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松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风起松岩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思考了好一阵,郑芝龙咬咬牙,做出了决定:“朝廷大军这次出征,不仅粮草依赖水师运送,而且还要求水师助战,此事非同小可,船只少了恐怕难当此任。我决定将七成的船只和人马交给你们指挥,你们都要好好干,给郑家争脸。”
郑鸿逵、郑森一听,连忙跪倒,表示一定不负重托。
这些年在郑家的主导下,东南沿海十多万人移居台湾,使得台湾逐渐开始显露出生机。然而那里仍然十分荒凉,南部还被荷兰人占据着,朝廷对于这块海外的地盘也并不怎么放在心上。如今圣旨上特地表扬了郑家的贡献,并且是封爵的两大功劳之一,不禁让三人感慨万千。
郑鸿逵点点头:“这个我肯定会的,请兄长放心。”
郑芝龙一听肃然起敬:“请问这位元帅的姓名?多大年纪?”
郑鸿逵又提出一个疑问:“兄长既然封爵,理应亲自带兵出征。皇上为何要指派森儿为主将呢?森儿毕竟还年轻,经验也稍显不足,皇上就不怕误了大事?”
看到郑芝龙有些犹豫不定,郑森提议:“父亲,朝廷并没有说不拨给我们军费,我们明天去问问宣旨太监,不就什么都清楚了?”
然而,宣旨太监的回答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这位大元帅竟然是15岁的废太子朱慈烺。
除了料罗湾海战外,圣旨里还着重提到了郑家开拓台湾的功劳。
郑鸿逵、郑森都向郑芝龙表示祝贺,郑芝龙乐呵呵地接受了。
因此,如果郑家能有多人封爵,绝对称得上光宗耀祖、无上荣光,而眼下正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郑鸿逵、郑森点点头。
听了宣旨太监的介绍,郑芝龙放下心来,不过他还是有点诧异:朝廷向民间借钱的举动,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看来朝廷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
次日,三人一同去看望宣旨太监,寒暄过后,郑芝龙提到了军费的问题。
说实话,郑芝龙对此也不太理解,但是能接受。毕竟他最看重的长子如今受到朝廷重用,有出息了,他这个当父亲的自然很欣慰。这么一想,他本人是否领兵出征,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这一点对郑芝龙来说颇具诱惑力。因为大明封爵的,大都是立国之初,跟着太祖、成祖立下大功的将领,后来封爵的就非常少了。
最重要的军费问题有了着落,郑芝龙再没有什么顾虑,他当即表示会加紧准备,让水师尽快北上天津港,听候朝廷的命令。
宣旨太监笑道:“南安伯放心,这次你的水师出征,所有费用都由朝廷负担。”
郑鸿逵叹道:“朝廷这是怎么了?好像突然重视水师了,对福建这边的事情也了如指掌。”
郑芝龙感到惊讶:“听说朝廷这些年开支巨大,怎么现在拿得出钱了?”
然而这次的情况大不相同,朝廷给他封了爵,十分够意思,他再藏着掖着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而且圣旨里也说了,郑氏水师如果能立下大功,郑家人还能获得更多爵位。
郑芝龙想了想:“既然是朝廷征召我的水师去打仗,自然应该是朝廷出钱了。”
宣旨太监笑道:“朝廷这次下了决心,定要让满清知道我大明的厉害,为此不惜发行国债,需要多少就借多少,银子已经不是问题了。”
郑鸿逵、郑森对这些问题也很关注,他们想知道今后听命于谁。
宣旨太监还告诉他,发行国债的建议是征辽兵马大元帅提出来的,以后朝廷大军及水师都归这位大元帅指挥。
见郑芝龙流露出轻视之意,宣旨太监正色道:“朱元帅虽然年幼,也不曾打过仗,但皇上封你为‘南安伯’,就是朱元帅的提议。此外,调你的水师去北方作战,也是出自朱元帅的方略。”
这个主意不错,郑芝龙同意了。
书房里,虽然三个人都对这道不期而至的圣旨感到困惑,但“南安伯”的封爵就摆在那里,这可是难得的殊荣,连抗倭名将戚继光都不曾得到呢。
郑森此时激动万分,自己年纪轻轻就被朝廷委以重任,参与到迎战满清的战斗中,这无疑是个难得的历练机会。
郑芝龙这才发现,这位朱元帅竟然同时提出了多个非常重要的建议。以他多年海上征战的经验,自然能看出这位朱元帅的大致意图,这令他感慨不已:朝廷什么时候出了如此出类拔萃的人物?而且还是从皇宫里出来的,这只能用天才来解释了。
郑芝龙觉得此话有理,刚才接旨后一时激动,竟然没想到这个问题。此刻,头脑精明的他开始盘算起来:朝廷该不会是因为没钱,才赐封他为“南安伯”呢?那可就等于只付出了一个虚头巴脑的爵位,就省下了一大笔军费,这个算盘打得很精啊。要是这样的话,他可不能做这笔亏本的买卖。
郑芝龙、郑森父子也有同感。
也许在朝廷大臣们看来,这些功劳算不了什么。然而张航是从现代的眼光来看待郑芝龙的,在他的心目中,这两样功劳无疑都极其重要,可以说远超明朝很多封伯、封侯将领的战功。可惜在这个时代,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很少。
他们哪里知道,朱慈烺为了避免郑芝龙被人说成是无功受禄,白捡了一个“南安伯”,特意在奏折上替郑芝龙罗列了这两样功劳,后来被崇祯加进了圣旨中。
不过,郑森心中也有个疑问,他问郑芝龙:“父亲这次打算让我带多少船只去参战?”
郑鸿逵提醒道:“未必。这些年来,朝廷一会儿要剿灭反贼,一会儿又要对付满清,国库只怕已经见底了。咱们这次流血又流汗,可别到头来还得自己掏腰包。”
从他的本意来说,当然要注意保存实力。朝廷以前也曾经想过要征用他的船队,都被他敷衍过去了。
郑芝龙沉吟着:要不要将自己的家底交出去呢?
但不管怎样,朱慈烺必须告诉大家:郑芝龙是因为功劳而被封爵的,绝对不是平白无故地受封。他希望能用这道圣旨来堵住悠悠众口。
当然,郑芝龙也清楚儿子还年轻,但这个问题其实并不要紧,他对郑鸿逵说:“朝廷不是要求你和森儿同往吗?这一路上,你给他掌舵,有什么问题,帮他多盯着点。”
回到府上,郑芝龙对郑鸿逵、郑森说:“朝廷这次变化非常大,莫非天意要让大明中兴?你们务必跟着这位朱元帅好好干,将来一定大有前途。”
郑芝龙将两人扶起,这时郑鸿逵想到一个非常要紧的问题:“大哥,咱们这次出兵要花不少银子,这钱算谁的?”
] 思考了好一阵,郑芝龙咬咬牙,做出了决定:“朝廷大军这次出征,不仅粮草依赖水师运送,而且还要求水师助战,此事非同小可,船只少了恐怕难当此任。我决定将七成的船只和人马交给你们指挥,你们都要好好干,给郑家争脸。”
郑鸿逵、郑森一听,连忙跪倒,表示一定不负重托。
这些年在郑家的主导下,东南沿海十多万人移居台湾,使得台湾逐渐开始显露出生机。然而那里仍然十分荒凉,南部还被荷兰人占据着,朝廷对于这块海外的地盘也并不怎么放在心上。如今圣旨上特地表扬了郑家的贡献,并且是封爵的两大功劳之一,不禁让三人感慨万千。
郑鸿逵点点头:“这个我肯定会的,请兄长放心。”
郑芝龙一听肃然起敬:“请问这位元帅的姓名?多大年纪?”
郑鸿逵又提出一个疑问:“兄长既然封爵,理应亲自带兵出征。皇上为何要指派森儿为主将呢?森儿毕竟还年轻,经验也稍显不足,皇上就不怕误了大事?”
看到郑芝龙有些犹豫不定,郑森提议:“父亲,朝廷并没有说不拨给我们军费,我们明天去问问宣旨太监,不就什么都清楚了?”
然而,宣旨太监的回答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这位大元帅竟然是15岁的废太子朱慈烺。
除了料罗湾海战外,圣旨里还着重提到了郑家开拓台湾的功劳。
郑鸿逵、郑森都向郑芝龙表示祝贺,郑芝龙乐呵呵地接受了。
因此,如果郑家能有多人封爵,绝对称得上光宗耀祖、无上荣光,而眼下正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郑鸿逵、郑森点点头。
听了宣旨太监的介绍,郑芝龙放下心来,不过他还是有点诧异:朝廷向民间借钱的举动,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看来朝廷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
次日,三人一同去看望宣旨太监,寒暄过后,郑芝龙提到了军费的问题。
说实话,郑芝龙对此也不太理解,但是能接受。毕竟他最看重的长子如今受到朝廷重用,有出息了,他这个当父亲的自然很欣慰。这么一想,他本人是否领兵出征,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这一点对郑芝龙来说颇具诱惑力。因为大明封爵的,大都是立国之初,跟着太祖、成祖立下大功的将领,后来封爵的就非常少了。
最重要的军费问题有了着落,郑芝龙再没有什么顾虑,他当即表示会加紧准备,让水师尽快北上天津港,听候朝廷的命令。
宣旨太监笑道:“南安伯放心,这次你的水师出征,所有费用都由朝廷负担。”
郑鸿逵叹道:“朝廷这是怎么了?好像突然重视水师了,对福建这边的事情也了如指掌。”
郑芝龙感到惊讶:“听说朝廷这些年开支巨大,怎么现在拿得出钱了?”
然而这次的情况大不相同,朝廷给他封了爵,十分够意思,他再藏着掖着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而且圣旨里也说了,郑氏水师如果能立下大功,郑家人还能获得更多爵位。
郑芝龙想了想:“既然是朝廷征召我的水师去打仗,自然应该是朝廷出钱了。”
宣旨太监笑道:“朝廷这次下了决心,定要让满清知道我大明的厉害,为此不惜发行国债,需要多少就借多少,银子已经不是问题了。”
郑鸿逵、郑森对这些问题也很关注,他们想知道今后听命于谁。
宣旨太监还告诉他,发行国债的建议是征辽兵马大元帅提出来的,以后朝廷大军及水师都归这位大元帅指挥。
见郑芝龙流露出轻视之意,宣旨太监正色道:“朱元帅虽然年幼,也不曾打过仗,但皇上封你为‘南安伯’,就是朱元帅的提议。此外,调你的水师去北方作战,也是出自朱元帅的方略。”
这个主意不错,郑芝龙同意了。
书房里,虽然三个人都对这道不期而至的圣旨感到困惑,但“南安伯”的封爵就摆在那里,这可是难得的殊荣,连抗倭名将戚继光都不曾得到呢。
郑森此时激动万分,自己年纪轻轻就被朝廷委以重任,参与到迎战满清的战斗中,这无疑是个难得的历练机会。
郑芝龙这才发现,这位朱元帅竟然同时提出了多个非常重要的建议。以他多年海上征战的经验,自然能看出这位朱元帅的大致意图,这令他感慨不已:朝廷什么时候出了如此出类拔萃的人物?而且还是从皇宫里出来的,这只能用天才来解释了。
郑芝龙觉得此话有理,刚才接旨后一时激动,竟然没想到这个问题。此刻,头脑精明的他开始盘算起来:朝廷该不会是因为没钱,才赐封他为“南安伯”呢?那可就等于只付出了一个虚头巴脑的爵位,就省下了一大笔军费,这个算盘打得很精啊。要是这样的话,他可不能做这笔亏本的买卖。
郑芝龙、郑森父子也有同感。
也许在朝廷大臣们看来,这些功劳算不了什么。然而张航是从现代的眼光来看待郑芝龙的,在他的心目中,这两样功劳无疑都极其重要,可以说远超明朝很多封伯、封侯将领的战功。可惜在这个时代,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很少。
他们哪里知道,朱慈烺为了避免郑芝龙被人说成是无功受禄,白捡了一个“南安伯”,特意在奏折上替郑芝龙罗列了这两样功劳,后来被崇祯加进了圣旨中。
不过,郑森心中也有个疑问,他问郑芝龙:“父亲这次打算让我带多少船只去参战?”
郑鸿逵提醒道:“未必。这些年来,朝廷一会儿要剿灭反贼,一会儿又要对付满清,国库只怕已经见底了。咱们这次流血又流汗,可别到头来还得自己掏腰包。”
从他的本意来说,当然要注意保存实力。朝廷以前也曾经想过要征用他的船队,都被他敷衍过去了。
郑芝龙沉吟着:要不要将自己的家底交出去呢?
但不管怎样,朱慈烺必须告诉大家:郑芝龙是因为功劳而被封爵的,绝对不是平白无故地受封。他希望能用这道圣旨来堵住悠悠众口。
当然,郑芝龙也清楚儿子还年轻,但这个问题其实并不要紧,他对郑鸿逵说:“朝廷不是要求你和森儿同往吗?这一路上,你给他掌舵,有什么问题,帮他多盯着点。”
回到府上,郑芝龙对郑鸿逵、郑森说:“朝廷这次变化非常大,莫非天意要让大明中兴?你们务必跟着这位朱元帅好好干,将来一定大有前途。”
郑芝龙将两人扶起,这时郑鸿逵想到一个非常要紧的问题:“大哥,咱们这次出兵要花不少银子,这钱算谁的?”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我用奇招救大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风起松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我用奇招救大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