没有进行使用......再加上身体素质和战斗经验的差距,朱雄英想了想全速冲锋的重甲骑兵,零星火铳对其造成不了多少伤害,而幼军在鸳鸯阵情况下,枪阵也不足以对抗,最终被热刀切黄油一样穿透阵型,继而士气崩溃。李景隆说的一个百户所的幽燕铁骑就能击溃一个千户所的幼军,可能会是真实发生的情况。
“现在大明的精锐边军,是什么水平?就拿幼军来比。”
是因为那些兵书讲的不好吗?也不是,原因就在于,上古兵书都是微言大义,其中很多东西,不是身经百战过后回头来看,根本就看不懂其中奥妙,所以徐达就很喜欢看这种书。
大明的地方卫所兵,每年训练的时间也就那么几个月,剩下的时间都得干农活自己自足,所以再过个一年半载,还真不一定能跟天天训练的幼军有同样的组织执行度。
“既然如此,知无不言。”
李景隆囫囵了两口菜,自然是满口答应,虽然在府军前卫,他堂堂曹国公府小公爷只是一个千户官,但是职位你也得分地方不是?
因此,《李卫公问对》这类带有明显的问题、答案、实操案例的兵书,就显得尤为可贵,其中也有一些比较言简意赅的东西,但大部分都能给你延伸出来解释,就相当于是一个军事百科词典一样,只要熟读了,那么很多实际面对的情况,根据其中的道理和面临的具体情况,稍微琢磨琢磨,都能从中找到一个四平八稳的解决方案。
亲及其部下的帮助,比起其他皇孙,朱雄英更容易在军队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其二,朱雄英想要建立的,绝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王朝,而是需要开拓进取,要让华夏拥有自己的大航海时代,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北美五十州。而这种剧烈的对外扩张,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军事冲突,就更需要对军事和战争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其三,对于自己本身,朱雄英也更希望能够做到文武兼修,即便远不如二凤那种人中龙凤,但也要有一个追求,他不想走朱标的路,成为一个每天在宫殿里批阅奏折的顶级事务官。
“后勤方面,有什么可看的书吗?”朱雄英问道。
太宗曰:古人有诸?靖曰:昔越伐吴,以左右两军鸣鼓而进,吴分兵御之;越以中军潜涉不鼓,袭取吴师。此变客为主之验也。石勒与姬澹战,澹兵远来,勒遣孔苌为前锋逆击澹军,孔苌退而澹来追,勒以伏兵夹击之,澹军大败。此变劳为佚之验也。古人如此者多。”
太宗曰:何谓也?靖曰:“因粮于敌”,是变客为主也;‘饱能饥之,佚能劳之’,是变主为客也。故兵不拘主客迟速,惟发必中节,所以为宜。
朱雄英大概听明白了,意思就是讲关于战争和后勤的关系,打仗要速决而不能久拖,否则长途运输后勤辎重会让自己国内垮掉,而是否能因粮于敌则取决于具体情况,也就是双方的主动和被动,并且李靖还举了几个例子。
听了李景隆的介绍,朱雄英决定回去看看这本书,若是遇到不懂的地方,再来问李景隆。
要知道,现在府军前卫的其他事情,指挥使梅殷和指挥同知平安可基本都不管了,都交由其他同知和佥事管理,他们两人一心扑在幼军上,而幼军就是一个千户所的规模,李景隆这个千户,其实就是幼军的头头,他上面虽然有梅殷和平安看着,但权力其实是不小的,前途也很光明,比他在家待着或者终日去秦淮河浪荡可强多了。
随后,李景隆如数家珍般说道:“太宗曰:兵贵为主,不贵为客;贵速,不贵久,何也?靖曰:兵不得已而用之,安在为客且久哉。《孙子》曰:‘远输则百姓贫’为此为客之弊也。又曰:‘役不再籍,粮不三载。此不可久之验也。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
而幼军想要获得实战经验,说实话,是挺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太困难的战斗,肯定不会让他们上,而周围还真没有什么太简单的战斗,连剿匪任务都没有,江南地区或许有零散的剪径强盗,但是要说成股盗匪,那真是寥寥无几......当然,如果范围扩大一些,大明国土上的其他地方,还是有不少啸聚山林的土匪的,这些元末乱世的遗留产物依旧活跃着,不过距离京城实在是太远了。
] “若是只论军事素质,怕是还得全力练个一年半载,方能有普通地方守备卫所的水平。”
李景隆点点头:“对,若是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幼军在战场上,只要不是遭遇战,两军摆开车马,也是可以表现的,毕竟有着火器的
沐英麾下的火铳手吗?朱雄英觉得,倒是可以请一些过来当教官,毕竟沐英用三段击战术击败北元云南梁王的象阵,确实是有说法的。
而幼军里面,按照现在的趋势,再过十年二十年,注定会走出大量的中低层军官,这些人从现在开始让其聚拢在自己的麾下,再加上以后随着军事方面的继续历练和接触人脉,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后如果能够登基为帝,就能将整个帝国的军队如臂使指,同时军中建立的威望,也会让任何将领都不敢有谋逆之心。
“边军也分地区,若是在雪区作战的松潘精骑,或是西北的甘凉骑兵,北平辽东的幽燕铁骑,那都是一等一的天下强兵。同样是结阵状态,一个百户所的幽燕铁骑,就能击溃一个千户所的幼军,而松潘精骑和甘凉骑兵大约需要两个百户所,因为那边受到地形限制大多都是轻骑,具装甲骑很少。”
所以,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军事这条道路上,是朱雄英必然要做出的抉择。
“现在的火铳和大炮也不行吗?主要原因在哪?”对于李景隆的结论,朱雄英并没有马上相信。
所以,是否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其实是划分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准,精兵强将都是打出来的,没有哪个是单靠练就能练出来的,训练跟实战完全是两回事。
这本书虽然叫《李卫公问对》,但其实大概率不是李靖写的......二凤的军事水平可是顶中顶,华夏历史上除了霍去病以外很少有的少年天才,除了最为人熟知的一战擒两王以外,收复河东讨刘武周,征凉州薛举,很多战役都能拿出来当教科书,怎么可能去每天待着没事问李靖一堆基础入门的军事问题?
当然了,边军卫所兵的水平肯定是远高于地方卫所兵的,比如北部边境线上的那些边军卫所,那可都是常年跟蒙古人真刀真枪干仗的,而西南边境上包括云南、贵州、广西三个都指挥使司编制下的军队,更是经常需要进山征讨叛乱的土司。
但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学习怎么领军和作战的将领来讲,这些就太过深奥,或者说太过“简单”了,眼睛看了,脑海里过了,最后啥都没留下。
而后,朱雄英又问道:“表哥来看,幼军要练到什么程度,能上战场?”
李景隆沉思过后给的答案倒是挺靠谱的,而这个标准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讲的,一方面是身体素质,幼军们的少年,再长大个一年半载,那基本就是平均十六岁的小伙子了,在古代征战频繁的乱世,这个年纪上战场是很正常的,体能方面可能跟成年人略有差距,但差距不会太大;另一方面是从技战术水平等角度来讲,无论是武器的熟练度还是阵型和组织的执行力,其实都跟健身、练武之类的差不多,一开始零基础都能猛猛提升,但是一旦到了瓶颈期,就需要漫长的水磨工夫,而在这个阶段的提升就不大了,或者说训练时间跟效果,是有边际递减效应的,因此普通士兵全力训练个一年半载,跟三五年的老兵在战场上的表现或许有差距,但绝非想象中的那么大。
而且李景隆说的也是事实,武器还是得看操作的人,ak47给黑叔叔一样成了朝天发射的鞭炮,幼军确实刚刚组建,火器训练是很不到位的,哪怕是火铳手,其实也就会大概的跑位和开火,装填速度根本谈不上有多快,三段击之类的更是没练。
李景隆怔了怔,旋即回答道:“其实若是论起大军后勤,不妨看看《李卫公问对》。”
实际上,自宋朝以来,大家都知道这本书是假托李靖的名字,可这并不妨碍这是一本很牛的兵书,几乎每个将领的入门书,都是这本,而不是什么六韬三略或者孙子兵法。
朱雄英若有所思地说道:“所以关键还是要多练习适用范围更广的阵型,比如车阵、空心方阵,用以对抗正规战争的步骑对垒,同时装备火炮,加强对火铳火炮等火器的训练掌握。”
所以,如果皇帝不打算派幼军上战场,那么幼军永远都无法上战场,毕竟大明又不是大宋,只要不迁都,那未来很长很长的时间,肉眼可见地不可能面临京城被人围了的情况,黄河、淮河、长江三道防线可不是开玩笑的,而且大明周边除了帖木儿汗国,也没有哪个国家有实力进攻大明本土了。
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李景隆也不太好回答,一方面是他自己也没多少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幼军主要是起到训练未来力量的作用,跟文官里翰林院的性质差不多,都是培训人才的机构,而不是作战单位。
“武器也得看操作的人,也得看具体的阵型情况。”李景隆解释道,“表弟你从阴阳炁海弄来的这些火器确实犀利,燧发铳在射速上远胜火绳铳,但幼军对于火器的操作实在是太不熟练了,而且火炮装备的太少,如果是西平侯麾下的精锐火铳手,同样的武器,射速就是快上一倍都不稀奇,用三段击战术平原结阵足以对抗松潘精骑,即便是重甲大马的幽燕铁骑进行冲阵,也会伤亡惨重。”
朱雄英只道:“老一辈都是枪林箭雨里厮杀出来的,到了我们这一辈,哪能废弛武备呢?若是不习军旅,难免文恬武嬉,此非我所愿。”
对于自己的职位,李景隆也很满意,再怎么讲,梅殷和平安一个是老朱的女婿,一个是老朱的干儿子,辈分都比他大一辈,李景隆又没太大功劳,所以矮一头也实属正常,比同辈低一点无所谓,虽然其他勋贵二代,有人都干到佥事了,但李景隆这个官职属于低职高配。
而且,因为考虑到一些其他因素,边军已经开始列装的虎蹲炮、佛朗机炮、红衣大炮等武器,更是还没有进行使用......再加上身体素质和战斗经验的差距,朱雄英想了想全速冲锋的重甲骑兵,零星火铳对其造成不了多少伤害,而幼军在鸳鸯阵情况下,枪阵也不足以对抗,最终被热刀切黄油一样穿透阵型,继而士气崩溃。李景隆说的一个百户所的幽燕铁骑就能击溃一个千户所的幼军,可能会是真实发生的情况。
“现在大明的精锐边军,是什么水平?就拿幼军来比。”
是因为那些兵书讲的不好吗?也不是,原因就在于,上古兵书都是微言大义,其中很多东西,不是身经百战过后回头来看,根本就看不懂其中奥妙,所以徐达就很喜欢看这种书。
大明的地方卫所兵,每年训练的时间也就那么几个月,剩下的时间都得干农活自己自足,所以再过个一年半载,还真不一定能跟天天训练的幼军有同样的组织执行度。
“既然如此,知无不言。”
李景隆囫囵了两口菜,自然是满口答应,虽然在府军前卫,他堂堂曹国公府小公爷只是一个千户官,但是职位你也得分地方不是?
因此,《李卫公问对》这类带有明显的问题、答案、实操案例的兵书,就显得尤为可贵,其中也有一些比较言简意赅的东西,但大部分都能给你延伸出来解释,就相当于是一个军事百科词典一样,只要熟读了,那么很多实际面对的情况,根据其中的道理和面临的具体情况,稍微琢磨琢磨,都能从中找到一个四平八稳的解决方案。
亲及其部下的帮助,比起其他皇孙,朱雄英更容易在军队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其二,朱雄英想要建立的,绝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王朝,而是需要开拓进取,要让华夏拥有自己的大航海时代,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北美五十州。而这种剧烈的对外扩张,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军事冲突,就更需要对军事和战争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其三,对于自己本身,朱雄英也更希望能够做到文武兼修,即便远不如二凤那种人中龙凤,但也要有一个追求,他不想走朱标的路,成为一个每天在宫殿里批阅奏折的顶级事务官。
“后勤方面,有什么可看的书吗?”朱雄英问道。
太宗曰:古人有诸?靖曰:昔越伐吴,以左右两军鸣鼓而进,吴分兵御之;越以中军潜涉不鼓,袭取吴师。此变客为主之验也。石勒与姬澹战,澹兵远来,勒遣孔苌为前锋逆击澹军,孔苌退而澹来追,勒以伏兵夹击之,澹军大败。此变劳为佚之验也。古人如此者多。”
太宗曰:何谓也?靖曰:“因粮于敌”,是变客为主也;‘饱能饥之,佚能劳之’,是变主为客也。故兵不拘主客迟速,惟发必中节,所以为宜。
朱雄英大概听明白了,意思就是讲关于战争和后勤的关系,打仗要速决而不能久拖,否则长途运输后勤辎重会让自己国内垮掉,而是否能因粮于敌则取决于具体情况,也就是双方的主动和被动,并且李靖还举了几个例子。
听了李景隆的介绍,朱雄英决定回去看看这本书,若是遇到不懂的地方,再来问李景隆。
要知道,现在府军前卫的其他事情,指挥使梅殷和指挥同知平安可基本都不管了,都交由其他同知和佥事管理,他们两人一心扑在幼军上,而幼军就是一个千户所的规模,李景隆这个千户,其实就是幼军的头头,他上面虽然有梅殷和平安看着,但权力其实是不小的,前途也很光明,比他在家待着或者终日去秦淮河浪荡可强多了。
随后,李景隆如数家珍般说道:“太宗曰:兵贵为主,不贵为客;贵速,不贵久,何也?靖曰:兵不得已而用之,安在为客且久哉。《孙子》曰:‘远输则百姓贫’为此为客之弊也。又曰:‘役不再籍,粮不三载。此不可久之验也。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
而幼军想要获得实战经验,说实话,是挺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太困难的战斗,肯定不会让他们上,而周围还真没有什么太简单的战斗,连剿匪任务都没有,江南地区或许有零散的剪径强盗,但是要说成股盗匪,那真是寥寥无几......当然,如果范围扩大一些,大明国土上的其他地方,还是有不少啸聚山林的土匪的,这些元末乱世的遗留产物依旧活跃着,不过距离京城实在是太远了。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哭坟后,我成了大明继承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西湖遇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哭坟后,我成了大明继承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