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飞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夜飞鸟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唉,瑞儿是该好好的读读书了,整天混着过日子没有出息,将来家业如何托付得了啊?”三娘说道。
“说的也是,我跟她说说去看看。”卢永茂说道。
虽然这样的盛景即使在村里年纪最大的村民眼前都没有出现过,但是这并不妨碍溪头镇村民们怀抱着永不磨灭的憧憬。
溪头镇在聊城县里算是个很大的村镇,四五百户的人家摆布在一大片平原上,各式草棚、茅屋、木阁、砖瓦房都有,有贫家孤间,有一般人家的排屋,也有富人家的院落大宅。
“教他读了些经典书籍,也只能将一些浅易的经义讲解一下,深奥一点的我也不懂,也没有办法教更多,更不能引导他自己去理解经义了。况且我是他母亲,也不能让他规规矩矩地受教,不好老是骂他打他,如何能像老师一样教他呢?”三娘说道。
但是卢永茂也一直饱受失望的折磨,虽然看到卢嘉瑞似乎越来越显得聪明于一般孩子,但始终没有看出来卢嘉瑞对学经授业有增加多少兴趣,反而是看到了卢嘉瑞对学经授业的越来越多的抗拒。
按照三娘的日常时间安排,这个时间卢嘉瑞应该是看书,看约莫一个时辰,困了就睡觉。
卢永茂起身出门,向三娘房子走去。
“有点事情跟你聊聊,就过来你这里坐坐。”三娘是卢永茂三个妻妾中最年轻的也是容貌最美的一个,加之为卢永茂生下唯一的儿子卢嘉瑞,所以卢永茂对三娘自然是恩爱有加,心里的地位当然胜过大娘和二娘,虽然看起来并没到专宠地步,还表面上刻意的保持一定的平衡,但卢永茂骨子里更疼爱三娘。
“妾给老爷倒杯茶喝吧?”三娘说道。
卢永茂依然执着地认为,卢嘉瑞有一天会改变,会成为优学之人。因为他觉得卢嘉瑞显然比一般孩子聪明很多,只要把他的学习兴趣激发、挖掘出来,就一定会比谁都学得更好,考个秀才、举人是没有什么难的,甚至考中进士都完全是可以指望的。
“说的倒是个理,但先生对经义的讲解好不好不但会影响到应试成绩,还会影响儿子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态度。有些先生教的不好,还真的就是误人子弟嘛。”卢永茂说道。
“你不如到三娘那里去,跟她讲讲,她见识比我和二娘广,也许能有什么好办法也不一定。”大娘说道。
“既然你也这么想就最好,年节过完,新学年开始就送他去吧。”卢永茂就决定了。
三娘虽然对诗书懂得不算很多,但从小在乐坊妓院长大,时间很是富余,又受过一些专门的熏陶培养,书是读了不少,加之人也聪明机灵,虽不能说通熟经典书籍的奥义,一般典籍也都粗通,在妇人中也算是个有学问的人。
“那也得尽快找个办法才是啊,总不能一直就这样给放任下去吧?这样他不会有出息的。我们家可就指望他了。”大娘也是心里着急,但也说不出什么主意来。
卢嘉瑞调皮捣蛋气走了请来的两位教书先生之后,连找合适的先生都困难。
只是到后来,卢永茂拼命努力勤耕勤种,但几位妻妾肚子毫无回应,渐渐的力不从心之后,他也慢慢的对再生个一男半女失去了念想,加之卢嘉瑞也逐渐长大并就住在三娘房前天井斜对着的房里,晚上他就由着心情随便到那里歇息,不再刻意找三娘了。
“老爷过来了!”
虽然曾经请来的先生也都不尽人意,同时看到卢嘉瑞对读书授业没有什么天赋和兴趣,但卢永茂不愿轻易放弃。
还有一些富人家的孩子也不上这里学经授业,富家一是希望自己请先生单独教授更好些;二是不想自己的孩子跟穷人家的孩子们混在一起;三是一同学经授业的十几二十个孩子年纪大小不一,也不利于孩子的学业。
第三回落榜万琰失宜去教职心切父母定议上公学(下)
槐香河从西向东流向村子西侧,然后往南,再折向东边流去。
卢永茂也渐渐地没那么信心满满了,甚至萌芽了失望的心里影子。
“但找不到好的先生,也不能老这样放任他混下去嘛!”三娘说道,“开卷有益,有人教导总好些。”
他想的是请最好的先生来专心一意给卢嘉瑞教书授业。
“你这些时候教导他读书,都教得怎么样了?”卢永茂问道。
紧靠公祠,建有三间房子,作为公学。
溪头镇的村民以姓卢为主,其它杂姓只有不多的几户人家,也都已搞不清楚什么时候参乎进来的了,而卢姓的远祖都是一家人,其实起初就是一户卢姓人家,时代久远之后就繁衍出一个大村子来,慢慢地演变成了市镇。
集市日也是行脚商贩的好日子,贩运各式杂货或其它新奇物品来卖,赚钱讨生活。
走过两个回廊,卢永茂就来到三娘的房间。三娘正在外房火盘边烤火取暖,看到卢永茂,就站了起来,给卢永茂道了个万福,将卢永茂迎进房内。三娘说道:
卢永茂说:“我也去看看,看他在做什么。”
很长一段时间,卢永茂更多的在三娘房歇息,哪怕是卢嘉瑞出生之后也是这样。
溪头镇周边远近也有不少的小村庄,不过三五十户人家的庄子,但远没有溪头镇那么大。
族人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说卢姓祖上曾出过一个大官,也是贫穷出身,寒窗苦读,最终考中进士,做官做到刑部尚书。
当然槐香河里鱼虾不少,有不少渔夫就以打鱼为生,捕鱼到镇上甚至到县城卖。
卢永茂比镇里任何一家都更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能踏上仕途,给卢姓家族给卢家光耀门庭。
槐香河跟县城的聊城河是相通的,但县城地势高,聊城河是一条支流,流入主河道之前筑有一个拦河坝,以便农事灌溉取水,所以航路就不能通达。
正由于粗通诗书,且在妓院这
溪头镇上有一条小街,街上有食店,有杂货铺,有集市。小街上的小店每天都开张,吃的用的都可以买到,但大集市每三天一次,村上和周边远近的村子乡民来赶集,肩挑车拉把要卖的运来交易,想买的也是趁集市日采办。
槐香河河面宽阔,是溪头镇的母亲河,农耕用水就靠它了。
镇上村民虽然世代农耕,但依然十分希望镇上能出来个人物,好给卢姓家族光宗耀祖。族中按人丁摊派出资建了这几间公屋作为学堂,聘请教书先生给族中子弟授课。
卢嘉瑞是三代单传的独苗了,出生以来就一直是卢永茂家对于未来的全部寄托,是心肝宝贝,尤其是卢永茂自己觉得失去了再添丁的希望之后,更是如此。
“我比谁都想让他好好读书,将来好彩弄个功名光耀门庭。只是不好的老师却会误人子弟,又找不到好的老师。就这么犯难了。”卢永茂说着无奈。
“不必了,你坐着吧!我跟你说说瑞儿读书授业的事情。”卢永茂顺便就也坐在火盘边,伸出双手来取暖。
“我看先送他到镇上学堂去吧,先在那里读书,如果找到好的先生再请回来教他,这样不必虚耗光阴。”卢永茂想想,说道。
“巧的很,这些天我也正有这样的想法。我也听说那位老先生也是很有学问之人,至少不会耽误到哪里去。”三娘赞成道。
“可就是一直没找到真正合适的先生来教他,不好的先生来教只怕教不好。”卢永茂靠在椅上,闭上双眼,似乎是对大娘说,又似乎自言自语。
卢永茂更是不想把卢嘉瑞送到这个学堂。
“瑞儿的学业真是一件烦心事,都这么大了,整天玩耍不是个办法。”一天旁晚,晚饭后,卢永茂在大娘房里,对大娘说道。
镇上人家的房屋就围绕着村镇中心的卢氏公祠布局开来。公祠成了村民的活动场所,除了祭祀活动外,镇上有什么其它公众活动都在公祠内或前面的小广场上进行。
村落北边半里地是一脉葱茏的山岭,东西南三面则是一大片平整的田野,登上北边的山岭放眼望去,很辽远才再见到有山。
两人再聊了一会天,天就已经黑了,三娘点上了灯笼,跟卢永茂说:“我去看看瑞儿。”
这个故事一代一代的流传着,村民们都确信无疑,并一直就怀着很高的期望,期望亲眼看到进士上榜报喜差役进村,更期望看到卢姓大官衣锦还乡的盛景。
“我不是也一直在想嘛!”卢永茂只好说道。
但如此一来,卢永茂到三娘房中歇息的却反而更少一些,因为三娘琴棋书画皆有所通,又熟读四书五经,卢嘉瑞长大之后就经常自己教卢嘉瑞读读书、写写字什么的,卢永茂也就不常来打搅了。
“这就要找一个学问好,还要能镇得住他的先生了。这样的人很不容易找得到的。”卢永茂说道。
村民住家房前屋后多半都种些果树或蔓藤瓜果,或干脆就开辟个菜园。春夏初秋之际,倒是绿茵遍地,瓜果飘香,一派欣欣向荣的田园乡村景致。
“有人管教,总比没人管教,整天顽耍的要好。”大娘继续说道:“先生教的不就是四书五经之类古籍嘛,对瑞儿多少总有教益,怎么会不好呢?”
“老师好不好当然很重要,孩儿的志趣更要紧。瑞儿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兴致在学业上,聪明是聪明,却不爱读书。”三娘也坦然说道,其实她是最不溺爱孩子的一个。
当然,也不是村里所有的孩子都会到学堂来学经授业,虽然到这里来学习只需要分摊先生的工钱,花费很低,有的穷苦人家还是上不起或者不舍得上这个学堂。
“是啊,咱们家就这么一根独苗,是应该好好的教养,将来有些出息,不能由着他无所事事,虚耗光阴。”卢嘉瑞虽不是大娘亲生,但大娘甚爱卢嘉瑞,而且家里别无其他孩子,她和二娘、三娘之间也无什芥蒂,几位娘们都视卢嘉瑞如己出,都还指望着在自己老去时卢嘉瑞给养老送终,所以大家对卢嘉瑞是一样真心的十分关爱。
] “唉,瑞儿是该好好的读读书了,整天混着过日子没有出息,将来家业如何托付得了啊?”三娘说道。
“说的也是,我跟她说说去看看。”卢永茂说道。
虽然这样的盛景即使在村里年纪最大的村民眼前都没有出现过,但是这并不妨碍溪头镇村民们怀抱着永不磨灭的憧憬。
溪头镇在聊城县里算是个很大的村镇,四五百户的人家摆布在一大片平原上,各式草棚、茅屋、木阁、砖瓦房都有,有贫家孤间,有一般人家的排屋,也有富人家的院落大宅。
“教他读了些经典书籍,也只能将一些浅易的经义讲解一下,深奥一点的我也不懂,也没有办法教更多,更不能引导他自己去理解经义了。况且我是他母亲,也不能让他规规矩矩地受教,不好老是骂他打他,如何能像老师一样教他呢?”三娘说道。
但是卢永茂也一直饱受失望的折磨,虽然看到卢嘉瑞似乎越来越显得聪明于一般孩子,但始终没有看出来卢嘉瑞对学经授业有增加多少兴趣,反而是看到了卢嘉瑞对学经授业的越来越多的抗拒。
按照三娘的日常时间安排,这个时间卢嘉瑞应该是看书,看约莫一个时辰,困了就睡觉。
卢永茂起身出门,向三娘房子走去。
“有点事情跟你聊聊,就过来你这里坐坐。”三娘是卢永茂三个妻妾中最年轻的也是容貌最美的一个,加之为卢永茂生下唯一的儿子卢嘉瑞,所以卢永茂对三娘自然是恩爱有加,心里的地位当然胜过大娘和二娘,虽然看起来并没到专宠地步,还表面上刻意的保持一定的平衡,但卢永茂骨子里更疼爱三娘。
“妾给老爷倒杯茶喝吧?”三娘说道。
卢永茂依然执着地认为,卢嘉瑞有一天会改变,会成为优学之人。因为他觉得卢嘉瑞显然比一般孩子聪明很多,只要把他的学习兴趣激发、挖掘出来,就一定会比谁都学得更好,考个秀才、举人是没有什么难的,甚至考中进士都完全是可以指望的。
“说的倒是个理,但先生对经义的讲解好不好不但会影响到应试成绩,还会影响儿子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态度。有些先生教的不好,还真的就是误人子弟嘛。”卢永茂说道。
“你不如到三娘那里去,跟她讲讲,她见识比我和二娘广,也许能有什么好办法也不一定。”大娘说道。
“既然你也这么想就最好,年节过完,新学年开始就送他去吧。”卢永茂就决定了。
三娘虽然对诗书懂得不算很多,但从小在乐坊妓院长大,时间很是富余,又受过一些专门的熏陶培养,书是读了不少,加之人也聪明机灵,虽不能说通熟经典书籍的奥义,一般典籍也都粗通,在妇人中也算是个有学问的人。
“那也得尽快找个办法才是啊,总不能一直就这样给放任下去吧?这样他不会有出息的。我们家可就指望他了。”大娘也是心里着急,但也说不出什么主意来。
卢嘉瑞调皮捣蛋气走了请来的两位教书先生之后,连找合适的先生都困难。
只是到后来,卢永茂拼命努力勤耕勤种,但几位妻妾肚子毫无回应,渐渐的力不从心之后,他也慢慢的对再生个一男半女失去了念想,加之卢嘉瑞也逐渐长大并就住在三娘房前天井斜对着的房里,晚上他就由着心情随便到那里歇息,不再刻意找三娘了。
“老爷过来了!”
虽然曾经请来的先生也都不尽人意,同时看到卢嘉瑞对读书授业没有什么天赋和兴趣,但卢永茂不愿轻易放弃。
还有一些富人家的孩子也不上这里学经授业,富家一是希望自己请先生单独教授更好些;二是不想自己的孩子跟穷人家的孩子们混在一起;三是一同学经授业的十几二十个孩子年纪大小不一,也不利于孩子的学业。
第三回落榜万琰失宜去教职心切父母定议上公学(下)
槐香河从西向东流向村子西侧,然后往南,再折向东边流去。
卢永茂也渐渐地没那么信心满满了,甚至萌芽了失望的心里影子。
“但找不到好的先生,也不能老这样放任他混下去嘛!”三娘说道,“开卷有益,有人教导总好些。”
他想的是请最好的先生来专心一意给卢嘉瑞教书授业。
“你这些时候教导他读书,都教得怎么样了?”卢永茂问道。
紧靠公祠,建有三间房子,作为公学。
溪头镇的村民以姓卢为主,其它杂姓只有不多的几户人家,也都已搞不清楚什么时候参乎进来的了,而卢姓的远祖都是一家人,其实起初就是一户卢姓人家,时代久远之后就繁衍出一个大村子来,慢慢地演变成了市镇。
集市日也是行脚商贩的好日子,贩运各式杂货或其它新奇物品来卖,赚钱讨生活。
走过两个回廊,卢永茂就来到三娘的房间。三娘正在外房火盘边烤火取暖,看到卢永茂,就站了起来,给卢永茂道了个万福,将卢永茂迎进房内。三娘说道:
卢永茂说:“我也去看看,看他在做什么。”
很长一段时间,卢永茂更多的在三娘房歇息,哪怕是卢嘉瑞出生之后也是这样。
溪头镇周边远近也有不少的小村庄,不过三五十户人家的庄子,但远没有溪头镇那么大。
族人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说卢姓祖上曾出过一个大官,也是贫穷出身,寒窗苦读,最终考中进士,做官做到刑部尚书。
当然槐香河里鱼虾不少,有不少渔夫就以打鱼为生,捕鱼到镇上甚至到县城卖。
卢永茂比镇里任何一家都更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能踏上仕途,给卢姓家族给卢家光耀门庭。
槐香河跟县城的聊城河是相通的,但县城地势高,聊城河是一条支流,流入主河道之前筑有一个拦河坝,以便农事灌溉取水,所以航路就不能通达。
正由于粗通诗书,且在妓院这
溪头镇上有一条小街,街上有食店,有杂货铺,有集市。小街上的小店每天都开张,吃的用的都可以买到,但大集市每三天一次,村上和周边远近的村子乡民来赶集,肩挑车拉把要卖的运来交易,想买的也是趁集市日采办。
槐香河河面宽阔,是溪头镇的母亲河,农耕用水就靠它了。
镇上村民虽然世代农耕,但依然十分希望镇上能出来个人物,好给卢姓家族光宗耀祖。族中按人丁摊派出资建了这几间公屋作为学堂,聘请教书先生给族中子弟授课。
卢嘉瑞是三代单传的独苗了,出生以来就一直是卢永茂家对于未来的全部寄托,是心肝宝贝,尤其是卢永茂自己觉得失去了再添丁的希望之后,更是如此。
“我比谁都想让他好好读书,将来好彩弄个功名光耀门庭。只是不好的老师却会误人子弟,又找不到好的老师。就这么犯难了。”卢永茂说着无奈。
“不必了,你坐着吧!我跟你说说瑞儿读书授业的事情。”卢永茂顺便就也坐在火盘边,伸出双手来取暖。
“我看先送他到镇上学堂去吧,先在那里读书,如果找到好的先生再请回来教他,这样不必虚耗光阴。”卢永茂想想,说道。
“巧的很,这些天我也正有这样的想法。我也听说那位老先生也是很有学问之人,至少不会耽误到哪里去。”三娘赞成道。
“可就是一直没找到真正合适的先生来教他,不好的先生来教只怕教不好。”卢永茂靠在椅上,闭上双眼,似乎是对大娘说,又似乎自言自语。
卢永茂更是不想把卢嘉瑞送到这个学堂。
“瑞儿的学业真是一件烦心事,都这么大了,整天玩耍不是个办法。”一天旁晚,晚饭后,卢永茂在大娘房里,对大娘说道。
镇上人家的房屋就围绕着村镇中心的卢氏公祠布局开来。公祠成了村民的活动场所,除了祭祀活动外,镇上有什么其它公众活动都在公祠内或前面的小广场上进行。
村落北边半里地是一脉葱茏的山岭,东西南三面则是一大片平整的田野,登上北边的山岭放眼望去,很辽远才再见到有山。
两人再聊了一会天,天就已经黑了,三娘点上了灯笼,跟卢永茂说:“我去看看瑞儿。”
这个故事一代一代的流传着,村民们都确信无疑,并一直就怀着很高的期望,期望亲眼看到进士上榜报喜差役进村,更期望看到卢姓大官衣锦还乡的盛景。
“我不是也一直在想嘛!”卢永茂只好说道。
但如此一来,卢永茂到三娘房中歇息的却反而更少一些,因为三娘琴棋书画皆有所通,又熟读四书五经,卢嘉瑞长大之后就经常自己教卢嘉瑞读读书、写写字什么的,卢永茂也就不常来打搅了。
“这就要找一个学问好,还要能镇得住他的先生了。这样的人很不容易找得到的。”卢永茂说道。
村民住家房前屋后多半都种些果树或蔓藤瓜果,或干脆就开辟个菜园。春夏初秋之际,倒是绿茵遍地,瓜果飘香,一派欣欣向荣的田园乡村景致。
“有人管教,总比没人管教,整天顽耍的要好。”大娘继续说道:“先生教的不就是四书五经之类古籍嘛,对瑞儿多少总有教益,怎么会不好呢?”
“老师好不好当然很重要,孩儿的志趣更要紧。瑞儿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兴致在学业上,聪明是聪明,却不爱读书。”三娘也坦然说道,其实她是最不溺爱孩子的一个。
当然,也不是村里所有的孩子都会到学堂来学经授业,虽然到这里来学习只需要分摊先生的工钱,花费很低,有的穷苦人家还是上不起或者不舍得上这个学堂。
“是啊,咱们家就这么一根独苗,是应该好好的教养,将来有些出息,不能由着他无所事事,虚耗光阴。”卢嘉瑞虽不是大娘亲生,但大娘甚爱卢嘉瑞,而且家里别无其他孩子,她和二娘、三娘之间也无什芥蒂,几位娘们都视卢嘉瑞如己出,都还指望着在自己老去时卢嘉瑞给养老送终,所以大家对卢嘉瑞是一样真心的十分关爱。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